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 ||
| 定价 | 5.00 | |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06年05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7 | |
| 字数 | 23000 | |
| ISBN编码 | 2120000021275 | |
本标准是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关于下达2000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电力[2000]70叼)的安排制定的。
电能计量系统是电力市场化运营必备的技术基础设施,制定本规程是为适应电力市场化对电能计量系统建设的需求,使电能计量系统设计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计量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5 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
6 电能计量装置的配置
7 计量系统齐备功能及技术要求
8 二次回路
9 通信
10 电源与接地
10 计算机机房与环境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标准的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坦白说,拿到《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清晰、条理分明的技术蓝图,能够指导我一步步构建出高效、可靠的电能量计量系统。书的内容确实非常详尽,它从系统的顶层设计,到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我尤其看重它在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部分的内容,这对于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至关重要。书中对一些标准通信接口和数据格式的规定,为我们后续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不必要的兼容性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即使有了这本书,仍有许多细节需要依靠丰富的经验来处理。例如,关于系统负荷的计算和预测,虽然书中有提到一些基本原则,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实际用电行为,进行精准的负荷预测,以避免过度设计或资源浪费,这部分的内容似乎可以更深入一些。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实践性建议,或者是一些应对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故障排除策略。这本书提供了“做什么”,但“怎么做得更好”,可能还需要结合更多的实践探索。
评分当我带着满满的期待翻阅《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技术指南,将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了其中,但其深度和广度,有时反而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书中涵盖了从系统架构、设备选型、通信网络、数据管理到安全防护等一系列重要环节。我特别欣赏它在系统架构部分,对不同类型计量系统的层级划分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这对于建立一个宏观的认识非常有帮助。然而,在具体的设备选型方面,虽然列举了不少技术参数和选型原则,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为什么”和“怎么选”的实际指导。例如,在选择电表时,书中会提到准确度等级、通信接口等要求,但对于如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根据负荷特性、通信环境等因素,做出最优的权衡,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经验积累。我原以为书中会有一些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或者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条文。目前看来,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和一系列“硬性”要求,而具体的“软实力”,即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规程去解决实际问题,则需要读者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评分说实话,拿到《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为我在复杂多变的电力计量领域提供一些“定海神针”般的指导。电力计量系统,从最初的机械表到如今的智能电表,再到整个网络化的计量平台,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标准和规程的更新迭代也至关重要。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一些最新的技术趋势,比如物联网在电能量计量中的应用,或者大数据分析如何赋能计量系统的智能运维。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一些基础性的设计原则和规范。比如,在关于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章节,它详尽地列举了各种接口规范和数据格式要求,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保证了系统间通信的互联互通。但对于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如何保证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略显保守,或者说,并没有深入探讨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技术路径。我特别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防窃电技术以及故障诊断的先进策略,这些都是当前计量系统设计中不可回避的挑战。因此,尽管其内容在基础层面是扎实的,但在满足我对更广泛、更前沿技术探索的需求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这本《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当初抱着极大的期望入手,希望能系统地梳理一下我在这行摸爬滚打多年所遇到的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并且对未来的设计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然而,当我翻开它,读完前几章,便开始感受到一种意料之外的“挑战”。书的内容并没有如我预期的那样,以一种直观、易于上手的方式来呈现。很多地方的表述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意。举个例子,关于通信协议的选择和优化部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不同场景下哪种协议更具优势,以及如何进行参数配置以达到最佳效率。但书中更多的是对理论的阐述,虽然严谨,却缺乏了足够的实践指导意义。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让我一度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我理解技术规程的严谨性是必要的,毕竟关乎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不能有丝毫马虎。但是,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设计方案的工程师而言,如果能辅以更多图表、流程图,或者至少增加一些“最佳实践”的建议,相信会大大提升其阅读价值和应用性。目前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高度专业的参考手册,适合有一定基础并且能够自己从中提炼信息的人士。
评分对于《DL/T 5202-2004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确实为电力计量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规范。我原本希望它能在我日常工作中扮演一个“标准答案”的角色,当我遇到某些设计难题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而这本书,在很多关于数据准确性、可靠性以及系统接口兼容性方面,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例如,在关于电能量计量的准确度要求上,它详尽地列出了不同等级的电表应满足的技术指标,这对于确保计量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但是,在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领域,比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适应未来物联网发展、支持海量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下一代计量系统,这本书的内容似乎稍显滞后。我期待的可能是一些关于如何构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计量平台的技术探讨,包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预测性维护,或者如何实现与电网其他智能化系统的深度融合。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技术规程,它为整个行业的设计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