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过程(原书第4版)

机械设计过程(原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 G.乌尔曼(David G.Ullman) 著,刘莹,郝智秀,林松 译,吴宗泽 校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工程设计
  • 机械工程
  • 设计方法
  • 产品设计
  • 工程技术
  • 机械原理
  • 设计过程
  • 制造业
  • 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1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71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过程(原书第4版)》全面、具体地给出了“设计学”的基本内容,详细地引出了设计的典型步骤,每一个步骤的任务、目标、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和常用的解决方法。最为突出的是适应了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增加了“为环境设计”和“为可持续性设计”的部分;而且仍延续了第3版书的风格,以著者丰富的机械工程设计经验结合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对机械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使读者学习起来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掌握。

目录

译者的话(原书第3版)
前言
第4版增加的内容
第1章为什么要研究
设计过程1
1.1概述1
1.2结合产品成本、质量和
推向市场需要的时
间来评价设计过程3
1.3设计过程的历史7
1.4产品寿命10
1.5设计问题的各种
解决方案13
1.6解决问题的
基本活动15
1.7设计中的知识
和学问17
1.8为可持续性而设计18
1.9小结19
1.10资料来源19
1.11习题20
第2章了解机械设计21
2.1概述21
2.2产品功能、特性和
性能的重要性24
2.3机械设计语言
和抽象26
2.4机械设计问题的
不同类型28
2.5约束、目标和
设计决策35
2.6产品的分解36
2.7小结39
2.8资料来源39
2.9习题40
2.10网络资源40
第3章设计师和设计团队41
3.1概述41
3.2个体设计者:人的
信息处理的模型42
3.3设计中的智力行为49
3.4具有创造力的
设计师的特征57
3.5设计团队的组成59
3.6建立团队业绩记录64
3.7小结69
3.8资料来源69
3.9习题70
3.10网络资源71
第4章设计过程和发现产品72
4.1概述72
4.2设计过程概览72
4.3把设计质量转化为
产品质量81
4.4发现产品85
4.5选择项目90
4.6小结98
4.7资料来源99
4.8习题99
4.9网络资源99
第5章设计规划100
5.1概述100
5.2项目规划的类型102
5.3规划的目的之一是提供
可交付的开发信息106
5.4制订项目规划114
5.5设计方案实例121
5.6再设计过程中
的沟通124
5.7小结127
5.8资料来源128
5.9习题128
5.10网络资源129
第6章理解问题和制订
工程任务书130
6.1概述130
6.2第一步,确定顾客:
他们是谁?137
6.3第二步,确定顾客的
需求:顾客想要
什么?137
6.4第三步,确定各需求
的相对重要性:
谁对应什么?141
6.5第四步,辨别并评价
竞争力:当前是如何
满足顾客要求的?142
6.6第五步,生成工程
任务书:如何使顾客的
需求得到满足?143
6.7第六步,工程任务书与
顾客需求的关系:如何
测定顾客需求?148
6.8第七步,设置工程目标
和重点:多少
就足够好?148
6.9第八步,确定工程
需求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怎样
相互依赖的?150
6.10对QFD方法的
进一步建议152
6.11小结153
6.12资料来源153
6.13习题153
6.14网络资源154
第7章产生概念155
7.1概述155
7.2理解已有装置的
功能158
7.3一种功能设计方法163
7.4产生概念的
基本方法170
7.5专利是灵感的来源174
7.6利用矛盾产生灵感177
7.7机械发明的原理180
7.8形态学方法183
7.9产生概念的
其他要点187
7.10小结188
7.11资料来源188
7.12习题189
7.13网络资源190
第8章概念评价和选择191
8.1概述191
8.2概念评价中的信息193
8.3可行性评价195
8.4技术准备就绪196
8.5决策矩阵——
布斯方法198
8.6产品、项目和
决策风险202
8.7稳健决策208
8.8小结213
8.9资料来源214
8.10习题214
8.11网络资源215
第9章产品加工216
9.1概述216
9.2材料清单219
9.3结构生成220
9.4材料与加工
方法的选择236
9.5供货商的开发238
9.6马林2008专业幻想
山地自行车悬架
设计的产生240
9.7小结246
9.8资料来源247
9.9习题247
9.10网络资源248
第10章产品性能评价及
变化因素的影响249
10.1概述249
10.2监视产品
功能的变化250
10.3性能评价的目标251
10.4权衡管理253
10.5精度、变化和噪声255
10.6性能评价的建模261
10.7误差分析264
10.8敏感度分析270
10.9通过分析进行的
稳健性设计272
10.10通过实验的
稳健性设计274
10.11小结279
10.12资料来源279
10.13习题279
第11章产品评价:面向成本、
制造、装配和其他
估量的设计281
11.1概述281
11.2DFC——面向
成本的设计281
11.3DFV——面向
价值的设计291
11.4DFM——面向
制造的设计292
11.5DFA——面向
装配的设计293
11.6DFR——可靠性
设计310
11.7DFT和DFM——
面向测试和
维修的设计316
11.8DFE——面向环境
的设计317
11.9小结319
11.10资料来源319
11.11习题320
11.12网络资源321
第12章设计过程包装和
产品支持322
12.1概述322
12.2设计文档和交流324
12.3支持326
12.4工程变更328
12.5专利申请329
12.6全寿命周期设计332
12.7资料来源335
12.8网络资源335
附录A机械设计中常用的
25种材料的特性336
A.1概述336
A.2常用材料的性质336
A.3一般产品中使用
的材料349
A.4资料来源351
附录B正态概率353
B.1概述353
B.2其他方面357
附录C作为设计变量的
安全因数358
C.1概述358
C.2安全因数的
传统经验估计法359
C.3以可靠性为基础的
统计学安全因数361
C.4资料来源367
附录D设计中的人机学368
D.1概述368
D.2工作空间范围内的
人机学369
D.3人作为动力源373
D.4人作为传感器
和控制器373
D.5资料来源379

前言/序言

  作为一名职业设计师,我设计过自行车、医药设备、家具和雕塑,既有静止的,也有运动的。对于我来说,设计物品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幸具备了一个成功的 设计师所必备的才能。不过在从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多年之后才认识到,我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把自己所知道的许多知识教给学生;我能够给学生展示好的设计和不 好的设计实例,能够告诉他们设计人员从事设计实践的历史,能够给学生提供有关设计概念的建议,但是不能告诉他们如何来解决一个设计问题。另外,在我和其他 从事机械设计教学同行的交谈中发现,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这个情况使我回忆起一次滑冰的体验。作为一名新手,我能在冰面上站立、左摇右摆 前仰后合地向前滑动,而我的一位朋友(一位职业教师)却能很自如地向前或向后滑。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就会滑冰了,滑冰是他的第二天性。一天,当我们一起 滑冰时,我请他教我如何向后滑。他说这太容易了,让我看着他向后滑。可是当我试着照他那样做时,马上就摔倒了。他把我扶起来后,我请他教我正确的做法,而 不仅是只做给我看。他想了一会儿终于说到,他没法把这个技巧给我说清楚。我仍然没有学会向后滑,我料想他仍然说不清楚向后滑的技巧。我对朋友可以轻松后滑 而我却摔在冰上受挫的失望感觉,与我不能教学生如何正确地解决一个设计问题时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
  这个经历和体会促使我去研究设计过程,并且最终写出本书。书中内容包括原创性的研究、对美国工业的研究、对外国设计技术的研究,以及来自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尝试。作为这些研究的成果,我得出四点有关机械设计的基本结论:
  1 学习设计的唯一途径是去作设计。
   2 在工程设计中,设计者用到三类知识:产生概念的知识、评价概念的知识和组织设计过程的知识。概念的产生来自于经验和天分;概念的评价,部分来自于经验,部 分来自于正规训练,这是多数工程教育的焦点。产生和评价概念的知识是专业领域知识形式。设计过程知识和决策大部分是与专业领域知识无关的。
  3 如果有足够的产生概念的能力和经验,有足够的评价概念的经验和训练,是能学到高质量产品的设计过程的。
  4 设计过程应该在两个方面学习:在学术环境中,同时在模拟工业实际的环境中。
   现把这些观念收编到本书中,而且为使读者在能够学会设计过程的同时,还能够研发出一个产品,这些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在第1~3章中,对学习设计过程所需 要的机械设计背景和一些术语进行了定义,并且讨论了产品设计中的人为因素。第4~12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它逐步地展示出设计方法的进程,引导读者实现由 一个设计问题到给出可用于制造和装配的解。这些材料以与求解一个确切问题的解无关的方式表示出来。论及的技术是在工业中应用的,它们的名称已经成为机械设 计中的通用词:质量功能配置、决策方法、并行工程、面向装配设计和稳健设计。这些技术在本书中全部放在一起。虽然它们作为一步一步的方法按次序安排在内容 中,但总的过程是高度地反复重叠的,每个步骤仅仅是需要应用时的一个引导。
  如上所述,专业知识与过程知识是有些区别的。由于这种独立性,一个 成功的产品可以不管设计者知识或设计问题的类型而通过设计过程获得。甚至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也能选用本教材,学到大部分设计过程。然而,为了做出合理、实际 的设计,实质性的专业知识是需要的,并且本书通篇假定读者具有基本的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制造过程以及工程经济的基础。因此,本书适用于高年级的大学生、 研究生和从没有学过机械设计过程课程的职业工程师。
  大卫G 乌尔曼第4版增加的内容第4版增加的内容关于设计过程的知识正在迅速增加。在写第4版时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将这些知识组合到一个统一的构架中去,这个构架也 是前3版的重点之一。整个新版的主题进行了一些更新,并与书中其他很好的实践举例综合在一起。新版中一些特殊的添加内容包括:1 改进了保证团队工作成功的材料。
  2 20余个空白的表格可以通过本书的网站下载以供设计过程中使用。书中也包括许多填好的表格以便于学生参考。
  3 改进了关于项目计划的资料。
  4 改进了"为环境设计"和"为可持续性设计"的部分。
  5 改进了作出决策部分的资料。
  6 增加了基于矛盾产生概念的内容。
  7 增加了一些来自工厂的新照片和图片用于书中的举例。
  此外,还有许多小的改变以保持本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电子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智能课程是发现和查阅电子教材(e Textbooks)的新途径。对于那些喜欢上网查阅课程数字化资料而且可以节省开支的学生来讲,这也是一个绝好的选择。智能课程提供了由很多高等教育出 版商制作的成百上千课程的适用教材。它是教师们回顾和比较网上教材全文的唯一地方,并提供了不需要打印测试页来测试环境影响的快速链接的环境。在智能课程 中,学生可以相对于印制教材节省达50%的支出,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提供了使用强有力的网络工具的机会以学习全文搜索,记笔记和标记重点,以及通过 邮件和同学们共享笔记的方法。
  感谢衷心感谢下列诸位,他们审阅了本书,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Patricia Brackin,Rose 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illiam Callen,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oping Du,University of Missoun RollaIan Gross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Karl Heinrich Grote,Otto von Guericke University,Magdeburg,GermanyMica Grujicic,Clemson UniversityJohn Halloran,University of MichiganPeter Jones,Auburn UniversityMary Kasarda,Virginia Technical CollegeJesa Kreiner,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Yuyi Lin,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Ron Lumia,University of New MexicoSpencer Magleby,Brigham Young UniversityLorin Maletsky,University of KansasMake McDermott,Texas A & M UniversityJoel Ness,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Charles Pezeshki,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John Renau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Keith Rouch,University of KentuckyAli Sadegh,The City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Shin Min Song,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Mark Steiner,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Joshua Summers,Clemson UniversityMeenakshi Sundaram,Tennessee Technical UniversityShih Hsi To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Kristin Wood,University of Texas此外,感谢麦格劳 希尔(亚洲)教育出版公司(McGraw Hill)的资深机械工程责任编辑比尔(Bill Stenquist)、开发编辑罗宾(Robin Reed)、项目经理凯(Kay Brimeyer)及项目编辑林恩(Lynn Steines),感谢他们对这个项目的关心和鼓励。还要感谢如下各位人员,他们为本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案例。
  Wayne Collier,UGSJason Faircloth,Marin BicyclesMarci Lackovic,AutodeskSamir Mesihovic,Volvo TrucksProfessor Bob Passch,Oregon State UniversityMatt Popik,Inwin ToolsCary Rogers,GE MedicalProfessor Tim Simpson,Penn State UniversityRalf Strauss,Inwin ToolsChristopher Voorhees,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Professor Joe Zaworski,Oregon State University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感谢我的妻子阿代尔(Adele),她对我的无限信任,使我能够完成这个项目。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现代制造系统与优化》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结构和目标读者,同时完全避免提及“机械设计过程(原书第4版)”或任何可能暗示与该书有关联的内容。 --- 现代制造系统与优化 导言:迎接工业 4.0 时代的复杂性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迈进的浪潮中,传统的制造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已成为基础要求,而更先进的系统化思维、数据驱动的决策以及跨学科的集成能力,才是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现代制造系统与优化》并非仅仅关注单一的机械部件设计或流程规范,而是着眼于整个制造生态系统的复杂交互、性能提升和弹性构建。本书深刻认识到,现代制造不再是线性操作的集合,而是一个高度耦合、动态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交付,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高效的信息流、物流和决策流的协同工作。 本书旨在为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运营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框架,用于理解、建模、分析和优化现代制造系统。我们不仅探讨“如何制造”,更关注“如何更智能地设计和管理制造的整体体系”。 --- 第一部分:制造系统的基础理论与架构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现代复杂制造系统的理论基石,强调系统视角而非孤立组件视角的重要性。 第一章:复杂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制造的系统化视角 本章首先界定了“复杂系统”的特征,如涌现性、自组织性和非线性反馈。随后,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制造领域,探讨如何将离散的生产单元、信息流、能源流和人员组织结构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重点分析了传统制造模式(如福特主义)的局限性,并引入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建模方法论。 第二章:制造信息模型与数据基础 现代制造的支柱是数据。本章深入探讨了制造系统所需的数据层次结构,从底层传感器数据(IoT)到中层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再到顶层的企业资源规划(ERP)。详细讲解了数据集成标准(如OMAC、ISA-95),并着重分析了如何构建一个可靠、一致且可追溯的制造信息模型,为后续的优化分析提供高质量的输入。 第三章:制造柔性、敏捷性与弹性分析 柔性、敏捷和弹性是现代制造系统区别于传统工厂的关键能力。本章通过量化指标(如切换成本、响应时间、恢复时间)来定义和衡量这些属性。探讨了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并行化布局以及资源池化策略来系统性地增强系统的柔性,并引入了基于风险矩阵的弹性评估框架。 --- 第二部分:先进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有效的优化必须基于准确的模型。本部分聚焦于描述复杂动态行为的数学工具和仿真技术。 第四章:离散事件仿真(DES)在制造中的应用 DES是分析动态系统行为的首选工具。本章详细介绍了 DES 的建模要素、建模语言(如 Arena, SimPy 基础概念)以及在排队论、资源约束调度和缓冲区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利用仿真来预测系统瓶颈、评估不同布局方案的性能,并进行“假设分析”。 第五章:基于代理的建模(ABM)与多智能体系统 对于高度分布式、具有自治决策能力的系统(如未来的智能车间),基于代理的建模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本章解释了 ABM 的核心概念,即如何模拟单个“代理”(如机器人、工人、工件)的局部规则如何导致系统层面的宏观行为。重点讨论了多智能体系统在协同调度和容错网络构建中的潜力。 第六章:系统动力学(SD)与反馈回路分析 系统动力学关注宏观变量之间的长期反馈关系,对于理解库存积压、产能波动、供应链延迟等累积效应至关重要。本章教授如何绘制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分析延迟和阻尼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帮助管理者避免“短期优化导致长期恶化”的陷阱。 --- 第三部分:面向性能的优化方法论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优化策略,覆盖了从宏观资源分配到微观调度的全方位技术。 第七章:制造系统的随机过程与排队网络分析 制造车间本质上是相互连接的排队系统。本章深入讲解了马尔可夫链、黎卡提方程等工具,用于分析具有随机到达和处理时间的生产线。重点介绍了 Jackson 网络、Generalized Expansion Method (GEM) 等高级分析技术,以在不进行全面仿真的情况下,快速评估不同参数下的系统吞吐量和在制品(WIP)水平。 第八章:先进的调度与资源优化算法 调度是实现高效生产的核心。本章分类讲解了静态、动态和预测性调度方法。内容涵盖: 经典启发式算法: FIFO, SPT, EDD 等在不同目标下的应用。 组合优化: 整数线性规划(ILP)在机器指派和批量分割中的应用框架。 元启发式算法: 遗传算法 (GA) 和模拟退火 (SA) 在处理大规模 NP-难调度问题时的实战技巧。 第九章:供应链的协同优化与集成 现代制造系统延伸至供应商和客户。本章将优化视角扩展到供应链层面,分析了牛鞭效应的根源,并引入了 VMI(供应商管理库存)、CPFR(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等协同机制。探讨了如何利用供应链风险模型,平衡库存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 --- 第四部分:智能制造中的优化与控制 聚焦于将人工智能和控制理论融入制造系统,实现自主决策和自适应控制。 第十章:强化学习在制造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传统控制方法难以应对高度动态和未知的环境。本章引入强化学习 (RL) 的概念,展示如何将生产调度、设备维护优先级排序等问题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MDP)。详细介绍了 Q-Learning 和 Actor-Critic 架构在动态资源分配和故障恢复策略学习中的潜力。 第十一章:预测性维护(PdM)的系统集成 维护策略深刻影响系统可用性。本章不局限于传感器数据分析,而是将 PdM 提升到系统层面:如何将维护需求(例如,预测性故障时间)反馈给调度系统,以最小化维护对整体吞吐量的干扰。分析了基于状态的维护(SbM)和基于成本的维护策略的系统级效益评估。 第十二章: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优化潜力 数字孪生是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分析环境的桥梁。本章阐述了构建高保真数字孪生的关键技术栈,并重点讨论了数字孪生在“What-If”场景分析、实时闭环优化和人员培训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了如何利用孪生体的预测能力指导物理系统的实时操作决策。 --- 目标读者与学习成果 本书适合以下专业人士和学生: 1. 制造系统工程师: 需要设计、评估和改进复杂生产线的专业人员。 2. 运营与供应链分析师: 致力于提高流程效率、降低库存和提升交付可靠性的管理者。 3. 工业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研究生: 寻求掌握前沿系统建模、仿真与优化理论的研究人员。 4. 数字化转型项目团队: 负责实施智能工厂和工业物联网(IIoT)解决方案的架构师。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审视制造活动,掌握从数据采集到复杂决策制定的全套分析工具,最终具备构建和运营面向未来的、具有高度适应性和优化潜力的现代制造系统的能力。本书的强调点在于集成、动态分析和智能决策,而非单一环节的技术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工程实践”的尊重。很多教科书会把理论讲得很漂亮,但在实际工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黑天鹅”事件,这本书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些。它在讲解设计规范和标准时,不是简单地引用条文,而是解释了这些规范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安全考量,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拥有了判断和变通的能力。比如在处理动态载荷和疲劳分析时,书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预测模型,并且明确指出了每种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比那种只教你“套用公式”的书要高明得多。我曾用书中的方法去复核一个我设计的连杆机构,结果发现我之前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冲击载荷环节,幸好是先看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培养的不是一个计算机器,而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够预见风险的工程师。它教会我,设计是一个不断试错、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而这本书,就是那个陪伴你走过所有关键岔路的向导。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兼容性”和“前瞻性”。虽然它看起来是一本基础性的设计手册,但它在处理现代设计挑战时,显得游刃有余。例如,在讨论产品的可靠性时,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故障树分析,还巧妙地引入了更现代的可靠性工程概念,甚至触及了与数字化设计流程的结合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设计迭代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他没有急于让你跳到最新的CAD软件操作,而是先让你把基础的几何关系、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吃透。他仿佛在说:工具可以更新,但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永恒的。这种对基础的坚守,让我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时,不再感到盲目焦虑,因为我知道,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只要掌握了这本书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我总能快速适应新的工具和方法。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站得高,看得远”的工具书。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一开始会觉得有点吃力,因为它的内容密度实在太大了,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需要细细品味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示。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就会发现它内在的逻辑性和美感。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层级结构,从宏观的设计哲学过渡到微观的零部件设计,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我逐步消化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优化设计”那一章印象最为深刻。它没有简单地介绍几种优化算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设计初期就嵌入优化思维,如何平衡性能、成本和重量这三个永恒的矛盾体。书中的插图和流程图绘制得极为清晰,很多复杂的力学分析过程,通过图示的辅助,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对于自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去探索,同时又保持了必要的工程实用性,避免了纯理论研究的空泛。我敢说,这本书读完一遍,绝对能让你对“做好一个工程师”这个目标产生更清晰的路线图。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工程设计领域的“圣经”!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和严谨所震撼。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概念的书,而是真正深入到机械设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最终的制造实现,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丝丝入扣。我特别喜欢它对“系统思维”的强调,让你明白设计不是孤立的几个零件的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书中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支撑理论,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比如,在材料选择那一章节,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更是结合具体的受力情况和工作环境,告诉你为什么选用A而不是B,这种深入剖析让我对材料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再说说公差与配合的部分,处理得非常精妙,既有理论的严谨性,又不乏工程实践中的灵活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可制造性”和“可靠性”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可靠的机械设计知识框架,让我知道在面对复杂项目时,应该从哪里入手,以及如何系统地推进设计。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风格非常传统,乍一看甚至有点“老派”,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恰恰是它专业性的体现——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内容的打磨上,而不是花哨的视觉效果。对于我这种追求知识本身的人来说,这是最舒服的阅读体验。书中对“人机工程学”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在很多机械设计书中,人机交互往往是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详细讨论了操作界面的合理布局、维护空间的设计,甚至包括了振动和噪声对操作人员的影响。这体现了作者对于设计对象——人的全面关怀。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机械上可靠,更要在使用和维护上友好、安全。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我的设计思路一下子拓宽了,不再仅仅局限于刚度、强度这些硬指标,而是开始关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用户体验。

评分

正版,书不错,要努力学习了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电子版的看过一遍,趁618买些实体书

评分

不错,还没看,慢慢屯着看,买了好多书!

评分

还没看,质量包装都挺好的。

评分

隔天就能拿到货物,物流是没得说,棒棒的!

评分

还没看,质量包装都挺好的。

评分

满意,送货快,习惯在京东买书

评分

隔天就能拿到货物,物流是没得说,棒棒的!

评分

书看了一些,不错,过程给的还是挺规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