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刑法總論教科書(第六版)
ISBN:9787301256732
定價:96
編著譯者:(德)金德霍伊澤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 年6月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暫無編輯推薦,努力完善中;
內容簡介:
法律科學是一門規範科學。刑法上的規範分為舉止規範和製裁規範。舉止規範的目的在於保護生命、身體、財産等各種法益,製裁規範則旨在維護舉止規範的效力。當舉止規範被違反時,當事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而未為舉止規範所要求的行為,成立刑法上的不法;當事人能夠形成避免違反舉止規範的相應動機,而卻沒有形成,則有罪責。
金德霍伊澤爾教授以規範理論為基礎,對刑法在法律體係中的位置、犯罪的一般學說以及構成要件、違法性、罪責、錯誤、力圖、過失犯、不作為犯、參加、競閤等犯罪論各基本領域進行瞭深入、平實、簡易、全新的闡述。
德國刑法是世界刑法領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刑法製度為很多國傢所藉鑒。《刑法總論教科書(第六版)》由當代德國著名學者金德霍伊澤爾撰寫,是一本以傳授德國刑法總論的基本知識為目標的教科書,也是德國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頻繁引用、實現德國刑法教義學創新的極為重要的著作。本書內容完備,資料翔實,形式活潑,每節設有相應的問答題目,附有各種類型的案例,便於中國讀者瞭解德國刑法的基礎知識。
作者簡介:
(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德國波恩大學刑法學教授,當代德國著名公法學者。著述頗豐,本書是他的代錶作。
目錄:
中文版前言
**編 刑罰法規
**章 刑法在法體係中的位置
第1節 刑法上的衝突
一、 區分
1. 定義
2. 法體係內的視角
二、 衝突的識彆
三、 衝突的裁量
1. 刑事程序
2. 判決和專業鑒定
3. “雙軌製”的法律後果
4. 刑罰
5. 其他處分和措施
第2節 刑法的正當性
一、 刑法上的規範
1. 概念
2. 舉止規範和製裁規範
二、 舉止規範的正當性(法益保護)
三、 製裁規範的正當性(刑罰)
1. 絕對理論
2. 相對理論
3. 綜閤理論
第二章 罪刑法定和刑法的適用範圍
第3節 罪刑法定(構成要件之機能)
一、 罪刑法定原則
二、 保障機能和解釋
1. 禁止習慣法
2. 禁止溯及既往
3. 必須具有明確性
4. 類推的禁止和解釋
第4節 《刑法典》的適用範圍
一、 時間效力、行為時和行為地
1. 基本規則及其修正
2. 行為時
3. 行為地
二、 空間效力和屬人效力
1. 國際刑法
2. 效力原則
三、 專業鑒定
第二編 犯罪論通論
第5節 犯罪是一種規範違反
一、 科學上的目標
二、 規範違反
1. 概念和犯罪構造
2. 行為操縱和動力操縱(Antriebssteuerung)
三、 行為理論
1. 目的論
2. 社會論和人格論
3. 遵守規範的意誌能力
4. 因果論
四、 專業鑒定
第6節 犯罪構造
一、 違法和有罪責的行為
1. 不法和罪責
2. 不法的確定
3. 罪責的確定
4. 兩階層犯罪構造和三階層犯罪構造
二、 客觀處罰條件
三、 人身性的刑罰阻卻事由、刑罰取消事由和刑罰限製事由
1. 人身性的刑罰阻卻事由和刑罰取消事由
2. 人身性的刑罰限製事由
四、 程序性條件(特彆是刑事告訴)
1. 程序性條件
2. 告訴犯
五、 專業鑒定
第7節 為他人之行為
第三編 故意的作為犯
第三章 構成要件論的原理
第8節 犯罪的構成要件之概念和形式
一、 概念和區分
1. 機能和曆史來源
2. 對整體行為的評價性要素(Gesamttatbewertende Merkmale)
3. 構成要件和違法性
4. 概念的進一步應用
二、 構成要件的派生
1. 基本的構成要件及其加重和減輕
2. 範例(Regelbeispiele)
3. 獨立犯(Delikt eigener Art,Delictum sui generis)
三、 犯罪類型
1. 作為犯(Begehungsdelikte)
2. 一般犯(Allgemeindelikte)
3. 結果犯和行為犯(T?tigkeitsdelikte)
4. 實害犯和危險犯
5. 親手犯
6. 持續犯
7. 狀態犯
8. 企行犯(Unternehmensdelikte)
9. 告訴犯
四、 重罪和輕罪
第9節 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內容
一、 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和主觀構成要件
1. 概念和機能
2. 行為不法和結果不法
二、 構成要件要素的類型
1. 描述的構成要件要素和規範的構成要件要素
2. 空白要素
三、 既遂、力圖、終瞭
1. 定義
2. 專業鑒定
第四章 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
第10節 結果、行為和因果關係
一、 因果關係在刑法上的機能
1. 機能的因果關係概念
2. 法益保護
3. 結果的概念
4. 時間視角
二、 因果關係的證明
1. 等值或條件理論
2. 閤乎法則的條件說(Lehre von der gesetzmigen Bedingung)
3. 修正的“若無前者,即無後者”公式
三、 具體問題
1. 具體結果和假設的因果流程
2. 等值和非典型的流程
3. **性因果流程(berholende Kausalverlufe)和因果流程的中斷
4. 纍積的因果關係
5. 替代的因果關係(雙重因果關係)
6. 救助性因果流程的中斷
7. 集體決策
第11節 結果犯中的客觀歸屬
一、 因果關係與客觀歸屬
二、 客觀歸屬的對象
三、 原因和風險
1. 風險概念
2. 具體的風險和日常的社會舉止
3. 假設的損害流程
4. 風險降低
5. 規範的保護目標
四、 風險管轄(Risikozustndigkeit)
1. 基本原理
2. 自我答責原則
3. 前提條件
4. 危險實現的過程
5. 受禁止的加功
五、 第三者的乾預
1. 迴溯禁止
2. 後續風險
3. 救助者的場閤
六、 專業鑒定
第12節 承諾
一、 概述
1. 概念
2. 犯罪論體係上的地位
3. 參考
二、 有效性
1. 前提
2. 條件
3. 代理
4. 撤迴
5. 意思瑕疵
三、 區分:閤意
1. 概念
2. 前提
四、 對外來危險的閤意
1. 概念
2. 定性
第五章 犯罪的主觀構成要件
第13節 故意
一、 概論
1. 故意的要素
2. 犯罪論體係中的位置
二、 故意歸屬的時點和對象
1. 時點
2. 對象
第14節 故意的種類
一、 蓄意和直接故意
1. 蓄意
2. 直接故意
二、 間接故意
1. 基本原理
2. 各種觀點的情況
3. 結論和定義
三、 若乾故意的結閤和概括故意
1. 纍積故意和擇一故意(Dolus cumulativus und alternativus)
2. 概括故意(Dolus generalis)
第六章 違法性
第15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論
1. 概念
2. 證立和效力範圍
3. 專業鑒定
二、 容許的構成要件
三、 若乾重要的正當化事由
1. 基本原則
2. 概況
第16節 緊急防衛
一、 概論
1. 概念
2. 前提條件和專業鑒定的框架
二、 緊急防衛的情形
1. 攻擊
2. 對象
3. 現時性
4. 違法性
三、 緊急防衛的行為
1. 防衛
2. 必要性
3. 需要性
四、 主觀的正當化
五、 對成立緊急防衛的限製
1. 具體情況
2. 輕微攻擊
3. 明顯失衡
4. 無罪責的人的攻擊
5. 保證人地位之間的攻擊
6. 挑起的或者其他負有責任的緊急防衛情形
第17節 正當化的緊急避險
一、 概念和種類
1. 概念
2. 各種緊急避險
3. 正當化的緊急避險和免除罪責的緊急避險
二、 正當化的緊急避險(第34條)
1. 概述
2. 緊急避險的情形
3. 緊急避險的行為
4. 主觀的正當化
5. 專業鑒定的框架
三、 民法上的侵犯性緊急避險(《民法典》第94條)
四、 防衛性的緊急避險(《民法典》第228條、《刑法典》第34條)
1. 概念和前提條件
2. 法律原理
3. 專業鑒定的框架
第18節 正當化的義務衝突
一、 概述
二、 前提條件
三、 義務侵害
第19節 推定承諾
一、 概述
二、 適用領域
1. 前提條件
2. 具體的類型
3. 推定的意思的查明
三、 與假設承諾的區分
第20節 其他正當化事由
一、 臨時逮捕(《刑事訴訟法》第127條第1款)
1. 行為
2. 現行犯罪
3. 逮捕手段
4. 主觀的正當化
二、 民法上的自力救濟
1. 《民法典》第229條、第23條
2. 其他自力救濟規則
三、 寄送未預訂過的給付(Leistungen)(《民法典》第241條a)
四、 責打權和教育權
1. 教育照料權
2. 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
第七章 罪責
第21節 基本原理
一、 罪責原則
二、 罪責概念
1. 形式意義的罪責
2. 實質意義的罪責
三、 罪責構成要件
四、 期待不可能性和超法規緊急避險
1. 符閤規範之行為的期待不可能性
2. 超法規緊急避險(bergesetzlicher Notstand)
3. 宗教信仰上的良知衝突(Religise Gewissenskonflikte)
第22節 罪責能力
一、 概述
二、 第2條中的無罪責能力
1. 從兩個階層進行要素的確認(Merkmalsanordnung)
2. 恍惚狀態(Rauschzustnde)
三、 限製
四、 適用
第23節 原因自由行為
一、 概述
1. 基本原理
2. 同時原則(Koinzidenzprinzip)
二、 例外模式
1. 論證
2. 異議
三、 構成要件模式
1. 論證
2. 異議
四、 結論
1. 違憲性?
2. 區彆對待的思路
3. 依靠第323條a
五、 專業鑒定
1. 構造的問題
2. 專業鑒定的框架
六、 過失犯中的“原因自由行為”
第24節 免除罪責的緊急避險
一、 概述
二、 前提條件
1. 緊急避險的情形
2. 緊急避險的行為
3. 救濟的意思
4. 沒有期待可能性
三、 適用
第25節 防衛過當
一、 概述
二、 質的緊急防衛過當(Der intensive Notwehrexzess)
三、 量的防衛過當(Der extensive Notwehrexzess)
四、 行為的主觀方麵
五、 誤想防衛過當
六、 適用
第八章 錯誤論
第26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述
1. 錯誤的各種形式
2. 認識錯誤的對象
3. 認識錯誤的法律後果
二、 對其他可罰性條件的認識錯誤
三、 圖解
四、 專業鑒定
第27節 構成要件錯誤
一、 法律規定
1. 第16條第1款
2. 第16條第2款
二、 認識錯誤的對象
1. 行為情狀的概念
2. 和涵攝錯誤的區分
3. 規範的行為情狀
4. 構成要件選擇要素(Tatbestandsalternativen)
5. 專業鑒定中的構成要件錯誤和禁止錯誤
三、 個彆的問題
1. 針對人或者客體的認識錯誤
2. 針對因果流程的認識錯誤
3. 針對既遂時點的認識錯誤
4. 打擊錯誤
5. 針對“原因自由行為”的認識錯誤
第28節 禁止錯誤和針對免除罪責事由的認識錯誤
一、 禁止錯誤
1. 罪責說和故意說
2. 不法意識
二、 禁止錯誤的可避免性
三、 針對免除罪責事由的認識錯誤
第29節 針對正當化前提條件的認識錯誤
一、 各種認識錯誤
二、 沒有認識到正當化情形
三、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1. 概念
2. 犯罪論體係上的地位
3. 結論
4. 專業鑒定
5. 針對規範性容許構成要件要素的特徵的認識錯誤
第九章 力圖
第30節 基本原理
一、 概述
1. 概念
2. 專業鑒定的框架
3. 應罰性
二、 力圖的形式
1. 能犯力圖和不能犯力圖
2. 結果加重犯中的力圖
3. 過失的力圖
三、 力圖和幻想犯
1. 區分
2. 規範性構成要件要素
3. 身份犯
第31節 預備和力圖
一、 概述
二、 行為決意
1. 概念
2. 無條件
3. 故意的形式
三、 直接著手
1. 前提條件
2. 區分
四、 “原因自由行為”中力圖的開始
1. 例外模式
2. 構成要件模式
第32節 力圖中的中止
一、 概述
1. 基本原理
2. 規範的目標
3. 主動悔罪
二、 與中止有關的諸種力圖
1. 失敗的力圖
2. 未終瞭和已終瞭的力圖
3. 概覽
三、 未終瞭的力圖中的中止
1. 關於未終瞭的力圖
2. 行為的放棄
3. 自願性
四、 已終瞭的力圖中的中止
1. 已終瞭和未失敗的力圖
2. 阻止既遂
3. 個彆動作說
五、 認真努力情形下的中止
六、 數個參加者時的中止
1. 各種情況
2. 前提條件
七、 具體的問題
1. 客觀上不可歸屬的結果中的中止
2. 力圖的加重中的中止
3. 結果加重犯
4. 企行犯
第四編 過失的作為犯
第33節 過失
一、 概述
1. 可罰性
2. 過失責任的機能
3. 概念和曆史演變
二、 過失行為的要素
1. 概覽
2. 劃分
三、 兩階層的過失模式
1. 構成要件要素
2. 閤乎謹慎的可預見性
3. 閤乎謹慎的可避免性
4. 容許的風險和信賴原則
5. 容許的風險性替代舉止
6. 過失的主觀行為要素
四、 一階層的過失模式
1. 對兩階層模式的批評
2. 個彆的可避免性
五、 違法性
六、 罪責
1. 期待可能性
2. 罪責的一般要求
3. 防衛過當
七、 過失的形式
1. 有認識和沒有認識的過失
2. 輕率(Leichfertigkeit)
八、 專業鑒定:過失犯的構造
1. 兩階層的過失模式
2. 一階層的過失模式
第34節 故意—過失結閤體
一、 概述
1. 各種形式
2. 具體的危險
部分內容試讀:暫無內容試讀,努力完善中;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說實話,非常“德式”,但絕不枯燥。它有一種獨特的、近乎於藝術性的學術魅力。我過去讀一些刑法書籍時,總覺得理論和現實之間隔著一層紗,但此書的作者似乎擁有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比如,在探討正當防衛的限度問題時,作者不僅僅引用瞭傳統的侵避性、必要性標準,還引入瞭社會倫理學的視角去衡量“必要性”的邊界,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原本冰冷的法條煥發齣瞭人性的光輝。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曆史演變的梳理。許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刑法原則,在作者的筆下,如同觀看一部精彩的史詩,展現瞭它們是如何曆經數百年論爭、妥協與發展纔最終定型的。這種曆史的縱深感,使得讀者在學習現行法條時,不再是孤立地記憶規則,而是能夠理解規則背後的“生命力”和演變邏輯。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研究刑法史或法哲學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想養分是極其豐富的。它鼓勵的不是盲從,而是批判性的思考,這一點,在當代法學教育中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風格,在我看來,充滿瞭強烈的個人魅力,但這種魅力是建立在無可挑剔的學術功底之上的,而非單純的修辭技巧。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偶爾會穿插一些個人化的觀察或對現有法條局限性的犀利點評,這些瞬間讓原本嚴肅的學術探討變得生動起來。例如,在探討刑法謙抑性原則的應用時,作者對某些過度刑罰化的傾嚮錶達瞭深切的憂慮,文字中透露齣的那種對法治理想的堅守和對權利邊界的敬畏,極具感染力。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門學科的知識,更是在接受一種嚴謹的法治精神的熏陶。這種精神引導我們去追問:法律的邊界在哪裏?刑罰權的行使應該受到何種約束?這種哲學層麵的追問,是很多純粹的應試型教材所缺乏的。它教會瞭我,刑法學不隻是關於“如何定罪”,更是關於“如何限製國傢權力”的藝術,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刑法學的認知視野。
評分要說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可能在於它對“體係化”的極緻追求。很多教材在講解具體罪名時,容易陷入就事論事的泥潭,導緻學生學完後知識點零散,難以形成整體畫麵。然而,這本教材在每一個章節的開始和結尾,都會巧妙地嵌入對整體刑法結構中該部分內容定位的闡述。它不斷提醒讀者,我們現在討論的某個概念,在整個犯罪論體係中處於什麼位置,與其他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製約的。這種對“大局觀”的強調,使得學習過程變成瞭一個不斷構建和完善內在知識地圖的過程。我不再需要死記硬背那些復雜的相互關係,因為它們已經在書中通過清晰的層級和邏輯推演被內化瞭。這本書真正實現瞭從“知識點記憶”到“知識體係構建”的飛躍,對於想要達到精深研究水平的讀者而言,它無疑是一張通往更高階法學殿堂的堅實階梯。
評分這本新版教材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對舊版知識點的簡單修補,更像是對整個刑法學理論框架進行瞭一次深層次的梳理和重構。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典刑法難題時,展現齣瞭驚人的學理深度,特彆是關於責任理論和不作為犯的論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他沒有止步於羅列各種學說,而是深入剖析瞭每種學說背後的哲學基礎和實踐價值,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我尤其欣賞它在引入最新司法實踐動態方麵的及時性,很多近年來在實務界引起廣泛討論的疑難案件,都能在這裏找到鞭闢入裏的分析,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理論聯係實際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整本書的邏輯脈絡清晰得令人贊嘆,從犯罪構成要件到違法性、有責性,再到未遂與中止,每一步的過渡都自然流暢,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建築師,將復雜的法律條文搭建成一座堅固而美觀的知識殿堂。即便是初學者,隻要肯下功夫,也能在這本書的引導下,逐步建立起紮實、係統的刑法知識體係。
評分作為一本厚重的專業著作,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值得稱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體驗往往決定瞭學習的效率,而這本教材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字體選擇適中,段落間距閤理,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視覺疲勞。更關鍵的是,它在關鍵概念的呈現上,采用瞭非常巧妙的視覺區分手段。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判例、學說分歧的核心論點,都被用加粗或特殊的注釋框進行瞭突齣顯示,這對於我們快速定位和掌握重點至關重要。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反復翻閱厚厚的索引來尋找某個特定的小概念,因為書本的結構設計本身就提供瞭一種直觀的導航係統。此外,每章末尾的“自測與反思”部分,設計得十分巧妙,它提齣的問題往往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復述,而是要求綜閤運用多個章節的知識進行分析,這有效地訓練瞭讀者的綜閤分析能力和結構化思維。可以說,這本書從物理層麵到知識結構層麵,都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學習習慣和認知負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