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栽培图文并说

黄瓜栽培图文并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贵臣,张松林 等 著
图书标签:
  • 黄瓜
  • 蔬菜栽培
  • 园艺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家庭菜园
  • 阳台种植
  • 图文教程
  • 新手入门
  • 实用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213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08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9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瓜栽培图文并说》的编写目的是为满足黄瓜生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汇总我国黄瓜丰富的品种资源、长期栽培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生产经验、栽培技术。全书分八个部分,分别从黄瓜的生物学特性、生产季节和施肥、育苗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的露地栽培技术、塑料大棚黄瓜栽培技术、温室黄瓜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和贮运方面来详细讲解。

目录

一、黄瓜的生物学特性
1.黄瓜的生物学特性如何?是怎样形成的?
2.黄瓜各器官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取得高产优质高效的效果?
3.黄瓜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具体时期?
4.黄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对环境条件有哪些具体要求?

二、黄瓜的生产季节和施肥
5.如何安排黄瓜栽培的茬口?
6.换茬轮作对栽培黄瓜有何好处?
7.黄瓜优质高产栽培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和地力?
8.如何进行黄瓜施肥?
9.如何做到合理施肥?
10.如何通过植株的外部表现进行缺肥诊断?
11.常用化肥有哪些?
12.生产上常用的有机肥料有哪些?

三、黄瓜育苗技术
13.引种和购进黄瓜种子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4.在黄瓜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育苗?
15.黄瓜有哪些育苗方法?
16.如何确定黄瓜的播种期?
17.如何进行黄瓜的浸种催芽?
18.黄瓜怎样进行播种?
19.怎样进行黄瓜育苗床的温度管理?
20.黄瓜大温差育苗有何好处?
21.怎样进行黄瓜分苗?
22.怎样防止黄瓜秧苗的徒长和老苗?
23.在阴雪天降温时黄瓜苗床应怎样进行管理?
24.如何防止黄瓜花打顶?
25.怎样进行炼苗?
26.壮苗的标准是什么?
27.黄瓜怎样进行起苗和倒苗?

四、黄瓜优质高产高效的露地栽培技术
28.黄瓜露地栽培的地块如何选择?
29.黄瓜露地栽培的地块如何进行耕作和施肥?
30.目前黄瓜露地栽培时应用哪些品种?
31.露地黄瓜主要品种的具体特性如何?
32.春季露地黄瓜育苗有何好处?
33.春季露地黄瓜育苗时,利用哪种方式较好?
34.春季露地黄瓜的播种期如何确定?
35.黄瓜育苗时,播种量怎样计算?
36.春季露地黄瓜育苗时如何进行种子处理?
37.春季露地黄瓜育苗时如何播种?
38.春季露地黄瓜育苗时怎样进行苗床管理?
39.春季露地黄瓜定植前怎样进行整地、施基肥?
40.春季露地黄瓜如何进行定植?
41.春季露地黄瓜有哪些田间管理工作?
42.露地夏黄瓜栽培有何意义?
43.在夏季高温多雨地区如何取得露地夏黄瓜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44.秋季露地黄瓜的栽培季节如何安排?
45.秋季露地黄瓜生产时,应选择哪些品种?
46.秋季露地黄瓜生产时,如何整地作畦?
47.秋季露地黄瓜怎样进行播种?
48.秋季露地黄瓜有哪些田间管理工作?

五、塑料大棚黄瓜栽培技术
49.适宜春季大棚栽培的黄瓜品种有哪些?
50.春季大棚定植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51.怎样安排春季大棚黄瓜的定植时间?
52.春季大棚黄瓜定植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53.春棚黄瓜定植后需要进行哪些管理工作?
54.怎样进行春棚黄瓜的支架和植株调整?
55.春棚黄瓜定植后怎样进行土壤管理?
56.春大棚黄瓜定植后的温度管理如何?
57.春棚黄瓜定植后怎样进行肥水管理?
58.怎样进行春棚黄瓜的C02气体施肥?
59.怎样防止化瓜?
60.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早收瓜?
61.适宜秋季大棚黄瓜延后栽培的品种有哪些特点?
62.如何安排秋延后棚栽黄瓜的播种期?
63.大棚秋延后栽培黄瓜如何进行播种育苗?
64.秋延后大棚栽培黄瓜如何进行定植和定苗?
65.秋棚黄瓜如何进行水肥管理?
66.秋延后大棚黄瓜如何进行温度管理?

六、温室黄瓜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
67.温室黄瓜对温室性能有何要求?
68.温室黄瓜主要有哪几个栽培季节(茬口)?
69.温室黄瓜生产应用哪些品种才能高产优质?
70.温室黄瓜主要品种的具体性状如何?
71.温室黄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时应怎样进行土壤管理?
72.温室黄瓜育苗的技术要点是什么?
73.温室栽培黄瓜为何要用嫁接苗?
74.黄瓜嫁接育苗的具体技术如何?
75.温室黄瓜如何定植?
76.温室黄瓜的田间管理工作如何进行?

七、黄瓜病虫害防治
77.怎样使用农药才能提高防治黄瓜病虫害的效果?
78.黄瓜霜霉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79.黄瓜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0.黄瓜枯萎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1.黄瓜疫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2.黄瓜炭疽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4.黄瓜病毒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预防?
85.黄瓜菌核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6.黄瓜猝倒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7.黄瓜灰霉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8.黄瓜根结线虫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治?
89.蚜虫为害黄瓜的症状如何?怎样防治?
90.红蜘蛛为害黄瓜的症状如何?怎样防治?
91.白粉虱为害黄瓜的症状如何?怎样防治?
92.茶黄螨为害黄瓜的症状如何?怎样防治?
93.黄守瓜为害黄瓜的症状如何?怎样防治?
94.瓜种蝇为害黄瓜的症状如何?怎样防治?
95.美洲斑潜蝇如何为害黄瓜?怎样防治?
96.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要点有哪些?

八、黄瓜的采收和贮运
97.黄瓜的采收标准如何掌握?
98.黄瓜采收的具体技术如何?
99.怎样进行黄瓜的包装?
100.黄瓜能贮存吗?
101.黄瓜被运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前言/序言


《田园拾遗:从种子到餐桌的四季物语》 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田园生活交织的画卷。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种植某一种特定作物的手册,而是一部关于土地、时间、自然韵律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的随笔集。在这里,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次悠远的对话,与土地、与季节、与那些被我们逐渐遗忘的传统技艺,与那些默默耕耘的生命。 第一部分:泥土的记忆与呼唤 在书的开篇,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那片承载着万物生长的土地。它不是实验室里无菌的培养皿,也不是精心雕琢的花园,而是充满生命力、有呼吸、有温度的真实泥土。我们将一起探寻不同地域土壤的性格——那片孕育出淳朴粮食的黑土地,那片饱含海洋气息的沙质地,那片历经风雨的黄土地。我们会了解到,每一撮泥土都蕴藏着一段历史,记录着前人在其上播撒汗水、收获希望的故事。 从土壤的形成、构成,到微生物的奇妙世界,再到土地的养分循环,《田园拾遗》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这些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生命基础。我们会发现,肥沃的土壤并非天赐,而是世代辛勤耕耘与自然馈赠的结晶。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古老农谚的解读,例如“春耕不愁,夏种不愁,秋收愁”,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的体现。我们会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窥见先民们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生存哲学。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土地的现状与未来。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土壤面临的挑战——过度开发、化学污染、水土流失——会被温和地提及,并引申出对可持续农业的思考。然而,这种思考并非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融入了对自然馈赠的珍视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我们会看到,即使在最普通的土地上,也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去守护。 第二部分:季节的节奏与生命的律动 四季的更迭,是自然界最宏大、最公正的叙事。本书将以季节为线索,串联起生命在不同时节的勃发与沉寂。 春,是万物复苏的序曲。我们会从冰雪初融开始,描绘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唤醒沉睡的种子。书中将描绘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如何根据节气变化,判断播种的最佳时机。但这不仅仅是关于农事的操作,更是一种对生命初生的敬畏。我们会品味春雨的滋味,它滋养着大地,也滋养着人们心中对丰收的期盼。春天的野菜,那些野蛮生长却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将成为笔下的亮点,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大地馈赠的礼物。 夏,是生命能量的巅峰。阳光炽烈,万物生长得恣意汪洋。我们会深入夏日的田野,感受荷塘的清凉,聆听蝉鸣的喧嚣,观察植物如何尽情舒展叶片,吸收每一缕光。本书将探讨夏季高温、强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如“夏管”,来帮助作物健康成长。我们会看到,即使在最炎热的日子里,生命也以其顽强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生命的沉淀。金黄的稻浪,累累的果实,构成了一幅丰饶的画卷。我们会深入秋收的场景,感受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汗水与喜悦。本书将不仅仅描述收获的喜悦,更会探讨秋季的晾晒、储藏等传统技艺,这些技艺背后蕴含着古人对食物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敬畏。我们会品味秋季成熟的瓜果,它们饱含着阳光的味道,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 冬,是生命的休养与孕育。白雪皑皑,大地沉寂,但生命并未停止,而是在地下积蓄力量。本书将描绘冬日的乡村景象,那些在寒冷中坚守的生命,那些在炉火旁温暖的故事。我们会探讨冬季的农闲时期,人们如何修整农具,规划来年,以及那些在冬季孕育的、为来年春天做准备的生命。冬季的宁静,恰恰是为了更伟大的爆发。 第三部分:自然的馈赠与餐桌的智慧 《田园拾遗》并非止步于田野,它将目光延伸至餐桌,探讨自然馈赠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闪耀。 我们会从书中那些关于特定植物的细腻描绘中,体会到它们独特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食物,更可能是作为药物,作为染料,甚至作为艺术的灵感来源。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植物生长周期的细节,但并非刻意地去教授栽培技巧,而是通过描绘植物的形态变化,让读者感受到生命成长的美妙。例如,当描述一株植物从幼苗到成熟的过程时,会着重于它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汲取养分、如何最终结出果实,这是一种生命的赞歌,而非操作指南。 本书还将触及食物的来源与消费。在工业化生产和全球化流通的当下,我们越来越难以追溯食物的真实面貌。这本书将以一种温暖而怀旧的笔调,引导读者重新认识食物的来之不易,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分享一些关于食物保存的古老智慧,例如自然风干、发酵等,这些不仅是实用的技巧,更是对食物的尊重。 同时,本书也会触及一些关于饮食文化的探讨。从不同地域的特色食材,到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再到那些传承百年的烹饪技艺,都将被细细品味。这些内容并非为了罗列,而是为了展现食物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承载着情感、记忆与文化。 《田园拾遗》更像是一部关于“慢生活”的哲学散文。它没有急于求成的目的,没有严苛的教条,只是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它所呈现的一切,都源于对大自然最真挚的热爱,对生命最深沉的敬畏。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喧嚣的都市中寻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心灵得以休憩,让对自然的热情重新被点燃。它鼓励我们重新连接土地,重新审视食物,重新感受生命的律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田园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可以用“教科书式的严谨”来形容,每一章节的逻辑推进都像数学推导一样严密无懈可击。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引用科学研究和实验数据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引用来源标注清晰,让人对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查,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效率和高产量的专业种植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案头的宝典。它详尽地解析了不同栽培阶段的生理指标变化,从分子层面上解释了营养吸收的机制,这种深度是市面上许多“速成指南”望尘莫及的。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对比书中提供的不同品种的抗逆性分析,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足以帮助专业人士进行最优化选种决策。如果你想从根本上理解植物生长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层面,那么这本书会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情无比舒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每一个插图和图表的清晰度都达到了专业级别,即便是初次接触园艺的新手,也能通过这些直观的图像迅速掌握要领。书中对于光照、水分和土壤酸碱度的描述,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生活化的场景和经验总结,读起来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正在你耳边细语传授秘诀。特别是关于病虫害防治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推荐化学药剂,而是深入探讨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自然疗法,这体现了一种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也让我对“可持续农业”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阅读体验流畅而愉悦,让人爱不释手,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种植技术,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芬芳。作者显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一位真正下田耕作过的实践者。书中的文字充满了朴素的智慧和对土地的热爱,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作者亲身经历的失败与成功,这些“翻车”的教训比任何成功案例都更有教育意义。比如,书中提到如何根据当地微气候调整灌溉时间,这个细节描述得极其生动,让我立刻想起了自己过去因为盲目照搬经验而导致的失误。它没有过分强调高科技,而是回归到最基础的观察和感受:看叶片的颜色、摸土壤的温度、听风的声音。这种“手感”的传授,是任何电子书或视频教程都无法替代的,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这片土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原本对一本“栽培指南”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植物生理学、土壤化学以及地方气候学的跨学科专著。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有些章节的专业术语确实构成了不小的阅读门槛,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作者在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种菜,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未来食物生产的可持续性路径。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模型,但最终获得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高度,绝对是值得的。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带着笔记本和放大镜去研读的鸿篇巨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极其巧妙,它采用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叙事框架,让整个阅读流程充满了悬念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我发现它在处理常见问题时,总是能提供一个层层递进的诊断思路,而不是直接给出单一的答案。比如,当描述作物出现黄化现象时,作者会引导读者从根系健康、微量元素缺乏、光合作用效率等多个维度进行排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验证方法。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的科研人员。这种“授人以渔”的精髓,渗透在全书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本书的工具价值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读完之后,我对于未来在面对任何栽培难题时,都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