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红楼:曹雪芹传

泣血红楼:曹雪芹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汝昌 著
图书标签:
  • 曹雪芹
  • 红楼梦
  • 传记
  • 文学史
  • 清朝
  • 文化
  • 人物传记
  • 古典文学
  • 历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1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619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4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部《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大成,奠定了曹雪芹在中国文化里不可取代的地位。曹雪芹一生跌宕的命运,凄凉的晚景,泣血著红楼而未能完成的遗憾,如此种种都让人感慨嗟叹。而曹雪芹自身的经历,对时代的见证,也让读者不停猜想,将他与“红楼梦中人”相对照,相索引。“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以极其饱满的激情,以对清代史学的熟稔,以对《红楼梦》了若指掌的取用,以考证辨析的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写得这样一部在曹雪芹研究与红楼梦研究都不可或缺的传记。作品视野远阔,文字典雅,情怀悲悯,足可一读再读。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男,天津咸水沽人。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史家、诗人、书法家。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毕业。曾先后任燕京大学外国语文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红楼梦新证》《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千秋一寸心》《永字八法》等。

目录

001 自题

001 卷头语
005 雪芹赋赞

001 绪篇
010 楔子
015 第一章
065 第二章
084 第三章
091 第四章
105 第五章
118 第六章
137 第七章
160 第八章
190 第九章
235 第十章
273 第十一章
313 第十二章
334 不尽余音
434 卷尾附编
493 附录/曹雪芹生平年表
497 后记(周伦玲)

精彩书摘

  楔子
  一、珍重
  晚唐诗人曹唐(字尧宾,唐懿宗咸通时人)以游仙诗著称,其一首云:
  饥即餐霞闷即行,一声长啸万山青。
  穿花渡水来相访,珍重多才阮步兵。
  曹唐乃汉相曹参后裔之一支,与唐代另一名诗人曹邺同为自沛、谯而迁至桂州(今桂林)的才人。他写此诗,无意中预为他同宗后代的一个奇人做出了一幅绝好的传神写照。
  我言确否?试看——
  诗追李昌谷,狂于阮步兵。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这岂不是遥与呼应的词意?——而这正是题赠那位奇人的句子,题者是清代乾隆二三十年代的满洲宗室诗家。
  何以称之为奇人?试看——
  满纸喁喁语未休,英雄血泪几难收。
  痴情尽处灰同冷,幻境传来石也愁!
  这是又一位清代皇室王爵诗家因此人而长吟咏叹的一篇名句,时间是乾隆后期了。
  可知,此一奇人,不但多才,而且不同于“风雅”文人,竟是一位英雄人物,但他又是个情痴情种。
  奇巧无比。到了更晚些年的嘉庆年代,又有一位宗室贵胄也因此一奇人而感怀咏叹道——
  遗才谁识补天人?
  请看:他多才,他狂放,他英雄气魄,他一腔血泪——他无人能识其才华抱负,十分孤僻,贫困以至“餐霞”代食……
  这样的人,还不正是非常之人——即奇人吗?!
  这样一位身兼众美、不名一格的奇人,我们极愿“看到”他,亟盼“寻着”他。
  他在哪里?
  试再读读另一种诗吧——
  直赠千金赵秋谷,相寻几度杜茶村。
  诗书家计皆冰雪,何处飘零有子孙?
  此为乾隆八年(1743)一位名诗家怀念那位奇人的祖父的悲音痛语。
  他的这位千金赠人、爱才如命的祖父,其诗书、其家计(今所谓家产、经济情况),俱如冰雪之清,略无玷污,而他的儿孙后裔,竟连流落到何方之踪影也不得而知了!
  彼时已难知这奇人飘零何处,我们今日还能“找见”他吗?
  大约是不能了。他十分真切,可又那么遥远。
  然而我们不甘放弃寻找的至诚与大愿。
  为什么?只因这样的人,多才的“阮步兵”,是太值得珍重了。
  [附说]
  开宗明义,揭示本传主的极大特点特色。
  这特点特色,错综交织,欲为传写,非单一浅薄之事,虽以万言,未必能尽。今用前人诗句,先将大端提示,勾勒出一幅气韵生动、颊上三毫的肖像写真图画。
  文内所引诗句的出处,简注如下:
  曹唐七绝,见《全唐诗》六百四十卷。
  以下四行,分见清英亲王后裔敦敏《懋斋诗钞》、敦诚《四松堂集》,后文具引时,再作详注。
  “满纸喁喁”四句,乃清代乾隆时复封新睿亲王淳颖题《石头记》七律之前半。全篇也俟后文详叙。
  “遗才”句,乃清中叶荣郡王之孙贝勒奕绘题《石头记》七律的第六句,俱详后文。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简介并未提及《泣血红楼:曹雪芹传》这本书的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出现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镜湖旧影:明代士人的精神图谱》 卷首语:一场跨越时空的会晤 历史的帷幕缓缓拉开,映入眼帘的并非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沉思、并试图以文字和思想抵抗虚无的士大夫群像。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断代史,而是一次深潜,一次对明代中晚期精英阶层内心世界的细致勘探。我们试图穿透官场的繁文缛节与文人圈子的清流雅韵,去触碰那些支撑他们走过风雨的信念基石——他们的修身之道、治世之思,以及在个体与集体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情感。 本书的主角,是一群活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镜湖之畔”的观察者。他们或是饱读诗书、心怀济世之抱负的清流领袖,或是饱经宦海浮沉、看透世态炎凉的幕僚宿将,亦或是沉湎于格物致知、试图从自然法则中寻找终极真理的哲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同镜湖之水,既能清晰映照出时代的斑驳陆离,也暗藏着深刻的波澜与回响。 --- 第一部:礼教的重压与个体觉醒 (约400字) 明代中晚期,程朱理学已臻至鼎盛,社会结构严密,对士人的要求是“克己复礼,修齐治平”。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规范性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本书首先剖析了“士”的身份认同危机。一方面,他们必须恪守“士大夫风骨”,在朝堂上坚持刚正不阿;另一方面,在私人领域,他们又面临着家族延续、经济来源以及精神慰藉的现实困境。 我们将详细考察以心学复兴为代表的思潮,如何为个体精神提供了一片喘息之地。王畿、湛若水等人的学说,强调“良知”的内在本性,这无异于在僵硬的社会框架内开辟了一条向内求索的通道。我们不满足于对学派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分析这些思想是如何被士人内化,并成为他们在政治斗争失败、仕途不顺时用以自我支撑的精神支柱。例如,通过分析某位著名文人在其书札中对“心体”的反复揣摩,我们可以窥见其在被贬谪后,如何从“外在的功名”转向“内在的自洽”。这种从“外向”到“内向”的转向,是那个时代许多士人个体觉醒的缩影。礼教的重压之下,他们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碰撞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 第二部:宦海浮沉中的“清议”与“结党” (约500字) 政治生态是理解明代士人精神图景的关键。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皇帝的权威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张力始终是社会的主旋律。本书将聚焦于“清议”文化与“朋党之争”的复杂关系。清议,本意是对时政的公允批评,是士人践行谏议责任的体现。但随着派系斗争的白热化,清议往往异化为相互攻讦的工具。 我们选取了数个标志性的党争案例——例如围绕张居正改革的余波、晚明东林与非东林阵营的对立——来剖析士人参与政治的动机。动机是复杂的:既有对国家社稷的真诚忧虑,也有维护自身派系利益的现实考量,更有单纯的道德优越感作祟。 重点分析了“道义盟友”与“利益共同体”的微妙界限。许多看似坚不可摧的“同志”关系,往往在利益冲突或权力更迭面前瞬间瓦解。通过解读如顾炎武早期在江南士林中的活动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那个“言者获罪”的时代,如何平衡“直言不讳”与“保全自身”,成为横亘在每位士人面前的严峻考验。他们对“朋党”的批判,往往带有深刻的自我辩护色彩,因为他们自己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种矛盾,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中的永恒的痛点。 --- 第三部:山水田园中的隐逸与出世 (约400字) 当仕途受阻或对朝政感到绝望时,许多士人选择退隐山林,或寄情于园林、诗酒。本书探讨了这种“隐逸”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文化策略和精神重塑过程。在城市之外,他们试图重建一个更符合自身理想的“小社会”。 我们深入考察了晚明文人圈对园林艺术的推崇。园林不再仅仅是休憩之所,而是被视为“人造的自然”,是士人将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物化的载体。如苏州的文震亨、计成的园林实践,体现了他们对空间秩序、自然和谐的极致追求。在园林中,他们恢复了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感,重新确立了人与物、人与我的关系。 此外,对古籍的整理、地方志的编纂、民间工艺的考察,也成为了隐士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这并非“无用之学”,而是在宏大叙事崩溃后,对微观世界的精细打捞。他们相信,真正的价值和永恒的真理,或许就蕴藏在那些被主流忽视的细节和传统的遗存之中。 --- 结语: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 (约200字) 《镜湖旧影》试图描绘的,是一个充满张力与辩证法的时代。明代士人并未能如愿实现“兼济天下”,但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的永恒拉锯中,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存和精妙的文化成果。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他们对“真”与“美”的执着探寻,构筑了一个丰满而富有层次的精神图谱。阅读他们的文字和行迹,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我们自身在面对时代选择时的勇气与智慧的再审视。这本书,是献给所有试图在喧嚣中保持内心澄明者的纪念碑。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泣血红楼:曹雪芹传》,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曹雪芹的了解,还可以如此深入和立体。过往对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印象,总是模糊而遥远,仿佛隔着一层薄雾。而这本书,却像是一束光,穿透了那层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曹雪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挣扎与选择,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命运多舛,他的痛苦与爱恋,都仿佛触手可及。我被书中对曹家兴衰的描绘所震撼,那种从云端跌落的巨大落差,那种家族命运的起伏跌宕,都让我深感世事无常。而曹雪芹,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的心灵也因此变得更加敏感和深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创作《红楼梦》过程的想象和刻画,那种“将自己一生都倾注于此”的决心,那种“为了艺术而甘愿承受一切”的精神,都让我动容。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曹雪芹生活中的困顿与艰难,反而将这些经历视为他创作的源泉。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曹雪芹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深刻解读。它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创作者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泣血红楼:曹雪芹传》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旅程。我一直对曹雪芹的生平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关于他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猎奇,很难找到一本能真正打动我的。这本书不同,它像是一股清流,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曹雪芹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事流畅,仿佛在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中,为我们点亮了一个又一个细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曹雪芹情感世界的描写,他的爱情,他的友情,他的亲情,以及他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孤独感,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他曾经的辉煌,他落魄时的绝望,以及他作为一名创作者的骄傲与自尊。书中对曹雪芹与《红楼梦》之间联系的探讨,也是非常独到和深刻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书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一一对应,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逻辑上,去挖掘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寄托。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似乎能更清晰地看到,《红楼梦》这部巨著,是如何从曹雪芹的生命体验中一点一滴地生长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仿佛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掩卷沉思,我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泣血红楼:曹雪芹传》中那些或激昂、或低沉、或凄婉的旋律。这不是一本我能轻易“看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品味”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曹雪芹的深深理解和悲悯之情,让我动容。他没有将曹雪芹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文坛巨匠,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凡人,一个怀揣着艺术理想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困境的个体。书中对曹雪芹创作过程的描绘,充满了艺术家的那种艰辛与执着。那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痛苦,以及在困顿中依然不放弃对文学的追求,都让我肃然起敬。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当他写下那些关于家族兴衰、关于儿女情长的文字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翻江倒海。是愤怒?是悲伤?是释然?还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永恒眷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可以去思考的空间,去想象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曹雪芹的一生,更是在试图解读他那部不朽的巨著为何会诞生,为何会具有如此深刻的穿透力。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似乎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更加体会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真正含义。

评分

《泣血红楼:曹雪芹传》带给我的震撼,是如同惊涛拍岸一般,一浪高过一浪。我一直觉得,对于曹雪芹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靠我们自己的“脑补”,基于他留下的那部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的才华,也映照出他所经历的世事。而这本书,就像是给这面镜子注入了灵魂,让我们看到了镜子后面那个创造者。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曹雪芹童年和少年时期心理描写的刻画,那种敏感、细腻,以及在优渥环境中养成的对美的追求,都与《红楼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隐隐的呼应。书中对于曹家从鼎盛到衰败的描写,也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一些细节,一些人物的对话,一些场景的渲染,将那种盛极而衰的宿命感和无可挽回的悲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个在钟鸣鼎食之家玩耍的少年,如何悄然地观察着周围的世界,如何将那些欢笑与泪水,那些繁华与落寞,都深深地烙印在心中。书中的很多段落,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某个瞬间,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曹雪芹的成长轨迹,他的痛苦与挣扎,他的创作冲动,都变得那么真实,那么可信。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天才、关于创作、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刻探讨。

评分

初拿到《泣血红楼:曹雪芹传》,我原本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红楼梦”三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猜测、太多的情怀,而曹雪芹,这个名字更是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我们所知的他,不过是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轮廓,是那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孤独身影。这本书,能否真正触及到那个灵魂深处,能否让我们窥见那个伟大灵魂的挣扎与光辉?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的文学评论,而是一种近乎电影般的叙事,将我们缓缓地带入那个曾经辉煌却又迅速衰败的曹家。从江南的繁华盛景,到京城的仕途沉浮,再到最终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缩影。我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响彻街巷,闻到酒肉的香气,看到锦衣玉食的奢华,感受到风雨飘摇的危机。而在这宏大的背景之下,曹雪芹的身影逐渐清晰。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敏感的心灵,他与那个时代的每一次碰撞,都得到了细致而富有想象力的展现。作者并没有神化曹雪芹,而是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来呈现,他的才情,他的孤傲,他的痛苦,他的热爱,都跃然纸上。我忍不住一次次地合上书,去回味那些片段,去揣测曹雪芹当时的心境。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一本书,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段人生。

评分

红楼小讲

评分

看了开始部分,感到自己文学修养太~,书是值得收藏的

评分

红楼梦新证(增订本)(套装全3册)

评分

文学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套装共2册)(第2版)

评分

准备囤着慢慢看的资料书!

评分

010 楔子

评分

非常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体验。

评分

001 卷头语

评分

热门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