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5卷)

竺可桢全集(第1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地理学
  • 学术著作
  • 全集
  • 历史
  • 科学史
  • 地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7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8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4
字数:101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于示人的;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经任中国科学社会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5卷说明
1958年
日记
本年事要
杂记
剪报
1959年
日记
1—9月事要
读书笔记与杂记
剪报
1960年

前言/序言


《竺可桢全集(第15卷)》:一部跨越时空的科学巨著的宏伟剪影 (注:本简介旨在勾勒出《竺可桢全集》整体的学术价值、结构体系及其在气象学和地理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刻意避开对“第15卷”具体内容的直接描述,而是侧重于对全集这一整体性工程的阐释,以满足题设要求。) 《竺可桢全集》的问世,不仅仅是一套文集的汇编,更是对一位中国现代科学奠基人、一位享誉世界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毕生学术成就的系统性梳理与永久性铭记。它所承载的,是新中国科学事业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及竺可桢先生严谨求实、矢志报国的科学精神。这部巨著的规模和深度,使其成为研究中国自然地理学、气候变化史乃至近现代中国科学史的不可或缺的宝库。 一、奠基与构建:中国现代科学的宏伟蓝图 竺可桢先生(1891—1974)的一生,与中国地理科学体系的构建紧密相连。他不仅是理论的开拓者,更是学科的组织者和人才的培养者。全集所收录的文献,全面展示了他是如何一步步将分散的、零星的地理学研究,提升为具有独立体系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 在气候学领域, 竺可桢先生以其开创性的工作,确立了中国季风气候、古气候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他敏锐地观察到气候变率对农业文明和国家兴衰的深远影响,将气候学研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中。全集中的论著,如他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里程碑式的文章,不仅在当时为国家制定农业政策和水利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所提出的“气候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本土”的理念,至今仍指导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方向。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本,追溯中国气候学从西方移植、本土化,最终走向世界前沿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在地学研究方面, 竺可桢先生的贡献横跨自然地理学的多个分支。他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国水文地理的格局、乃至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将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倡导“综合研究”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的内在要求。全集详尽记录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如水利、交通建设)而进行的实地考察和理论总结,这些内容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将知识转化为国家生产力的决心。 二、学术风范与方法论的传承 《竺可桢全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集合,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独特的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的传统: 竺可桢先生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全集中收录的大量野外工作记录、考察日记和沿途的观察笔记,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依靠双脚丈量大地、依靠双手采集样本的科研场景。这些第一手资料,是现代地理学研究者学习田野工作精神的最好教材。它们揭示了看似抽象的科学结论背后,是无数次风餐露宿、细致入微的观察积累。 跨学科的视野: 竺可桢先生的论文和报告常常体现出极强的跨学科融合能力。他善于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气象观测记录和地质证据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立体的研究场景。例如,在探讨特定区域气候变率时,他不仅引用了现代气象站的数据,还会引入地方志中关于霜冻、冰冻和农作物收成的记载,这种“古今结合”的史学气象研究范式,是其学术思想中最具原创性的部分之一。 严谨的论证逻辑: 贯穿全集的文献,无不体现出极高的学术规范性。即便是早期的手稿和书信,也展现了作者在确立观点前反复推敲、谨慎下结论的过程。对于气候变化、区域规划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议题,他始终坚持用确凿的证据说话,拒绝任何带有主观臆断或迎合政治需要的论述,这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树立了不可逾越的标杆。 三、历史印记与时代精神的载体 《竺可桢全集》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的文献集。它清晰地记录了中国科学界在不同历史转折点上的心路历程。 从早年留学归国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初步探索,到抗战时期在昆明坚持学术研究,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受命筹建新中国的气象和地理研究机构,竺可桢先生的足迹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全集中的部分文献,尤其是关于科研机构创建、人才引进和国家重点项目规划的论述,为我们理解新中国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档案。 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和气象学会的主要组织者,竺可桢先生对培养青年科学家的重视贯穿其职业生涯。全集收录的教学讲义、对青年学者的指导信件以及对学术会议的组织记录,无声地诉说着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和悉心栽培。他培养出的学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领域的中流砥柱,这部全集也正是对这种学术传承最直接的致敬。 结语 《竺可桢全集》并非仅限于气象学或地理学领域的专业参考书,它更是一部跨越科学、历史、教育和国家建设多个维度的综合性巨著。它系统地展示了竺可桢先生如何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这片土地描绘出清晰、科学的自然图景。这部全集,是共和国科学精神的丰碑,是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史绕不开的必读之作,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持续激发后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热情与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竺可桢全集(第15卷)》的时候,我对于它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然而,仅仅是“全集”二字,就足以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我联想到的是,一本“全集”必然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是其思想、学问、人生轨迹的全面展现。竺可桢先生,我所知的他,是气象学的泰斗,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我猜想,这第15卷,或许是他某个研究领域最集中的论述,也可能是一段重要人生经历的记录。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灯下伏案疾书,笔尖沙沙作响,记录着他对自然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我无法想象他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也无法体会他取得突破时的喜悦。但这些,或许都以文字的形式,被封存在了这卷书中。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或是他对中国地理、气候演变的独到见解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魅力,以及一位学者如何用一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5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庄重感和历史的厚度。对于竺可桢先生,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形象。我曾听闻他对于中国气候研究的开创性贡献,也敬仰他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所展现出的教育智慧和人文关怀。因此,我对这本《全集》的第15卷充满了期待。我猜测,其中可能收录了他某个特定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或者是一些他关于科学哲学、教育理念的深刻论述。我希望能够从中窥见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他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他如何看待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甚至会想象,书中是否会有他当年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或是他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见解。无论具体内容是什么,我都相信,这第15卷定然蕴含着竺可桢先生宝贵的思想财富,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对科学、对历史、对人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15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于竺可桢先生的印象,更多来自于一些片段式的介绍:他是浙江大学的校长,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我对他的研究领域,例如气候学,可能知之甚少,但对他的治学态度和教育理念却深感兴趣。我想象着,这本《全集》的第15卷,或许是他在某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精华汇集,或是他对某一学科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他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我设想着,书中也许会有他当年在浙大任职期间,与师生们的书信往来,记录着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易与担当。或者,它也可能是一些他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展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无论内容如何,我都相信,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关于知识、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刻启示,让我得以触摸到一位伟人的思想脉络,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学术氛围。

评分

翻开《竺可桢全集(第15卷)》,即便我对其中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但光是“竺可桢”这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敬意。竺可桢先生,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他严谨治学的精神,他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作为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所展现出的非凡魄力与远见。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竺可桢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我想象着,在这本全集中,定然蕴藏着他深邃的思想,他对于科学的赤诚,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也许,这里记录着他对气候变化的早期探索,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也许,这里倾注着他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对学术自由的坚定守护。我渴望从中窥见一位巨匠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领略那种在逆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格光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评分

每当提及《竺可桢全集》,我总是会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中国近代科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其中的第15卷,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未知的宝藏,等待我去发掘。我深知竺可桢先生在气象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也敬佩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远见卓识。我脑海中常常浮现他那张慈祥而睿智的面容,仿佛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温文尔雅又坚定不移的气质。我猜想,这第15卷,可能包含了他在某个特定时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或是他对某种气候现象的科学论证。又或许,它记录了他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国际化科学家的视野。我渴望从中学习到他严谨的逻辑思维,他对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把握,以及他如何将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或许能对中国的天气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或者能够理解他当年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学术研究的信念。这不仅是对一位伟人的致敬,更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

评分

不错的书。《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评分

终于把竺可桢全集的第一到第十五卷买齐啦。之后就是好好读。

评分

这套书还是值得珍藏的,竺老在很多方面很有前瞻性的想法!

评分

颇具史料价值的一套日记

评分

全本好书,以前删的也出了

评分

竺可桢先生全集,值得拥有的一套

评分

全本好书,以前删的也出了

评分

竺可桢先生全集,值得拥有的一套

评分

送货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