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传

钱伟长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祁淑英 著
图书标签:
  • 钱伟长
  • 数学家
  • 中国数学
  • 传记
  • 科学
  • 教育
  • 历史
  • 人物
  • 名人
  • 数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68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06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伟长传》,他师承国学大儒,却在18岁弃文从理;他名扬欧美后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的力学奠基人;他以72岁高龄接棒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全部心血…… 这是一位真诚的科学家,这是一位最纯粹的爱国主义者。

作者简介

祁淑英,1933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先后在河北青年报社、河北日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曾担任河北青年杂志社总编辑、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墟》、《唐山大地震记事》、《淝水之战》,报告文学《妈妈,五丫对您说》,论文集《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长篇传记文学《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袁隆平传》等。其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分别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袁隆平传》入选首届全国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和第十六届晋版优秀图书一等奖。2005年10月,作者本人被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评选为首届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

目录

自序
1 引子
2 祖籍啸傲七房桥
3 世代传承的《钱氏家训》
4 三代人同桌共读
5 “近水远山皆有情”
6 被战争改变的人生
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8 清华园湖畔的一棵小草
9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10 战火中的婚礼
11 遥望天使岛
12 多伦多大学的高才生
13 投师冯·卡门教授
14 “青春作伴好还乡”
15 重建清华园的艰苦岁月
16 清华大学的教头生涯
17 创建力学研究所
18 中国“三钱”的由来
19 反右派运动来了
20 他被错划为右派
21 毛主席为钱伟长说话了
22 好一个“地下科技工作者”
23 同窗好友郭永怀
24 在“史无前例”的岁月里
25 知识拯救生命
26 他当了特种钢厂的炉前工
27 他开启着又一扇人生之门
28 他接待了美国作家韩丁
29 他接待了最后一次访华的斯诺
30 他向周总理提出了环保建议
31 出访英国的使者
32 在瑞典考察环保
33 重返加拿大
34 在美国作客
35 写给周总理的环保报告
36 “万能科学家”
37 周总理,他永远的典范
38 他是力学界的一台播种机
39 当政治运动的帷幕落下之后
40 拆除大学的“四堵墙”
41 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42 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43 “钱码”诞生记事
44 在马尾港谱写的华章
45 驯服黄河的一次壮举
46 “心中为念农桑苦”
47 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
48 “返魂无术恨悠悠”
49 “让炎黄子孙和睦相处吧!”
50 “桑榆匪晚”
后记

前言/序言


钱伟长传 一部关于科学、国家与人生的恢宏史诗 引言:时代的弄潮儿 钱伟长,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的科技史上,如同北斗星般璀璨而独特。他的一生,跨越了百年中国的风云变幻,从民国初期的动荡不安,到新中国的建设高潮,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无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旨在深入挖掘这位科学巨匠复杂而光辉的一生,不仅梳理他在空气动力学、应用数学、固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更着重描绘他如何以一介书生之躯,将个人的学术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科技独立自主的象征。 本书的叙事视角力求立体而多维。我们不仅关注那些载入史册的重大科研成果——例如他对薄壳结构理论的突破性研究、在火箭和导弹工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他晚年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刻改革探索——更着力还原一位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钱老”。 第一部分:求索的起点——从江南水乡到异国他乡的学术洗礼 (约1912-1949) 钱伟长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的经历奠定了他广博的知识底色和坚韧的民族情怀。本书将细致描绘他如何在动荡时局中,凭借超常的才华考入清华大学,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学者的熏陶。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他远赴加拿大和美国深造的岁月。在多伦多大学,他迅速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尤其是在理论物理和流体力学领域。随后转入密歇根大学,并在导师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指导下,完成了其极具影响力的博士论文。这一时期,钱伟长不仅掌握了当时西方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更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磨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学术的辉煌并未让他忘记家国。书稿会详尽记录抗战爆发后,钱伟长如何毅然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和研究机会,辗转回到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他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日子,不仅是艰苦卓绝的教学实践,更是他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缩影。 第二部分:奠基者与拓荒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脊梁 (约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的人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他被委以重任,参与筹建新中国的第一批高等工科院校。本书将详细阐述他如何从零开始,筚路蓝缕地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物理系和数学系,并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创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展现钱伟长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关键作用。他并非仅仅是理论家,更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实践者。书中将梳理他如何参与到国防尖端科技的研制工作中,尤其是在空气动力学、高超音速飞行和固体力学前沿的探索。我们力求揭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信息完全不通的年代,他如何凭借扎实的学理功底和无畏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建立起初步的国防科技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这段历史也充满了挑战。本书不会回避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对知识分子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思想上的挣扎。通过查阅档案和当事人口述,我们将描绘钱伟长在政治运动中展现出的坚韧、对科学真理的执着维护,以及他如何以个人的方式,在夹缝中保护科研团队和学术火种。 第三部分:改革的先锋与教育的“燃灯者” (约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钱伟长施展抱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他开始将全部心力投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之中。作为上海大学的创办者和第一任校长,钱伟长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强烈的务实精神和国际视野。 本书将深入剖析他提出的“四个面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他如何大力倡导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模式。他不仅主张培养基础扎实的“T”型人才,更身体力行地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记录他在上海大学推行的学分制、导师制、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读者将清晰看到一位老科学家如何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时代变革,试图为中国培养出真正能适应未来挑战的栋梁之才。 此外,本书还将收录钱伟长晚年对国家科技政策、人才培养机制的诸多建言献策。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是一位永不停歇的思考者,直至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心系苍生。 结语:科学精神与人格力量 《钱伟长传》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守科学信仰、如何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建设洪流的“行动指南”。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多角度的侧面描写,我们力图呈现钱伟长身上那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敢于直言的勇气,以及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家,不仅能攀登科学的最高峰,更能用自己的学识和担当,为民族的复兴铺就坚实的路基。这是一部关于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以其毕生精力,书写了一个关于忠诚、奉献与创新的不朽篇章的恢宏叙事。 本书特色: 史料翔实: 首次整合了大量解密档案、海外通信记录及亲历者访谈,还原历史细节。 理论通俗化: 对钱伟长复杂的科学理论,提供清晰易懂的背景介绍,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学术魅力。 人文关怀: 深入探讨其家庭生活、师生情谊以及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抉择,展现其人格的复杂性和高尚性。 时代纵深: 将个人命运置于20世纪中国剧变的大背景下,深刻阐释科学如何塑造历史,历史又如何塑造科学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钱伟长传》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初闻之时,或许只觉其名,尚未品出其深。但随着文字缓缓流淌,一位中国科学巨匠的形象便在我脑海中逐渐鲜活起来。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位科学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一位教育家呕心沥血的奉献情怀。书页间,我仿佛看到了钱老先生在抗日烽火中坚持科学研究的艰难岁月,也见证了他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如何将毕生所学报效祖国,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他不仅仅是物理学的泰斗,更是将科学的严谨与人生的智慧完美融合的典范。书中对钱老先生在应用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的描绘,让我对“科学无国界,奉献有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呐喊,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缩影。读这本书,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更是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评分

这本《钱伟长传》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学术传记,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而钱老先生,便是这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从书中看到的是一位科学家如何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经历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息息相关,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热潮,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他的智慧和才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书中对他处理复杂局势时的冷静分析和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不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科学家风骨”。他对待学术,一丝不苟,求真务实;他对待教育,倾尽所有,桃李满园。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对年轻学者的鼓励,对教育改革的思考,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长者和智者的深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钱伟长,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学习的民族脊梁。

评分

《钱伟长传》是一本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敬意与思考的书。我所读到的,是一位非凡的灵魂,他在人生的长跑中,从未停歇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更未曾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书中对钱老先生在各个领域的卓越贡献的梳理,虽然专业性很强,但作者却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研究过程变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位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并非只沉溺于学术的象牙塔,而是将科学的智慧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从容应对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的史诗。书中所描绘的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投入,以及他对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让我对“教育兴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他所播下的种子,已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道路上,怀揣梦想,勇往直前。

评分

翻开《钱伟长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而钱伟长先生,便是这洪流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传奇人生,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辉煌,更在于他那颗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从早年留学海外,到抗战时期毅然回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教育事业,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科学报国的执着。书中的细节刻画尤为动人,无论是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景,还是他面对政治风波时的坚定与沉稳,都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我尤其被书中描述他对学生倾注的心血所打动,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家国情怀。他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严谨求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对后来者最好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在于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力量。

评分

《钱伟长传》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书本的震撼。我仿佛亲历了这位世纪老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了他所经历的时代变迁,也体悟了他面对人生起伏时的智慧与豁达。书中对钱老先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刻洞见和创新精神的描述,让我肃然起敬。他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家,他善于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这对于我理解科学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书中也深刻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他所创立的上海大学,如今已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这背后凝聚了他多少心血和汗水,又是他如何以身作则,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读罢此书,我不仅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钱老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教育理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知识分子奋斗史,也是一本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专门写传记文学,虽然部分内容属于想像,并不真实的,但是文采不错。

评分

钱伟长传这本书很不错建议大家购买。 %D%A %D%A%D%A%D%A   《钱伟长传》,他师承国学大儒,却在18岁弃文从理;他名扬欧美后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的力学奠基人;他以72岁高龄接棒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全部心血…… 这是一位真诚的科学家,这是一位最纯粹的爱国主义者。%D%A%D%A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1. \N\N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  读书,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的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在书海中滤除浮躁的心态,淡泊名利,淡然处世,无疑是愉悦沧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贪婪、自私、急功近利”是造成浮躁的主要原因。读书最难做的“涵养之如不识字人”。读书不能“取二三诗文务求滚瓜,铭三五散句惟求烂熟,生吞活剥,断章取义,开口必曰之乎,凡言必谓者也,皮囊外曰文化人,内实盗娼之属,无非丑婆娘施了亮艳脂粉,益丑而又可怖也!”伪饰自己,急功近利,装门面,当做官场职位晋升和商场招揽生意的“敲门砖”。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 \N“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

评分

这本书很好,我一直很喜欢。。。。。

评分

钱老值得学习,不过作者是词富材穷啊

评分

书很好,不错不错,真不错

评分

内容非常丰富,真情流露,很受启发

评分

很好,买给孩子的!

评分

书很好,不错不错,真不错

评分

书很好,不错不错,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