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与世界经济192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与世界经济192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城山智子,主编:刘东,译者:孟凡礼,尚国敏,校注:唐磊 编
图书标签:
  • 大萧条
  • 中国经济史
  • 世界经济史
  • 1929-1937
  • 经济危机
  • 海外中国研究
  • 市场经济
  • 历史
  • 经济发展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9787214065056
商品编码:102808937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与世界经济1929-1937)/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作者:(日)城山智子|主编:刘东|译者:孟凡礼//尚国敏|校注:唐磊
  • 定价:24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ISBN号:978721406505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11-01
  • 印刷时间:2010-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0
  • 字数:237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1929-1937年的市场**与世界经济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农村崩溃”“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 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 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仍采用银本位的**,因此当世界上其他**作为 商品的白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
    本书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 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 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 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 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 *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城山智子 日本东京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专攻现代中国经济史。

目录

译者的话
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本书结构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
小结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
下卷 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 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
小结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小结
第七章 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
小结
第八章 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缫丝业的复苏
棉纺业的复苏
农村金融的重建
小结
结论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与世界经济
译后记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民族主义的勃兴:1900-1937 本书聚焦于20世纪初期,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孕育着深刻变革的时代——从清末的体制危机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巩固,中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艰难地探索现代化、国家构建与民族主义的形成之路。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它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在面对剧烈冲击时,各个层面所发生的复杂互动与深层结构性变迁。我们将视角投向宏大叙事之下,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要素:知识分子的思想嬗变、新兴阶层(如商人、学生、城市工人)的崛起及其政治诉求、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与重塑,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认同是如何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中被塑造和传播的。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崩溃与新思潮的涌动(1900-1912)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清王朝“新政”的困境。表面上的改革与军事现代化,未能掩盖其深层次的合法性危机。通过对地方士绅、立宪派、革命党人等不同政治光谱的分析,本书旨在揭示辛亥革命的爆发并非偶然的军事政变,而是长期以来,国家权力中心对地方精英与知识群体需求的系统性失察与压制所致。 重点探讨了“西学东渐”在思想层面的深刻影响。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议题。严复的翻译思想、梁启超对“新民”的呼唤,以及西方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乃至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涌入,如何冲击了儒家正统的世界观。革命党人如何成功地将“民族主义”与“民主共和”的概念包装成颠覆旧秩序的理论武器,并动员起海外留学生和新军官僚阶层,是本节分析的核心。 第二部分:共和的困境与军阀的割据(1912-1927) 中华民国的建立,被视为一次激进的政治实验,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共和”定义的激烈争夺。本书详细梳理了袁世凯称帝的政治逻辑,并分析了其失败对中国政治文化留下的持久阴影——对强人政治的路径依赖与对议会民主的普遍不信任。 在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无政府”状态。我们不再将军阀简单视为地方性的恶势力,而是将其置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特定阶段进行考察。不同军阀集团(如北洋系、西南系、直系、奉系)的兴衰,反映了中央财政的崩溃、地方资源争夺以及外部帝国主义势力干预的复杂图景。 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序的割据,为新的社会力量提供了空间。 知识分子的觉醒: 五四运动的爆发被置于全球反帝高潮和中国教育体系扩张的背景下。它不仅是反对巴黎和会的外交抗议,更是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命运的集体反思和政治介入的标志。我们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中对白话文、科学与民主的推崇,以及其内部如何开始分化出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倾向。 工人阶级的登场: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中国城市工人阶级规模扩大。本书利用口述史料与早期工会档案,展现了早期工人运动的艰苦与政治觉悟的提升,为后续的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的兴衰与国家统一的尝试(1924-1937) 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如何被重新阐释和实践,以及中国国民党如何在联俄容共的背景下,完成了从革命政党到执政集团的转型。 国民革命的军事与政治基础: 详细考察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及其意识形态塑造,分析了国民党如何通过军事力量的集中化,有效整合了南方各派政治势力。第一次联俄容共,是中共学习和融入国民革命洪流的尝试,也是国共两党政治文化差异的早期体现。 北伐战争的复杂性: 北伐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宣传战和动员战。本书强调了北伐过程中,民众对“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强烈期待如何转化为对中央政府(无论其意识形态如何)的暂时服从。然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如右派与左派的矛盾)预示了统一的脆弱性。 宁汉合流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四一二”清党事件被视为国民党对自身革命道路的决定性选择,标志着其对共产主义元素的排斥和对城市工人运动的压制。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其统治的性质是混合的:一面是精英官僚对现代财政、教育和外交的改革努力(如币制改革、税收整理),另一面则是地方精英与地方势力(如地方军阀、乡绅、帮派)之间持续的权力妥协。 第四部分:现代化的悖论:国家能力建设与社会阻力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重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在“训政时期”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限制了其将政治统一转化为有效国家治理的能力: 1. 财政与行政的重负: 尽管中央政府努力建立现代税收体系,但中央对地方资源(如盐税、关税)的控制力依然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其推行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规模。 2. 城市与乡村的鸿沟: 现代化的成就集中在沿海与少数大城市,而广大的乡村依然被宗族、地权和地方武装所主导。农民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共产党在乡村的扎根,正是对国民政府现代化蓝图的直接挑战。 3. 意识形态的竞争: 在“反共”成为政治主旋律的同时,国民党如何将自己塑造成唯一的“民族主义者”和“现代化领导者”,是其面对内部异议和外部威胁时采取的中心策略。 结论: 本书认为,1929年至1937年间,中国虽完成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但其核心任务——建立一个稳固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远未完成。国民政府在推动经济“涓滴效应”和政治“精英吸纳”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这些缺陷为后续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社会政治力量的重组埋下了伏笔。本书通过对社会阶层、思想动向和制度建构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中华民族在寻求自我定位与强国之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矛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个标签充满了好奇。这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国内视角的研究方法和解读角度。海外学者通常会以一种更为抽离、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国历史,他们不受制于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或叙事框架,反而可能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被我们自己忽略的细节。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数据、商业文献、甚至是一些个人书信和日记的细致梳理,来重现大萧条时期中国市场的真实面貌。比如,它可能会详细分析当时的主要出口商品、贸易伙伴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国内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此外,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探讨中国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比如关税调整、货币政策、甚至是国家主导的经济干预。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充满细节的大萧条时期中国市场图景。它或许会颠覆我们一些既有的认知,提供全新的解读,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

评分

看到“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样一个主题,我立刻想到了那个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各阶层所经历的苦难与奋斗。这本书的“市场”与“世界经济”的结合,让我预感到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的叙述,更可能是一部社会史和政治史的深刻洞察。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当时中国的经济脉络,比如主要的商品流通、金融体系的运作、以及国家在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我想象着,书中会生动地展现出普通民众是如何在这种经济危机中生存下来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消费习惯,以及为求生而进行的各种努力。同时,“世界经济1929-1937”这个时间跨度,也暗示着这本书会深入分析全球经济危机如何影响中国,比如国际贸易额的下降、外资的撤离、以及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动荡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中国在那个动荡年代是如何试图在夹缝中寻求发展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光是“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无限遐想。我想象着,当西方世界正陷入经济泥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时,我们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的景象?是同样一片愁云惨雾,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变化?“市场”这个词又格外引人关注,它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脉搏,意味着在困难时期,人们是如何努力维系生计,又是如何去适应和寻找新的出路。我想象着那些小商贩、大地主、新兴的工业家,他们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是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进行交易,如何与外界的经济冲击抗衡。而“世界经济1929-1937”则将中国的命运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下,它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的潮起潮落紧密相连。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联系,揭示国际经济危机是如何渗透到中国的具体角落,又或是中国自身的经济活动如何微妙地回应着全球市场的波动。那段历史,我想一定充满了无数值得探究的故事,有商业的繁荣与衰败,有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普通民众在历史大潮中的挣扎与奋斗,也有国家在内外压力下的艰难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经典的历史叙事,关于经济衰退如何重塑社会结构,如何催生新的政治力量。大萧条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混乱肯定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宏观的经济数据,更包括微观的社会层面。例如,我想知道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经济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潮,还是某些行业反而迎来了发展契机?书中会不会描绘出具体的商贸活动场景,比如当时的集市、商行、甚至是地下交易,来展现市场的活力与挣扎?“市场”这个词,也让我思考到当时的商业伦理、经营策略以及市场监管的缺失或存在。我想象着,书中会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来剖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商人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之道,他们是如何寻求生存空间,又是如何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谋求发展的。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世界经济”的部分感到兴趣,它是否会详细梳理出当时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具体定位,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市场是如何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浮沉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张力。我想象着,当全球经济陷入泥沼之时,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又是如何应对这场风暴的。“市场”这个关键词,则让我看到了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经济活动细节,比如当时的贸易模式、物价波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市场机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细致入微的中国市场图景,展示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中国人民是如何通过商业活动来维系生计,又是如何在这个动荡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寻找机遇的。“世界经济1929-1937”则进一步将中国的命运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市场产生的影响,例如,全球需求的下降如何影响中国的出口,国际金融的动荡又如何波及中国的银行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大潮中挣扎与前行的,它如何适应变化,又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展现出独特的韧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