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作压力大、房价一路高涨、性趣减弱、生活无趣、中年谢顶……
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让你的男人眉头越锁越紧,越来越不快乐。
他开始下班后也不回家陪妻子,宁愿拖着疲累的身体流连牌桌;周末也早早起床,迫不及待地飞奔逃离家庭;总是一腔怨气满腹委屈,对电视上唾沫横飞的政客破口大骂,对社会万象数落个不停。
男人们到底怎么了?年纪渐长,地位也越高,然而他们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老婆,请停止你的猜疑与喋喋不休吧,尝试一下:
了解他,这个在社会中受伤的男人;
抚慰他,这个曾是你的英雄的男人;
开解他,这个用肩膀撑起了一片天的男人。
请牵起他的手,让温暖重新在彼此间传递,让爱重新滋长、蔓延。
作者简介
金珽运,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博士,韩国明知大学心理学教授,韩国人气极高的顶尖讲师。 哎呀,还是不要把自己写成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为好,那样未免也太做作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韩国男人,在奔五道路上全速前进着。当老婆用棒槌般粗的胳膊给我端上早餐的时候,我会心存感激;每天在挑选要带的钢笔中我能寻找到别人无法理解的生活乐趣;开车的时候我还会和着舒伯特的乐曲放声高歌;我也会为小事烦恼,甚至彻夜失眠。因此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肚量狭小的男人。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研究了大量的相关案例,并与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希望我的这些心得会对你与伴侣间的生活有哪怕那么一丁点儿的帮助。
精彩书评
金教授书中描述的一些中年男人的疲惫状态,就是现代社会很多婚姻变故的原始动因。他们厌了累了,没有激情了,他们需要被唤醒,需要重新扬起生活的帆。
——茱莉 两性情感专家
没有人会讨厌幸福,而幸福却像墙头草,见风驶舵,越想抓住越容易失去。我相信每个人都抱怨过,特别是当代高压下的男人。如何成为驾驶幸福的舵手?不妨读一读这《我后悔与老婆结婚》,或许幸福近在咫尺。
——刘红日 花花女性网副总经理
目录
推荐序 了解男人心理的窗口
男人心底话 听听男人们怎么说
作者序 “偶尔”后悔的老公与“更偶尔”满足的老婆
第1章 我后悔与老婆结婚
白色床单上的男人更“精彩”
那天起,我吃不到老婆做的早餐了
我后悔与老婆结婚
初恋女友居然把我忘得一干二净
我开始迷上金惠洙了
第2章 男人的生理会随着季节交替而变化
春天里的男人应该像发情的猛兽那样激情澎湃
生活的满足感与记忆力的好坏成反比
你体验过在孤独中遭遇天花板坍塌的感觉吗
当女人离开男人后
退休丈夫症候群
我家后山有一眼“兄弟泉”
第3章 到底为什么越活越没劲
可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嘴角向下撇,撇下的不仅仅是嘴角,还有幸福
早起的鸟儿真的有虫吃吗
人绝对不会被改变
人生没有乐趣?用“透视”试试吧 !
男人们每到周末就向高尔夫球场出逃
第4章 不要自以为可以保卫地球
人们总自以为是“老鹰五兄弟”
千万不要自说自话
我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谁说男人不该流眼泪
“湖南”口音让人备感亲切
第5章 你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
连国家情报院都不知道,是我统一了德国
坚守原则的德国空姐与随机应变的老婆
为自己的生活制造一些纪念日吧
请不断自省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感叹,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我们都为感叹而活,不是吗
尾声 应该买辆房车
精彩书摘
第1章 我后悔与老婆结婚
那天起,我吃不到老婆做的早餐了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突然接到医生的电话。他的话宛如晴天霹雳,简直让我无法在德国继续待下去。医生在电话里还火上浇油地补充了很多,最后却又劝我别太惊慌,这不相当于让我坐以待毙吗?
天哪!这事会不会弄错了?医生竟然告诉我,老婆患了脑肿瘤,并且有一个鸡蛋那么大。至于是良性还是恶性,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检查。他还说,如果是恶性的话,那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癌”。虽然医生是出于善意,想尽量让我明白这个病,可是我却并不感激他的补充说明。他让我们尽快做好人院准备,星期一一早便去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并且还嘱咐我先不要告诉老婆实情,给她买一些她喜欢吃的东西,好好地陪她过一个周末。我觉得他就像是在告诉我:“这也许是你和你老婆可以共度的最后一个周末了,好好珍惜你们最后的幸福时光吧。”
这是在德国留学时的事了。在留学初期,由于寂寞难耐,我趁着假期回国,和过去的女朋友们挨个见了面,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其中一位看起来最结实的女孩身上,死缠烂打要人家跟我一起去德国。
因为胃肠不好,我当时只有52公斤。所以对那时的我来说,找一个身体健康的老婆比什么都实在。我诱惑这位女孩说,到了德国牛排可以随便吃,家里还有电影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壁炉。于是这位当时只有22岁的勇敢的大四女孩,一毕业便毅然决然地随我到了柏林。其实,我当初用来哄骗老婆的诱饵都是真的。在柏林自由大学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里,经常有一些使劲嚼也嚼不动的硬牛排,而我们开始新婚生活的第一个家也的确是一间带壁炉的、又小又旧的老式房子。
不过聪明伶俐的老婆很快就适应了德国的生活。直到有一年,我们与一个德国家庭共度圣诞节,我们才真正见识到德国人的早餐是多么的不得了。从那以后,老婆就经常给我做德国式的早餐。说心里话,德国的饮食文化真是廉价粗糙得举世无双。菜式除了土豆就只有香肠,真是够恐怖的!但是,德国的早餐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德国家庭的早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丈夫买回刚刚出炉的餐包,妻子则把奶酪、香肠、鸡蛋还有蜂蜜和果酱等摆满一桌。大家可以任意搭配着吃。并且还可以无限量地喝着浓咖啡。半生熟的水煮蛋,从1/3处切开,然后撒上精盐,用小勺舀着吃。喜欢的话还可以把蔬菜和水果拌在一起吃。工作日里无法悠闲享受早餐的人们,每到周末都会去露天咖啡馆享受丰富的早餐。在柏林克罗伊茨山的小江边,这样专门提供早餐的咖啡馆比比皆是。
休息日的时候,睡到自然醒的人们几乎都夹着一叠厚厚的报纸走进咖啡馆。然后叫上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边喝边细细阅读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慢慢品尝各式面包。噢,对了,还要配上熏制的大马哈鱼,那味道简直绝了!
那时,我们夫妻俩的早餐也经常是这个样子。因为既没有孩子,也没有聊得来的朋友,我年轻的老婆把为丈夫做一顿华丽的德国式早餐当成了唯一的兴趣。
就在幸福的早餐从未间断过的时候,我那善良年轻的老婆竟然长了脑肿瘤。放下电话后,我在警卫室的地上呆坐了很长时间(当时我在工厂兼职当警卫员)。然后便开始号啕大哭起来。我想起了讲述年轻美丽的老婆突然去世的悲剧电影《爱情故事》,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得的就是脑肿瘤。
万幸的是,老婆的脑肿瘤是良性的。可是手术本身就已经非常危险。虽然邀请到了曾经成功为金日成摘除囊肿的德国最好的医生,但我还是要在煎熬中等待9个小时。老婆的头发全部被剃掉,医生用刀子将头皮割开,然后将最上面的头盖骨切开,取出肿瘤,再将头盖骨被切开的部分用水泥一样的物质填补回去,最后缝合头皮……而这期间,我只能在手术室外急得干跺脚。
那时我作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如果手术失败,老婆死了,那么我也马上跟着老婆一起去死!这是千真万确的,那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谢天谢地,手术十分顺利。老婆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如果忽略后脑勺少了的那一块巴掌大的头盖骨,老婆简直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毕竟动手术的地方是重要的脑部,所以老婆还是需要在医院里休养观察一段时间。
危机虽然解除了,我的日常生活却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首先,丰盛的早餐没了。每天早上我都是用一杯酸奶或牛奶来胡乱对付一下。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在我的生活中,“早餐”和“老婆”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对我来说,善良年轻的老婆就像早餐这项“惯例”(ritual)一样存在于我的生活中。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惯例。但是现在老婆不在家,我生活的惯例便被打破了,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
“惯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重复出现的固定行为模式。从形态上而言,“惯例”与“习惯”十分类似。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心理差异。在“习惯”中,省略了“意义赋予”这样一个过程。“习惯”只是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重复做出的行为模式。
而在“惯例”中,伴随重复行为模式的还有固定的情绪反应和“意义赋予”的过程,如“获得爱的感觉”“内心激动的感觉”等。在我的记忆中,每次吃早餐的时候,老婆都会把热乎乎的面包端到我的面前,拍一下我的肩膀,然后告诉我好好吃。这时如果我感到心满意足的话,那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惯例”。但如果即使有过这种行为,之后我却对此完全没有记忆,那么它仍旧只是“习惯”而已。爱情一旦降温了,就会变成习惯。
相爱的人离开,也是如此。当人们失去相爱的人时会感到悲伤,其原因就在于“曾经在一起的‘惯例”消失了。
据说,感情良好、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年夫妻,如果老奶奶先去世的话,老爷爷大概6个月内也会相继去世。但是如果老爷爷先去世的话,那么老奶奶却可以再活大概4年。这都是因为“意义赋予”的“惯例”。对于夫妻双方而言,最初相互作用的“惯例”都是从耳鬓厮磨的肌肤之亲开始的,为对方做饭,两人就琐碎小事的交流,互相牵着手散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惯例”无一不是在确认彼此的存在。
问题是老爷爷的“惯例”大部分都是与老奶奶联系在一起的,而老奶奶的“惯例”中却有很多即使没有老爷爷也仍然可能继续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惯例”的种类越多,生活内容就会越丰富,因为从感觉的情绪层面上会首先出现本质的不同。一般而言,女性的“惯例”要比男性的“惯例”种类更多一些。所以,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年纪越大,生活会越丰富多彩一些。
“惯例”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维持的重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一些知识界人士就曾陷入深深的苦恼和困惑中。“这种血腥的野蛮,怎么会在德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呢?这里难道不是曾经孕育出歌德、许勒(Else Lasker-Schiller,艾瑟·拉斯克·许勒,德国现代女诗人。——译者注)和贝多芬的文明国度吗?”
最后他们在德国的权威主义社会结构中找到了答案。家庭、学校、工作单位,无一不在重复着权威主义的“惯例”,即强调对权力者的单方面服从和忠诚。战争之后,德国人翻遍每一个角落,以求能彻底清除纳粹集团遗留下来的“惯例”。所以,德国的大学都没有毕业典礼,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为他们认为毕业典礼是一种向集团靠拢、肯定权威的仪式。而我这个在德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也因此一次都没有穿过毕业礼服。对自身进行彻底反省的德国人,甚至还取消了小学里的合唱时间。因为他们认为大家一起唱歌的行为也是在延续对集团的下意识忠诚。所以他们用播放歌曲来代替合唱。
但是“惯例”并不一定都像纳粹留下来的那样是负面的。在近代社会中,由很多人共同参与的集体式“惯例”已经成为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专业学习文化心理学的我,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即“情绪共有”的“惯例”,就是共同拥有某种特定情绪。一个社会如果不存在共有的情绪与“惯例”,那么就相当于这个社会没有文化,仅剩下一个没有任何情绪媒介,或者“意义赋予”过程的机械式的空架。个人生活也是如此,没有“惯例”的生活,是情绪荒芜、干涩的生活。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我后悔与老婆结婚》相关信息
胳膊给我端上早餐的时候,我会心存感激;每天在挑选要带的钢笔中我能寻找到别人无法理解的生活乐趣;开车的时候我还会和着舒伯特的乐曲放声高歌;我也会为小事烦恼,甚至彻夜失眠。因此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肚量狭小的男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跨越时空的古代医学奇书的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书名完全无关,力求详实自然: --- 《悬壶济世录:宋代瘟疫与草药的秘密档案》 图书简介 一、引言:尘封千年的医学回响 《悬壶济世录》并非一部普通的医案汇编,它是一部穿越了近八百年时光,由北宋末年名医,隐居于庐山深处的白玉清道人亲手誊录并注解的医书孤本。本书的发现,填补了宋代医学史,尤其是在传染病学和本草学研究上的一大空白。它不仅记录了宋徽宗年间那场席卷汴京的“瘕痢之祸”的详细病理分析,更揭示了当时民间对抗瘟疫的独特智慧与残酷现实。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病源辨析”、“方剂精要”、“本草考订”和“医道感悟”四大部分,总计八卷,字数近五十万言。我们在此提供的,是经过现代医学史学家、古籍修复专家和植物分类学家联合考证后,首次面向公众的精校精注版本。 二、病源辨析:对“瘴疠之气”的科学审视 在宋代,对瘟疫的认知多停留在“天地不正之气”或“疫毒”的层面。然而,《悬壶济世录》中白道人对疫病的记录却表现出惊人的细致与洞察力。他首次提出了“疫病传染,非独由风寒,实有潜伏之虫,遇湿热之气方始爆发”的论断。 “黑汗斑”的详细记录: 书中描绘了数种烈性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一种导致患者皮肤出现黑色斑点并伴有高烧寒战的疾病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追踪观察。通过比对现代医学记录,这段记载极有可能指向了早期鼠疫或某些出血热的爆发模式。白道人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体温变化曲线(以水银温度计雏形记录),以及排泄物和体液的性状描述,其精确度令人叹为观止。 地理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录中附有大量手绘的舆图,标注了疫病爆发的区域、集中爆发的时间点,并与当年的降雨量、河流水位、甚至周边村落的屠宰习俗进行了交叉比对,体现了早期流行病学调查的雏形。 三、方剂精要:失传的急救与扶正固本之术 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独创的方剂体系。白道人推崇“重剂祛邪,轻剂调和”的原则,尤其擅长在瘟疫流行期使用具有强大抗毒、抑菌作用的复方。 “辟秽解毒饮”的迭代: 针对不同阶段的瘟疫,白道人设计了三套递进的“辟秽解毒饮”。第一阶段重在排邪止吐,以“黄连、大黄”为主;第二阶段着重于对“脏腑虚损”的保护,加入了鹿茸、熟地等补益之物;第三阶段则专注于“后遗症”的调理,如针对患者的虚弱和失眠。本书对每味药的剂量、炮制方法(如蜜炙、酒洗)均有严格要求,并解释了其药理基础——即宋人对“毒”的理解。 “金针引气法”的附录: 令人意外的是,本书后半部附带了十二篇关于针灸和导引的篇章。其中详细记录了针对疫病后遗症——如肢体麻木、精神恍惚——所采用的特定穴位刺激方法,并配有精细的经络图解,其标注的穴位走向与今日标准略有出入,但逻辑清晰。 四、本草考订:南方草药的“南征北战” 宋代,医学交流日益频繁,但药物来源和地域差异导致了本草学的混乱。《悬壶济世录》的“本草考订”部分,堪称一部活的南方草药地理志。 “疑难药材”的实地考察: 白道人记录了他为采集中药材,深入岭南、巴蜀地区的见闻。书中特别绘制了十余种当时常被混淆或误用的草药,如“白芷”与“川芎”的根茎对比图,并辅以采集时的土壤、光照条件等环境因素,力求“形、色、味、性”的全面还原。 炮制工艺的秘密: 书中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了如何通过反复浸泡、煮炼,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毒性,同时保持其温阳散寒的功效。其中关于“朱砂入药的溶剂选择”的讨论,显示了古人对重金属毒性的朴素认知与规避手段。 五、医道感悟:行医者的道德与哲学 在书的最后,白道人留下了一篇沉痛的自述——《医者自警辞》。他回顾了自己因医术不精,未能挽救数位幼童生命的经历,强调了医生的“慎独”精神。他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并非“治愈”,而是“不妄用一剂药,不误诊一人命”。这部分内容,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为后世医者留下了深刻的职业伦理反思。 总结: 《悬壶济世录:宋代瘟疫与草药的秘密档案》不仅是研究古代传染病防治手段的珍贵史料,更是理解中国古代生命观、自然观的钥匙。它以其详实的记录、精妙的方剂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宋代社会在巨大生命危机面前的坚韧与智慧的独特窗口。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医药史、古典医学、乃至宋代社会生活史感兴趣的读者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