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佛法之无漏三学戒、定、慧为中心议题,收录了南怀瑾先生的恩师袁焕仙先生和他本人有关止观、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对三学的总的阐述,又有对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的研究与讲解,为学佛者提供了入门的方便。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修止观与参话头法要
修定与参禅法要
禅净双修调和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禅观研究三讲
般若正观略讲
观音法门略讲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总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来。
“思惟”在净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来,念佛和禅宗的思惟似乎是两回事,因此数不清的净土行者都以为一心一意地念着佛,把佛念来了,往生净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还是佛,我还是我。殊不知往生极乐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样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宫殿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这一段和禅宗乃至其他各宗的最终极旨可说毫无二致,究竟是什么?讲到第十四观“上品上生”时,经文中会有明白的揭示。
和“思惟”(慧)同样重要的是“正受”(定)。梵文译音为三昧。也就是禅定的意思。《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入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闭眼再一睁眼就已物换星移,春去多时了。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说法,于是许多学佛打坐的上了座就有意无意地想求一个“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减(息念)地乱忙一通,忙了半天结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让我们看看《大乘义章?十三》对禅定(正受)如何解释:“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这可以说是对禅定的一个很好的说明。所谓“离于邪乱”,说通俗点,就是清明、纯净;“纳法”的“法”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理、一切事。由此我们可知“禅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不知道。只要“离于邪乱”,“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则不论上座用功,或日常处事,都算是处在定中。
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参考唯识上特别提出的“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永远存在。或许有人会说瞎子对光线没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是“受”;至于神经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有点麻木的“受”。入了定则有所谓百千三昧,也就是有成千成百各种不同的定境(正受)。除了“受”,其他四种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种凡圣的境界。但是一般学佛的通常都以为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只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了佛的般若境界仍不离这“作意、触、受、想、思”。至于从凡夫修炼成佛陀的凭借也不外就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五遍行。那么历尽千辛万苦成了佛和芸芸众生之间有什么不同?日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么不同?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问题。认清楚了,“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认不清的话,虽然念佛、打坐,也只是妄想。
我的禅宗心法老师袁先生曾说了一句名言:“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换言之,如果能做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该提起时就提得起(用),该放下时就放得下(空),这就是境界般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否则,像我们平常,头痛不能叫它不痛,腰酸了不能叫它不酸。不但做不了身子的主,连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经常胡思乱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么,知道了乱想的无谓,却怎么也停不住。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做了出来,因此“至可怜悯者也众生”——就成了释迦的口头语。
其实,凡圣所不同的就在于前者迷糊而随境流转,后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国道家说了句很美的话“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说有异曲同工的会意之妙。
这么看来成佛岂不太寻常?的确,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转的我们,收回“放心”,归真返璞地做到“和光同尘”的平凡境界,真是谈何容易!因此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径,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于是佛家就为此提出了种种修行法门,诸如念佛、止观、参禅、观想等等。
懂得了这层道理,学佛修道的行者无论在日用行事或上座用功时,才知道如何心平气和地陶化这颗野马尘埃之心。久而久之,他们自会“无事不登三宝殿”。再度出现时却是“水月道场,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韦提希一语问出三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颜微笑,即时从口中放出五色宝光,洒照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这才是真正的灌顶,记得引导我学禅的大师袁先生曾说:“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给我灌顶,我也时时给他们灌顶。”不明理的人听了不是以疯狂视之,就是迷信地想入非非。其实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出的光和如来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顶吗?这个时候,大王虽然被幽闭在禁室里,“心眼”却无障碍,遥遥地望见世尊,五体投地施以礼拜。见地、功夫自然增进,立刻修成了阿那含,进入了初禅之门。平常打坐时心里风起云涌的妄想,乃至于妄想不起了,心里还有一个“空”的“念头”,这都属于“心障”。
第三段: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了一座非常坚固的桥梁。很多心灵成长类的书籍,要么是过度理论化,让人读完后感觉高深莫测,却不知如何落地;要么是过于浅显,仅停留在积极心理学的表面。这本书显然属于后者,它敢于深入探讨心性的底层架构。例如,它对“无明”的剖析,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外界信息过载,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内在的“期望惯性”和“身份认同”如何不断地喂养着我们的焦虑。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慧”的部分,它不是那种强行让你“顿悟”的模式,而是一个缓慢、持续的“除障”过程。它教导我们如何像一个优秀的侦探一样,去追踪每一个不稳定的情绪源头,然后不带感情色彩地观察那个源头如何生成,如何衰退。这种冷静的解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我面对挫折时的韧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份详细的“心智地图”,告诉你哪里有暗礁,哪里可以安全航行,但最终的航行还需要靠你自己的船桨。
评分第四段: 这本书给我的感官体验很独特,它的文字像清晨的薄雾,轻轻地笼罩着每一个概念,让你在慢慢消散的过程中看清事物本来的面貌。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急着去给每一个体验下定义。特别是关于“定力”的描述,它将之比喻为一块沉入湖底的石头,不受水面涟漪的影响。这个比喻非常贴切。过去我总以为定力是保持绝对的静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定力是在变动中保持核心的稳定。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或典故,这些穿插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像是给抽象的理论提供了具体的参照物,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气韵。我特别喜欢它对“初修”这个状态的强调——那种既不自满也不自弃的谦卑姿态。它提醒我们,无论进步了多少,我们永远处于“初学”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就蕴含着最大的潜力与警觉。这本书的深度,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去品味,它拒绝被快速浏览,因为它知道,智慧的获得需要时间的浸润。
评分第二段: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主要是被它的装帧和名字吸引的,期待能找到一些能立即在工作压力中找到片刻喘息的方法。坦白说,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对于我这种习惯了快速阅读和信息速食的读者来说,有些挑战性。它需要你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但一旦我适应了它的节奏,我发现它所提供的“定”的训练,远比我以往接触过的冥想指南要深入得多。它没有过多强调特定的姿势或呼吸技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心之所向”的训练上。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如何将“觉知”植入到日常的劳作之中,比如洗碗、走路、甚至处理邮件时,如何保持一种不评判的、纯粹的观察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因为它彻底打破了我对“修行必须是专门腾出时间”的固有观念。它告诉我,生活本身就是道场,关键在于你是否带着一颗“初修”的谦卑和专注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当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素,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这种质朴反而增加了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仿佛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
评分第五段: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进行一场漫长而精密的科学实验,作者是那个严谨的引导者,而读者则是那个不断尝试和记录的助手。它结构严谨,逻辑推进一丝不苟,没有太多情绪化的渲染。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观照”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外部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内心的过滤系统进行简化和提纯。它没有承诺给你带来即刻的幸福感,而是承诺给你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力。这种对“理解”的执着,让这本书在众多追求“快乐”的读物中显得卓尔不群。它教导的不是如何避开痛苦,而是如何穿透痛苦的表象,直达核心的寂静。书中多次出现的对比论述,比如“执着之苦”与“放下之轻”的对立统一,写得非常透彻。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并非源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实的僵硬解读。这是一本需要你带着笔记本去读,并随时准备停下来反思自己生活片段的书。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迷宫,但又充满了清晰的指引。我通常对这种偏向“内观”或者“心性修炼”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会流于空泛的口号或者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定慧初修(平装)》这本书,至少从我读到的其他一些同类型作品的经验来看,它在构建理论框架时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务实性。它并没有急于把我拉入高深的禅定境界,而是从最基础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容易感知到的心念波动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去观察和理解“定”与“慧”是如何在微小的起心动念中交织作用的。 它的行文风格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的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让你感觉仿佛他不是在“教导”你,而是在“陪伴”你一起探索。 尤其是关于如何识别和处理那些自动生成的、不请自来的思绪流的章节,写得极为细腻。它不像有些书那样,只是笼统地说“要放下”,而是具体分析了这些思绪背后的机制和我们与之纠缠的习惯性反应。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反思自己过去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是如何被这些内在的“噪音”所裹挟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温和但坚定的视角转变,让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要消灭这些念头,而是要改变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
评分很好的,价格实惠,非常不错。
评分始终在京东买书,书好,服务好!
评分读好书,好读书,天天不闲过。
评分没得说,好,修行管用
评分大师作品~~~
评分正版书,相信京东自营推出的产品!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南师经典,怀念南怀瑾先生。
评分好,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