[按需印刷]KVM虚拟化技术:实战与原理解析 计算机与互联网 书籍|3768683

[按需印刷]KVM虚拟化技术:实战与原理解析 计算机与互联网 书籍|37686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永杰,单海涛 著
图书标签:
  • KVM虚拟化
  • 虚拟化技术
  • 云计算
  • 服务器虚拟化
  • Linux
  • 开源技术
  • 计算机技术
  • 互联网
  • 实战
  • 原理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39004
商品编码:13723768530
出版时间:2013-10-01
页数:432

具体描述

>
> 书[0名0]:  KVM虚拟化技术:实战与原理解析[按需印刷]|3768683
> 图书定价: 79元
> 图书作者: 任永杰;单海涛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10/1 0:00:00
> ISBN号: 9787111439004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2
> 版次: 1-1
 内容简介
[0首0]本Linux KVM虚拟化技术专著,由Intel虚拟化技术部门资深虚拟化技术专家和[0国0]内KVM技术的先驱者撰写,性毋庸置疑。在具体内容上,《KVM虚拟化技术:实战与原理解析》不仅系统介绍了KVM虚拟机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方[0法0],而且还深入地剖析了KVM虚拟机的核心技术和工作原理,对KVM做了全面而透彻的讲解。
全书一共9章:[0第0]1章介绍了云计算和虚拟化的概念,并对KVM等几种流行的虚拟化技术做了比较;[0第0]2章介绍了KVM的基本架构、QEMU的作用以及Intel的硬件虚拟化技术;[0第0]3章详细讲解了KVM依赖的硬件环境配置,编译和安装KVM和QEMU的步骤与方[0法0],以及KVM客户机的启动;[0第0]4章深入讲解了KVM的基础功能,包括虚拟的CPU、内存、存储、网络、图形显示等的配置和基本原理,以及CPU和内存的过载使用;[0第0]5章讲解了KVM的高级功能,包括半虚拟化驱动virtio、设备直接分配VT-d、热插拔、动态迁移、嵌套虚拟化、KSM、透明[0大0]页、KVM安全技术、QEMU监控器、QEMU命令行参数以及从物理机或其他虚拟机迁移到KVM的方[0法0];[0第0]6章介绍了管理KVM虚拟化的上层软件;[0第0]7章介绍了RHEL等所有流行的Linux发行版中的KVM虚拟化功能的使用;[0第0]8章[0首0]先介绍了虚拟化性能测试,然后详细介绍了对KVM虚拟化的CPU、内存、网络、磁盘I/O等重要组件进行性能测试的方[0法0]、工具和步骤;[0第0]9章介绍了Linux、KVM、QEMU等开源社区的情况,KVM、QEMU和KVM单元测试代码的基本结构,以及如何向QEMU/KVM开源社区贡献自己的代码和如何提交KVM相关的bug。
 目录

《KVM虚拟化技术:实战与原理解析》
前言
[0第0]1章 虚拟化与云计算1
1.1 云计算概念1
1.1.1 发展历[0史0]和现状1
1.1.2 概念2
1.1.3 云计算模式3
1.2 云计算技术4
1.2.1 Map/Reduce4
1.2.2 资源管理平台5
1.2.3 虚拟化5
1.3 虚拟化技术5
1.3.1 软件虚拟化和硬件虚拟化6
1.3.2 准虚拟化与全虚拟化8
1.4 KVM简介9
1.4.1 KVM的历[0史0]9
1.4.2 KVM功能概览9
1.4.3 KVM的前景11
1.5 Xen简介11
1.5.1 Xen的历[0史0]11
1.5.2 Xen功能概览12
1.5.3 Xen的前景13
1.6 其他虚拟化方案简介13
1.6.1 VMware14
1.6.2 VirtualBox14
1.6.3 Hyper-V15
1.7 本章小结15
1.8 本章注释15
[0第0]2章 KVM原理简介17
2.1 Linux操作系统简介17
2.2 虚拟化模型18
2.3 KVM架构19
2.4 KVM模块21
2.5 QEMU设备模型22
2.6 Intel虚拟化技术22
2.7 本章小结23
[0第0]3章 构建KVM环境24
3.1 硬件系统的配置24
3.2 安装宿主机Linux系统26
3.3 编译和安装KVM28
3.3.1 下载KVM源代码28
3.3.2 配置KVM30
3.3.3 编译KVM33
3.3.4 安装KVM35
3.4 编译和安装qemu-kvm37
3.4.1 下载qemu-kvm源代码37
3.4.2 配置和编译qemu-kvm38
3.4.3 安装qemu-kvm39
3.5 安装客户机40
3.6 启动个KVM客户机42
3.7 本章小结43
3.8 本章注释和参考阅读44
[0第0]4章 KVM核心基础功能45
4.1 硬件平台和软件版本说明45
4.2 CPU配置48
4.2.1 vCPU的概念48
4.2.2 SMP的支持49
4.2.3 CPU过载使用54
4.2.4 CPU模型55
4.2.5 进程的处理器亲和性和vCPU的绑定57
4.3 内存配置61
4.3.1 内存设置基本参数61
4.3.2 EPT和VPID简介64
4.3.3 [0大0]页(Huge Page)66
4.3.4 内存过载使用68
4.4 存储配置70
4.4.1 存储配置和启动顺序70
4.4.2 qemu-img命令75
4.4.3 QEMU支持的镜像文件格式78
4.4.4 客户机存储方式80
4.5 网络配置82
4.5.1 QEMU支持的网络模式83
4.5.2 使用网桥模式85
4.5.3 使用NAT模式90
4.5.4 QEMU内部的用户模式网络98
4.5.5 其他网络选项102
4.6 图形显示103
4.6.1 SDL的使用103
4.6.2 VNC的使用105
4.6.3 VNC显示中的鼠标偏移112
4.6.4 非图形模式113
4.6.5 显示相关的其他选项115
4.7 本章小结116
4.8 本章注释和参考阅读116
[0第0]5章 KVM高级功能详解120
5.1 半虚拟化驱动120
5.1.1 virtio概述120
5.1.2 安装virtio驱动122
5.1.3 使用virtio_b[0all0]oon128
5.1.4 使用virtio_net133
5.1.5 使用virtio_blk137
5.1.6 kvm_clock配置138
5.2 设备直接分配(VT-d)140
5.2.1 VT-d概述140
5.2.2 VT-d环境配置141
5.2.3 VT-d操作示例150
5.2.4 SR-IOV技术160
5.3 热插拔170
5.3.1 PCI设备热插拔170
5.3.2 PCI设备热插拔示例171
5.3.3 CPU和内存的热插拔176
5.4 动态迁移177
5.4.1 动态迁移的概念177
5.4.2 动态迁移的效率和应用场景178
5.4.3 KVM动态迁移原理和实践180
5.4.4 VT-d/SR-IOV的动态迁移187
5.5 嵌套虚拟化188
5.5.1 嵌套虚拟化的基本概念188
5.5.2 KVM嵌套KVM188
5.6 KSM技术191
5.6.1 KSM基本原理191
5.6.2 KSM操作实践193
5.7 KVM其他特性简介197
5.7.1 1GB[0大0]页197
5.7.2 透明[0大0]页200
5.7.3 AVX和XSAVE203
5.7.4 AES新指令205
5.7.5 完全暴露宿主机CPU特性210
5.8 KVM安全212
5.8.1 SMEP212
5.8.2 控制客户机的资源使用—cgroups213
5.8.3 SELinux和sVirt220
5.8.4 可信任启动—Tboot228
5.8.5 其他安全策略237
5.9 QEMU监控器241
5.9.1 QEMU monitor的切换和配置241
5.9.2 常用命令介绍242
5.10 qemu-kvm命令行参数249
5.10.1 回顾已用过的参数249
5.10.2 其他常用参数253
5.11 迁移到KVM虚拟化环境261
5.11.1 virt-v2v工具介绍261
5.11.2 从Xen迁移到KVM262
5.11.3 从VMware迁移到KVM265
5.11.4 从VirtualBox迁移到KVM266
5.11.5 从物理机迁移到KVM虚拟化环境(P2V)266
5.12 本章小结267
5.13 注释和参考阅读268
[0第0]6章 KVM管理工具272
6.1 libvirt272
6.1.1 libvirt简介272
6.1.2 libvirt的编译、安装和配置275
6.1.3 libvirt和libvirtd的配置281
6.1.4 libvirt域的XML配置文件285
6.1.5 libvirt API简介297
6.1.6 建立到Hypervisor的连接299
6.1.7 libvirt API使用示例303
6.2 virsh308
6.2.1 virsh简介308
6.2.2 virsh常用命令310
6.3 virt-manager316
6.3.1 virt-manager简介316
6.3.2 virt-manager编译和安装317
6.3.3 virt-manager使用317
6.4 virt-viewer、virt-inst[0all0]和virt-top324
6.4.1 virt-viewer324
6.4.2 virt-inst[0all0]325
6.4.3 virt-top327
6.5 OpenStack云计算平台327
6.5.1 OpenStack简介327
6.5.2 使用DevStack安装和配置OpenStack开发环境330
6.5.3 在OpenStack中使用KVM332
6.6 本章小结334
6.7 本章注释和参考阅读334
[0第0]7章 Linux发行版中的KVM336
7.1 RHEL和Fedora中的KVM336
7.1.1 Red Hat、RHEL、Fedora和CentOS简介336
7.1.2 RHEL中的KVM337
7.1.3 Fedora中的KVM338
7.2 SLES和openSUSE中的KVM339
7.2.1 SLES中的KVM339
7.2.2 openSUSE中的KVM341
7.3 Ubuntu中的KVM341
7.4 本章小结343
7.5 本章注释和参考阅读344
[0第0]8章 KVM性能测试及参考数据345
8.1 虚拟化性能测试简介345
8.2 CPU性能测试347
8.2.1 CPU性能测试工具347
8.2.2 测试环境配置349
8.2.3 性能测试方[0法0]350
8.2.4 性能测试数据352
8.3 内存性能测试354
8.3.1 内存性能测试工具355
8.3.2 测试环境配置356
8.3.3 性能测试方[0法0]356
8.3.4 性能测试数据357
8.4 网络性能测试360
8.4.1 网络性能测试工具360
8.4.2 测试环境配置361
8.4.3 性能测试方[0法0]362
8.4.4 性能测试数据364
8.5 磁盘I/O性能测试367
8.5.1 磁盘I/O性能测试工具367
8.5.2 测试环境配置368
8.5.3 性能测试方[0法0]369
8.5.4 性能测试数据370
8.6 本章小结373
8.7 本章注释和参考阅读373
[0第0]9章 参与KVM开源社区375
9.1 开源社区介绍375
9.1.1 Linux开源社区375
9.1.2 KVM开源社区377
9.1.3 QEMU开源社区377
9.1.4 其他开源社区378
9.2 代码结构简介379
9.2.1 KVM代码379
9.2.2 QEMU代码381
9.2.3 KVM单元测试代码383
9.2.4 KVM Autotest代码385
9.3 向开源社区贡献代码386
9.3.1 开发者邮件列表386
9.3.2 代码风格387
9.3.3 生成patch391
9.3.4 检查patch394
9.3.5 提交patch396
9.4 提交KVM相关的bug399
9.4.1 通过邮件列表提交bug399
9.4.2 使用bug管理系统提交bug401
9.4.3 使用二分[0法0]定位bug401
9.5 本章小结404
9.6 本章注释和参考阅读404

《虚拟化技术: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 一、 引言:虚拟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灵活部署以及业务连续性保障,已经成为企业IT战略的核心议题。虚拟化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基础设施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服务器、存储、网络乃至桌面计算的格局。它允许我们在单一物理硬件上运行多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极大地提升了硬件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并赋予了IT环境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弹性。 然而,伴随着虚拟化带来的巨大优势,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掌握高效的部署与管理技巧,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也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价值的学习平台,帮助您在虚拟化技术的海洋中,不仅能够驾驭潮流,更能成为引领变革的弄潮儿。我们将告别碎片化的信息,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剖析,助您构建坚实的虚拟化技术体系。 二、 虚拟化的基石:概念、类型与核心组件 理解虚拟化,首先需要构建清晰的概念框架。本书将从虚拟化的本质出发,阐释其核心理念——“模拟”与“隔离”。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虚拟化技术,包括: 全虚拟化 (Full Virtualization): 模拟整个硬件堆栈,允许客户操作系统无需修改即可运行。我们将深入讲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在模拟硬件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如CPU指令拦截、设备模拟等。 半虚拟化 (Paravirtualization): 通过对客户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修改,使其能够直接与虚拟化层进行通信,从而获得更高的性能。本书将对比全虚拟化与半虚拟化在性能、兼容性上的差异,并分析其适用的场景。 操作系统级虚拟化 (OS-level Virtualization/Containerization): 在同一操作系统内核上创建隔离的进程环境。我们将详细介绍容器技术的工作机制,如命名空间(Namespaces)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s, cgroups),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轻量级的隔离和资源控制。 应用虚拟化 (Application Virtualization): 将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隔离,使其能够独立运行,而无需在本地安装。本书将探讨其实现方式和应用价值。 除了类型划分,我们还将深入剖析虚拟化架构中的核心组件: Hypervisor (虚拟机监视器): 作为虚拟化层的核心,Hypervisor负责创建、运行和管理虚拟机。我们将区分Type 1 (裸机) Hypervisor(如VMware ESXi, Microsoft Hyper-V, Xen)和Type 2 (宿主) Hypervisor(如VMware Workstation, Oracle VirtualBox),分析它们的架构特点、性能表现以及适用场景。 虚拟机 (Virtual Machine, VM): 虚拟硬件和运行在其上的完整操作系统的集合。本书将详细解析虚拟机的构成元素,包括虚拟CPU、虚拟内存、虚拟存储、虚拟网络接口卡等。 客户操作系统 (Guest OS): 运行在虚拟机内的操作系统。 宿主操作系统 (Host OS): 对于Type 2 Hypervisor,这是运行Hypervisor的操作系统。 三、 深入理解Hypervisor:架构、性能与安全 Hypervisor是虚拟化技术的灵魂。本书将对不同类型的Hypervisor进行深度剖析: Type 1 Hypervisor(裸机Hypervisor): 架构设计: 详细解析裸机Hypervisor如何直接运行在硬件之上,以及它与硬件、虚拟机之间的交互方式。 资源调度: 深入研究CPU、内存、I/O设备的调度算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算法优化虚拟机性能。 硬件辅助虚拟化: 阐述Intel VT-x/AMD-V等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如何减少Hypervisor的开销,提升性能。 高级特性: 探讨如内存Ballooning、CPU Share/Limit、IOPS控制等高级性能调优技术。 代表性产品分析: 以VMware ESXi, Microsoft Hyper-V, Xen等主流裸机Hypervisor为例,分析它们的架构特点、优势劣势及生态系统。 Type 2 Hypervisor(宿主Hypervisor): 架构特点: 分析宿主Hypervisor与宿主操作系统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模式。 性能考量: 探讨宿主Hypervisor在性能上相对于裸机Hypervisor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配置优化弥补。 应用场景: 明确宿主Hypervisor在开发测试、桌面虚拟化、软件演示等场景下的价值。 代表性产品介绍: 重点介绍VMware Workstation, Oracle VirtualBox等产品,并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四、 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创建、配置与克隆 掌握虚拟机的创建与管理是应用虚拟化技术的关键。本书将提供详细的实践指南: 虚拟机创建流程: 硬件配置: 详细解析虚拟CPU数量、内存大小、存储容量、网络适配器类型等参数的设置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应用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操作系统安装: 指导读者如何快速、高效地在虚拟机中安装各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Server、Linux发行版等。 驱动程序与工具集: 强调安装Hypervisor提供的增强驱动(如VMware Tools, Hyper-V Integration Services)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性能和管理的影响。 虚拟机配置与优化: 网络配置: 深入讲解虚拟交换机的概念,NAT、桥接、Host-only等网络模式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景,并提供高级网络配置技巧(如VLAN、链路聚合)。 存储配置: 讲解虚拟磁盘格式(如VMDK, VHDX)、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与厚置配置(Thick Provisioning)的区别,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存储策略。 快照 (Snapshot) 管理: 详细阐述快照的原理、创建、回滚与删除,以及在日常管理和故障恢复中的应用。 模板 (Template) 与克隆 (Clone): 介绍如何通过创建模板来快速部署大量同质化虚拟机,以及链接克隆(Linked Clone)和全克隆(Full Clone)的区别与应用。 五、 虚拟化网络:构建高效、弹性的网络环境 虚拟化网络是实现虚拟机之间以及虚拟机与外部环境通信的桥梁。本书将深入探讨虚拟化网络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虚拟交换机 (Virtual Switch): 工作原理: 深入剖析虚拟交换机如何在Hypervisor内部转发虚拟机流量,以及它与物理交换机的交互。 功能特性: 讲解如端口组(Port Group)、VLAN Trunking、MAC地址学习、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等虚拟交换机的高级功能。 代表性产品: 介绍VMware vSphere vSwitch、Open vSwitch(OVS)、Hyper-V Virtual Switch等主流虚拟交换机的架构与配置。 网络隔离与安全: VLAN隔离: 如何利用VLAN在虚拟化环境中实现网络隔离,增强安全性。 安全组 (Security Group): 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环境中,如何利用安全组实现虚拟机级别的防火墙策略。 网络虚拟化技术: 探讨如NSX(VMware Network Virtualization and Security)、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等新兴网络虚拟化技术,及其在自动化、集中管理和提升网络灵活性方面的优势。 网络性能优化: 巨帧 (Jumbo Frames): 讲解巨帧在提升大流量传输效率方面的作用,以及配置注意事项。 网卡绑定 (NIC Teaming/Bonding): 如何通过网卡绑定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冗余性。 IOPS优化: 分析网络I/O对虚拟机性能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优化建议。 六、 虚拟化存储:提升性能、容量与可用性 存储是支撑虚拟机运行的关键资源,高效的存储管理是虚拟化成功的基石。本书将提供全面的存储解决方案: 虚拟化存储架构: 本地存储: 讲解虚拟机直接使用宿主机本地磁盘的模式,及其优缺点。 网络附加存储 (NAS): 介绍NFS(Network File System)和SMB/CIFS等协议在虚拟化环境中的应用。 存储区域网络 (SAN): 详细解析iSCSI、FC(Fibre Channel)等SAN技术如何为虚拟机提供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存储。 共享存储与高可用性: 共享存储的重要性: 阐述共享存储如何支持虚拟机的迁移(如vMotion, Live Migration)和高可用性集群(HA Cluster)。 VMFS (Virtual Machine File System) / VHDX (Virtual Hard Disk v2): 讲解Hypervisor专用的文件系统,以及它们如何优化虚拟机存储性能。 存储虚拟化 (Storage Virtualization): 介绍存储虚拟化技术如何将分散的存储资源汇聚成统一的存储池,简化管理并提升灵活性。 存储性能与容量管理: 精简配置 (Thin Provisioning): 讲解其节省存储空间、按需分配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容量风险。 存储分层 (Storage Tiering): 如何根据数据访问频率将数据放置在不同性能等级的存储介质上,优化成本与性能。 数据去重与压缩: 探讨这些技术如何进一步降低存储成本。 存储迁移: 指导读者如何安全、无中断地将虚拟机从一个存储迁移到另一个存储。 七、 虚拟化高可用性与灾难恢复:保障业务连续性 在日益复杂的业务环境中,保障IT系统的可用性和数据安全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探讨虚拟化环境下的高可用性(HA)与灾难恢复(DR)策略: 高可用性 (High Availability, HA): HA集群原理: 详细解析HA集群的工作机制,如心跳检测、自动故障转移。 故障转移策略: 探讨虚拟机故障、宿主机故障、存储故障等不同场景下的故障转移机制。 容错迁移 (Fault Tolerance, FT): 介绍FT技术如何实现实时的虚拟机冗余,在故障发生时瞬间接管,实现零停机。 负载均衡 (Load Balancing): 探讨如何在集群环境中实现虚拟机资源的负载均衡,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 灾难恢复 (Disaster Recovery, DR): DR策略的制定: 分析不同业务对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的要求,并据此制定合适的DR策略。 数据复制技术: 讲解同步复制、异步复制等数据复制方式,以及它们在DR中的作用。 备份与恢复: 探讨虚拟化环境下的备份策略,如全备、增量备份、差异备份,以及如何使用备份软件进行高效恢复。 跨站点容灾: 介绍如何通过异地数据中心实现灾难恢复,保障业务在极端情况下的连续性。 自动化DR演练: 强调定期进行DR演练的重要性,并介绍相关的自动化工具和流程。 八、 虚拟化安全:构建稳固的安全屏障 虚拟化环境的复杂性给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提供了更精细化的安全控制能力。本书将深入探讨虚拟化安全: Hypervisor安全: Hypervisor加固: 探讨如何通过配置和策略来加固Hypervisor本身,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 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 强调及时更新Hypervisor和虚拟机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的重要性。 虚拟机安全: 虚拟机隔离: 如何通过网络隔离、存储隔离和内存隔离来防止虚拟机之间的安全风险蔓延。 访问控制: 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限制用户对虚拟机和虚拟化资源的访问权限。 入侵检测与防御: 探讨在虚拟化环境中部署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的策略。 安全配置基线: 建立并遵循虚拟机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基线,最小化攻击面。 网络安全: 虚拟防火墙: 如何在虚拟交换机层面部署虚拟防火墙,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 微隔离 (Microsegmentation): 介绍微隔离技术如何为每个虚拟机提供独立的网络安全策略,实现极高的安全级别。 数据安全: 数据加密: 探讨虚拟机磁盘加密、存储加密等技术,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 安全审计: 实施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记录所有对虚拟化环境的操作,便于安全事件的追踪和分析。 九、 容器技术:轻量级虚拟化的实践与演进 容器技术,如Docker和Kubernetes,作为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应用交付和部署模式。本书将深入剖析容器技术的原理与实践: 容器化概念与优势: 命名空间 (Namespaces): 详细讲解PID、NET、MNT、UTS、IPC、User等Linux命名空间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进程、网络、文件系统等资源的隔离。 控制组 (Control Groups, cgroups): 阐述cgroups如何限制和管理容器的CPU、内存、I/O等系统资源。 镜像 (Image) 与容器 (Container): 讲解镜像的构建、分发与管理,以及容器与镜像之间的关系。 对比虚拟机: 详细对比容器与虚拟机的在资源消耗、启动速度、隔离性、便携性等方面的差异,明确各自的优势场景。 Docker实战: Docker安装与配置: 指导读者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安装Docker Engine。 Dockerfile编写: 学习如何编写Dockerfile来定义和构建自定义的Docker镜像。 Docker镜像管理: 掌握镜像的拉取、推送、构建、删除等操作。 Docker容器生命周期管理: 学习容器的创建、启动、停止、删除、暂停等操作。 Docker网络: 讲解Docker默认网络模式,以及如何配置自定义网络。 Docker存储: 探讨Docker卷(Volumes)和绑定挂载(Bind Mounts)在数据持久化中的应用。 Kubernetes:容器编排的利器: Kubernetes核心概念: 深入理解Pod, Deployment, Service, Namespace, ReplicaSet等核心组件。 Kubernetes架构: 剖析Master节点(API Server, Controller Manager, Scheduler, etcd)和Worker节点(Kubelet, Kube-proxy, Container Runtime)的工作原理。 应用部署与管理: 学习如何使用Kubernetes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掌握Kubernetes如何实现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存储管理: 探讨Kubernetes如何与外部存储系统集成,为容器提供持久化存储。 高可用性与弹性: 理解Kubernetes如何通过自动伸缩、自愈能力保障应用的可用性和弹性。 十、 虚拟化在云计算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的基石,几乎所有的云服务都建立在强大的虚拟化基础设施之上。本书将探讨虚拟化在云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详细解析虚拟机、虚拟网络、虚拟存储等如何构成IaaS平台的核心能力。 PaaS(平台即服务)与SaaS(软件即服务): 探讨虚拟化技术如何支持PaaS和SaaS应用的快速部署、弹性伸缩和高效管理。 混合云与多云策略: 分析虚拟化技术在构建和管理混合云、多云环境中的关键作用。 Serverless计算: 探讨Serverless架构与容器技术、虚拟化技术的融合,以及其对未来应用架构的影响。 边缘计算 (Edge Computing): 虚拟化技术如何赋能边缘计算场景,实现分布式部署和智能化处理。 AI与虚拟化: 探讨AI技术在虚拟化资源调度、性能优化、故障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安全与合规: 虚拟化技术在满足日益严格的安全与合规性要求方面扮演的角色。 十一、 总结:拥抱虚拟化,驱动IT变革 本书内容涵盖了虚拟化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实战,从传统虚拟化到新兴的容器技术,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系统性的学习路径。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 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各种虚拟化技术的原理和架构。 掌握高效的实践技能: 能够独立完成虚拟机的部署、配置、管理和优化。 构建高可用、安全的IT环境: 运用HA、DR和安全策略,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 拥抱新兴技术: 掌握容器化技术,为应对未来的应用开发和部署模式做好准备。 驱动IT变革: 成为虚拟化技术的专家,为您的组织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赢得先机。 虚拟化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演进,其应用场景也日益广泛。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虚拟化技术探索之旅中的得力助手,助您在技术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IT价值的最大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不错,很有技术范儿,让人一看就知道内容不一般。我翻了几页,感觉作者对概念的讲解非常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我一直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一堆零散的笔记,很难系统学习。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合理,从搭建环境到实际操作,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步骤和截图,非常实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高级特性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分析,这让我对技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会用”的层面,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用”。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技术文档的乏味感。作者善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技术概念,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我喜欢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方式,它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让学习过程不再那么有压力。虽然技术内容很硬核,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很轻松自然。我甚至忍不住在学习之余,会去思考作者在某些决策上的考量,这对我个人的技术视野的拓宽也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具广度和深度的技术书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复杂场景的实战演练,再到性能优化的深入探讨,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对于想要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积累。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同行们,相信它能成为你技术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非常令人满意。作者在介绍核心技术原理时,丝毫不含糊,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机制,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追求技术“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在讲到资源隔离和内存管理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实现方式的优劣,并给出了场景化的建议。我注意到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扎实,不仅限于主流方案,还提及了一些新兴的技术趋势和最佳实践。这让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不再是简单的“入门手册”,而更像是一本进阶的参考指南。读起来虽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收获也是成倍增长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的实战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仅限于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实际操作,提供了大量的代码示例和配置脚本。我按照书中的步骤复现了一些场景,发现所有的操作都非常顺畅,很少遇到版本兼容或者环境配置的难题。尤其是关于性能调优和故障排查那一章,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在生产环境中遇到过几次性能瓶颈,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方法去定位问题,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排查思路和实用的工具推荐,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来说,绝对是物超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