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识别与防制

重点传染病识别与防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雄 著
图书标签:
  • 传染病
  • 公共卫生
  • 疾病预防
  • 流行病学
  • 诊断
  • 防控
  • 医学
  • 健康
  • 疫情
  • 消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90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38182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28
页数:260
字数:310

具体描述



本店所售POD版图书属于按需定制,客户下单后才开始生产流程,一般会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因为不可取消订单,请谨慎下单!POD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重点传染病识别与防制
定价 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开本 16
作者 贺雄
装帧 平装
页数 260
字数 310
ISBN编码 9787030489067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内容为我国近些年等重点传染病以及全球近些年新发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染病的发现与识别知识、预防控制措施等前沿技术及适用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传染病识别与防制知识。病种涉及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等。

目录
目 录
第*章 鼠疫1
一、病原学1
二、流行病学1
三、临床表现3
四、实验室检查3
五、诊断3
六、治疗及预后5
七、预防控制5
第二章 霍乱9
一、病原学9
二、流行病学9
三、临床表现13
四、实验室检查14
五、诊断14
六、治疗及预后16
七、标本采集检测17
八、预防控制19
第三章 人禽流感26
一、病原学26
二、流行病学26
三、临床表现27
四、实验室检查28
五、诊断29
六、治疗及预后30
七、预防控制30
第四章 艾滋病33
一、病原学33
二、流行病学33
三、临床表现37
四、实验室检查38
五、诊断39
六、治疗41
七、预防控制42
第五章 病毒性肝炎44
第*节 甲型病毒性肝炎44
一、病原学44
二、流行病学45
三、临床表现46
四、实验室检查47
五、诊断48
六、治疗及预后49
七、预防控制49
第二节 乙型病毒性肝炎52
一、病原学52
二、流行病学52
三、临床表现54
四、实验室检查55
五、诊断56
六、治疗及预后58
七、预防控制58
第三节 丙型病毒性肝炎60
一、病原学60
二、流行病学60
三、临床表现62
四、实验室检查62
五、诊断63
六、治疗及预后64
七、预防控制64
第四节 丁型病毒性肝炎65
一、病原学65
二、流行病学66
三、临床表现67
四、实验室检查67
五、诊断68
六、治疗及预后69
七、预防控制69
第五节 戊型病毒性肝炎69
一、病原学69
二、流行病学70
三、临床表现71
四、实验室检查71
五、诊断72
六、治疗及预后73
七、预防控制73
第六章 脊髓灰质炎75
一、病原学75
二、流行病学75
三、临床表现77
四、实验室检查78
五、诊断79
六、治疗及预后80
七、预防控制80
第七章 麻疹84
一、病原学84
二、流行病学84
三、临床表现85
四、实验室检查86
五、诊断86
六、治疗87
七、预防控制87
第八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90
一、病原学90
二、流行病学90
三、临床表现92
四、实验室检查94
五、诊断95
六、治疗原则96
七、预防控制96
第九章 狂犬病98
一、病原学98
二、流行病学98
三、临床表现99
四、实验室检查100
五、诊断101
六、治疗及预后101
七、预防控制102
第十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105
一、病原学105
二、流行病学105
三、临床表现106
四、实验室检查107
五、诊断107
六、治疗及预后109
七、预防控制109
第十一章 登革热112
一、病原学112
二、流行病学112
三、临床表现113
四、实验室检查114
五、诊断115
六、治疗及预后117
七、预防控制119
第十二章 炭疽122
一、病原学122
二、流行病学122
三、临床表现123
四、实验室检查125
五、诊断126
六、治疗及预后128
七、预防控制129
第十三章 细菌性痢疾132
一、病原学132
二、流行病学132
三、临床表现133
四、实验室检查134
五、诊断标准134
六、治疗原则135
七、预防控制135
第十四章 肺结核病138
一、病原学138
二、流行病学138
三、临床表现140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140
五、实验室检查141
六、诊断142
七、治疗145
八、预防控制146
第十五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50
一、病原学150
二、流行病学150
三、临床表现151
四、实验室检查152
五、诊断153
六、治疗及预后154
七、预防控制154
第十六章 猩红热158
一、病原学158
二、流行病学158
三、临床表现159
四、实验室检查160
五、诊断160
六、治疗及预后161
七、预防控制161
第十七章 布鲁氏菌病164
一、病原学164
二、流行病学164
三、临床表现167
四、实验室检查169
五、诊断169
六、治疗及预后171
七、标本采集检测172
八、预防控制173
第十八章 疟疾178
一、病原学178
二、流行病学178
三、临床表现179
四、实验室检查180
五、诊断标准181
六、治疗原则182
七、预防控制183
第十九章 梅毒185
一、病原学185
二、流行病学185
三、临床表现186
四、实验室检查188
五、诊断189
六、治疗193
七、预防控制195
第二十章 流行性感冒197
一、病原学197
二、流行病学197
三、临床表现198
四、实验室检查199
五、诊断199
六、治疗及预后200
七、预防控制201
第二十一章 手足口病204
一、病原学204
二、流行病学204
三、临床表现206
四、实验室检查206
五、诊断207
六、治疗及预后209
七、预防控制209
第二十二章 埃博拉出血热215
一、病原学215
二、流行病学215
三、临床表现216
四、实验室检查217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17
六、治疗218
七、预防控制219
第二十三章 中东呼吸综合征222
一、病原学222
二、流行病学222
三、临床表现224
四、实验室检查224
五、诊断225
六、治疗及预后226
七、标本采集检测227
八、预防控制228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32

在线试读
第*章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肺鼠疫患者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显著的中毒症状和出血倾向。经皮肤感染为腺鼠疫,经呼吸道吸入发生肺鼠疫,并可发展成败血症,病死率极高,危害极大,曾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巨大的灾难。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规定的检疫传染病。
一、病原学
鼠疫杆菌为革兰阴性小杆菌,属肠杆菌科的耶尔森菌属。分为5群(A、B、C、D、E)17个生态型。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阳光直射、100℃1min均可致细菌死亡。在脓液和痰液中可存活10~20天。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为染疫动物和肺鼠疫患者。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传播方式)
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的鼠类和旱獭中流行,通过蚤类进行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他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患者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性(易感人群)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几率大,感染的可能性较一般人群高。
4.潜伏期
腺鼠疫潜伏期1~8天,多为2~5天。肺鼠疫数小时至3天,常见1~3天。
(二)流行特征
全球曾多次发生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以亿计。据记载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先后发生3次世界鼠疫大流行。20世纪中叶(50~70年代),由于城市家鼠鼠疫流行被控制,受第3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波及的国家和地区,人间鼠疫呈急剧下降趋势。鼠疫病例多发生在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地区,呈散发或较小范围的暴发。20世纪80年代以来,鼠疫在世界范围内又逐渐活跃,尤其是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从地区分布来看,非洲的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利比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南非和阿尔及利亚等15个国家发生人间鼠疫,亚洲有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越南、缅甸、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等8个国家,美洲有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5个国家,秘鲁和美国几乎每年均有鼠疫病例发生,巴西80年代鼠疫流行较严重,90年代以来仅有散在病例发生。
1955年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暴发流行,至1979年的25年间,发生鼠疫患者579例,年均发病23.2例。1980~1989年,发生人间鼠疫102例,年均发病10.2例。进入90年代,人间鼠疫疫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2年的13年间,发生鼠疫患者796例,年均发病61.2例,其主要原因是南方家鼠疫源地动物鼠疫复燃波及人间所致。2003年以来,随着南方家鼠疫源地鼠疫疫情的下降,我国人间鼠疫发病人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我国鼠疫地区分布情况大致为:1980年以来,在西部旱獭疫源地(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南方家鼠疫源地(云南、广西、贵州)和长爪沙鼠疫源地(内蒙古)等9省(自治区)164县发生人间鼠疫。80年代以西部旱獭疫源地为主,占该时期患者总数的95.10%;1990~2003年,则以南方家鼠疫源地为主,占该时期人间病例数的87.14%;2004年后,西部旱獭疫源地人间病例又上升到主要地位。
我国鼠疫流行季节分布大致为:各类旱獭及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7~9月,呈单峰型;长爪沙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每年4~5月和10~11月,呈双峰型;南方家鼠疫源地则常年可流行。
三、临床表现
(一)腺鼠疫
恶寒,高热,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侵袭部位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边缘不清,与皮下组织粘连,较坚硬,失去移动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约占70%)、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淋巴结(约占10%),多为单侧。
(二)肺鼠疫
起病急,恶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或胸膜摩擦音。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三)败血症鼠疫
高热寒战、谵妄、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严重者呈类白血病反应。
(二)病原学检查
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进行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菌。
(三)血清学检查
被动血凝试验(PHA)血清抗体阳性。
五、诊断
(一)诊断标准
1.急热(急性热病)待查
临床表现为以下(1)或发病前10日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同时出现以下(2)~(8)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
(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
(2)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6)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
(7)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8)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2.疑似鼠疫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F1抗原;或急热待查患者具有以下(1)、(2)接触史中其中一项,应诊断为疑似鼠疫。
(1)在10日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患者发病前10日内接触过具有以下①、②特征的患者并发生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①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
②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确诊鼠疫
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患者,若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或具有以下①和②项检验结果,或具有③项检验结果,应作出确诊鼠疫诊断。
①上述标本中针对鼠疫菌caf1及pl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②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F1抗原;
③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
(二)鉴别诊断
1.腺鼠疫
应与急性淋巴结炎(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丝虫病(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相鉴别。
2.肺鼠疫
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3.败血型鼠疫
应与其他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六、治疗及预后
治疗*选链霉素,0.5g/次,1次/6h,肌肉注射,2天后减半,疗程7~10天。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次,3或4次/日,肌肉注射,疗程7~10天。脑膜型鼠疫可用氯霉素2g/日,分3或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7~10天。
七、预防控制
(一)预防措施
1.因地制宜开展宣教
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宣教内容和方法。对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使之了解鼠疫的诊疗技术、疫情报告程序和消毒隔离措施等,做到及时发现首例患者,尽快采取隔离措施。
2.预防性灭鼠灭蚤
特别是与疫源地毗邻地区内的大型建设项目施工前后应对其周围进行彻底灭鼠灭蚤。
3.动物间疫区处理
在动物鼠疫流行区包括血清学阳性的现疫流行区进行彻底灭鼠灭蚤,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区和交通要道周围。对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者要限制外出,并监视9天。
(二)疫情处置
1.报告
①任何人发现传染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时,都应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发现疫情后必须立即报告所属单位并转报上级。②患者家属、邻居、所在工矿、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负责人,患者所在交通工具(车、船、飞机等)和公共场所(车站、码头、机场、旅店等)负责人均为义务报告人。③疑似鼠疫患者及其接触者,不应亲自外出报告,应委托他人报告。④发现鼠疫患者或疑似鼠疫患者后,应立即以zui快的通讯手段逐级上报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机关。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鼠疫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h内以zui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⑤发现鼠疫患者或疑似鼠疫患者时,在医疗卫生人员尚未到达前,当地负责人应制止无关人员与患者接触,并劝阻接触者不要外出活动。
2.患者转运
对鼠疫患者和疑似鼠疫患者,原则上应就地隔离治疗,如当地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应立即送往传染病医院。运送鼠疫患者和疑似鼠疫患者的救护车,应为负压隔离车,避免途中传播。肺鼠疫及其可疑患者应戴口罩,并为患者备痰盒(内装消毒剂),途中禁止抛废物。护送车辆到达目的地后,要对车上所有物品彻底消毒。先将患者送进卫生处置室,脱掉衣服,全身用0.1%新洁尔灭擦澡(重症患者可作临床救治)。皮肤破溃处粘好胶布再擦澡,然后换上患者专用服装和鞋送入病房。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
3.隔离
(1)对鼠疫患者和疑似患者必须隔离治疗;对肺鼠疫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其他型鼠疫的接触者应根据与患者的接触程度,确定直接接触者,并对其进行健康隔离或跟踪观察(直接接触者指在9天内与鼠疫患者同室工作或生活等)。如接触者已外出,应通报追索,就地隔离留验。
(2)隔离期
①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9天,无新发鼠疫患者及疑似鼠疫患者时,可解除隔
穿越时空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医学传奇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现代疾病的教科书,而是将我们带回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探索中国古代医学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与深刻洞察。我们并非聚焦于具体的病原体名称或现代的防治策略,而是潜心挖掘那些早已被历史长河冲刷,却依旧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医学瑰宝。 第一章: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古代医者的人文视野 古代的医者,绝非仅仅是医术的传承者,更是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们深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缩影。因此,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他们会“仰观天文”,观察星辰的运行,思考气候的变化,认为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他们也会“俯察地理”,了解不同地域的水土、物产、风俗,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缺乏现代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古代医者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建立起对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初步认识。我们将看到,他们是如何将季节更替、气候冷暖、地理环境的差异,与人体的寒热、虚实、盛衰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例如,为何古代医书中有大量关于“伤寒”的论述?这并非仅仅是对某种特定病菌的描述,而是对季节性、气候性疾病的宏观认知。而“温病”的提出,又如何体现了医者们对疾病传播规律的初步探索? 我们将通过解读古代医籍中的经典论述,比如《黄帝内经》中关于“六淫”的阐述,来理解古人如何将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界的力量,视为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淫邪之气”,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当时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和生活经验总结出的,与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本章旨在展现,古代医者并非被动地应对疾病,而是主动地从宏观层面理解疾病的根源,并将人文、哲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构建其独特的医学认知框架。 第二章:辨证论治的精妙:从症状到内在机理的探寻 “辨证论治”是中国古代医学的核心诊疗原则。它并非简单地将病人的外在症状一一对应到某个固定的疾病名称上,而是强调对个体化、动态化的病情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在“证候”,然后根据这些“证候”来制定治疗方案。本章将聚焦于这种“探寻内在机理”的智慧,而非现代医学中对病原体的精准定位。 我们将探讨,在缺乏现代病理学分析手段的时代,古代医者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诊法,获取病人信息的。这四种方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高的洞察力。例如,“望”不仅仅是看病人的脸色,更是观察其神态、体态、舌象、皮毛的变化,通过这些细微之处,推断出脏腑的盛衰、气血的状况。“闻”则包括听病人的声音、呼吸,以及嗅身体散发出的气味,这些非语言的信息,也常常能揭示疾病的端倪。“问”是医患双方的交流,但古代医者提问的方式更加注重情志、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以此来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切”更是将触诊的艺术发挥到极致,通过脉象的细微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寒热、虚实。“ 本章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古代医者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疾病“证候”的精准判断。例如,同样是咳嗽,在古代医籍中,可能会有“风寒咳嗽”、“痰饮咳嗽”、“肺热咳嗽”等多种区分。这些区分,并非仅仅是症状的描述,而是基于对病人体内“证候”的不同判断。风寒咳嗽,可能表现为恶寒、无汗、流清涕,古人认为这是由于寒邪侵袭肺卫所致。而肺热咳嗽,则可能表现为咽喉红肿、咳黄痰、口渴,古人认为这是由于体内热邪郁结于肺。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强调,辨证论治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同一个“证候”,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一个病人,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证候”也可能发生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这种动态的、个体化的诊疗思路,正是古代医学的独特魅力所在,也体现了医者们对人体复杂性和疾病多变性的深刻理解。 第三章:方剂的智慧与药物的生命力——平衡与调和的艺术 一旦“证候”被辨明,接下来的便是“治”。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古代医学在药物运用和方剂组方上的独特智慧,而非现代药物的化学成分分析。我们并非深入研究具体药物的药理作用,而是探讨古人如何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如何通过药物的组合,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 古代医者认为,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寒、热、温、凉)和“味”(酸、苦、甘、辛、咸),并且这些药物能够作用于人体特定的“经络”或“脏腑”。例如,“辛”药能够发散,“甘”药能够缓和,“苦”药能够泻火,“酸”药能够收敛,“咸”药能够软坚。“ 方剂的组方,更是体现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主药(君)负责针对主要的病机,辅药(臣)协助君药加强疗效或针对次要病机,佐药(佐)可以调和诸药的药性,或制约君臣药物的偏性,使药性更加平和,而使药(使)则可以引药至病变部位,或增强疗效。这种精妙的配伍,并非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通过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最大化疗效,同时最小化副作用。 我们将通过分析经典的方剂,例如“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构成,来理解古人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药物,并巧妙地组合成方。麻黄汤,以其辛温的发散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的“风寒感㧣”。而桂枝汤,则以其辛甘温的调和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脉浮缓、发热、恶风、汗出少的“风寒㧣”。这两种看似相似的症状,在古人的辨证体系中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对应的方剂也体现了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古代医者如何通过对草木、矿石、动物等天然物质的深入了解,发现和利用药物的生命力。他们并非仅仅将药物视为化学物质,而是认为每一种药物都蕴含着自然的能量,能够与人体的生命能量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这种对药物生命力的理解,以及对药物组合的智慧,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章:未雨绸缪:古代的养生智慧与“治未病”的理念 “上工治未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关于预防和养生思想的精髓。本章将深入探讨这种“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古代医者们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来提升人体的自身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我们并非关注具体的免疫学理论,而是挖掘那些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 我们将回顾古代医者是如何将养生视为“人生第一大事”,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包括“食养”,即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滋养身体;“动养”,即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强健筋骨;“息养”,即如何通过调和情志、保持心态平和来安抚精神;以及“居养”,即如何通过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来保持身心健康。 例如,在“食养”方面,古人并非简单地追求营养的摄入,而是讲究“辨证施食”,即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以及当时身体状况来选择食物。他们会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且提倡“食不宜过饱,慎食寒凉”,这些看似朴素的原则,却蕴含着深刻的健康道理。 而在“动养”方面,我们将看到,古代的导引术、太极拳、八段锦等,并非仅仅是舒展筋骨的体操,而是将呼吸、意念与肢体运动相结合,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的目的。这些功法,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的解剖学支持,却在实践中证明了其对提升人体整体健康水平的显著效果。 本章将强调,“治未病”并非消极地等待疾病的发生,而是积极主动地维护健康。它是一种将健康视为生命最高价值的哲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通过对古代养生智慧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从而真正地实现“无病则身安,无病则家安”的美好愿望。 结语:历史的回响,智慧的传承 《穿越时空的智慧:中国古代的医学传奇》并非旨在复制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而是希望通过对古代医学思想和实践的深入挖掘,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先贤们是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医学文明。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生命奥秘的思考,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叹。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那些古老而深邃的医学智慧,它们或许能够为我们应对当今的健康挑战,提供意想不到的启示与灵感。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对智慧的探寻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生物医学领域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探索的欲望。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揭示了传染病是如何侵袭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身体又是如何与之抗争的。作者详细讲解了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病原体如何“突破”免疫系统的防线,这一过程的描述让我对身体内部的微观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传染病的研究历程的介绍,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从最初的无知和恐惧,到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找到病因、研发疫苗,这一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抗生素耐药性”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以一种警示性的口吻,强调了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让我深刻反思了我们在日常用药中的一些习惯。这本书让我明白,传染病的防治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挑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科学应对。

评分

一本非常实用的科普读物,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易懂。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种常见和重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详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我这种对健康知识比较关注,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切实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正确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如何识别潜在的感染风险等等,这些细节的指导对于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防线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传染病症的描述也很到位,我能够从中了解到很多之前模糊不清的认识,例如某些疾病的潜伏期、传播的隐匿性,以及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中的表现差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结合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这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对传染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特别喜欢它关于疫苗接种的部分,详细解释了不同疫苗的作用原理、接种对象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做出明智的健康决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实际帮助的好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和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更深理解。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视角,剖析了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群防群控”理念的阐述,它强调了个人防护与社会整体措施的协同作用,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传染病防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书中对一些曾经或正在困扰人类的重大传染病,如埃博拉、SARS、以及当前依然存在的流感等,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回顾和科学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些疾病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作者也对未来的传染病防控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包括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应对跨国界的疫情传播,以及如何构建更加 resilient 的公共卫生体系。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书中关于科学研究精神和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描写所打动,这让我对人类在与疾病斗争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肃然起敬。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本读物在内容呈现上,可以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尝试,它巧妙地将严谨的科学知识融入到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以及精美的插图,将复杂的传染病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病原体“潜伏”与“爆发”的描述,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类比,让我在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病原体如何在宿主体内悄然蔓延,又如何在条件成熟时瞬间引发大规模感染的画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解读也十分到位,比如有些疾病的季节性特点,有些疾病与特定人群的关联性,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防护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讲述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要怎样”的层面,而是深入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措施背后的科学逻辑,从而更加自觉地去遵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普及工作可以如此有趣和有力量,它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健康素养,更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对生命健康的敬畏。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更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作者通过对多种传染病起源和传播模式的分析,巧妙地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改变联系起来,揭示了许多传染病的出现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息息相关。例如,书中提到的某些人畜共患病的出现,就与森林砍伐、野生动物贸易等行为密切相关,这让我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作者在探讨疾病防控时,也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倡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从源头上降低新型传染病出现的风险。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前瞻性的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思考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生态平衡,否则,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健康危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科学的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价值观,启发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健康挑战。

评分

还不错,就是快递太慢

评分

书店跑了好几家没买到,却在京东买到书,价便宜正版

评分

物流速度快,晋升复习用书。

评分

正版,不错,印刷清晰

评分

好…………………………

评分

书不错,物流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正版书籍 印刷精良。感谢!

评分

书不错,物流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