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政治逻辑

民国的政治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野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
  • 近代史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制度
  • 历史研究
  • 民国政治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8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62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4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关于民国政治的逻辑,作者解释道: “民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与武力高度统一,政党作为政治集团的同时,又是一个武装集团,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这一点构成了民国政治的基本逻辑。”
  围绕“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中国产生了两个口号:其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其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两个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国共在继续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之间的阶级关系。
  国共两党尚未经过战场上的决定性较量,却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了变更国家政体并改组政府的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革命并不符合武力决定国家权力的民国政治的逻辑。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所爆发出的强烈的不满情绪,从根本上讲,正是民国政治逻辑的反弹与回归。

内容简介

  政治的着眼点往往不在问题本身,而在问题的联系,尤其着眼于结果。也就是说,政治上采取哪种表述方式,很大程度上直接根据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就事论事。因而,相当典型地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从属于政治。同时,由于政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此,相关的政治表述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地而异”。
  但是,科学则不同,就性质而论,科学只能着眼于问题本身,只能就事论事,无须顾及其他,也不能从属于其他。一句话,科学是不能随地而异的。
  这里所说的科学,具体指学术。政治与学术,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别和范畴,因此,两者在性质上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既然性质不同,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有的时候两者肯定不能统一。

目录

第一辑
五四时期的工读互助主义及其实践
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
援鄂战争之史的考察
第二辑
阎锡山对红军东征的拦截及其多方政治周旋
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
《日苏中立条约》在中国的争议及其政治延伸
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l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
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案的裁决
蒋介石关于“中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
第三辑
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
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南京谈判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1944——1946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
第四辑
试论“五四”后期陈独秀世界观的转变
论抗战初期的陈独秀
从《顾维钧回忆录》看顾氏其人
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第五辑
王揖唐的“社会主义”演说和“问题与主义”论战的缘起
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流产与非议
《毛泽东选集》所收《学习和时局》一文时间与史实的出入
旧金山会议中国代表团组成问题
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精彩书摘

  第一辑
  五四时期的工读互助主义及其实践
  工读互助主义与它的化身——工读互助团,兴起于1919年底,1921年以后便逐渐消逝。在百家争鸣的五四时代,它并不显赫一时,它的存在与影响始终是较为有限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这一思潮或赞助过这一运动,可以说,他们正是这一思潮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间,科学社会主义对于早期共产主义者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必然王国,他们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均带有若干空想社会主义色彩。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工读互助主义的实践上。同样,对工读互助主义由接受到摒弃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由早期共产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就在这里。
  一
  工读互助主义是五四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以后,对资本主义制度失望和摒弃、对新社会向往和追求的结果。王光祈在发起工读互助团时写到:欧战后,中国青年“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的要求一个“新生活”。工读互助主义正是在进步青年要求新生活的急切愿望下,作为一种新社会、新制度、新生活的模式,应运而生。
  工读互助主义是把五四时期一部分现成的社会思潮简单地加以综合
  而形成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互助主义。《互助论》是克鲁泡特金的主要著作之一,其理论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克鲁泡特金在方法论上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一样,也是用生物进化的规律来考察人类社会的。但同达尔文主义和为人所引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相反,克氏认为:“竞争既不是动物界问之规则,也不是人们间之规则”,认为互助互援才是一切生物与人类社会进化的要素和自然法则。这一论点当时被称为“新进化论”。如果说“五四”以前,以《天演论》为代表的进化论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那么在五四时期,随着人们对借口“生存竞争”而进行的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厌弃,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否定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转而接受以《互助论》为代表的“新进化论”。恽代英就认为:“与其提倡争存的道理,不如提倡互助的道理。”1917年10月,恽代英等成立“互助社”,指出:“定名互助社,取克鲁泡特金新进化论的意义。”
  ……
《风雨飘摇中的抉择: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政治演变》 一、 时代背景:巨变前夜的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大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国门,传统的农业文明与新兴的工业文明激烈碰撞。封建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社会结构濒临瓦解,旧有的价值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反思中国近代以来屡遭屈辱的根源,并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二、 思潮的激荡:百家争鸣与新知涌入 在政治变革的强大推力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景象。传统的儒家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融入到新的思潮之中。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政治哲学、经济理论、社会思潮如同潮水般涌入中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认知。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勃兴: 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促使民族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早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内涵不断深化,从抵抗外侮上升到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各类报刊杂志、学术社团成为民族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国民意识的觉醒。 改良主义的探索与困境: 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目睹了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后,开始反思传统的改革模式。他们主张在保留国家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富国强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然而,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和保守势力的阻挠,使得改良的道路异常艰难,最终未能挽救帝国的命运。 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彻底的政治变革。他们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国家,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革命的理念通过宣传、组织,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西方思潮的“中国化”: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等西方思潮在中国落地生根,并经历了复杂的“中国化”过程。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结合中国国情,对这些思潮进行阐释、改造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主张。例如,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便是在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民族、民权、民生的现实需求而提出的。 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响: 并非所有人都全盘接受西方思潮。在剧烈的思想冲击下,也有一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中寻找应对现代挑战的力量。这种保守主义思潮,虽然在当时的主流话语中显得不那么响亮,却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反映了不同群体在面对巨变时的复杂心态。 三、 政治的演变:从王朝更迭到共和的尝试 思想的激荡必然催生政治上的变革。近代中国政治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反复的转型史。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在内外压力之下,清政府被迫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清末新政”。其中,立宪运动成为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主题。虽然立宪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和保守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政治参与意识的传播,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政治意识的社会力量。最终,辛亥革命彻底终结了这场看似光明实则暗淡的立宪努力。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一伟大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也为后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初的政治博弈: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早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试图复辟帝制,引发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随后,北洋军阀轮流执政,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内战之中。在这样的动荡局势下,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国民党、共产党、以及众多的地方派系,都在为争夺政治主导权而斗争。 民主共和的艰难实践: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民主共和的理念在实践中仍在艰难推进。国会政治、政党竞争、宪政讨论等,都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的落后、社会的分裂、外部势力的干涉,使得建立一个稳定、统一、有效的现代国家机器异常艰难。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与政治变革相伴随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不仅是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反攻,更是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深刻探索。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唤醒了无数青年,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和政治运动输送了新鲜血液。 四、 社会的转型: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元素的生长 政治和思想的剧烈变动,必然带来深刻的社会转型。 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 封建宗法制度、家族观念在近代化的冲击下逐渐松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的社会阶层,如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壮大,并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变革与普及: 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新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教育的现代化和普及,为培养新型人才,传播新思想,奠定了基础。留学生群体的出现,更是将西方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回国内。 经济的初步发展与挑战: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受到列强经济侵略和国内战乱的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大众传媒的兴起: 报刊杂志、新式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平台。 妇女解放的开端: 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妇女地位的提升和解放运动也开始萌芽。女子教育的兴起,妇女参政的呼声,都标志着旧社会妇女地位的初步改变。 五、 历史的启示:选择与道路的追寻 《风雨飘摇中的抉择: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政治演变》一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深入剖析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人是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行动的。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是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推动着历史前进的深层逻辑: 思潮与行动的互动: 思想是如何影响政治行动的?激进的思潮如何催生革命?温和的改良如何应对危机?书中将详细探讨各种思潮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以及政治实践又如何反过来塑造和发展新的思潮。 妥协与斗争的辩证法: 在政治变革的道路上,妥协与斗争总是相伴而行。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寻求政治的平衡?各种政治力量在妥协与斗争中,是如何博弈和演进的? 道路选择的艰难: 近代中国面临着多条可能的发展道路:改革还是革命?学习西方还是复兴传统?民族主义如何与国际主义结合?书中将呈现不同群体在面对这些选择时的困惑、挣扎与抉择。 个体与时代的洪流: 在历史的巨变中,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书中将通过对关键人物的分析,以及对普通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群体的描绘,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行动与贡献,以及他们的局限与悲欢。 《风雨飘摇中的抉择: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政治演变》是一次对近代中国转型期复杂性的深刻考察。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理解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政治的演变、社会的转型,以及在那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中国人为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民国的政治逻辑》在解读民国政治生态方面,给予了我相当大的启发。作者在梳理各个政治派系的权力格局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我一直对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感到困惑,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在看似团结一致对外时,内部却又如此矛盾重重?这本书就很好地解答了我的疑问。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派系的成立和消亡,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派系是如何形成、如何维系、以及如何在政治博弈中相互制衡的。其中对于地方实力派、军阀势力以及新兴政治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都有详尽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更加多元和充满变数的政治图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尽量还原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使得他们的政治行为显得更加真实和可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民国的政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由无数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节点构成的动态系统,理解这个系统,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命运。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制度变迁和法律实践感到好奇,而《民国的政治逻辑》在这方面的内容,确实给了我不少收获。这本书不仅仅关注权力中心的运作,还将视角拓展到了制度层面,探讨了民国时期在借鉴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时所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上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关于宪政尝试、政党制度的演变、以及司法独立性的反复拉锯,作者都有着深入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律条文与政治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时候,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政治力量的深刻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民国的政治逻辑,也体现在制度构建和法律实践的每一次尝试与调整之中。它揭示了在那个转型时期,如何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中,努力建立一种能够支撑国家运作的政治秩序。这种对制度层面的关注,为理解民国政治的深度和复杂性,提供了另一条重要的线索。

评分

这本《民国的政治逻辑》确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满好奇,但总感觉对其中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有些云里雾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入的方式,剖析了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内在机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着重于探究那些事件背后驱动政治人物和集团行动的逻辑。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混乱的权力博弈,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派系之间的利益纠葛、权力分配的微妙变化,以及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尤其是关于不同政治力量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寻求合法性,以及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维持统治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政治舞台,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人物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为什么某些政策会推行,又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某种结局。它为我理解民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那些冰冷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清晰的脉络。

评分

《民国的政治逻辑》在剖析民国时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展现了作者不凡的功力。我一直觉得,民国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非常艰难,如何在强权林立的世界中,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这其中的政治考量一定非常复杂。这本书就为我打开了这一扇窗。它不仅仅讲述了国家间的条约和协议,更是深入分析了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国内政治力量是如何相互博弈,以及外部的国际环境又是如何反作用于国内的政治逻辑的。关于在不同时期,中国是如何应对列强的压力,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这些外交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现实考量,作者都做了细致的解读。读完之后,我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艰难前行的。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非常感兴趣,而《民国的政治逻辑》在这方面的论述,则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斗争的层面,它还深入探讨了在那个时代,不同的思想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政治运作中的,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着政治人物的决策和行动。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各种思潮如此活跃,从激进的革命思想,到温和的改良主义,再到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的?这本书就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它清晰地梳理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它们在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让我看到了,民国的政治逻辑,也体现在思想的争鸣和意识形态的构建之中。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百花园,既有璀璨的火花,也有激烈的辩论,这一切都共同塑造了民国的政治走向。

评分

掩卷长叹,原来历史还有这一番面孔,强烈推荐!

评分

深度历史《民国的政治逻辑》

评分

邓野是民国史研究大家,本书收录了他重要的论文。虽然是论文,但是还算易懂,适合所有对民国那段历史感兴趣的人(当然对历史专业的更有意义)

评分

26、〈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流产与非议〉,《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

评分

爸爸对邓垦印象蛮好,买给他看看,我顺便学习一下。

评分

书感觉是旧的,便宜也不能这样啊,买本二手的才多少钱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本书是邓野先生的力作,民国已成为过去,但是考察民国可以以史鉴今

评分

棒棒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