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

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礼安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合肥
  • 家族史
  • 女性史
  • 社会生活
  • 历史小说
  • 情感
  • 姐妹情
  • 时代变迁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42802
商品编码:10345283918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01
作者:李礼安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30.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1434280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 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四姐妹中,元和大龄下嫁昆曲戏子轰动一时,沈从文的爱情惊动了胡适,这个“乡下人”终于“喝了杯甜酒”,二姐著名的一字电报“允”,充和与德裔美籍汉学家的异国恋情。 本书从四姐妹的童年出发,详细剖析了四姐妹的家庭教育,从源头探究,分析了四姐妹的养成。 

作者简介

李礼安   汉语言文学硕士, 其人清丽,文墨静雅。   笔走历史,游刃有余, 誓要带着万千读者, 游时光长河, 网罗一段段静好往事。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云烟记忆·散落在时光里的张家旧事 一个精致的身影 / 006 来自他乡的神秘的新娘 / 010 接连而至的张家儿女 / 015 随着时代流波漂泊 / 021 开启一个美丽的新篇章 / 026 第二章 家族角色·各色人物依次粉墨登场 祖辈们的光辉记忆 / 032 张家院落里的片段 / 036 洁净如青灯的一生 / 041 张武龄的重担与孤独 / 045 时代洪荒里的寂静桃源 / 050   第三章 闺秀养成· 于静默里酝酿传奇 继母的无声悲剧 / 056 一段静默的成长时光 / 060 二妹的英雄故事 / 065 多才多艺的小妹 / 069 喧哗的青春里走向各自的传奇 / 074 第四章 恋恋昆曲·元和的戏与情 在舞台上,做真正的自己 / 080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084 曲调里谱出的爱与痛 / 089 艰难岁月,漂泊人生 / 094 漫漫岁月里的精神皈依 第五章 颠沛流离·允和的英雄梦 小女子的烂漫时光 / 104 遇见穿长衫的影子 / 108 硝烟里的困境与勇敢 / 113 一生中*灰暗的时期 / 119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123 第六章 此生相守·兆和的执着和隐忍 沈从文的信笺 / 130 学校里反转蜕变 / 135 记忆里的美妙时光 / 139 字里行间的款款深情 / 143 细水流年的平凡人生 / 148 第七章 闺秀身影·充和的静默人生 剔透如画的少女 / 154 似曾相识的熟悉 / 157 丰富多彩的人生见闻 / 161 遇见德国的汉思先生 / 165 充和的归乡梦 / 168 第八章 深情记忆·那些难忘的点滴人生 缠绵不断的昆曲 / 174 满头银发,细数芳华 / 178 关于父亲的温暖回忆 / 181 一笔笔勾画旁斜亲情 / 185 姐妹情深,你的样子 / 188 第九章 姐妹芳华·一个时代的芬芳记忆 活在彼此的心里 / 194 复刻时光,回到童年时代 / 197 *后的三千微尘,如雨纷纷 / 201 诗情与墨色,勾画人生 / 204 闺秀风范,*后的才女 / 208 后 记  走天涯,走不出好时光 /

精彩书摘

这是一本安静的老故事, 带着历史转身的余温, 沉淀着岁月的温柔。   故事缘起于民国时代合肥市的九如巷, 张家庭院里走出了四位美丽的佳人, 被称为“合肥四姐妹”, 她们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以及张充和。   她们各自绚丽地绽放, 逆着岁月的流波,点亮家族的荣光, 也成为了一个时代闺秀的典范。   翻开本书,回望民国, 摘一段时光, 你将遇见一段四姐妹深藏的过往。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 《晚清风云录:梨园旧梦与时代洪流》 引言:大幕落下,风声四起 晚清,一个充满了剧烈变革与历史张力的时代。在紫禁城巍峨的宫墙内外,旧有的秩序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而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同一粒粒被时代裹挟的微尘,在历史的巨浪中挣扎、沉浮、绽放。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不为传统史书所详尽记载的角落,聚焦于一众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求自我定位的女性群像,特别是围绕着京城梨园界和新兴知识分子圈层的几段错综复杂的故事。 第一部:梨园深处的秘语 楔子:戏台上的光与影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光绪年间京城最负盛名的“万春社”戏班。这里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人情冷暖、权势交织的缩影。 主角之一,沈云舒,是万春社的当家花旦,以一曲《牡丹亭》闻名京城,人称“芙蓉仙子”。她身负家族沉重的期望,背负着祖上传下的戏曲衣钵,然而,她的内心却渴望挣脱戏服下的桎梏,追求一种更自由、更真实的自我。云舒的美丽和才华,引来了各方势力的觊觎。 权力的角力:军阀的青睐与商贾的投资 镇守北方的势力代表,张定远,一位新晋的北洋军阀,他将对戏曲的欣赏,转化为对艺术的占有欲。他试图将云舒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既是出于对美的迷恋,更是为了利用她的名望,彰显自己的“雅正”形象。云舒的师父,老戏骨孟鸿声,深谙世故,他周旋于军阀与戏班之间的微妙关系,试图保全家族的荣耀与戏班的生存。 觉醒的边缘:丫鬟的眼睛 穿插在云舒身边的是她的贴身丫鬟,青黛。青黛出身寒微,目睹了戏班内外的黑暗与不公。她没有云舒那样光鲜的舞台,却拥有一双洞察人性的锐利眼睛。通过青黛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繁华背后的辛酸,以及底层女性在父权和阶级压迫下的无声反抗。青黛对新思潮有着天然的亲近,她秘密阅读进步刊物,渴望为自己和姐妹们争取一个“能呼吸”的未来。 第二部:新旧交替的知识圈 留学归来的挑战者:林月琴 另一条重要的故事线,围绕着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新派知识女性——林月琴展开。月琴是家族中第一个敢于抛弃“闺秀”身份,投身教育改革的女性。她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主张男女平权,并致力于创办一所真正面向平民子弟的“新式学堂”。 月琴的理想与当时的社会规范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她的进步思想,被保守的士绅阶层视为洪水猛兽,被视为对传统家庭结构的颠覆。她的父亲,一位翰林院的退休官员,痛苦地挣扎在父权责任与对女儿才华的欣赏之间。 交汇点:艺术与启蒙的碰撞 随着时代的发展,沈云舒的戏曲艺术开始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一些激进的文人批评传统戏曲“腐朽落后”,主张“新剧”的兴起。这使得云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命运安排下,沈云舒和林月琴相遇了。起初,她们相互审视,云舒视月琴的激进为对美的亵渎,月琴则认为云舒的艺术是旧时代的麻醉剂。然而,在共同面对共同的敌人——守旧势力的压制时,她们发现彼此的追求本质上是共通的:都是在寻求“真”的表达。云舒开始尝试将一些反映现实的片段融入她的传统剧目,而月琴则在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试图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第三部:动荡中的抉择与救赎 家族的秘密与政治的阴影 随着辛亥革命的酝酿,政治局势日益紧张。张定远军阀的势力扩张,使得戏班和学堂都面临着被强行征用或干涉的危险。 一个隐藏的秘密浮出水面:沈云舒的祖父,曾是与革命党人有书信往来的地下人士。这份陈旧的“罪证”被政敌掌握,成为威胁云舒和整个戏班命运的定时炸弹。 青黛的牺牲与蜕变 为了保护云舒,青黛利用她长期以来积累的底层人脉和机敏,设法从一个关键人物手中窃取了那份决定性的信件。在这个过程中,她不再是单纯的丫鬟,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参与历史进程的行动者。她最终选择远赴上海,投身于更广阔的革命洪流中,成为了一个匿名的“联络人”。 尾声:余音绕梁,新的序章 最终,在一次关键的冲突中,张定远因政治倾轧失势,戏班和学堂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沈云舒没有选择逃避,她站上了舞台,不是为了取悦权贵,而是为了向观众讲述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她的表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林月琴的学堂也挺过了最初的难关,她决定将教育的触角伸向更偏远的地区,带着她对新思想的信念,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清末年,在时代的巨大惯性下,几位女性如何凭借着各自的智慧与勇气,在艺术、教育、情感和政治的夹缝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光亮之路。她们的故事,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赞歌,也是一曲在旧梦破碎后,对新黎明充满希望的《晚清风云录》。 主题深度: 本书深入探讨了传统艺术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挣扎与进化;分析了在父权社会结构下,知识女性如何以教育和文化为武器,进行温和而坚定的反抗;并展现了在社会剧变中,底层人物如何通过个体的选择,对历史走向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全书充满了对那个逝去时代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命运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挣扎的深沉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读到这样一部作品,它能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柔软感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对于所描绘的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甚至细微的器物陈设都描绘得一丝不苟,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增强,完全没有架空历史的轻浮感。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慢读”之选。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带入了一个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幽暗并存的真实状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关于“过去如何塑造现在”的谜题。读完之后,心中的震撼不是来自于情节的冲击,而是对生命韧性的由衷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如同老电影的剪辑手法,时而缓慢,让你细品每一个细节;时而又陡然加快,将你卷入历史的漩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交织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力。他没有进行空洞的口号式赞美或批判,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侧面,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尤其欣赏那些充满生活哲理的片段,它们不是刻意为之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流淌出来,润物细无声。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思考自己在面对相似抉择时会做出何种判断。它拓展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有了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重叙事视角的切换,像万花筒一样折射出时代的侧面。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不同人物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时代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沉默”的描绘——那些未被记载入史册的、个体面对巨大变迁时的无声抗争或顺应。这些“无声”的部分,在作者的笔下却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它们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读罢掩卷,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那个遥远年代的低语,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评分

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旧时光”味道扑面而来,仿佛时间被某种魔力凝固在了泛黄的纸张之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用词考究又不失灵动,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美,却又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能力堪称一绝,无论是描绘繁华都市的喧嚣,还是乡野静谧的田园风光,都能营造出极强的沉浸感。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恰到好处的场景描写而拍案叫绝。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取悦读者,而是致力于挖掘深层的情感肌理,让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未言出口的遗憾与期盼,得以在文字中得到完美的释放与安放。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漫游,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的心绪就像被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心惊,仿佛能触摸到那些逝去岁月的肌理。他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讲述历史,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内敛、更具人情味的小径。书中描绘的那些市井生活,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真实得让人仿佛能闻到旧时街角的烟火气。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种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妥协与坚守,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到某处,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个场景,感受着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份精心保存的旧相册,每一页都定格着一段无法重来的光阴,充满了令人回味的韵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