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所售POD版圖書屬於按需定製,客戶下單後纔開始生産流程,一般會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發貨,因為不可取消訂單,請謹慎下單!POD商品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定價和裝幀可能會與原書不同,請以實物為準!詳情請谘詢客服 | 重點傳染病識彆與防製 |
| | 定價 | 98.00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6年06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賀雄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260 |
| 字數 | 310 |
| ISBN編碼 | 9787030489067 |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內容為我國近些年等重點傳染病以及全球近些年新發傳染病的基本知識、傳染病的發現與識彆知識、預防控製措施等前沿技術及適用一綫醫務工作者的傳染病識彆與防製知識。病種涉及我國法定報告的甲、乙、丙類傳染病及新發傳染病等。
目錄
目 錄
第*章 鼠疫1
一、病原學1
二、流行病學1
三、臨床錶現3
四、實驗室檢查3
五、診斷3
六、治療及預後5
七、預防控製5
第二章 霍亂9
一、病原學9
二、流行病學9
三、臨床錶現13
四、實驗室檢查14
五、診斷14
六、治療及預後16
七、標本采集檢測17
八、預防控製19
第三章 人禽流感26
一、病原學26
二、流行病學26
三、臨床錶現27
四、實驗室檢查28
五、診斷29
六、治療及預後30
七、預防控製30
第四章 艾滋病33
一、病原學33
二、流行病學33
三、臨床錶現37
四、實驗室檢查38
五、診斷39
六、治療41
七、預防控製42
第五章 病毒性肝炎44
第*節 甲型病毒性肝炎44
一、病原學44
二、流行病學45
三、臨床錶現46
四、實驗室檢查47
五、診斷48
六、治療及預後49
七、預防控製49
第二節 乙型病毒性肝炎52
一、病原學52
二、流行病學52
三、臨床錶現54
四、實驗室檢查55
五、診斷56
六、治療及預後58
七、預防控製58
第三節 丙型病毒性肝炎60
一、病原學60
二、流行病學60
三、臨床錶現62
四、實驗室檢查62
五、診斷63
六、治療及預後64
七、預防控製64
第四節 丁型病毒性肝炎65
一、病原學65
二、流行病學66
三、臨床錶現67
四、實驗室檢查67
五、診斷68
六、治療及預後69
七、預防控製69
第五節 戊型病毒性肝炎69
一、病原學69
二、流行病學70
三、臨床錶現71
四、實驗室檢查71
五、診斷72
六、治療及預後73
七、預防控製73
第六章 脊髓灰質炎75
一、病原學75
二、流行病學75
三、臨床錶現77
四、實驗室檢查78
五、診斷79
六、治療及預後80
七、預防控製80
第七章 麻疹84
一、病原學84
二、流行病學84
三、臨床錶現85
四、實驗室檢查86
五、診斷86
六、治療87
七、預防控製87
第八章 腎綜閤徵齣血熱90
一、病原學90
二、流行病學90
三、臨床錶現92
四、實驗室檢查94
五、診斷95
六、治療原則96
七、預防控製96
第九章 狂犬病98
一、病原學98
二、流行病學98
三、臨床錶現99
四、實驗室檢查100
五、診斷101
六、治療及預後101
七、預防控製102
第十章 流行性乙型腦炎105
一、病原學105
二、流行病學105
三、臨床錶現106
四、實驗室檢查107
五、診斷107
六、治療及預後109
七、預防控製109
第十一章 登革熱112
一、病原學112
二、流行病學112
三、臨床錶現113
四、實驗室檢查114
五、診斷115
六、治療及預後117
七、預防控製119
第十二章 炭疽122
一、病原學122
二、流行病學122
三、臨床錶現123
四、實驗室檢查125
五、診斷126
六、治療及預後128
七、預防控製129
第十三章 細菌性痢疾132
一、病原學132
二、流行病學132
三、臨床錶現133
四、實驗室檢查134
五、診斷標準134
六、治療原則135
七、預防控製135
第十四章 肺結核病138
一、病原學138
二、流行病學138
三、臨床錶現140
四、胸部影像學檢查140
五、實驗室檢查141
六、診斷142
七、治療145
八、預防控製146
第十五章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50
一、病原學150
二、流行病學150
三、臨床錶現151
四、實驗室檢查152
五、診斷153
六、治療及預後154
七、預防控製154
第十六章 猩紅熱158
一、病原學158
二、流行病學158
三、臨床錶現159
四、實驗室檢查160
五、診斷160
六、治療及預後161
七、預防控製161
第十七章 布魯氏菌病164
一、病原學164
二、流行病學164
三、臨床錶現167
四、實驗室檢查169
五、診斷169
六、治療及預後171
七、標本采集檢測172
八、預防控製173
第十八章 瘧疾178
一、病原學178
二、流行病學178
三、臨床錶現179
四、實驗室檢查180
五、診斷標準181
六、治療原則182
七、預防控製183
第十九章 梅毒185
一、病原學185
二、流行病學185
三、臨床錶現186
四、實驗室檢查188
五、診斷189
六、治療193
七、預防控製195
第二十章 流行性感冒197
一、病原學197
二、流行病學197
三、臨床錶現198
四、實驗室檢查199
五、診斷199
六、治療及預後200
七、預防控製201
第二十一章 手足口病204
一、病原學204
二、流行病學204
三、臨床錶現206
四、實驗室檢查206
五、診斷207
六、治療及預後209
七、預防控製209
第二十二章 埃博拉齣血熱215
一、病原學215
二、流行病學215
三、臨床錶現216
四、實驗室檢查217
五、診斷和鑒彆診斷217
六、治療218
七、預防控製219
第二十三章 中東呼吸綜閤徵222
一、病原學222
二、流行病學222
三、臨床錶現224
四、實驗室檢查224
五、診斷225
六、治療及預後226
七、標本采集檢測227
八、預防控製228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32
在綫試讀
第*章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原發於嚙齒動物之間,並能引起人間流行。傳染源主要是嚙齒動物。傳播媒介主要是蚤類。肺鼠疫患者也可成為傳染源,造成人類鼠疫流行。臨床上主要錶現為顯著的中毒癥狀和齣血傾嚮。經皮膚感染為腺鼠疫,經呼吸道吸入發生肺鼠疫,並可發展成敗血癥,病死率極高,危害極大,曾在人類曆史上造成巨大的災難。鼠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和《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規定的檢疫傳染病。
一、病原學
鼠疫杆菌為革蘭陰性小杆菌,屬腸杆菌科的耶爾森菌屬。分為5群(A、B、C、D、E)17個生態型。該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弱,對乾燥、熱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陽光直射、100℃1min均可緻細菌死亡。在膿液和痰液中可存活10~20天。
二、流行病學
(一)流行環節
1.傳染源
傳染源為染疫動物和肺鼠疫患者。主要宿主動物為嚙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灰旱獺、紅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黃鼠等。
2.傳播途徑(傳播方式)
鼠疫主要在嚙齒動物中的鼠類和旱獺中流行,通過蚤類進行傳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他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另一種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患者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3.易感性(易感人群)
人類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幾率大,感染的可能性較一般人群高。
4.潛伏期
腺鼠疫潛伏期1~8天,多為2~5天。肺鼠疫數小時至3天,常見1~3天。
(二)流行特徵
全球曾多次發生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數以億計。據記載公元前3世紀到19世紀末,先後發生3次世界鼠疫大流行。20世紀中葉(50~70年代),由於城市傢鼠鼠疫流行被控製,受第3次世界鼠疫大流行波及的國傢和地區,人間鼠疫呈急劇下降趨勢。鼠疫病例多發生在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地區,呈散發或較小範圍的暴發。20世紀80年代以來,鼠疫在世界範圍內又逐漸活躍,尤其是進入90年代,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從地區分布來看,非洲的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利比亞、莫桑比剋、納米比亞、烏乾達、坦桑尼亞、贊比亞、津巴布韋、安哥拉、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等15個國傢發生人間鼠疫,亞洲有中國、印度、哈薩剋斯坦、濛古、越南、緬甸、老撾和印度尼西亞等8個國傢,美洲有巴西、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爾和美國5個國傢,秘魯和美國幾乎每年均有鼠疫病例發生,巴西80年代鼠疫流行較嚴重,90年代以來僅有散在病例發生。
1955年我國基本控製瞭人間鼠疫的暴發流行,至1979年的25年間,發生鼠疫患者579例,年均發病23.2例。1980~1989年,發生人間鼠疫102例,年均發病10.2例。進入90年代,人間鼠疫疫情呈現明顯上升趨勢,1990~2002年的13年間,發生鼠疫患者796例,年均發病61.2例,其主要原因是南方傢鼠疫源地動物鼠疫復燃波及人間所緻。2003年以來,隨著南方傢鼠疫源地鼠疫疫情的下降,我國人間鼠疫發病人數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我國鼠疫地區分布情況大緻為:1980年以來,在西部旱獺疫源地(青海、西藏、甘肅、四川、新疆)、南方傢鼠疫源地(雲南、廣西、貴州)和長爪沙鼠疫源地(內濛古)等9省(自治區)164縣發生人間鼠疫。80年代以西部旱獺疫源地為主,占該時期患者總數的95.10%;1990~2003年,則以南方傢鼠疫源地為主,占該時期人間病例數的87.14%;2004年後,西部旱獺疫源地人間病例又上升到主要地位。
我國鼠疫流行季節分布大緻為:各類旱獺及達烏爾黃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7~9月,呈單峰型;長爪沙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每年4~5月和10~11月,呈雙峰型;南方傢鼠疫源地則常年可流行。
三、臨床錶現
(一)腺鼠疫
惡寒,高熱,伴惡心嘔吐、頭痛及四肢痛、顔麵潮紅、結膜充血、皮膚黏膜齣血點等。侵襲部位淋巴結腫大且發展迅速,淋巴結和周圍組織顯著紅腫熱痛,邊緣不清,與皮下組織粘連,較堅硬,失去移動性,一周後淋巴結很快化膿破潰,好發部位依次為腹股溝淋巴結(約占70%)、腋下淋巴結(約占20%)和頸部淋巴結(約占10%),多為單側。
(二)肺鼠疫
起病急,惡寒高熱、頭痛胸痛、呼吸促迫、發紺、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聞及散在濕囉音或胸膜摩擦音。常因心力衰竭、齣血、休剋而死亡。
(三)敗血癥鼠疫
高熱寒戰、譫妄、昏迷,進而發生感染性休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廣泛皮膚齣血和壞死等。
四、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升高,嚴重者呈類白血病反應。
(二)病原學檢查
淋巴結穿刺液、膿、痰、血、腦脊液等進行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病原菌。
(三)血清學檢查
被動血凝試驗(PHA)血清抗體陽性。
五、診斷
(一)診斷標準
1.急熱(急性熱病)待查
臨床錶現為以下(1)或發病前10日內到過動物鼠疫流行區,同時齣現以下(2)~(8)中任何一項臨床錶現。
(1)突然發病、高熱、白細胞劇增、在未用抗菌藥物或僅使用青黴素族抗菌藥物情況下,病情迅速惡化,在48h內進入休剋或更嚴重的狀態;
(2)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腫脹,劇烈疼痛並齣現強迫體位;
(3)齣現重度毒血癥、休剋綜閤徵而無明顯淋巴結腫脹;
(4)咳嗽、胸痛、咳痰帶血或咯血;
(5)重癥結膜炎並有嚴重的上下眼瞼水腫;
(6)血性腹瀉並有重癥腹痛、高熱及休剋綜閤徵;
(7)皮膚齣現劇痛性紅色丘疹,其後逐漸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邊呈灰黑色,基底堅硬,水泡破潰後創麵也呈灰黑色;
(8)劇烈頭痛、昏睡、頸部強直,譫語妄動、腦壓高、腦脊液渾濁。
2.疑似鼠疫
患者的淋巴結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屍體髒器、管狀骨骺端骨髓標本使用膠體金抗原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反相血凝試驗中任何一種方法,檢齣鼠疫菌F1抗原;或急熱待查患者具有以下(1)、(2)接觸史中其中一項,應診斷為疑似鼠疫。
(1)在10日內接觸過來自鼠疫疫區的疫源動物、動物製品、進入過鼠疫實驗室或接觸過鼠疫實驗用品;
(2)患者發病前10日內接觸過具有以下①、②特徵的患者並發生具有類似錶現的疾病。
①突然發病、高熱、白細胞劇增、在未用抗菌藥物或僅使用青黴素族抗菌藥物情況下,病情迅速惡化,在48h內進入休剋或更嚴重的狀態;
②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腫脹,劇烈疼痛並齣現強迫體位。
3.確診鼠疫
急熱待查或疑似鼠疫患者,若患者的淋巴結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屍體髒器、管狀骨骺端骨髓標本中分離到鼠疫菌,或具有以下①和②項檢驗結果,或具有③項檢驗結果,應作齣確診鼠疫診斷。
①上述標本中針對鼠疫菌caf1及pla基因的PCR擴增陽性,同時各項對照成立;
②上述標本中使用膠體金抗原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反相血凝試驗中任何一種方法,檢齣鼠疫菌F1抗原;
③患者的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被動血凝試驗檢測,針對鼠疫F1抗原的抗體滴度呈4倍以上增長。
(二)鑒彆診斷
1.腺鼠疫
應與急性淋巴結炎(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絲蟲病(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後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相鑒彆。
2.肺鼠疫
須與大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型炭疽等鑒彆。主要依據臨床錶現及痰的病原學檢查鑒彆。
3.敗血型鼠疫
應與其他原因所緻敗血癥、鈎端螺鏇體病、流行性齣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鑒彆。應及時檢測相應疾病的病原或抗體,並根據流行病學、癥狀體徵鑒彆。
六、治療及預後
治療*選鏈黴素,0.5g/次,1次/6h,肌肉注射,2天後減半,療程7~10天。過敏者可用慶大黴素8萬單位/次,3或4次/日,肌肉注射,療程7~10天。腦膜型鼠疫可用氯黴素2g/日,分3或4次口服或靜脈滴注,療程7~10天。
七、預防控製
(一)預防措施
1.因地製宜開展宣教
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宣教內容和方法。對各級醫療衛生人員,應定期進行專業培訓,使之瞭解鼠疫的診療技術、疫情報告程序和消毒隔離措施等,做到及時發現首例患者,盡快采取隔離措施。
2.預防性滅鼠滅蚤
特彆是與疫源地毗鄰地區內的大型建設項目施工前後應對其周圍進行徹底滅鼠滅蚤。
3.動物間疫區處理
在動物鼠疫流行區包括血清學陽性的現疫流行區進行徹底滅鼠滅蚤,尤其是流行區內的居民區和交通要道周圍。對直接接觸染疫動物者要限製外齣,並監視9天。
(二)疫情處置
1.報告
①任何人發現傳染患者或疑似傳染患者時,都應及時嚮附近的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各級醫療衛生人員均為法定報告人,發現疫情後必須立即報告所屬單位並轉報上級。②患者傢屬、鄰居、所在工礦、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負責人,患者所在交通工具(車、船、飛機等)和公共場所(車站、碼頭、機場、旅店等)負責人均為義務報告人。③疑似鼠疫患者及其接觸者,不應親自外齣報告,應委托他人報告。④發現鼠疫患者或疑似鼠疫患者後,應立即以zui快的通訊手段逐級上報當地疾病控製機構和衛生行政機關。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鼠疫患者或疑似患者時,應於2h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報告;未實行網絡直報的責任報告單位應於2h內以zui快的通訊方式(電話、傳真)嚮當地縣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報告,並於2h內寄送齣傳染病報告卡。⑤發現鼠疫患者或疑似鼠疫患者時,在醫療衛生人員尚未到達前,當地負責人應製止無關人員與患者接觸,並勸阻接觸者不要外齣活動。
2.患者轉運
對鼠疫患者和疑似鼠疫患者,原則上應就地隔離治療,如當地不具備必要的醫療條件,應立即送往傳染病醫院。運送鼠疫患者和疑似鼠疫患者的救護車,應為負壓隔離車,避免途中傳播。肺鼠疫及其可疑患者應戴口罩,並為患者備痰盒(內裝消毒劑),途中禁止拋廢物。護送車輛到達目的地後,要對車上所有物品徹底消毒。先將患者送進衛生處置室,脫掉衣服,全身用0.1%新潔爾滅擦澡(重癥患者可作臨床救治)。皮膚破潰處粘好膠布再擦澡,然後換上患者專用服裝和鞋送入病房。各型鼠疫患者應分彆隔離。肺鼠疫患者應單獨一室。
3.隔離
(1)對鼠疫患者和疑似患者必須隔離治療;對肺鼠疫接觸者必須隔離觀察;其他型鼠疫的接觸者應根據與患者的接觸程度,確定直接接觸者,並對其進行健康隔離或跟蹤觀察(直接接觸者指在9天內與鼠疫患者同室工作或生活等)。如接觸者已外齣,應通報追索,就地隔離留驗。
(2)隔離期
①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9天,無新發鼠疫患者及疑似鼠疫患者時,可解除隔
穿越時空的智慧:中國古代的醫學傳奇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現代疾病的教科書,而是將我們帶迴那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時代,探索中國古代醫學在麵對未知與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創造力與深刻洞察。我們並非聚焦於具體的病原體名稱或現代的防治策略,而是潛心挖掘那些早已被曆史長河衝刷,卻依舊閃耀著思想光芒的醫學瑰寶。 第一章: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古代醫者的人文視野 古代的醫者,絕非僅僅是醫術的傳承者,更是博學多纔的學者。他們深諳“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將人體視為自然界的一個縮影。因此,在對疾病的認識上,他們會“仰觀天文”,觀察星辰的運行,思考氣候的變化,認為這些外在因素與人體的生理活動息息相關。同時,他們也會“俯察地理”,瞭解不同地域的水土、物産、風俗,因為這些都可能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 本章將深入探討,在缺乏現代科學儀器的情況下,古代醫者是如何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建立起對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初步認識。我們將看到,他們是如何將季節更替、氣候冷暖、地理環境的差異,與人體的寒熱、虛實、盛衰聯係起來,從而構建齣一套獨特的醫學理論體係。例如,為何古代醫書中有大量關於“傷寒”的論述?這並非僅僅是對某種特定病菌的描述,而是對季節性、氣候性疾病的宏觀認知。而“溫病”的提齣,又如何體現瞭醫者們對疾病傳播規律的初步探索? 我們將通過解讀古代醫籍中的經典論述,比如《黃帝內經》中關於“六淫”的闡述,來理解古人如何將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自然界的力量,視為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這些“淫邪之氣”,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當時人們通過長期觀察和生活經驗總結齣的,與季節變化、環境變化密切相關的緻病因素。本章旨在展現,古代醫者並非被動地應對疾病,而是主動地從宏觀層麵理解疾病的根源,並將人文、哲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諸多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以構建其獨特的醫學認知框架。 第二章:辨證論治的精妙:從癥狀到內在機理的探尋 “辨證論治”是中國古代醫學的核心診療原則。它並非簡單地將病人的外在癥狀一一對應到某個固定的疾病名稱上,而是強調對個體化、動態化的病情進行深入分析,找齣導緻疾病發生的內在“證候”,然後根據這些“證候”來製定治療方案。本章將聚焦於這種“探尋內在機理”的智慧,而非現代醫學中對病原體的精準定位。 我們將探討,在缺乏現代病理學分析手段的時代,古代醫者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基本診法,獲取病人信息的。這四種方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極高的洞察力。例如,“望”不僅僅是看病人的臉色,更是觀察其神態、體態、舌象、皮毛的變化,通過這些細微之處,推斷齣髒腑的盛衰、氣血的狀況。“聞”則包括聽病人的聲音、呼吸,以及嗅身體散發齣的氣味,這些非語言的信息,也常常能揭示疾病的端倪。“問”是醫患雙方的交流,但古代醫者提問的方式更加注重情誌、飲食、起居等生活細節,以此來瞭解病人的整體狀況。“切”更是將觸診的藝術發揮到極緻,通過脈象的細微變化,來判斷人體的陰陽、寒熱、虛實。“ 本章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古代醫者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信息整閤起來,形成對疾病“證候”的精準判斷。例如,同樣是咳嗽,在古代醫籍中,可能會有“風寒咳嗽”、“痰飲咳嗽”、“肺熱咳嗽”等多種區分。這些區分,並非僅僅是癥狀的描述,而是基於對病人體內“證候”的不同判斷。風寒咳嗽,可能錶現為惡寒、無汗、流清涕,古人認為這是由於寒邪侵襲肺衛所緻。而肺熱咳嗽,則可能錶現為咽喉紅腫、咳黃痰、口渴,古人認為這是由於體內熱邪鬱結於肺。 更重要的是,本章將強調,辨證論治並非一成不變的模式,而是強調“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同一個“證候”,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同一個病人,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其“證候”也可能發生變化,治療方案也需要隨之調整。這種動態的、個體化的診療思路,正是古代醫學的獨特魅力所在,也體現瞭醫者們對人體復雜性和疾病多變性的深刻理解。 第三章:方劑的智慧與藥物的生命力——平衡與調和的藝術 一旦“證候”被辨明,接下來的便是“治”。本章將聚焦於中國古代醫學在藥物運用和方劑組方上的獨特智慧,而非現代藥物的化學成分分析。我們並非深入研究具體藥物的藥理作用,而是探討古人如何理解藥物的“性味歸經”,以及如何通過藥物的組閤,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目的。 古代醫者認為,每一種藥物都具有其獨特的“性”(寒、熱、溫、涼)和“味”(酸、苦、甘、辛、鹹),並且這些藥物能夠作用於人體特定的“經絡”或“髒腑”。例如,“辛”藥能夠發散,“甘”藥能夠緩和,“苦”藥能夠瀉火,“酸”藥能夠收斂,“鹹”藥能夠軟堅。“ 方劑的組方,更是體現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主藥(君)負責針對主要的病機,輔藥(臣)協助君藥加強療效或針對次要病機,佐藥(佐)可以調和諸藥的藥性,或製約君臣藥物的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而使藥(使)則可以引藥至病變部位,或增強療效。這種精妙的配伍,並非簡單的藥物疊加,而是通過不同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最大化療效,同時最小化副作用。 我們將通過分析經典的方劑,例如“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構成,來理解古人如何根據不同的“證候”,選擇藥物,並巧妙地組閤成方。麻黃湯,以其辛溫的發散作用,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脈浮緊、發熱、惡寒、無汗的“風寒感㧣”。而桂枝湯,則以其辛甘溫的調和作用,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脈浮緩、發熱、惡風、汗齣少的“風寒㧣”。這兩種看似相似的癥狀,在古人的辨證體係中卻有著本質的區彆,而對應的方劑也體現瞭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古代醫者如何通過對草木、礦石、動物等天然物質的深入瞭解,發現和利用藥物的生命力。他們並非僅僅將藥物視為化學物質,而是認為每一種藥物都蘊含著自然的能量,能夠與人體的生命能量相互作用,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這種對藥物生命力的理解,以及對藥物組閤的智慧,是中國古代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章:未雨綢繆:古代的養生智慧與“治未病”的理念 “上工治未病”,這是中國古代醫學關於預防和養生思想的精髓。本章將深入探討這種“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古代醫者們是如何通過科學的養生方法,來提升人體的自身抵抗力,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我們並非關注具體的免疫學理論,而是挖掘那些流傳韆年的養生智慧。 我們將迴顧古代醫者是如何將養生視為“人生第一大事”,並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這包括“食養”,即如何通過閤理的飲食來滋養身體;“動養”,即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來強健筋骨;“息養”,即如何通過調和情誌、保持心態平和來安撫精神;以及“居養”,即如何通過創造適宜的居住環境來保持身心健康。 例如,在“食養”方麵,古人並非簡單地追求營養的攝入,而是講究“辨證施食”,即根據個體的體質、季節、以及當時身體狀況來選擇食物。他們會強調“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並且提倡“食不宜過飽,慎食寒涼”,這些看似樸素的原則,卻蘊含著深刻的健康道理。 而在“動養”方麵,我們將看到,古代的導引術、太極拳、八段錦等,並非僅僅是舒展筋骨的體操,而是將呼吸、意念與肢體運動相結閤,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增強髒腑功能的目的。這些功法,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的解剖學支持,卻在實踐中證明瞭其對提升人體整體健康水平的顯著效果。 本章將強調,“治未病”並非消極地等待疾病的發生,而是積極主動地維護健康。它是一種將健康視為生命最高價值的哲學理念,並將其轉化為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通過對古代養生智慧的探索,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和諧,從而真正地實現“無病則身安,無病則傢安”的美好願望。 結語:曆史的迴響,智慧的傳承 《穿越時空的智慧:中國古代的醫學傳奇》並非旨在復製現代醫學的知識體係,而是希望通過對古代醫學思想和實踐的深入挖掘,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先賢們是如何憑藉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哲學思考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創造齣輝煌燦爛的醫學文明。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生命奧秘的思考,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以及對人類智慧的贊嘆。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不應忘記那些古老而深邃的醫學智慧,它們或許能夠為我們應對當今的健康挑戰,提供意想不到的啓示與靈感。這不僅僅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場對智慧的探尋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