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方成功学之父 人类精神导师
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
内容简介
《自己拯救自己》在西方社会是人们必读的人生启迪之书。该书自从1859年11月在英国问世以来,每年都在世界许多国家不断重印。它改变了世界上无数穷苦人民的命运,被誉为“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泽被后世的心灵福音”和“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斯迈尔斯虽然去世1 00多年了,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今天的读者仍然能从《自己拯救自己》这部不朽的经典中汲取力量,从而迈向自己人生的巅峰。
作者简介
塞缪尔·斯迈尔斯 (Samuel Smiles,1812-1904)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社会改革家,被誉为“西方成功学之父”、“卡耐基的精神导师”。他先后当过医生、商人、摄影师、随笔作家、历史学家、记者、编辑、铁路大臣和演说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著名作品有《自己拯救自己》、《品格的力量》、《人生的职责》。
目录
序言
第一版说明
第一章 拯救自己:国家与个人
国家和个人
生活是一场“士兵的战役
出身平凡的伟人
中间阶层的杰出人物
杰出的外国人
从士兵到将军
早年的磨难是一种财富
勤奋刻苦的贵族
来自他人的帮助
第二章 工业领袖:发明家和企业家
劳动就是最好的教育
詹姆斯·瓦特
理查德·阿克赖特
罗伯特·皮尔家族
威廉·李和织袜机
约翰·希思科特和珠罗纱纺织机
发明家雅卡尔
乔舒亚·埃尔曼
第三章 伟大的陶艺家
卢卡·德拉罗比亚
贝尔纳·帕利西
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尔
乔赛亚·韦奇伍德
第四章 勤劳与毅力
勤奋和毅力造就天才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尼尼微石碑的发现
勤劳的布丰伯爵·
沃尔特·司各特的毅力
约翰·布里顿和劳登
塞缪尔·德鲁
约瑟夫·休姆
第五章 帮助和机遇:科学家的故事
完美来自细节
把握机遇才能成功
珍惜时间
及时记录你的想法
安布罗斯·帕雷
哈维、詹纳、查尔斯·贝尔和马歇尔·霍尔
威廉·赫舍尔
威廉·史密斯
休·米勒
其他的地质学家
第六章 伟大的艺术家
出身卑微的艺术家
勤奋造就天才
雅克·卡洛
本韦努托·切利尼
尼古拉·普桑
阿里·舍费尔
弗拉克斯曼
钱特里
戴维·威尔基
优秀的建筑师
约翰·吉布森、罗伯特·索伯恩和诺埃尔·佩顿
詹姆斯·沙普尔斯
音乐领域的艺术家
第七章 工业与贵族
旧贵族的没落
福利家族
诺曼比家族
兰斯当家族
斯特拉特家族
律师贵族
第八章 精力与勇气
目标的力量
意志力的作用
查尔斯·内皮尔
镇压印度起义
杰出的传教士
利文斯通
乔纳斯·汉韦
格兰维尔·夏普
克拉克森和巴克斯顿
第九章 伟大的商人
伟大的商人
商业也需要勤奋和毅力
失败与运气无关
小细节成就大事业
时间就是金钱
拿破仑和威灵顿都是一流的商人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第十章 金钱:使用与滥用
自我克制
金钱的使用与滥用
节俭的必要性
借贷的危险
抵制诱惑
赚钱的精力
金钱的力量
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第十一章 自我教育:顺境与逆境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持续的努力
学习中追求透彻性
机敏与果断
正确运用知识
学习与品格
娱乐追求
获得智慧
困难的学校
与贫穷作斗争
晚学者
第十二章 榜样的力量
家庭的影响
行为的不朽
品格的好榜样
传记的作用
乐观
第十三章 品质:真正的绅士
坎宁与弗朗西斯·霍纳
品格就是力量
好名声的价值
好习惯的作用
礼貌与品德
真正的绅士
在印度的英国人
精彩书摘
理查德·阿克赖特和许多伟大的发明家一样,出身平凡。他于1732年出生于普雷斯顿的一个贫困的家庭,是家中13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只靠自学学得少量的知识,连普通的书写都有困难。他很小的时候就跟一位理发师学徒,学会了这门手艺之后,他就在博尔顿开了一家理发店。他租了一间地下室,并在门口挂了这样一个牌子:“欢迎到地下理发室,理发只要1便士。”这立刻吸引了大量顾客。当其他理发师发现之后,也把价格降低到1便士,这时他却扩大营业,将价格降低到半便士。几年之后,他关掉理发店,开始经营假发生意。那个时代流行戴假发,因此理发师的一个重要生意是制作假发。阿克赖特就到处购买头发,用来制作假发。他经常去兰开夏郡的劳务市场,那里充斥着大量找工作的年轻妇女,愿意出卖她们的头发,据说他是很会讨价还价的。此外,他还给人做化学染发,由于手艺不错,他的生意做得相当出色。然而尽管他如此勤劳,他还是仅能勉强糊口而已。
当戴假发不再流行的时候,假发制作师的生意就开始衰败了。这时,阿克赖特开始从事机械研究,他这一转行最终成就了一个发明家,或者说“魔术师”——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当时有很多人都在尝试制作纺织机,而这位理发师也扬起小帆在茫茫发明之海中航行起来。和许多热衷于发明的人一样,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永动机”的制作,从这时起,他的发明之路开始走上正途。逐渐地,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的研究上,以至于荒废了生意,花光了自己仅有的积蓄,生活也陷入贫困之中。他的新婚妻子对他的研究非常不满,认为这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由于一时气愤,她抓起阿克赖特的模型,狠狠摔在地上,希望打消他继续研究的念头。然而,阿克赖特是个执著的人,他无法容忍妻子的这种行为,不久就和她离婚了。
后来,阿克赖特到处旅行,结识了一个名叫凯的人,他是沃灵顿的一名钟表匠。凯帮他组装了一些“永动机”的部件,据说他就是从凯那里得知了用卷轴纺线的原理。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偶然见到烧红的铁块在铁轴之间被拉长才想到这个原理的。不管这种想法是如何出现的,总之,这种想法一进入他的脑海,他就立刻开始设计他的纺织机,并按照这种原理成功地制造出纺织机,至少这一点凯无法给他任何帮助。阿克赖特立刻放弃了收购头发的生意,开始专心完善他的设计,凯在他的指导下做出了纺织机模型。他的研究是在普雷斯顿的一所免费学校的大厅里进行的。那个时候,阿克赖特是镇上的选民,参加了伯戈因将军回国时候的选举。然而,他穷困潦倒,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靠着许多人的接济才穿上体面的衣服进入选举大厅。镇上有许多手工劳动者,对于他们来说,阿克赖特发明的机器是个不祥之物,将会使他们失业。因此,他们不时聚集在学校的门外,骚扰他的研究。阿克赖特想起凯的命运,因为发明了飞梭,他被群众驱逐出兰开夏郡;还有不幸的哈格里夫斯,他发明的珍妮纺织机被布莱克本的暴民砸得粉碎。想到这些,他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将他的模型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于是他来到了诺丁汉,并且从当地的银行申请贷款资助,继续进行他的研究。莱特先生答应先预付他一笔资金,条件是要从他的发明所得中分红。然而,阿克赖特制造的机器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完善,因此银行推荐他去找斯特拉特和尼德先生。斯特拉特先生是织袜机的发明者,并且申请了专利。他当即称赞了阿克赖特的发明,并与他合作共同改进这种机器,直到此时,阿克赖特的发明之路才显露光明。这种纺织机的专利署名是“理查德·阿克赖特,诺丁汉钟表匠”。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年,即1769年,瓦特也成功地为他发明的蒸汽机申请了专利。在诺丁汉建立的第一家棉纺厂是用马力驱动的,而不久之后,在德比郡的克罗姆福德出现了一家大规模的棉纺厂,他们使用水车驱动,因此,从那时起纺织机又被称为“水力纺织机”。
尽管成功申请了专利,但是阿克赖特却感觉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继续改进纺织机的各种运行细节。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他的纺织机越来越完善,直到最后能够非常方便和有效地运行。只有长期的艰苦劳作和忍耐才能获得成功,他为此付出出了巨大的代价: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他的纺织厂生意很不理想,毫无利润,投入了大量资金却没有任何回报。然而,正当成功快要到来的时候,兰开夏郡的制造商却开始争夺阿克赖特的专利,并将专利撕碎,就像科尼什的矿工争夺博尔顿和瓦特的蒸汽机利润一样。阿克赖特被诋毁为工人阶级的敌人,尽管有强大的军队和警力在场,他在乔利附近的制造厂还是被捣毁。兰开夏郡人拒绝购买他的纺织品,尽管他的产品是市场上最好的。制造商们拒绝支付使用他的纺织机的专利使用费,还联合起来在法庭上排挤他。
……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畅销书的修订本.它在美国重印了好几种版本,荷兰语和法语的译本已经出版,德语和丹麦语的译本也即将面世。这本书因其丰富的名人轶事和所有人在劳累之余、经受考验之时、苦苦挣扎之中,以及在看到别人成功的那一刻或多或少都会关注的话题,而被确凿无疑地证明吸引了许多国家的读者。没有人比作者更清楚,这许多名人轶事都是为了给年轻人作为读物搜集来的,而不是为了出版。这些零零碎碎的名人故事组成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也形成了本书的风格,它们来源于作者多年来记录的零散笔记,经精心组织而成书。这个版本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修改了书中多余的部分,并引入一些广大读者喜欢的新故事。
然而,关于书的标题(现在已经无法更改),它不幸引起了一些误会。有人仅仅从标题上判断,将它看做是对自私的赞颂,这恰恰和真实的情况相反,至少违背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尽管作者的主要目的无疑是要激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追求合理的目标(既不惜艰难劳苦,也不惧自我克制来实践这一点),以及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别人的帮助来实现目标。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举出的许多例子中,那些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教育家、慈善家、传教士和殉教者,他们不但拥有强烈的拯救自己的意识,而且还在帮助他们身边的人。
对本书的另一个批评是,它对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关注太多,而忽视了众多的失败者。他们提出:“为什么失败者不能像成功者一样拥有自己的普卢塔克。?”事实上,失败者不能拥有普卢塔克的唯一原因,就在于仅仅记录失败可能会极端消极,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在线试读
《自己拯救自己》上篇
自助的精神是一个人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根本所在。即使是最好的制度也不可能给人以无所不能的帮助,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人们自由自在地追求属于他们的事业,从而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光影织年》 内容梗概 《光影织年》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切入点,细腻描摹时代变迁与人性沉浮的史诗性小说。故事聚焦于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直至当下,横跨四十余载的漫长岁月。小说以三代人的视角,穿梭于历史的洪流,讲述了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成长、奋斗、爱恨、得失,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巨浪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与精神归宿。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来自南方一个小镇的青年张晓风,他出生在一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他从小就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亲历了恢复高考、下海潮、互联网浪潮等一系列深刻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重大事件。他的成长轨迹,折射出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渴望改变命运、追求理想的普遍情感。 小说不仅仅局限于张晓风的个人奋斗史,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刻画了张晓风的父母,以及他自己的子女。他的父亲,一位老实勤恳的农民,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从土地到工厂,再到自主创业的转变,他的坚韧与务实,构成了家庭最坚实的基石。他的母亲,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在生活的磨砺中,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智慧与韧性,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维系着家庭的情感纽带。 当张晓风步入中年,他的子女也开始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女儿张静,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拥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在情感的纠葛中,学习着如何去爱与被爱。儿子张明,则更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他的成长充满了迷茫与探索,他试图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追寻着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光影织年》将目光投向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但落脚点始终是平凡人最真实的情感与命运。小说细致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精神上的解放与物质上的匮乏如何交织;记录了经济腾飞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对个体家庭带来的冲击;展现了信息爆炸年代,年轻一代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 书中,有在粮票时代,一家人围坐一桌,分享着来之不易的食物的温暖;有在大城市,为了生计奔波的辛劳与汗水;有第一次接触到外来文化时的好奇与惊叹;有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或变故时的无助与坚强;有在爱情中,初见的悸动、相守的承诺,以及离别时的痛楚;有在亲情中,理解的默契、隔阂的无奈,以及血脉中永恒的牵绊。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融入到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不同年代人们的情绪波动。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瑕,他们有自己的缺点、迷茫与犯错,但也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可信,也更引发读者的共鸣。 《光影织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民族精神的书写。它以静水流深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中国社会四十余载的沧桑巨变,以及在这变迁中,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小说探讨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坚守初心,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旅程中,活出自己的光彩。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它所展现的,是生命本身的力量,是时间赋予每个人的印记,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不屈不挠、努力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是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情感、关于成长的长卷,每一页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深刻烙印。 《光影织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回响,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日子,去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去体味那些流淌在岁月中的情感,去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它是一曲献给平凡人生命力的赞歌,也是一幅描绘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