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

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厚 编
图书标签:
  • 高分子材料
  • 材料分析
  • 材料测试
  • 高分子化学
  • 高分子物理
  • 表征技术
  • 研究方法
  • 聚合物
  • 材料科学
  • 实验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01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08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研究中最常用的测试分析技术,涵盖结构鉴定方法、分子量研究方法、形态与形貌表征方法、热分析方法等,还包括高分子材料性能研究方法,如流变性能研究方法、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吸附性能研究方法等。本书在介绍每种具体分析方法时重点突出针对高分子材料的分析原理以及制样技术,同时在高分子材料研究实例部分紧扣分析方法的原理。在尽量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公式的基础上注意引入各种方法在高分子材料分析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高分子材料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分析测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结构鉴定
1.1 傅里叶红外光谱
1.1.1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1.1.2 频率位移的影响因素
1.1.3 红外吸收光谱仪及实验技术
1.1.4 常见高分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1.5 红外吸收光谱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2 激光拉曼散射光谱
1.2.1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1.2.2 激光拉曼光谱仪
1.2.3 拉曼光谱与红外吸收光谱的异同
1.2.4 激光拉曼散射光谱的特征
1.2.5 常见高分子化合物的激光拉曼散射光谱
1.2.6 激光拉曼散射光谱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3 紫外光谱
1.3.1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
1.3.2 分子轨道和电子跃迁
1.3.3 影响紫外光谱的一些因素
1.3.4 紫外�部杉�分光光度计
1.3.5 紫外吸收光谱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4 荧光光谱
1.4.1 荧光光谱基本原理与方法
1.4.2 分子荧光光谱仪
1.4.3 分子荧光光谱的定量分析
1.4.4 影响荧光光谱强度的因素
1.4.5 分子荧光光谱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5 质谱法
1.5.1 质谱仪
1.5.2 质谱图及其应用
1.5.3 有机化合物的断裂方式
1.5.4 质谱法的应用
1.6 气相色谱法
1.6.1 气相色谱仪
1.6.2 气相色谱分离原理
1.6.3 气相色谱固定相
1.6.4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1.6.5 定性分析
1.6.6 定量分析
1.6.7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1.6.8 裂解气相色谱分析
1.6.9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
1.7 核磁共振波谱法
1.7.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7.2 核磁共振波谱仪
1.7.3 1H核磁共振波谱
1.7.4 13C核磁共振波谱
1.7.5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
1.8 毛细管电泳
1.8.1 毛细管电泳分类及特点
1.8.2 毛细管电泳仪
1.8.3 毛细管凝胶电泳基本原理
1.8.4 毛细管凝胶电泳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9 X射线分析
1.9.1 X射线概述
1.9.2 X射线衍射分析
1.9.3 小角X射线散射
1.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1.10.1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1.10.2 实验技术
1.10.3 XPS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1 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表示
2.1.1 分子量的统计意义
2.1.2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表示方法
2.1.3 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
2.2 数均分子量的测定
2.2.1 端基分析法
2.2.2 沸点升高法和冰点降低法
2.2.3 蒸气压下降法
2.2.4 膜渗透压法
2.3 光散射法测量重均分子量
2.3.1 基本原理
2.3.2 实验技术
2.4 黏度法测定聚合物的黏均分子量
2.4.1 黏度的定义
2.4.2 特性黏度与分子量的关系
2.4.3 特性黏度的测定
2.4.4 聚电解质溶液的黏度
2.4.5 支化高分子的黏度
2.5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2.5.1 概述
2.5.2 工作流程与原理
2.5.3 GPC的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形态与形貌表征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子材料样品的制备方法
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1.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3.1.5 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3.2.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子材料样品的制备方法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3 扫描探针显微镜
3.3.1 扫描隧道显微镜
3.3.2 原子力显微镜
3.4 偏光显微镜
3.4.1 偏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3.4.2 偏光显微镜的制样方法
3.4.3 偏光显微镜的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5 比表面积及孔度分析
3.5.1 概述
3.5.2 比表面积的测定
3.5.3 孔径分布测定的原理
3.5.4 ASAP2020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
3.5.5 测定实例
3.6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
3.6.1 基本原理
3.6.2 仪器结构与组成
3.6.3 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分析技术
4.1 热重分析法
4.1.1 热重分析原理
4.1.2 热重分析装置
4.1.3 影响热重分析的因素
4.1.4 热重分析在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4.2 差热分析法
4.2.1 差热分析原理
4.2.2 差热分析装置
4.2.3 影响差热分析的因素
4.2.4 差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4.3 差示扫描量热法
4.3.1 差示扫描量热原理
4.3.2 差示扫描量热装置
4.3.3 差示扫描量热法在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4.4 热机械分析
4.4.1 静态热机械分析法
4.4.2 动态热机械分析
4.4.3 热机械分析仪
4.4.4 热机械分析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流变性研究
5.1 聚合物的流变性
5.1.1 聚合物流变行为的特性
5.1.2 聚合物黏性流动中奇异的弹性现象
5.1.3 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曲线
5.1.4 影响聚合物熔体剪切黏度的因素
5.1.5 拉伸流动与拉伸黏度
5.2 聚合物熔体切黏度的测定
5.2.1 落球黏度计
5.2.2 毛细管流变仪
5.2.3 旋转黏度计
5.2.4 熔融指数仪与门尼黏度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力学性能测定
6.1 聚合物材料的拉伸性能
6.1.1 应力应变曲线
6.1.2 影响聚合物拉伸强度的因素
6.1.3 电子拉力试验机
6.1.4 拉伸实验的试样准备
6.1.5 拉伸性能测试的数据处理
6.1.6 聚合物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6.2 聚合物材料的冲击性能
6.2.1 悬臂梁冲击试验机
6.2.2 冲击实验的试样准备
6.2.3 拉伸性能测试的数据处理
6.2.4 聚合物材料的冲击性能测试
6.3 聚合物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6.3.1 高聚物的黏弹性
6.3.2 动态力学分析仪
6.3.3 聚合物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6.4 纤维的拉伸性能
6.4.1 纤维细度及拉伸性能指标
6.4.2 常见纤维的拉伸曲线
6.4.3 拉伸断裂机理及影响因素
6.4.4 纤维细度仪2116.4.5纤维强伸度仪
6.4.6 纤维细度仪、强伸度仪在高分子纤维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吸附性能测定
7.1 原子吸收光谱
7.1.1 原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7.1.2 原子吸收光谱仪
7.1.3 原子吸收光谱在高分子材料吸附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7.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7.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基本原理
7.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7.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精妙结构与宏大叙事:现代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 面向对象: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地震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设计、评估与抗震研究的工程师与科研人员。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土木工程结构在各种动态载荷(如风荷载、地震波、冲击载荷等)作用下的响应与行为规律。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工程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单自由度系统分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必要的经典力学背景,重点引入了结构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由振动、阻尼、激励力等核心要素。通过对最简化的单自由度(SDOF)系统进行详尽的分析,读者将掌握求解自由振动特征(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瞬态响应以及稳态响应(谐响应)的数学方法,如拉普拉斯变换法和卷积积分法。特别强调了转移矩阵法在离散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本部分对输入地震动特性的描述,如速度谱、加速度谱的物理意义,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为后续复杂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多自由度系统与模态分析 随着结构复杂度的增加,本部分转向多自由度(MDOF)系统。核心内容聚焦于体系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的建立。重点讲解了特征值问题的求解,用以确定系统的模态振型和固有频率(特征值)。随后,通过模态叠加法,详细推导了如何将复杂的MDOF系统响应分解为各阶模态响应的线性组合。书中包含了丰富的算例,演示了如何利用振型参与系数和模态质量来简化计算过程,特别是在非对称结构和扭转效应分析中的应用。此外,对于 Rayleigh 阻尼等比例阻尼模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第三部分:连续体与数值方法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的范畴扩展到具有无限自由度的连续体结构,如梁、板和壳的动力学行为。我们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出发,推导了梁的振动微分方程,并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了简支梁和悬臂梁的模态振型。在数值方法方面,本书侧重于有限元法在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时间步进法,如中心差分法、Newmark-$eta$ 法和隐式(如 Newmark-$gamma$)方法的原理、稳定性和精度分析。书中特别强调了对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处理,包括刚度退化和屈服后的响应预测,这对于评估老旧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第四部分:工程应用与特殊动力问题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场景。首先,深入探讨了与土壤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包括地基的弹簧-阻尼模型(Winkler 模型、弹性半空间模型)及其在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其次,详细介绍了风致振动问题,如塔架结构和桥梁的涡流脱落(Vortex Shedding)现象及其对结构的疲劳影响。最后,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结构隔震与主动/被动控制技术。对于隔震系统,分析了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并展示了如何通过动力分析优化控制参数,以达到减小上部结构位移和加速度的目的。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每个章节的理论推导后,均配有实际工程算例,并与主流商业有限元软件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2. 严谨的数学表述: 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但配有详细的步骤解析,便于初学者理解。 3. 前沿技术追踪: 涵盖了随机振动理论在风荷载分析中的初步应用,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EE)的动力学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复杂工程结构在动态环境下的行为预测能力,为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 深度解码:古代天文学与历法体系的构建 面向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史、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以及对古代文明、时间计量和哲学思想感兴趣的公众。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专著,旨在追溯并剖析人类历史上主要文明——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玛雅文明以及中国古代——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长期、细致的天文观测,构建出指导农业、祭祀和政治活动的精密历法体系。全书以时间线的推进和地域文明的对比为脉络,力求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天文学与社会结构、宇宙观的深刻关联。 第一部分:观测基础与工具的起源 本书首先界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工具箱”:肉眼、日晷、圭表、浑仪与象限仪的雏形。重点探讨了早期文明如何通过对太阳周年视运动(回归点、分点)的精确追踪,确立了回归年的概念。我们详细分析了利用地平线与南方中天观测恒星(特别是北极星的变迁)来确定地理纬度和时间刻度的技术。书中收录了大量考古发现的实物或复原图,展示了史前巨石阵(如巨石阵)在太阳、月亮观测中的潜在功能,并探讨了早期三角学原理在确定天体高度角中的原始应用。 第二部分:月亮、行星与阴阳合历的挑战 相较于太阳历的稳定性,月相的变化极大地复杂化了历法的制定。本部分深入研究了月亮周期与回归年的不一致性,这促使了阴阳合历(兼顾日月)的产生。我们详细对比了巴比伦的“19年交食周”(Metonic Cycle)与中国古代“闰月”制度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数学基础。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逆行现象,被古代观察者视为神灵干预的象征,本书解析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描绘”记录,最终实现对行星周期的经验性预测,并分析了这些预测如何融入到占星术和预兆学中。 第三部分:玛雅文明的“零”与长纪历 本部分将焦点转移至中美洲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对时间流逝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书中详述了他们的三套核心历法:卓尔金历(神圣的260天历)、哈布历(太阳的365天民用历),以及将两者结合的“日历圆圈”。更重要的是,本书详细解读了“长纪历”(Long Count)的概念,包括其“零点”的设定,以及如何利用“20进制”和“零”的概念来记录从创世至今的漫长时间跨度。对德累斯顿抄本等重要文献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对金星运动的精确掌握。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演进与官营 本书以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为核心线索,展现了从夏商的“二分二至”到唐宋科学巅峰的历程。重点解析了《太初历》、《宣明历》和《授时历》的科学成就。书中详细分析了“晷影测定太阳周年运动”的方法,以及“圭表”在确定冬至点和夏至点上的精度。特别是对《授时历》(郭守敬)中“24 节气”的划分依据、岁差的初步认知、以及对朔望月和回归年的精确数值(如 365.2425 天)是如何通过天文观测数据拟合而得出的,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模型重建。最后,讨论了“历法颁行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如何与皇权、祭祀权紧密绑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 本书特色: 1. 跨文化对比: 通过并置不同文明的解决方案,揭示人类解决共同时间计量难题的殊途同归与文化独特性。 2. 文献与考古结合: 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记录(如巴比伦泥板、玛雅石碑铭文、中国古代天文志),增强了研究的真实性。 3. 哲学反思: 探讨了古代人对时间本质的认知,即时间是循环的还是线性的,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冲着那个“高分子材料”的名头来的,以为能找到一些深入的、手把手的实验指导,结果呢?我感觉我像是掉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迷宫,找不到出口。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部分内容确实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我真正想了解的那些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如何精确地校准一台DSC(差示扫描量热仪)以避免基线漂移,或者在GPC(凝胶渗透色谱)测试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洗脱剂体系以区分不同分子量的分布,这些实操层面的关键点,描述得就像是教科书上的定义一样干巴巴的,缺乏一线操作人员才能体会到的那种“陷阱”和“窍门”。我记得有一次尝试用书里介绍的某种光谱分析法来表征一个新型共聚物,结果数据总是无法拟合出理想的模型,而书中对于这种常见的数据异常处理,提供的解决方案简直是蜻蜓点水,根本无法解决我实际遇到的那种需要反复调试仪器的焦头烂额的局面。对于一个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生产或研发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配合大量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勉强使用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独立的实战指南。它更侧重于“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如何才能做到那样”。

评分

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对当前高分子分析领域的一些新兴技术,比如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或者先进的原子力显微镜(AFM)模式(如KPFM或PFM)在聚合物形貌分析中的应用,能有比较深入的介绍和案例分析。然而,整本书的基调和内容似乎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的主流技术上,比如FTIR、TGA和普通的拉伸测试。当书里提到“前沿研究方法”时,也大多是浅尝辄止,给出的参考文献也明显偏旧。这使得这本书对于正在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人来说,价值大打折扣。现在的材料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问题已经需要依赖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更精细的空间分辨率来解决。比如,我们需要监测快速聚合反应过程中的瞬时结构变化,或者需要对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处的应力传递进行无损评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空白,意味着读者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近五年内的高水平期刊论文,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它似乎更像是一本为某个特定阶段的教学大纲服务的教材,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研发方向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简直让人抓狂。我拿到的是影印版,可能跟这个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一些关键的谱图和图示也做得模糊不清,线条重叠,让人根本无法分辨不同峰之间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在讨论高分子材料的热力学行为那一章,作者似乎大量依赖于那些灰度级别的、看不清坐标轴刻度的示意图来辅助理解复杂相变过程。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去解读其中一张关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如何受增塑剂影响的相图,结果发现,如果没有额外的、清晰的彩色图例或者更详尽的文字说明,那张图带来的困惑远大于帮助。更别提那些用于解释高分子链缠结状态的示意图了,简直是线团一团,让人看了就想揉眼睛。对于分析测试类书籍来说,视觉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信息是文本无法完全替代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的体验非常差,感觉就像是在用一台老旧的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资料,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学习那些高度依赖视觉辅助的测试技术时,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让我感到非常跳跃和不连贯。它似乎试图在一本书里涵盖“基础理论”、“常用设备操作”和“复杂数据解析”这三大模块,结果就是每个模块都显得虎头蛇尾。举个例子,在介绍某种粘弹性测试(如动态机械分析DMA)时,它会先用两页纸的篇幅解释如何计算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的物理意义,这很好;紧接着,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用傅里叶变换来处理非线性响应数据,中间完全缺失了关于如何正确安装样品、如何控制振幅和频率扫描的详细步骤说明。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应用之间缺乏平滑过渡的处理方式,使得初学者会感到无所适从,而有经验的读者则会觉得信息组织效率低下。如果能按照测试流程,一步步引导,将理论融入到操作的各个环节中,这本书的实用性会大大增强。目前的结构更像是把不同专家的讲义不加修饰地拼凑在一起,阅读起来缺乏一种流畅的指导感。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研究方法”部分的评价是,它更侧重于“方法介绍”,而非“方法研究”。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罗列了各种分析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例如,它详细描述了X射线衍射(XRD)在确定聚合物结晶度方面的基础原理。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比如,一个具有复杂形貌的半结晶聚合物的衍射峰展宽问题——这本书未能提供任何关于如何通过修改仪器的入射角、如何进行复杂的洛伦兹-谢勒(Lorentz-Scherrer)峰形分析来推断晶粒尺寸分布的实际案例或深入讨论。它只是陈述了“峰形与晶粒尺寸有关”这一事实,但回避了如何量化这种关系所需的进阶数学模型和软件操作技巧。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分析测试词典”的增广版,而非一本能够指导你进行深度科学探索的“研究方法”指南。它告诉你工具箱里有什么工具,但没有教会你如何用这些工具去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只停留在工具的基本功能介绍层面,对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帮助甚微。

评分

物流速度挺快,书也很有质感,像正版,内容也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

一直在寻找如何测试高分子的方法,终于拥有了一本这样的书

评分

买了参考参考,对材料测试有点帮助

评分

评分

还不错啊还不错啊还不错啊还不错啊

评分

还可以吧,挺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测试方面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原创性少,适用于初读者

评分

不后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