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农田杂草识别及防除

图说农田杂草识别及防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承忠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田杂草
  • 杂草识别
  • 杂草防除
  • 农业技术
  • 植物保护
  • 田间管理
  • 农业生产
  • 图鉴
  • 农学
  • 实用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43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146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2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说农田杂草识别及防除》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供农业生产者、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杂草与植物病虫害一样,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农田杂草阻碍作物生长发育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图说农田杂草识别及防除》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掌握杂草防除技术,从杂草特别是幼苗的识别人手,介绍了我国农田常见的215种杂草及防除技术,包括幼苗特征、成株特征、识别提示、本草概述及防除指南,并有幼苗和成株形态图,为识别提供方便。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农田杂草概述 (一)农田杂草的分类 1.按亲缘关系分类 2.按生物学习性分类 3.按生态学特性分类 (二)世界农田杂草概况 1.18种世界恶性杂草 2.32种中国主要农田杂草 (三)我国农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1.稻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2.麦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3.棉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4.大豆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5.玉米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6.蔬菜田杂草的分布及为害 二、农田常见215种杂草及防除 (一)星接藻科 1.水绵 (二)木贼科 2.问荆 (三)蘋科 3.蘋 (四)槐叶蘋科 4.槐叶蘋 (五)满江红科 5.满江红 (六)三白草科 6.蕺菜 (七)大麻科 7.薇草 (八)檀香科 8.百蕊草 (九)马兜铃科 9.马兜铃 (十)蓼科 10.萹蓄 11.红蓼 12.水蓼 13.粘毛蓼 14.卷茎蓼 15.柳叶刺蓼 16.酸模叶蓼 17.齿果酸模 (十一)藜科 18.猪毛菜 19.碱蓬 20.土荆芥 21.藜 22.小藜 23.灰绿藜 24.地肤 (十二)苋科 25.青葙 26.刺苋 27.凹头苋 28.反枝苋 29.皱果苋 30.莲子草 31_空心莲子草 32.牛膝 (十三)马齿苋科 33.马齿苋 (十四)石竹科 34.漆姑草 35.牛繁缕 36.繁缕 37.黏毛卷耳 38.蚤缀 39.米瓦罐 40.麦蓝菜 (十五)金鱼藻科 41_金鱼藻 (十六)毛茛科 42.茴茴蒜 43.石龙芮 44.毛茛 45.扬子毛茛 (十七)十字花科 46.球果萍菜 47.印度蔊菜 48.广东蔊菜 49.沼生蔊菜 50.无瓣蔊菜 51.弹裂碎米荠 52.弯曲碎米荠 53.离蕊芥 54.遏蓝菜 55.垂果南芥 56.独行菜 57.北美独行菜 58.荠 59.播娘蒿 60.臭荠 (十八)蔷薇科 61.蛇莓 62.委陵菜 63.朝天委陵菜 (十九)豆科 64.野大豆 65.米口袋 66.含羞草 67.草木樨 68.鸡眼草 69.长萼鸡眼草 70.南苜蓿 71.小苜蓿 72.天蓝苜蓿 73.小巢菜 74.大巢菜 75.窄叶野豌豆 76.广布野豌豆 77.四籽野豌豆 78.白车轴草 (二十)酢浆草科 79.酢浆草 (二十一)拢牛儿苗科 80.栊牛儿苗 81.野老鹳草 (二十二)蒺藜科 82.蒺藜 (二十三)大戟科 83.地锦 84.斑地锦 ……

精彩书摘

  农田杂草种类很多,形态习性千差万别,为了识别和了解杂草,必须对杂草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通常有下面3种分类方法。   1.按亲缘关系分类   杂草与杂草之间存在着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这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越相似,对外界的反应也越相似。   依据亲缘关系可把杂草分为五大类:藻类植物(水绵、布氏轮藻)、苔藓植物(钱苔、浮苔)、蕨类植物(问荆、槐叶萍)、裸子植物(草麻黄、蛇麻黄)和被子植物(田旋花、狗尾草)。其中被子植物占农田杂草的绝大多数。   据亲缘关系分类有专门的各级分类单位。植物种类繁多,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种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一定生理特性、能够产生遗传性相似的后代、要求相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有一定地理分布区的植物类群,每一个种都有其一定的本质特征,并以此区别其他的植物种。例如打碗花、牛繁缕、马唐、千金子、狗尾草等都是相互有区别的不同种。   依进化学说,一切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彼此间都有亲缘关系,并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系统演化过程。分类学上把那些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归纳为属,相近的属组合为科,相近的科合并为目,以至组成纲、门、界等分类单位,因此,界、门、纲、目、科、属、种是分类学上的各级分类单位。

前言/序言

  杂草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灾害。如何防除农田杂草,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准确地识别农田杂草,对于提高杂草的防除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杂草防除技术的发展对杂草的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杂草识别方面的论著很多,但多数局限于成株形态的描述,涉及幼苗形态的描述很少。鉴于此,我们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兼顾幼苗和成株的形态描述,并配以大量插图,编著了这本《图说农田杂草识别及防除》科普读物。
  本书收录了我国农田常见或较为常见的杂草215种,所录杂草的绝大多数均有幼苗和成株图示,并附有详尽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描述,每种杂草均有识别提示和无公害防除指南。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田野秘语:作物与“不速之客”的生存博弈》 在广袤无垠的农田里,作物辛勤生长,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与蔬果。然而,在这片精心耕耘的土地上,总有一些“不速之客”悄然滋生,它们与作物争夺阳光、水分、养分,甚至传播病虫害,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些“不速之客”,便是我们常说的杂草。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惊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适应性,在田间扎根,成为农民朋友们最头疼的“对手”。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深入田野的探索之旅,一次与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对话。我们将抛开繁复的术语,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真实的案例,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奥秘的“杂草世界”。在这里,每一株杂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它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它们又为何会对作物构成威胁?我们又该如何与它们和平共处,或者说是智慧地“管理”它们,以实现作物与杂草之间微妙的平衡? 第一章:田野里的“隐形杀手”——杂草的生存之道 杂草,顾名思义,是指生长在非预期环境中,对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野生植物。然而,正是这种“不受欢迎”的身份,造就了它们非凡的生存能力。本章将深入剖析杂草的“隐形杀手”特质,揭示它们在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生存策略。 惊人的生命力: 许多杂草拥有强大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吸收微薄的水分和养分,即使地面植株被清除,根部也能迅速萌发。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是干旱、盐碱、贫瘠还是潮湿,总有那么几种杂草能够顽强生存。我们将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例如狗尾草、稗草、鸭舌草等常见杂草,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化险为夷”,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狡猾的繁殖策略: 杂草的繁殖能力常常令人咋舌。它们通过种子、地下茎、匍匐茎、块茎等多种方式进行繁殖。有些杂草的种子数量巨大,且能在土壤中长期保持活力,等待适宜的条件萌发。例如,猪殃殃可以通过折断的茎蔓进行无性繁殖,一旦被破坏,反而能促进其数量增长。我们还会介绍例如苋菜、荠菜等一年生杂草,它们的种子产量惊人,生命周期短,能够快速完成世代更替。 “偷窃”与“掠夺”的天赋: 杂草之所以被称为“杂草”,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与农作物争夺资源。它们会与作物争夺阳光,高大的杂草会遮挡住幼苗的光照;它们会争夺水分,强大的根系会吸走土壤中的水分;它们会争夺养分,使得土壤养分分配失衡。更甚者,一些杂草还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掠夺”方式。我们将通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量化杂草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干扰程度。 “伪装”与“诱惑”: 杂草并非一成不变。一些杂草能够通过改变形态来适应环境,甚至模仿作物的幼苗,让人难以辨别。例如,有些杂草的叶片形状和颜色与小麦、玉米等作物幼苗相似,增加了识别和清除的难度。它们也可能通过释放特殊气味,吸引害虫,从而间接为作物带来危害。 第二章:“它们”的故乡与足迹——杂草的地理分布与传播途径 了解杂草的“出身”和“旅行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占领”我们的田野的。本章将带领读者追溯杂草的起源,并分析它们是如何跨越地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原住民”与“外来户”: 广义的杂草包括本土野草和外来入侵杂草。本土野草是与当地作物长期共存的物种,它们的生态位相对稳定。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来入侵杂草被引入,它们往往缺乏天敌,繁殖迅速,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薇甘菊等,就是典型的外来入侵杂草,它们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和入侵性,在我国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害。 “旅行者”的交通工具: 杂草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是出人意料。风、水、动物,甚至人类活动,都可能成为它们的“运输工具”。 风的“信使”: 许多杂草的种子轻盈,带有绒毛,可以随风飘散,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例如,蒲公英、苍耳等,就是典型的“风媒”杂草。 水的“摆渡”: 漂浮的种子或带有根茎的植株,可以随河流、溪水传播,尤其在灌溉系统发达的地区,水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 动物的“乘客”: 动物在进食或活动过程中,会将携带的种子或根茎传播出去。例如,鸟类食用含有种子的果实后,种子通过粪便排出;家畜在牧场吃草时,会将牧草上的杂草种子带到新的地方。 人类活动的“助推器”: 这是杂草传播中最重要也最隐蔽的途径之一。 农机具的“接力”: 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具在田间作业时,很容易将带有杂草种子或根茎的泥土带到其他地块。 种子和肥料的“夹带”: 购买的种子、有机肥、堆肥中可能夹带杂草的种子或未成熟的植株。 交通运输的“远征”: 车辆在运输农产品、土壤、石料时,可能携带杂草的种子或根茎。 人为的“引入”: 有时,人们出于观赏或其他目的,有意或无意地引入了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野花”,殊不知它们可能成为潜在的杂草。 第三章:田间“战役”的谋略——杂草对作物的影响与损失评估 杂草的存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不美观”,更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直接威胁。本章将深入探讨杂草对农作物的具体影响,并介绍评估杂草损失的方法。 “无声的剥削”: 杂草对作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们如同“无声的剥削者”,一点点蚕食着作物的生长潜力。 产量锐减: 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杂草与作物争夺资源,导致作物个体瘦弱,单株产量下降。例如,在麦田中,如果存在大量的麦瓶草,其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可以高达30%以上。 品质下降: 杂草的侵扰也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例如,在蔬菜种植中,杂草的竞争可能导致蔬菜叶片粗糙、个体瘦小,影响外观和口感。某些杂草的种子混入粮食中,会影响粮食的等级和加工性能。 病虫害的“温床”: 许多杂草是某些病菌和害虫的“中间宿主”,它们为病虫害提供了越冬场所和繁殖条件,从而加剧了作物的病虫害发生。例如,某些阔叶杂草可能成为蚜虫的寄主。 农事操作的“阻碍”: 杂草的生长,特别是根系发达的杂草,会给耕作、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农事操作带来困难,增加劳动强度和机械磨损。 土壤结构与肥力的“破坏”: 一些深根性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同时,它们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也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隐形”的经济损失: 杂草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隐形”的,不容易被直接量化。然而,其累积效应却是不容忽视的。 “成本的增加”: 为了控制杂草,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除草剂、雇佣劳动力进行人工除草、购买除草机械等,这些都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价值的损失”: 杂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直接造成了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损失。 “环境的代价”: 过度使用化学除草剂,可能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和谐共生与智慧管理——杂草的“驯服”之道 面对数量众多、生命力顽强的杂草,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本书将提出一系列科学、高效、环保的杂草管理策略,强调“以疏导为主,以控制为辅”,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之道。 “预防为主”的理念: 杂草的防治,重在“预防”。 源头控制: 严格管理种子和肥料的来源,选择无杂草种子的健康种苗。 清洁农具: 每次使用农机具后,及时清理附着的泥土和杂草。 轮作与间作: 通过合理的作物轮作和间作,改变土壤环境,抑制某些优势杂草的生长。 生态隔离: 在农田边缘种植防草带,或利用植被进行隔离,阻断杂草的传播。 “多样化”的防治手段: 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技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农业防治: 耕作管理: 深耕、灭茬、旋耕等,破坏杂草的繁殖体,促进杂草种子萌发后死亡。 淹水与覆盖: 对于水田,适当延长淹水时间,可以淹死部分杂草。利用稻草、地膜等进行覆盖,可以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 生物防治: 利用某些具有抑制杂草作用的植物,如紫云英,在休耕期种植,可以改良土壤,抑制杂草。 物理防治: 机械除草: 利用锄头、除草器、收割机上的除草装置等进行人工或机械清除。 热力除草: 利用高温或火焰烧毁杂草,适用于温室、苗圃等特定环境。 化学防治(谨慎使用): 选择性除草剂: 在科学指导下,选择对作物安全、对目标杂草高效的除草剂。 精准施药: 采用点喷、定向喷雾等技术,减少除草剂的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 轮换使用: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除草剂,防止杂草产生抗药性。 生物技术的前沿: 微生物除草剂: 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剂来控制杂草。 基因工程: 研发对特定杂草有抗性的作物。 “生态平衡”的管理智慧: 杂草并非一无是处,有些杂草甚至是某些益虫的栖息地,或能改良土壤。我们的目标并非“斩尽杀绝”,而是实现“管理下的共生”。 “选择性的容忍”: 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杂草生长可能带来益处,例如吸引传粉昆虫。我们需要学会区分“有害杂草”和“可容忍杂草”。 “监测与预警”: 建立长期的杂草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入侵性强的杂草,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信息共享与技术推广”: 分享成功的杂草管理经验,推广先进技术,帮助农民朋友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防治策略。 《田野秘语:作物与“不速之客”的生存博弈》是一本关于智慧、关于自然、关于生存的书。它将帮助您: 认识杂草的“真面目”: 了解它们为何如此顽强,为何会成为农田里的“威胁”。 掌握杂草的“来龙去脉”: 知道它们是如何传播,又是如何影响作物。 学会杂草的“管理之道”: 找到科学、高效、环保的防治方法,实现作物增产,农民增收。 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管理杂草的过程中,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关心土地、热爱生活的人的书。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农民,还是对自然充满好奇的都市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发。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倾听杂草与作物的生存博弈,学习智慧的“管理”之道,共同守护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绝对不是那种应付差事的农科教材。纸张的质量很好,即便是经常接触泥土和汗水,书本也没有那么容易破损,这对于田间作业的书籍来说太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它的章节逻辑安排极其顺畅,简直像是为农忙顺序量身定制的。从早春的萌芽期杂草识别,到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后的清田工作,每一步都有对应的章节来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对“误判”情况的讨论。有几次我差点把某种有益的野生植物当成杂草给清除掉了,幸亏书中特别辟出了一小块区域,用对比图的形式解释了那些长得很像的“孪生兄弟”之间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著者对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坑都有深刻的了解。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愿意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精美的彩色插图,毕竟直观比文字描述靠谱一万倍。但是翻阅下去,我发现它的防除策略部分才是真正的“干货集中营”。过去我们除草,无非就是人工拔除或者大面积喷洒除草剂,效果参差不齐,有时还会伤到作物。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策略体系,简直像个军事布防图。它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物(比如水稻田、玉米地、果园)的特点,细致地推荐物理、生物和化学三种手段的最佳组合。例如,针对某种多年生深根杂草,它会强调在特定生长阶段进行机械深耕的重要性,这比单纯依赖药剂要有效得多,而且对土壤的长期健康更有益。对于像我这种追求有机种植的农户来说,书中介绍的覆盖栽培和生态轮作法,提供了非常宝贵且可操作的替代方案。它不是简单地推荐某一种药剂,而是教会我们如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杂草管理系统,这一点比任何单一的“特效药”介绍都要高明得多。

评分

我一直觉得,知识的价值在于转化效率。很多农业技术书籍光是理论就能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图说农田杂草识别及防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地方性、地域性的实践经验做了完美的嫁接。作者似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的田埂,收集了不同气候带下最常见的“地头蛇”。书中关于南方稻田常见杂草的描述,精准到我几乎能闻到那种湿润泥土的味道。而对于北方旱地作物,它又及时切换到耐旱杂草的识别和治理方案。这种“一书多用”的特性,极大地拓展了它的适用范围。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不同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和选择依据做了清晰的表格化处理,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除草剂在A地块有效,到了B地块就效果平平,原来是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在作怪。它引导我从“盲目用药”升级到“科学选药”,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无价的。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信赖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斥着各种自媒体和网络传闻,关于用醋、用盐水除草的“偏方”层出不穷,但往往收效甚微或伤地严重。这本专业的图册,背靠严谨的科学研究,用大量实证案例和数据说话,建立起了一套基于科学证据的防除体系。它从根源上解答了“为什么我们的防除工作总是不彻底”这一核心问题,那就是我们对杂草生物学特性了解得太少。书中关于杂草抗药性的产生机制和预防措施的分析,简直是给未来农业安全打了一剂预防针。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教育读本,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可持续性。这本书的出现,让“与杂草共舞”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可以被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的挑战。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农业新手和老农心中的“及时雨”啊!我记得第一次下地,面对那些疯长的“不速之客”,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心想这地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市面上那些厚重的专业书籍,密密麻麻的拉丁文和复杂的化学公式,看得我头大。但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说话,把那些让人头疼的杂草拍得清清楚楚,从叶片的形状、花朵的颜色到生长习性,简直是手把手教你认“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草”的层面,更深入地讲解了每种杂草的生命力有多顽强,以及它们是如何偷偷“偷走”我们庄稼的养分和阳光的。那几页关于杂草生命周期的图解,简直是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草一年能长出好几代,防不胜防。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高深的植物学知识转化成了农民朋友们看得懂、用得上的实战手册,让识别这个难题迎刃而解,这是迈向丰收的第一步,太实在了。

评分

¥6.00(10折)

评分

75.p窄叶野豌豆

评分

32o.牛膝(十三)马齿苋科

评分

56.独行菜

评分

32.牛膝(十三)马齿苋科

评分

60.臭荠(十八)蔷薇科

评分

4.槐叶蘋(五)满江红科

评分

……

评分

15.柳叶刺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