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冲压模具工入门.考证一本通
原价:39元
作者:李邦忠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122222237
字数:281000
页码:3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目录
第1章 冲压模具工基础知识
1.1 冲压模具工就业情况
1.2 冲压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要求
1.3 冲压模具工的安全技术
第2章 冲压材料及冲压机械
2.1 冲压材料
2.1.1 常用冲压材料
2.1.2 冲压模具新材料的种类
2.1.3 冲压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
2.2 冲压机械
2.2.1 常用冲床的构造及其特色
2.2.2 冲床的主要规格
2.2.3 冲床的精度及其操作
2.2.4 冲压机械的安全装置种类、结构与机能
2.2.5 冲压机械的主要故障原因与保养、检查
2.2.6 冲压机械操作及安全
第3章 冲载工艺
3.1 冲裁工艺分析
3.1.1 冲裁
3.1.2 冲裁变形过程
3.2 冲裁间隙及冲裁件质量
3.3 排样与搭边
3.4 冲裁模具结构
3.4.1 冲裁模分类
3.4.2 模具结构组成
3.4.3 单工序导柱模
3.4.4 单工序导板模
3.4.5 单工序敞开模
3.4.6 倒装式复合模
3.4.7 侧刃定距级进模
3.4.8 挡料销定距级进模
3.5 冲裁模零件
3.5.1 工作零件结构
3.5.2 定位零件结构
3.5.3 退料装置结构
3.5.4 冲裁模结构零件
第4章 弯曲工艺
4.1 弯曲工艺分析
4.1.1 弯曲变形过程
4.1.2 弯曲变形的特点
4.1.3 小弯曲半径
4.2 回弹
4.2.1 回弹现象
4.2.2 影响回弹的主要因素
4.2.3 减小回弹的措施
4.3 弯曲制件的工艺性
4.3.1 弯曲形状工艺性
4.3.2 弯曲尺寸的工艺性
4.3.3 改善弯曲成形质量缺陷
4.3.4 弯曲顺序的安排
4.4 弯曲模具结构
4.4.1 压床用典型弯曲模具的结构
4.4.2 弯床用代表性弯曲模具的结构
第5章 拉深工艺
5.1 拉深工艺分析
5.1.1 拉深变形过程
5.1.2 拉深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
5.1.3 拉深件的工艺性
5.2 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
5.2.1 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5.2.2 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5.2.3 阶梯形圆筒形件的拉深
5.2.4 圆锥筒形件的拉深
5.2.5 顶部带有凹陷的圆筒形件的拉深
5.2.6 附有曲线锥度的圆形件的拉深
5.3 拉深模结构
5.3.1 无压边圈首次拉深模
5.3.2 有压边圈首次拉深模
5.3.3 后续拉深模
5.3.4 双动拉深模
5.3.5 柔性拉深模
5.3.6 复合拉深模
5.3.7 连续拉深模
5.4 拉深模工作零件的结构
5.4.1 确定凸模和凹模之间的间隙
5.4.2 确定凸模和凹模的圆角
5.4.3 设计拉深凸模和凹模的结构
5.4.4 设计凸模和凹模工作尺寸
5.4.5 设计拉深模压边装置的结构
第6章 成形与翻边工艺
6.1 胀形
6.1.1 胀形变形的特点
6.1.2 胀形工艺的特点
6.1.3 胀形模的结构特点
6.1.4 胀形模工作零件结构特点
6.2 翻边
6.2.1 翻边变形特点
6.2.2 翻边模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6.2.3 翻边模工作零件的结构
6.3 翻孔
6.3.1 翻孔的变形特点
6.3.2 翻孔制件的工艺性
6.3.3 计算抽牙底孔
6.3.4 翻孔模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6.3.5 翻孔模工作零件
第7章 模具零件的加工
7.1 车削加工
7.1.1 概述
7.1.2 车削加工的工艺知识
7.1.3 车刀的几何参数与切削性能的关系
7.2 铣削加工
7.2.1 概述
7.2.2 铣削加工的应用
7.3 刨削加工
7.3.1 概述
7.3.2 刨削加工工艺
7.4 磨削加工
7.4.1 概述
7.4.2 砂轮
7.4.3 磨削加工工艺
7.4.4 成形磨削
7.5 电火花成形加工
7.5.1 电火花成形加工的原理
7.5.2 电板结构
7.5.3 电极的装夹与调整
7.5.4 工件的装夹
7.5.5 电规准的选择与转换
7.6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7.6.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原理
7.6.2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简介
7.6.3 工件的装夹与调整
第8章 冲模的装配、维护及冲压件缺陷
8.1 冲模装配的技术要求
8.1.1 冲模装配对零件的技术要求
8.1.2 冲模装配对模架的技术要求
8.1.3 冲模装配对冲模的技术要求
8.2 冲模的模架及组件的装配
8.2.1 模架的装配
8.2.2 组件的装配
8.3 冲模的装配
8.3.1 简单级进模的装配
8.3.2 简单复合模的装配
8.3.3 简单弯曲模的装配
8.4 试模和调整
8.5 冲模的维护与修理
8.6 常见冲压件缺陷及其预防
8.6.1 冲裁件
8.6.2 弯曲件
8.6.3 拉深件
第9章 冲压模具工(中级)技能鉴定实操试题分析
9.1 实操试题分析(一)
9.1.1 考核图样
9.1.2 考核要求
9.1.3 评分标准
9.1.4 操作步骤
9.2 实操试题分析(二)
9.2.1 考核图样
9.2.2 考核要求
9.2.3 评分标准
9.2.4 操作步骤
9.3 实操试题分析(三)
9.3.1 考核图样
9.3.2 考核要求
9.3.3 评分标准
9.3.4 操作步骤
9.4 实操试题分析(四)
9.4.1 考核图样
9.4.2 考核要求
9.4.3 评分标准
9.4.4 操作步骤
9.5 实操试题分析(五)
9.5.1 考核图样
9.5.2 考核要求
9.5.3 评分标准
9.5.4 操作步骤
第10章 冲压模具工(中级)技能鉴定理论题解
10.1 习题
10.2 答案
参考答案
内容提要
本书是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修订的《国家职业标准——冲压模具制造工》编写的,主要为初级和中级冲压模具工职业资格培训服务,是一本职业入门及技能鉴定考证参考书。主要内容包括冲压模具工基础知识,冲压材料及冲压机械,冲裁工艺,弯曲工艺,拉深工艺,成形与翻边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冲模的装配、维护及冲压件缺陷,此外,为了便于考生考证,熟悉考核内容、题型、指南,本书配有技能鉴定实操习题,在后一章以试题的形式阐述中级应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并配有参考答案。
本书内容实用,可操作性强,配有大量的图解说明,易看、易懂,方便初学者快速掌握冲压模具工操作技能,可作为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工人的学习读物,还可以作为各职业鉴定培训机构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培训教材。
说实话,我过去几年里买了不少关于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的书籍,但大多都停留在概念层面,真正能指导我解决车间里燃眉之急的少之又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战性”。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生产线上的一套复杂级进模出现了严重的排废不畅,导致冲件底部粘连,生产效率直线下降。我翻遍了手头的资料都找不到明确的解决方案。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的“排废系统设计”部分。作者竟然详细分析了不同形状凹模排废孔的流线趋势,并给出了一个针对高张力钢板的排废孔角度优化公式,这和我遇到的问题几乎完全吻合。我立即按照书中建议调整了几个关键的排废口角度,效果立竿见影,当天下午就恢复了正常产能。这种“按图索骥就能解决问题”的体验,是任何一本纯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我的一个移动技术顾问,随时待命,提供经过实践检验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向,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是否优秀的黄金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严谨得像一台精密设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它从最基础的冲压工艺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模具的结构设计,然后深入到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对模具性能的影响,最后才落脚于实际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日常维护。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理论到实践的推进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学习门槛。我发现很多技术人员在学习新技能时最大的障碍就是知识点之间缺乏合理的连接,导致碎片化学习。而这本书就像一条高质量的传送带,把各个知识点流畅地串联起来。比如说,它在介绍凸凹模的刃口强化处理时,会立刻回顾到前面讲解的材料硬度与冲压力计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阅读过程中,我感到作者对整个冲压制造链条有着深刻的理解,每一个章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这种系统性的构建,使得知识的吸收率远高于我预期的效果。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套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教材。
评分我必须得说,我原本以为市面上这类入门书籍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把标准手册的内容重新组织一下,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侧重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实际操作逻辑,而不是单纯的“是什么”的理论堆砌。比如在介绍模具的维护保养环节,它细致地阐述了不同材质的导柱、导套在不同负荷下的寿命预期和润滑剂的选择标准,这在很多其他书籍里只是简单带过的一句话。这本书里,它通过对比实验的描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选择A种润滑油而不是B种,以及在冲程速度变化时,润滑膜的强度会如何影响冲头的使用寿命。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间隙设计”那一章,作者没有用枯燥的表格,而是通过绘制不同材料厚度和硬度下,优化间隙与冲裁质量的曲线图,让我直观地理解了间隙是如何影响最终产品边缘的垂直度和光洁度的。这种深入到材料力学和工艺优化层面的讲解,让我的理解从表层的“照做”升华到了深层的“理解和创新”。虽然有些地方的插图印刷可以更精细一些会更好,但就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它已经超越了我对一本“入门”书籍的预期。
评分这本工具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刚踏入冲压行业的小白量身定制的!我之前对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概念总是模模糊糊的,看一些理论书籍更是头大,各种专业术语看得我一头雾水。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方式真的太贴心了。它没有上来就堆砌复杂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清晰的图示把冲压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冲压件,通过剖面图和分解图的展示,让我瞬间就能明白结构是怎么配合,材料是怎么被塑形的。我特别喜欢它对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的部分,那些实际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回弹、起皱、边缘毛刺等,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对应的调整方法。这让我觉得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实实在在的“手艺”。现在对着图纸再看工件,心里就有底气多了,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要说缺点嘛,可能对于已经工作了五六年的资深工程师来说,深度可能稍显不足,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打好基础的人来说,它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冲压车间的新员工和技术学徒,这绝对是能让你少走弯路的好帮手。
评分作为一名负责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标准性和一致性。这本书在讲解冲压件的检验标准时,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引用了国标,还非常细致地对比了行业内不同公司在尺寸精度、形位公差上的差异化要求。我尤其欣赏它对“表面缺陷的分类和判定”这一块的处理。它用高分辨率的照片展示了疲劳裂纹、屈曲纹、冲裁飞边等十几种常见缺陷,并给出了量化的评估标准,比如“当飞边高度超过X微米时,必须进行二次去毛刺处理”。这极大地帮助我的团队统一了质检口径,减少了因主观判断差异导致的批次性退货。以前我们质检时总是在“差不多”的模糊地带徘徊,现在有了这本书作为我们沟通的基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希望它能增加一个关于高精度冲压件(比如电子连接器相关部件)的微米级加工误差分析章节,那样就更完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