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

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分会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规划
  • 交通规划
  • 优秀作品
  • 规划设计
  • 城市交通
  • 交通工程
  • 建筑设计
  • 城市建设
  • 学术参考
  • 设计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4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806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分会的前身是l979年3月成立的隶属于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的大城市交通学组,1985年9月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批准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分会”,迄今已经30周年。
分会长期坚持开展城市交通规划领域的学术活动,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朴实的传统和作风,致力于推动和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实践。30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模式已成为时代要求和行业共识,城市交通规划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面对城市中急剧增长的交通需求和不断激化的交通矛盾,各地加强了城市交通战略研究和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规划成果,有效地支撑了城市发展。
在分会成立30周年之际,为了促进城市交通规划事业的发展,更广泛地交流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经验,分会在理事所在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分会学术委员会审查,从近10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获奖项目中,选取了57个城市交通规划项目汇编成本册,力求反映我国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领域近10年的进展和成就,期望能为各城市的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录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研究
上海市城市交通政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厦门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0—2020)
天津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调查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
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
昆山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南宁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太原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厦门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昆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杭州市域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研究
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石家庄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重庆市合川区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株洲市综合交通改善规划
唐山市中心区域交通改善规划
南京市中心区(新街口地区)道路交通系统
改善对策研究
天津市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规划
西安市中心市区快速路体系规划
长春市近期建设规划
洛阳市中心区近期交通研究与规划
北京市区快速道路系统功能改善研究及示范工程
王府井商业中心区交通规划暨一、二期实施规划
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核心区交通项目
济南经十路及沿线地区道路交通系统整体规划设计
沈阳市一环路交通治理规划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道路交通及
市政工程综合规划
上海市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深圳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综合规划
深圳市竹子林交通换乘枢纽综合规划
郑州市火车站西出口综合换乘枢纽及
相关工程专题规划研究
武广高速铁路广州新客站地区规划
国家铁路深圳新客站综合规划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综合交通规划
北京市停车系统规划研究
重庆市都市区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规划
台州市机动车停车系统规划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调整
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
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
深圳市地铁二期工程综合规划策略研究
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用地控制性规划
笋岗路通道大容量快速公交详细规划
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ITS)规划与示范研究
南京市公交场站总体规划
厦门市城市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规划
深圳市城市交通仿真系统
淮安市物流发展规划

精彩书摘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研究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持续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使城市交通发展的形式和规律变得更加复杂,城市交通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重新全面审视既有的北京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遏制城市“摊大饼”发展的势头。
研究思路
在分析北京市经济、政策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地诊断交通问题症结,研究交通需求变化,对交通发展方向和可能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确定未来10~15年交通发展目标,制定北京交通发展战略,明确实现战略目标可能采取的途径选择、政策策略和具体行动。
交通发展目标
交通发展目标确定的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按照“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北京交通体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注重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发挥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坚持交通系统规模、结构、质量相统一,标本兼治、建管并举,提高交通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
北京交通发展的远期目标:
全面建成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与国家首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新北京交通体系”。即“以现代先进水平的交通设施为基础,构建以公共运输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信息化与法制化为依托,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城市交通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引导、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1~图3)。

前言/序言


《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内容概述 本书集结了中国在1998年至2008年间,于城市交通规划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与创新实践。该十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对城市交通发展理念进行深刻变革的过渡阶段。这部作品集不仅是一份详实的行业成果展示,更是一部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城市交通发展思想的文献宝典。 一、 规划理念的时代变迁与核心主题 在1998年至2008年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城市交通规划经历了从以“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显著转变。早期的规划侧重于解决机动车快速增长带来的拥堵问题,强调道路网络的扩张和功能分区的强化。然而,随着社会对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作品集中的规划案例开始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1. 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与多模式协同: 此时期,城市对单一依靠道路解决交通问题的局限性有了清醒认识。优秀作品普遍不再孤立地看待公路交通,而是深入探讨了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引入与网络化布局。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换乘枢纽设计,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以期最大化公共交通的出行吸引力。 2. 城市空间与交通的有机融合(TOD理念的萌芽与实践): 尽管全面系统地推行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在后来的十年更为成熟,但该阶段的作品已开始显露出对这一前瞻性思路的探索。部分规划项目注重将重大交通设施的站点周边用地开发与城市功能布局紧密结合,力求通过紧凑的混合功能开发,缩短出行距离,鼓励绿色出行。 3. 慢行交通环境的复兴与品质提升: 面对快速机动化带来的步行与自行车空间被挤压的严峻局面,许多城市开始重新审视慢行交通的基础性地位。优秀作品中不乏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拓宽人行道、增设安全自行车道、优化过街设施的探索。这些案例体现了对城市活力、公共空间体验的重视。 4. 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初步应用: 面对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规划师们开始尝试通过非工程手段进行需求侧管理。作品集中收录了针对特定区域或时段的交通需求控制措施,例如停车场的配建标准调整、高峰期拥堵收费(部分试点城市)的研究,以及对灵活工作时间制度的探讨,以期平抑交通高峰负荷。 二、 规划工具与方法的革新 这一时期的交通规划工作,正值传统经验规划向科学决策转变的关键节点。作品集反映了规划方法论上的进步: 1. 交通模型从宏观到细化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城市交通模型(如四步法或增量预测法)的应用更为普及和精细化。许多大型城市的规划报告展示了基于更细致OD数据和更复杂的出行行为假设的预测结果,为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走向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依据。 2. GIS技术的深度融合: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使得规划师能够更直观地进行空间分析。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空间叠加分析图件,用于评估交通设施的可达性、识别拥堵热点区域、分析土地利用与交通网络的匹配度,极大地提升了规划的可视化和分析深度。 3. 专项规划的专业化: 随着城市复杂性的增加,出现了大量针对性的专项规划成果,如: 城市快速路网规划: 侧重于大容量、大间距的骨干路网结构设计。 公共交通专项规划: 详细描绘了线路优化、站点布局及时刻表制定的研究。 交通安全与应急规划: 开始关注交通工程的安全标准和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 三、 典型案例的地域特色 该作品集中的案例展现了中国地域广阔、发展阶段不一的城市群特征: 超大城市(如北京、上海): 案例集中于特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与实施,如轨道交通首轮大运量网络的布局、大型交通枢纽的综合开发,以及应对特大型人口集聚带来的管理挑战。 特大/大城市(如广州、深圳、武汉等): 规划侧重于在快速扩张中如何平衡中心城区功能疏导与外围新城的发展,强调快速路与干道网络的衔接效率。 二三线省会城市: 规划案例更多体现了在有限的财政条件下,如何优先发展高效的地面公共交通(如BRT的先行先试),并逐步优化路权分配,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 总结与历史意义 《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所呈现的成果,标志着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迈向了精细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索的阶段。它记录了规划师们在快速城市化、机动化浪潮下,努力平衡效率、公平与环境约束的艰难历程,为后续(2008年以后)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全面科学化转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这些作品不仅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交通问题,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中国城市的骨架与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捧起《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时光胶囊,里面储存的不仅仅是图纸和文字,更是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中那些闪光的、值得铭记的瞬间。翻阅其中的篇章,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充满远见卓识的区域性交通战略。我尤其对某个城市在2000年初提出的“公交优先”理念感到由衷的赞叹。彼时,许多城市还在被“汽车崇拜”的潮流裹挟,而这份作品集里的案例,却早早地预见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并且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将公共交通置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立体、高效、便捷的公交网络,例如,文中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优化公交线路、提升站点服务、推广新能源公交等措施,一步步地改变了市民的出行习惯,缓解了城市交通的“肠梗阻”。这不仅仅是一份规划方案,更是一份对城市未来负责任的承诺。其中涉及到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客流分析方法,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交通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来说,更是如同醍醐灌顶,为我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路径。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荣誉,它所蕴含的经验和智慧,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它激励着我不断去探索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未来。

评分

这本《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一份份鲜活的案例,向我讲述了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跌宕起伏和精妙之处。我在这其中看到了许多富有创意和勇气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创新设计方面。其中一个案例,关于一个沿海城市如何巧妙地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将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构建起了一个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彻底改变了该地区居民的出行方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书中对不同交通模式之间换乘衔接的研究,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成功的交通规划,不仅仅是线性的延伸,更需要的是点与点的巧妙连接,以及流动的顺畅。一些作品集中的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例如,如何将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甚至水上交通进行整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体系。这种大胆的设想和精细的落地,让我看到了中国城市规划师们在面对复杂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交通史教科书,尤其是在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这一部分,让我看到了中国城市在过去十年间,在倡导绿色出行、健康生活方式上的不懈努力和杰出成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南方城市提出的“潮汐式自行车道”设计,这种巧妙的解决方案,在高峰时段能够有效分流汽车交通,同时也能满足市民日常的短途出行需求,充分体现了规划师们对城市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市民需求的细致关怀。书中不仅有详细的图纸和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优秀作品的成功要素,比如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街道设计,将自行车道、人行道与城市绿化、商业设施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宜人宜行的城市空间。我还注意到,一些作品集中的案例,非常注重社区的连接性,通过规划合理的步行网络,将居民区、学校、公园、商业中心等功能区有机地串联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这让我意识到,交通规划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走”,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人文关怀的注入,让这些规划作品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文档,更是充满生命力的城市愿景。

评分

阅读《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让我对城市交通枢纽的规划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枢纽的设计无非是各种交通方式的简单汇集,但这本书里的案例,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展现了一种将枢纽从单纯的交通节点,升华为集交通、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的宏大构想。我特别欣赏一个作品中提出的“枢纽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他们是如何通过对枢纽周边土地的高效利用,将居住、办公、零售、文化娱乐等功能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书中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优化换乘流线,缩短乘客的步行距离,提升换乘效率,同时还巧妙地引入了空中连廊、地下通道等多元化的交通组织方式,确保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作品集中的枢纽设计,还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例如,在设计中借鉴了传统建筑的风格,或是在公共空间设置了艺术雕塑,让冰冷的交通设施瞬间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交通枢纽,不仅仅是交通的“换乘站”,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台”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器”。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充满热情的读者,我从《1998-2008年全国城市交通规划优秀作品集》中,看到了中国城市在应对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收录的许多案例,都体现了对“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实践。我尤为关注那些在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比如,有的城市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时监测交通流量,预测拥堵点,并据此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还有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推广电动汽车、建设充电桩网络,以及发展共享出行平台,来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这些规划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设想,而是真正落地执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书中对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描绘了一个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交通信息,并据此做出最佳出行选择的智慧出行场景。这不仅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也间接引导了市民选择更环保的出行方式,从而为建设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