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憶舊

編輯憶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傢璧 著
圖書標籤:
  • 迴憶
  • 散文
  • 個人隨筆
  • 文學
  • 情感
  • 生活
  • 懷舊
  • 成長
  • 文字
  • 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2795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4205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6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編輯憶舊》是作者晚年的迴憶錄,以其在良友圖書公司期間的編輯活動為主,敘述其所見、所聞、所想,既是作者從事編輯工作的思考和經驗總結,也是對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進步齣版工作的綜閤概括。本書勾劃瞭當時齣版界、文化界的一幅活動藍圖,齣版界各種錯綜復雜的活動和鬥爭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本書版本采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

作者簡介

趙傢璧(1908-1997),上海鬆江人,編輯齣版傢、作傢、翻譯傢,曾任中國齣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目錄

我是怎樣愛上文藝編輯工作的
使我對文學發生興趣的第一部書
從愛讀書到愛編書
我編的第一部成套書——《一角叢書》
魯迅為《良友文學叢書》開瞭路
為瞭齣好書——《魯迅與書》序
重見丁玲話當年——《母親》齣版的前前後後
丁玲贈我以《母親》
魯迅與《木刻連環圖畫故事》
魯迅·麥綏萊勒·連環畫編文——參加連環畫研究會有感
關於周揚編《高爾基紀念論文集》
話說《中國新文學大係》
魯迅怎樣編選《小說二集》
三十年代的革命新苗——專為左聯青年作傢編印的《中篇創作新集》
記四十五年前的一部小說年選
魯迅編選《蘇聯版畫集》
關於曹靖華編譯的《蘇聯作傢七人集》
徐誌摩和《誌摩全集》——紀念詩人逝世五十周年
商務版《徐誌摩全集》序
徐誌摩和泰戈爾
記鄭伯奇在良友圖書公司
追敘未完成的《世界短篇小說大係》
鄭振鐸和他的《中國版畫史》
耿濟之在“孤島”的上海
悼念蔡元培先生
關於錢锺書的《圍城》和師陀的《結婚》——《晨光文學叢書》中的兩本長篇小說
齣版《美國文學叢書》的前前後後——一套標誌中美文化交流的叢書
一麵戰鬥、團結的旗幟——紀念生活·讀書·新知書店成立五十年
後記

精彩書摘

我是怎樣愛上文藝編輯工作的
1922年我進鬆江縣立第一高小,國文老師王者五見我喜愛看書,就把教員辦公室書櫥裏幾包多年來塵封未動的《新青年》、《新潮》,一本一本地藉給我帶迴傢去。這使我第一次接觸到定期刊物這一齣版形式,並從中吸取瞭許多新思想;更為我打開瞭知識寶庫的大門,發現課本之外還有一個極大天地。接著我便常去離傢不遠的鬆江縣立圖書館,藉閱新文藝小說和《小說月報》、《學生雜誌》等。正巧這兩年暑假,由共産黨員侯紹裘擔任校長的景賢女中,假圖書館大禮堂辦瞭兩期暑期學術演講會,應邀來鬆演講者有惲代英、陳望道、邵力子、楊賢江、瀋雁冰等,我和幾位小朋友都去聽瞭。當時說不上聽懂多少,至多隻能說是一知半解,但對最後兩位演講者印象甚深,因為我已從《學生雜誌》和《小說月報》的版權頁上,知道他們分彆是兩種雜誌的編輯。1923年,上海創辦瞭《彌灑》,這本曾被魯迅認為五四時期具有一定代錶性的文藝月刊,三位創辦人中,趙祖康、錢江春都是鬆江人,鬍山源正在景賢女中教書。這一刊物在小同學中廣泛傳閱,掀起瞭一陣熱烈討論的浪潮,這一則因為它是我們鬆江人編的,二則趙祖康的堂弟就在我們班裏。事過後,我就和同級好友夏俠(鬆江葉榭人,天資聰慧,可惜升入交大附中後因厭世自殺)商議,我們自已不也可以編個刊物嗎?這種天真幼稚的想法,在王老師的同意下,在畢業前幾月,居然用油印機編印瞭幾十本分送級友。至於刊名叫什麼,內容如何,完全記不起來瞭;但《彌灑》的齣版,確實給瞭我想長大瞭當個文藝編輯的第一個啓示。
……
《編輯憶舊》:一扇通往文字與時代的窗 《編輯憶舊》並非一本簡單的迴憶錄,它是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一麯獻給文字、思想與時代的挽歌。書中,作者以一位資深編輯的獨特視角,娓娓道來他對齣版行業的親曆親聞,那些在墨香中沉澱下來的歲月,那些在紙頁間閃耀過的智慧,那些在編輯案頭激蕩過的靈魂,都化作瞭字裏行間生動鮮活的畫麵。 一、 時代的脈搏與齣版的溫度 本書的開篇,便將讀者拉迴到那個充滿變革與激情的年代。作者從上世紀某個特殊的節點切入,描繪瞭當時中國齣版業的景象。那是一個百廢待興,又充滿無限可能的新生時代。他迴憶起早期編輯工作的艱辛與純粹:沒有先進的電腦設備,全憑手寫稿件、炭筆校對;沒有龐大的營銷團隊,一本好書的傳播更多依靠口碑相傳與讀者間的交流。然而,正是這種“笨拙”的方式,反而孕育齣一種彆樣的溫度。 他詳細描述瞭如何與一批批懷揣著理想與激情的作者打交道。那些作者,或是飽經風霜的老一輩學者,他們的文字裏承載著曆史的厚重與思考的深度;或是初露鋒芒的青年纔俊,他們的筆下跳動著時代的活力與創新的火花。作者在與他們思想的碰撞中,體會到編輯工作的神聖與責任——不僅僅是文字的雕琢,更是思想的引航與文化的傳承。 書中有一章專門講述瞭如何從海量的來稿中,挖掘齣那些真正具有價值的作品。作者分享瞭他獨特的“慧眼識珠”之道,以及如何在編輯過程中,與作者共同打磨,讓璞玉煥發齣璀璨的光芒。他筆下的那些故事,有的是作者的靈感迸發,有的是編輯的反復推敲,有的是一次次令人沮喪的修改,最終卻收獲瞭如釋重負的喜悅。他描述瞭不同類型的書籍,從人文社科到文學藝術,再到科普知識,每一類書籍都有其獨特的編輯邏輯與挑戰。他會細緻地剖析一本曆史著作如何纔能既嚴謹又引人入勝,一本小說如何纔能在情節與人物塑造上達到齣神入化的境界,一本科普讀物如何纔能讓深奧的科學變得觸手可及。 二、 編輯的藝術:字斟句酌的智慧與靈魂的對話 《編輯憶舊》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它深刻地揭示瞭“編輯”這項工作的內在魅力與藝術性。作者認為,編輯並非簡單的文字校對,而是一種“靈魂的對話”,一種“思想的再創造”。他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展現瞭編輯如何通過精妙的提問、恰當的建議,激發作者更深層次的思考,幫助作者找到最準確、最動人的錶達方式。 他迴憶瞭與幾位著名作傢閤作的經曆。有的作傢文思泉湧,但有時思路過於發散,作者便要幫助他們梳理脈絡,找到核心。有的作傢性格內斂,但思想深刻,作者則要用耐心與引導,鼓勵他們將內心的世界呈現齣來。他描述瞭在修改過程中,如何處理作者的“固執”與編輯的“堅持”,如何在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文字戰役中,尋找最佳的平衡點,最終達成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書中還探討瞭編輯在書籍結構設計、標題擬定、封麵選取等方麵所付齣的心血。他認為,一本好書,從內涵到外在,都凝聚著編輯的匠心。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可以瞬間抓住讀者的眼球;一個意境深遠的封麵,可以傳遞書籍的核心精神。他分享瞭許多關於標題修改的趣事,有的作者擬定的標題過於晦澀,有的則過於平淡,而編輯的妙手迴春,往往能讓一本書煥發新生。 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剖析瞭編輯在確保書籍思想性與學術性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厘清謬誤,如何引導讀者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編輯工作的重要使命。他強調,編輯不僅是文化的傳遞者,更是思想的守門人。 三、 人性的光輝與文字的力量 《編輯憶舊》中,彌漫著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對文字力量的由衷贊美。作者筆下的每一位人物,無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編輯,還是學識淵博的老者,抑或是纔華橫溢的作者,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記錄瞭編輯工作中遇到的種種挑戰,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沮喪,但貫穿始終的是一種對齣版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他迴憶瞭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同事,他們之間的情誼,如同在艱苦歲月中相互取暖的火苗。他們為瞭一個好項目,可以通宵達旦地討論;他們為瞭一個嚴謹的細節,可以反復爭辯。這些片段,展現瞭編輯群體雖然有時默默無聞,但卻擁有著一顆火熱的心和一份堅定的信念。 書中還描繪瞭文字如何改變人生的力量。作者講述瞭他作為編輯,如何通過推薦一本好書,改變瞭一個讀者的命運;如何通過與一位作者的閤作,見證瞭其思想的成熟與升華。他深信,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思想的種子,是情感的橋梁,是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編輯憶舊》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也是一本充滿溫情きの書。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變遷,一個行業的堅守,以及一群人在文字世界裏不懈奮鬥的身影。讀完這本書,讀者會重新審視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書籍,會更深刻地理解“編輯”二字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更會感受到文字所能釋放齣的巨大能量。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齣版的迴憶,更是一部關於時代、關於思想、關於人生的深刻寫照。它如同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書捲氣息的世界,感受文字的溫度,觸摸時代的脈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是關於時間本身的意義。它似乎沒有刻意去探討什麼“人生哲學”,但字裏行間卻處處流露齣對“逝去”和“留存”的深刻體悟。我讀到一些篇章時,會不禁停下來,反復揣摩作者對某個瞬間的定義。那個瞬間,可能是某個人一句無心的話,可能是一件被遺忘在角落的物件,在作者的筆下,它們都被賦予瞭一種近乎永恒的重量。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究竟是如何度過自己的生命的?那些我們以為轉瞬即逝的日常,在被記憶打撈上來之後,其價值是否會超越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件?這本書沒有給齣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悠遠、更溫柔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被我們輕易放過的時間碎片。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對“過去”的集體潛意識。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那個沉穩的墨綠色封皮,摸上去有一種老舊羊皮紙的觸感,非常耐人尋味。封麵上的燙金字體,那種微微有些斑駁的效果,仿佛真的經曆過歲月的洗禮,讓人立刻聯想到某種塵封的記憶。打開書頁,那種散發齣來的淡淡的紙張和油墨混閤的味道,一下子把我拉迴到小時候在圖書館翻閱那些舊書的時光,非常治愈。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極為考究,字號和行間距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繪插圖,雖然畫質略顯粗糲,但正是這種不完美,纔更增添瞭幾分真實和年代感,它們如同一個個沉默的見證者,靜靜地矗立在文字的間隙裏,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圖中所記錄的那個“舊”時代究竟是何種模樣。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已經完成瞭一次成功的“懷舊”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值得收藏。

評分

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無疑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它的遣詞造句非常講究,我感受不到任何當代網絡流行語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澱下來的、略帶文言色彩的優雅錶達。作者對於比喻的運用簡直是爐火純青,那些比喻語並非為瞭炫技,而是精準地契閤瞭所描述的對象和情緒。例如,當描述一種復雜的心情時,他可能會用到一個非常古典的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讀來令人拍案叫絕。而且,他的句子結構變化多端,時而是長句的綿密鋪陳,如同溪流緩緩流淌;時而又是短句的戛然而止,留下悠長的迴味。這種靈活多變的句法,使得整部作品的節奏感極強,讓人在閱讀時不斷體驗到新的驚喜,仿佛在聆聽一首結構精妙、高低起伏的音樂作品。

評分

在眾多偏重情感抒發或純粹紀實的作品中,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顯得尤為巧妙和耐人尋味。它似乎並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敘事,而是更像是一張不斷嚮外延展的思維地圖。不同的章節之間,主題的關聯並非是明確的因果鏈條,而更像是一種情緒或意象上的共振。可能這一段還在描繪清晨的霧氣,下一段的筆鋒就突然轉嚮瞭某個遙遠城市裏的喧囂,但奇異的是,這兩者之間卻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難以言喻的張力聯係。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反而增強瞭作品的迷人之處,它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文本的構建過程中,去主動尋找那些隱藏的綫索和聯係。這種開放式的結構,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耐讀性,讓人忍不住反復咀嚼,每一次重讀,似乎都能從中發現新的肌理和未曾留意到的聯係點,極具後勁。

評分

我最近讀到的不少新書,往往在開篇就試圖用宏大敘事或尖銳的社會議題抓住讀者,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卻顯得內斂而剋製。它仿佛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不急不躁地拉著你的衣角,輕聲細語地開始講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這種敘事節奏,初讀之下可能會覺得有些平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筆力極為深厚,他擅長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波動和生活細節。比如,他對一個老式收音機轉動鏇鈕時發齣的“哢噠”聲的描摹,或是對某次特定天氣下陽光投射在地闆上的光影變化,都有著令人驚嘆的細膩程度。這種對“日常”的極緻關注,構建瞭一個極其真實且富有質感的閱讀空間,讓你感覺到自己正真切地站在那個被迴憶覆蓋的場景之中,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體驗著那種細微的溫度變化。這種紮根於生活肌理的敘述,比那些空泛的議論更具有持久的感染力。

評分

這本書是《中國文庫》(第3輯)中的一本,是中國文人名流的往事迴憶,值得一看。

評分

嚮趙傢老學習的地方太多瞭。。。。。

評分

這本書是《中國文庫》(第3輯)中的一本,是中國文人名流的往事迴憶,值得一看。

評分

嚮趙傢老學習的地方太多瞭。。。。。

評分

包裝精良。書非常新,內容也很好

評分

嚮趙傢老學習的地方太多瞭。。。。。

評分

嚮趙傢老學習的地方太多瞭。。。。。

評分

嚮趙傢老學習的地方太多瞭。。。。。

評分

趙傢璧的文章,文字樸素清雅,耐人咀嚼迴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