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之一,全書共分8個章節,主要對1929-1937年的市場**與世界經濟作瞭探討和研究,具體內容包括“銀本位: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中國”“工業化的到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紡織業”“農村崩潰”“應對危機:1935年11月的幣製改革”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現代曆 史。由於當時各國都已紛紛擺脫銀本位,世界貨幣體係由金本位主導,而中 國是當時世界上幾乎**仍采用銀本位的**,因此當世界上其他**作為 商品的白銀價格發生波動,就會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生産帶來直接的衝擊。
本書通過長江中下遊地區棉紡業、繅絲業在大蕭條中的錶現具體演示瞭這種 傳導效應。當終於無法承受這種衝擊之時,國民政府不得不積極地進行幣製 改革,廢除銀本位。這場由政府主導的幣製改革,從一開始就麵臨著復雜的 國際關係和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的挑戰。盡管以擺脫銀本位的法幣改革初時 頗見成效,但外匯儲備始終不足、對財政金融管控不力,都為中國經濟後來 *大的混亂埋下伏筆。
城山智子 日本東京大學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為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專攻現代中國經濟史。
譯者的話
導論
銀本位的中國:國際貨幣體係的影響
大眾預期與金融危機
市場、政府和貨幣體係
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係:兩次危機及其後
本書結構
上捲 通貨膨脹與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經濟趨勢
**章 銀本位: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中國
中國的銀本位
作為貨幣或商品的白銀
作為白銀交易商的銀行:平價與市場匯率
白銀價格及其對中國貨幣供應的影響
小結
第二章 工業化的到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紡織業
棉紡業
繅絲業
小結
第三章 公司負債:資本積纍問題
資本積纍:企業傢的初始問題
尋求貸款與銀行貸款閤同條款
債務與公司管理
小結
下捲 蕭條年代,1931~1937年:經濟與政治的轉變
第四章 農村崩潰
農産品價格的下降
農村地區的貿易狀況
農村金融機構的崩潰
農村的崩潰:一個城市問題
小結
第五章 工業蕭條
繅絲業
棉紡業
小結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榮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銀行延誤清償: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小結
第七章 應對危機:1935年11月的幣製改革
幣製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幣製改革
從大蕭條中復蘇
小結
第八章 成就與局限:經濟政策與國民政府再考查
繅絲業的復蘇
棉紡業的復蘇
農村金融的重建
小結
結論
銀本位與中國的工業化
貨幣體係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與世界經濟
譯後記
看到“大蕭條時期的中國”這樣一個主題,我立刻想到瞭那個時期中國所麵臨的內憂外患,以及在嚴峻的經濟環境下,社會各階層所經曆的苦難與奮鬥。這本書的“市場”與“世界經濟”的結閤,讓我預感到它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史的敘述,更可能是一部社會史和政治史的深刻洞察。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當時中國的經濟脈絡,比如主要的商品流通、金融體係的運作、以及國傢在經濟調控方麵的作用。我想象著,書中會生動地展現齣普通民眾是如何在這種經濟危機中生存下來的,他們的生活狀態、消費習慣,以及為求生而進行的各種努力。同時,“世界經濟1929-1937”這個時間跨度,也暗示著這本書會深入分析全球經濟危機如何影響中國,比如國際貿易額的下降、外資的撤離、以及國際金本位製度的動蕩對中國經濟帶來的衝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復雜聯係,以及中國在那個動蕩年代是如何試圖在夾縫中尋求發展的。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光是“大蕭條時期的中國”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動蕩年代的無限遐想。我想象著,當西方世界正陷入經濟泥潭、彌漫著絕望的氣息時,我們古老的中國又是怎樣的景象?是同樣一片愁雲慘霧,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展現齣驚人的韌性和變化?“市場”這個詞又格外引人關注,它意味著經濟活動的脈搏,意味著在睏難時期,人們是如何努力維係生計,又是如何去適應和尋找新的齣路。我想象著那些小商販、大地主、新興的工業傢,他們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是如何評估風險,如何進行交易,如何與外界的經濟衝擊抗衡。而“世界經濟1929-1937”則將中國的命運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下,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與全球經濟的潮起潮落緊密相連。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這種聯係,揭示國際經濟危機是如何滲透到中國的具體角落,又或是中國自身的經濟活動如何微妙地迴應著全球市場的波動。那段曆史,我想一定充滿瞭無數值得探究的故事,有商業的繁榮與衰敗,有政策的製定與調整,有普通民眾在曆史大潮中的掙紮與奮鬥,也有國傢在內外壓力下的艱難抉擇。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個標簽充滿瞭好奇。這意味著這本書很可能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國內視角的研究方法和解讀角度。海外學者通常會以一種更為抽離、客觀的態度來審視中國曆史,他們不受製於某些特定的意識形態或敘事框架,反而可能能夠挖掘齣更深層次的、被我們自己忽略的細節。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通過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數據、商業文獻、甚至是一些個人書信和日記的細緻梳理,來重現大蕭條時期中國市場的真實麵貌。比如,它可能會詳細分析當時的主要齣口商品、貿易夥伴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國內生産和就業的影響。此外,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探討中國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比如關稅調整、貨幣政策、甚至是國傢主導的經濟乾預。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開曆史的塵埃,為我們呈現齣一個生動、立體、充滿細節的大蕭條時期中國市場圖景。它或許會顛覆我們一些既有的認知,提供全新的解讀,讓我們更加全麵地理解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大蕭條時期”的中國,這本身就包含著巨大的張力。我想象著,當全球經濟陷入泥沼之時,中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又是如何應對這場風暴的。“市場”這個關鍵詞,則讓我看到瞭書中可能深入探討的經濟活動細節,比如當時的貿易模式、物價波動、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市場機製。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一個細緻入微的中國市場圖景,展示齣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中國人民是如何通過商業活動來維係生計,又是如何在這個動蕩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尋找機遇的。“世界經濟1929-1937”則進一步將中國的命運置於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分析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市場産生的影響,例如,全球需求的下降如何影響中國的齣口,國際金融的動蕩又如何波及中國的銀行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如何在全球經濟大潮中掙紮與前行的,它如何適應變化,又如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展現齣獨特的韌性。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瞭一些經典的曆史敘事,關於經濟衰退如何重塑社會結構,如何催生新的政治力量。大蕭條時期,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混亂肯定對中國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影響的具體錶現形式,不僅僅是宏觀的經濟數據,更包括微觀的社會層麵。例如,我想知道在那個時期,中國的城市和鄉村經濟分彆經曆瞭怎樣的變化?是齣現瞭大規模的失業潮,還是某些行業反而迎來瞭發展契機?書中會不會描繪齣具體的商貿活動場景,比如當時的集市、商行、甚至是地下交易,來展現市場的活力與掙紮?“市場”這個詞,也讓我思考到當時的商業倫理、經營策略以及市場監管的缺失或存在。我想象著,書中會通過一係列案例研究,來剖析不同規模的企業和商人在麵對危機時的應對之道,他們是如何尋求生存空間,又是如何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謀求發展的。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世界經濟”的部分感到興趣,它是否會詳細梳理齣當時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具體定位,從而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市場是如何在世界經濟的浪潮中浮沉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