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2015股指期货

亲历2015股指期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志著 著
图书标签:
  • 股指期货
  • 期货交易
  • 股市
  • 投资
  • 金融
  • 2015
  • 市场分析
  • 实战
  • 经验
  • 投资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5294
商品编码:10325392214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方志 著 著作 定  价:59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页  数:405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1535294 金融机构推荐语
自序
引子
股指思考篇
4月1日股市机会┊人生有几个八年/2
4月2日股指功能┊谁是谁的天气预报/6
4月3日道路选择┊交易是一种信仰/13
4月7日股指逻辑┊天气预报的原理/17
4月8日股市逻辑┊依赖导游还是自己找路/38
4月9日提前开盘┊天气预报让你带伞/52
4月10日个股档案┊哪个指数的成分股/61
4月13日奇妙组合┊指数拼凑加减法/71
4月14日套保困境┊下跌的时候为什么不卖股票/76
4月15日行情节奏┊会倒地猝死的长跑选手/92
4月16日股指新秀┊的大幅贴水/101
对冲内涵篇
4月17日套利工具┊一把隐形的尺/110
4月20日股指待遇┊正副一起进产房敲锣/116
4月21日盈亏辩证┊总有一天轮到你/124
4月22日操盘态度┊糟蹋行情,天理不容/12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从股票投资者的角度出发,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方式,以一名新入行的财经编辑的**人称视角,用写日记的形式,按时间维度来记录和探讨证券期货市场的行情政策、众生百态。本书为投资者讲解了投资股票需要了解的股指期货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应用股指期货的市场信号进行现货市场的投资。 方志 著 著作 方志,和讯金融衍生品总经理、中国期货业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清华大学特聘讲师。江苏扬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2008年开始陆续创作《期货兵法》、《期货策略》、《炒股一定要懂股指期货》等书,受到业内好评。从事对冲投资管理11年。所管理的和讯期货网为行业门户平台,在互联网金融社交与大数据挖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引子初次尝试——笔股指空单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小雨转多云今天早晨6:45,我匆匆忙忙赶到公司。
    大堂等电梯时,大厦相熟的清洁阿姨看到我,惊讶道:“小瑶啊,你这么早就来上班啦?”
    “今天我值班,周一事情多。”我解释道。
    这么早来公司,一方面是我们和讯期货一早要进行更新维护,另一方面,到了8:30~9:30是一天中用户阅读访问的峰期,所以我们公司就规定,早班必须有两名编辑,一名7:00到公司,一名8:00到公司,以确保在8:30之前把需要维护更新的内容全部整理好。
    周末想了两天,我今天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我等

《波诡云谲:金融市场的二十年沉浮》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金融市场二十年发展历程的深度观察报告,以一位资深市场参与者的视角,细致描绘了中国资本市场从萌芽到壮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某类单一金融产品,而是以宏观的视野,穿透迷雾,揭示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和内在规律。作者将个人在市场的摸索、挣扎、领悟与超越,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宏大叙事巧妙融合,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奠基与启蒙(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萌芽之初: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从最早的股权分置探索,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以及早期上市公司群体如何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作者将讲述那个信息闭塞、规则尚不完善的年代,市场参与者是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理解并学习最基础的交易规则和市场逻辑。 早期产品的探索: 描述早期股票、国债等基础金融产品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作者将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当时市场对新事物的认知程度,以及散户、机构等不同群体如何开始接触和参与市场。 风险意识的觉醒: 探讨早期市场出现的几次较大波动,以及这些波动对市场参与者带来的冲击和教育。这是市场参与者对风险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思考风险管理重要性的阶段。 第二部分:多元与分化(21世纪初至2010年左右) 市场扩容与产品创新: 详细介绍中国资本市场在加入WTO后迎来的快速发展,包括上市公司数量的激增,交易品种的丰富,以及QFII、RQFII等对外开放举措的实施。 衍生品市场的雏形: 提及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这一时期的酝酿与初步探索,虽然可能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交易,但其理念和规则的引进,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作者会从宏观角度分析,为何在此时期,市场开始关注并探讨更复杂的金融工具。 投资理念的演变: 记录国内投资理念从简单的价值投资、技术分析,到逐渐引入对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公司治理等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将分享自己在这个阶段,如何调整投资策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市场: 探讨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事件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市场如何在全球经济联动中寻找自身定位。 第三部分:成熟与挑战(2010年至今)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重点分析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的建设历程,以及不同市场板块如何服务于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企业。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深入探讨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的日益复杂化,包括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在此不做具体展开,而是从更广阔的衍生品市场角度提及)、期权等新品种的推出与演变。作者将重点分析这些创新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 监管体系的完善: 梳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在二十年间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早期相对宽松的环境,到不断加强对市场乱象的治理,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 投资者教育与市场理性: 探讨中国投资者教育的历程,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从“散户”思维向“机构”思维转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控制能力。 “黑天鹅”与“灰犀牛”: 作者将回顾中国金融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可能面临的突发性重大风险事件(“黑天鹅”)和已经显现但未被足够重视的潜在风险(“灰犀牛”),以及市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核心主题与洞察: 市场的周期性与人性: 揭示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周期性规律,以及贪婪与恐惧等投资者情绪在市场波动中的作用。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差: 分析信息在市场中的流动与定价过程,以及投资者认知水平的差异如何导致市场机会与风险。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强调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穿越牛熊、实现长期稳健收益的关键。 规则与制度的演进: 探讨金融市场发展与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制度建设对市场健康运行的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市场: 阐述中国经济的深刻变革如何驱动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反哺实体经济的功能。 《波诡云谲:金融市场的二十年沉浮》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指南,而是一部金融市场的“史记”与“游记”。作者用深厚的市场经验和独立的思考,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金融市场二十年发展脉络,引导读者理解市场的复杂性,掌握洞察市场变化的视角,并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深入理解市场运行逻辑、提升投资认知水平的投资者和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冷静与思考。在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疯狂过后,作者并没有急于总结“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而是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回顾和反思那段经历。我看到了书中对于“风险与收益”关系的辩证思考,他如何理解在极端市场环境下,风险的放大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同时,书中也对“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如何看待信息在市场中的传播和解读,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影响价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回顾中,展现了他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将市场波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因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投资者自身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如何影响交易行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投资智慧,并非来自于对市场的预测,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和对风险的敬畏。2015年的股指期货风暴,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理解市场、理解人性、理解自我的绝佳课堂。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有力,作者以一种“历史学家”的眼光,回顾了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跌宕起伏。他没有使用过于煽情的语言,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层层剥茧,将当时市场形成的种种复杂因素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书中对于当时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深刻洞察,比如“资产荒”的背景下,资金为何会疯狂涌入股市,以及这种涌入背后的风险。同时,作者也对监管政策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如何理解政策意图,又如何分析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都显得尤为专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市场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分析。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展现了当时市场估值的非理性扩张,以及这种扩张是如何最终被风险暴露所终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股指期货市场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交易场所,而是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市场情绪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作者的分析,帮助我跳出了单一的交易视角,开始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现场感”和“第一人称”的叙事力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作者身边,一起经历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从他个人的交易经历和市场观察入手,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书中对于市场情绪的描绘尤其生动,无论是贪婪的膨胀,还是恐慌的蔓延,作者都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进行了刻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我看到了他如何在牛市的狂热中保持冷静,又如何在熊市的绝望中寻找希望。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网络热词、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也更加贴近当时的市场真实状态。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回顾中,展现了他对交易过程的深刻反思,对于自己曾经的错误决策,他毫不避讳,而是将其作为宝贵的经验教训来分享。这种坦诚的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也让我觉得,与其说是在读一本金融书籍,不如说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讲述他如何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最终幸存下来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投资者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评分

读完《亲历2015股指期货》,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股指期货”,不如说是在探讨“人性”与“市场”。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视角,审视了2015年那场波澜壮阔的市场波动,并将之视为一次对人类贪婪、恐惧、从众心理等诸多本能的集中考验。书中大量的篇幅并非聚焦于具体的交易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极端情绪驱使下,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是如何被扭曲的。例如,当市场普涨时,理性分析似乎变得多余,人们更倾向于跟随“大众”的脚步,享受“躺赢”的快感;而当市场暴跌时,恐慌情绪迅速蔓延,理智被抛诸脑后,割肉止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这种“羊群效应”是如何在股指期货市场被放大,并导致了更加剧烈的波动。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投资,尤其是在高杠杆的股指期货市场,如果不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再好的技术和分析都可能功亏一篑。作者并没有给出“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市场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建立一套能够抵御情绪侵蚀的交易体系。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自我反思,也让我对“投资”的理解,从单纯的“赚钱”提升到了“与自我搏斗”的更高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亲历2015股指期货》,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史诗。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交易策略或市场波动,而是将2015年那场跌宕起伏的股指期货市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了对当时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深刻洞察,比如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是如何一步步积累,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书中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监管层面的应对措施,都有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仿佛在阅读一本现代经济史。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数据、新闻报道甚至一些内部人士的观点,使得分析显得有理有据,充满说服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政策底”和“市场底”之间博弈的解读,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和情绪驱动的市场中,政策的有效性并非总是立竿见影,有时甚至会因为预期差而引发新的波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投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博弈,更是对宏观经济大势的把握和对政策走向的预判。2015年那场风暴,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涨跌,而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一次深刻的阵痛和重塑。它让我跳出了“庄家”“散户”“技术指标”的局限,开始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视角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动荡,描绘成了一幅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风险释放与结构调整相互交织的宏大画卷。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分析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的深层原因。我看到了书中对于当时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产能过剩、债务风险等宏观经济挑战的深刻剖析,以及这些挑战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传递,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股指期货市场的危机。书中也详细解读了当时监管层面的政策应对,包括“国家队”的入场、熔断机制的尝试等,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效果,都被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反思和评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政策信号”的解读,他如何识别政策的意图,又如何理解政策在市场中的传导机制,以及政策预期与市场实际反应之间的差异。这本书让我明白,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绝非偶然,而是宏观经济基本面、政策导向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它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投资者,必须具备“大局观”,要将自己的投资决策置于更广阔的经济和政策背景下进行考量。2015年的股指期货风暴,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和金融市场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案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金融书籍,不是教你如何“一夜暴富”,而是帮助你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亲历2015股指期货》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提供任何“包赚不赔”的秘籍,而是通过对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极端行情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应对?”。书中大量的篇幅用来探讨市场情绪对价格的扭曲作用,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如何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于“预期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反复强调,他如何在这种高波动的市场中,始终将风险放在首位,并建立起一套严谨的交易纪律。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作者对于“黑天鹅事件”的分析,他如何看待突如其来的市场冲击,以及如何从中寻找交易机会。他并没有将这些事件视为纯粹的“灾难”,而是将其视为市场内在逻辑的体现,并试图从中解读出新的市场信号。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管理好当下,并为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它让我从一个“追逐利润”的投机者,逐渐转变为一个“理解市场”的理性投资者。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投资者的“战友”形象,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将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展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战场日记”。开篇就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口吻,描述了当时市场弥漫的乐观情绪,那种“全民炒股”的热潮,以及作为亲历者,如何一步步被卷入其中。书中对每一次重要的市场反弹和每一次猛烈的下跌,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电话里与交易员沟通的焦灼,看到他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感受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书中穿插了一些具体的交易案例,但并非是那种“教你如何赚钱”的生硬指导,而是通过这些案例,展现了当时市场情绪的极端变化,以及投资者在贪婪与恐惧之间摇摆的心理。特别是“熔断机制”出现前后的那段时间,作者的描述充满了戏剧性,他如何预测、如何应对、如何总结经验教训,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市场的残酷性,也没有夸大投资的收益,而是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普通投资者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所经历的挣扎、思考和成长。它让我明白,在金融市场,个人的力量是何其渺小,但坚持理性、不断学习,却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作者以一种“解剖师”的姿态,将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每一次重大波动,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看到了书中对于当时市场“情绪周期”的精准描绘,他如何识别牛市的顶点,又如何预判熊市的开始。书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作者对于“非理性繁荣”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市场上涨归结为资金的推动,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投资者的行为是如何被情绪所裹挟,从而导致了市场估值的严重偏离。同时,书中也对“政策救市”的效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他如何看待“国家队”的入场,以及这种干预对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股指期货这种高杠杆的市场中,情绪的管理和风险的控制,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更为重要。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反思样本”,让我明白,每一次市场的剧烈波动,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吸取教训,并将其转化为未来投资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充满了“过来人”的经验和智慧。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金融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的那场“风暴”。我看到了书中对于当时市场“追涨杀跌”现象的深刻反思,他如何看待这种普遍存在的交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风险。同时,书中也对“市场噪音”的辨别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市场信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回顾中,展现了他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之心。他并没有试图去“战胜”市场,而是努力去理解市场的运行逻辑,并与之和谐相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股指期货市场,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短期的价格波动所迷惑,而是要着眼于长期的趋势和价值。作者的分享,让我感到一种温暖和力量,仿佛他正在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