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1929-1937年的市场**与世界经济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农村崩溃”“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 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 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仍采用银本位的**,因此当世界上其他**作为 商品的白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
本书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 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 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 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 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 *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城山智子 日本东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专攻现代中国经济史。
译者的话
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本书结构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
小结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
下卷 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 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
小结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小结
第七章 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
小结
第八章 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缫丝业的复苏
棉纺业的复苏
农村金融的重建
小结
结论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与世界经济
译后记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光是“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无限遐想。我想象着,当西方世界正陷入经济泥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时,我们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的景象?是同样一片愁云惨雾,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变化?“市场”这个词又格外引人关注,它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脉搏,意味着在困难时期,人们是如何努力维系生计,又是如何去适应和寻找新的出路。我想象着那些小商贩、大地主、新兴的工业家,他们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是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进行交易,如何与外界的经济冲击抗衡。而“世界经济1929-1937”则将中国的命运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下,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的潮起潮落紧密相连。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联系,揭示国际经济危机是如何渗透到中国的具体角落,又或是中国自身的经济活动如何微妙地回应着全球市场的波动。那段历史,我想一定充满了无数值得探究的故事,有商业的繁荣与衰败,有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普通民众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奋斗,也有国家在内外压力下的艰难抉择。
评分看到“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样一个主题,我立刻想到了那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各阶层所经历的苦难与奋斗。这本书的“市场”与“世界经济”的结合,让我预感到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的叙述,更可能是一部社会史和政治史的深刻洞察。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当时中国的经济脉络,比如主要的商品流通、金融体系的运作、以及国家在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我想象着,书中会生动地展现出普通民众是如何在这种经济危机中生存下来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消费习惯,以及为求生而进行的各种努力。同时,“世界经济1929-1937”这个时间跨度,也暗示着这本书会深入分析全球经济危机如何影响中国,比如国际贸易额的下降、外资的撤离、以及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动荡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中国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试图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张力。我想象着,当全球经济陷入泥沼之时,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又是如何应对这场风暴的。“市场”这个关键词,则让我看到了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经济活动细节,比如当时的贸易模式、物价波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市场机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细致入微的中国市场图景,展示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中国人民是如何通过商业活动来维系生计,又是如何在这个动荡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寻找机遇的。“世界经济1929-1937”则进一步将中国的命运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市场产生的影响,例如,全球需求的下降如何影响中国的出口,国际金融的动荡又如何波及中国的银行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大潮中挣扎与前行的,它如何适应变化,又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展现出独特的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经典的历史叙事,关于经济衰退如何重塑社会结构,如何催生新的政治力量。大萧条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混乱肯定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宏观的经济数据,更包括微观的社会层面。例如,我想知道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经济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潮,还是某些行业反而迎来了发展契机?书中会不会描绘出具体的商贸活动场景,比如当时的集市、商行、甚至是地下交易,来展现市场的活力与挣扎?“市场”这个词,也让我思考到当时的商业伦理、经营策略以及市场监管的缺失或存在。我想象着,书中会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来剖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商人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之道,他们是如何寻求生存空间,又是如何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谋求发展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世界经济”的部分感到兴趣,它是否会详细梳理出当时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具体定位,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市场是如何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浮沉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个标签充满了好奇。这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国内视角的研究方法和解读角度。海外学者通常会以一种更为抽离、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国历史,他们不受制于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或叙事框架,反而可能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被我们自己忽略的细节。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数据、商业文献、甚至是一些个人书信和日记的细致梳理,来重现大萧条时期中国市场的真实面貌。比如,它可能会详细分析当时的主要出口商品、贸易伙伴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国内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此外,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探讨中国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比如关税调整、货币政策、甚至是国家主导的经济干预。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充满细节的大萧条时期中国市场图景。它或许会颠覆我们一些既有的认知,提供全新的解读,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