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收藏: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

故宫收藏: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古代陶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贺军 著,故宫博物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收藏
  • 古代陶俑
  • 文物
  • 历史
  • 艺术
  • 中国文化
  • 考古
  • 雕塑
  • 陶瓷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6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85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俑是用木、土、金属等材料制成的,专门用于陪葬的人体形象。人之初来,完全遵循自然之道而生死,这一点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并没有太多区别。后来,人类在长期劳作生产过程中,智能逐渐摆脱了混沌状态,开始了解客观世界与自身。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灵魂同人类一样,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满足人死后“灵魂”“要求”的一种象征性东西。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陶俑发展史上的一次质变。它位于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陵东。1974年因当地民打井而被发现。陵墓始建于秦统一中国之前,公元前209年停工。现已发现4个兵马俑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完全按照秦国军队真实形象塑造,是秦始皇陵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前言
战国秦汉
1 黑陶俑
2 黑陶马
3 红陶女俑
4 陶女俑
5 陶女俑
6 陶武士俑
7 陶胡人俑灯
8 陶庖厨俑
9 陶庖厨俑
10 陶哺乳俑
11 陶提水女俑
12 灰陶持*男俑
13 红陶持*男俑
14 陶听琴俑
15 陶听琴俑
16 红陶抚琴俑
17 陶画彩持排箫伎乐俑
18 陶舞俑
19 陶画彩女舞俑
20 陶画彩女舞俑
21 陶画彩俳优俑
22 陶画彩俳优俑
23 陶马
24 陶鸭
25 陶鸭
26 红陶狗
27 陶猪
28 陶狐

魏晋南北朝
29 陶男俑
30 陶男俑
31 陶男俑
32 陶男俑
33 武士俑
34 陶画彩击鼓骑马俑
35 陶画彩武士俑
36 陶画彩武士俑
……
随唐五代
宋元明
附录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精华鉴赏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辉煌成就的权威著作。 本书聚焦于故宫博物院(原北京故宫博物院)浩瀚馆藏中,那些代表了中国青铜器发展不同阶段、工艺水平登峰造极的代表性杰作。它不仅是一部精美的图录,更是一部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学于一体的深度研究专著。 本书旨在为所有热爱中国古代文明、青铜艺术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鉴赏视角。它避免了对普通大众常见器物或入门知识的重复介绍,而是将焦点放在那些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工艺技术极为复杂精湛、历史信息极为重要的青铜珍品之上。 一、时代跨越与体系构建 本书的时间跨度极为宏大,系统梳理了自夏代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发展脉络。重点深入解析了: 二里头文化与早期青铜器萌芽: 探讨了中国青铜器从容器向礼器转化的关键节点,分析了早期爵、斝等器物上承袭红铜器特征的纹饰与结构。 商代中期的“技术革命”: 详细呈现了商代中期以来的复杂范铸法、失蜡法的早期应用迹象。重点剖析了如“饕餮纹”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以及铜器铭文的初步兴起及其书写风格。 商代晚期——鼎盛期的“雷霆万钧”: 这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重点展示了晚商时期高大、厚重、装饰繁缛的重器,如大型双耳方鼎、造型奇特的鬲、甗。通过对器型、纹饰(如夔龙纹、兽面纹的精细化处理)的深度解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与宗教观念的复杂关系。 西周早期的“规范化”与“铭文黄金时代”: 详述了周公制礼作乐后,青铜器形制如何迅速趋于稳定和规范。重点剖析了西周早期“重酒器”向“重食器”过渡的趋势,以及大量长篇、记事详实的铭文(如册命、战争记录)所蕴含的史学价值。 西周中晚期的“等级分化”与“纹饰淡化”: 深入分析了“礼器组合”的严格限定,以及纹饰从繁缛走向简练的审美转变。书中特别选取了具有典型“垂鳞纹”、“窃曲纹”的器物,探讨其背后社会结构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飞跃与风格多元”: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成就。重点介绍了失蜡法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应用,如错金、镶嵌工艺的极致运用,以及出现大量异形器和实用性极强的生活器皿(如博山炉、铜灯)。纹饰上,则着重展现了蟠螭、画像石纹等世俗化、写实化倾向的图案。 二、工艺技术深度剖析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器物介绍,对故宫院藏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解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多层范铸技术的极限运用: 如何通过分铸、圈铸等复杂工序,实现器壁厚度、纹饰浮雕深度与背景平整度的完美统一。书中配有高分辨率的断面图和显微照片,展示了范线、合范口部的痕迹。 2. 铭文的铸造与考证: 详细对比了“模铸铭文”与“铸后刻凿铭文”的技术差异,并探讨了部分罕见铭文的书法风格与历史人物关系的考证方法。 3. 复合工艺的集大成: 重点展示了如何将金、银、铜合金进行镶嵌,特别是错金、银工艺的精细程度。例如,分析战国时期铜器上动物形象的眼睛如何通过镶嵌红铜或绿松石来点睛,增强器物的生命力。 4. 色彩与锈色的研究: 探讨了长期埋藏环境中,铜器表面自然形成的“铜绿”、“朱砂红”等锈层对器物断代和鉴定的重要意义,以及故宫博物院对这些自然老化痕迹的保护性研究方法。 三、礼制与精神世界的物化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载体,本书致力于揭示器物背后的精神内涵: 宗教祭祀的载体: 解析了鼎、簋、尊、彝等礼器的功能配置,探讨了它们在宗庙祭祀中表达的“敬天法祖”思想。 权力与秩序的象征: 通过对不同等级贵族所能拥有的“列鼎制度”的分析,阐述青铜器如何成为维护周代宗法制度的“硬性指标”。 神话与图像的叙事: 深入解读了青铜器上神秘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纹饰。这些纹饰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当时人们认知宇宙、沟通神灵的图像语言系统。本书将纹饰学与上古神话传说进行交叉对比,试图还原其原始叙事结构。 四、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章节设置和论述方式体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它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外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结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与科技分析数据。对每件重点器物的介绍都包含:精确的尺寸、重量、出土或收藏背景(若可考)、形制定名、纹饰分层解析,以及重要的学术观点综述,为专业研究人员和高阶爱好者提供了坚实的参考资料。 总结而言,本书是故宫博物院青铜器收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它摒弃了基础概述,直接切入中国青铜文明中技术最精湛、历史信息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巅峰之作,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礼器文化与冶金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的刻画,而非仅仅是对“物”的罗列。虽然主题是陶俑,但每一个篇章的核心似乎都在探讨古代的“人形”与“人情”。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陶俑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细致描摹,我仿佛能“听见”那些沉默的泥塑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有些陶俑的神态是那么的恭谨,反映着森严的等级;有些则带着一种朴拙的幽默感,透露出劳动人民的淳朴生活气息。这种文学性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艺术鉴赏的维度。作者很擅长捕捉那些细微之处,比如某位乐舞俑的裙摆如何因旋转而定格,或者某位侍女俑的眼神中那一闪而过的忧郁。这些细节的捕捉,使得冰冷的文物立刻鲜活了起来,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止标本,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代灵魂的投影。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人物速写”,让人对古代社会充满了复杂而细腻的共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略显“学术范儿”,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正是它深厚底蕴的体现。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口语化、试图“取悦大众”的肤浅讲解,而是扎实地从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角度切入,为每一件陶俑的背景、出土环境乃至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做了详尽的考证。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资料非常丰富,各种文献对照和专家观点梳理得井井有条,这使得整个解读过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比如,当介绍到某一组秦俑时,书中不仅描绘了它们的外形特征,更深入探讨了其在当时丧葬制度中的功能演变,甚至牵涉到对当时兵制和服饰制度的推测。对于真正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探索欲望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俑长什么样”,而是告诉你“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过去”。这种探寻真相的过程,比直接的结论更引人入胜,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印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印刷的色彩饱满而细腻,特别是那些陶俑的局部细节图,纹理和釉色的变化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并置,而是巧妙地将每一件展品的介绍文字与高清的图像进行有机结合,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那种仿佛置身于专业博物馆展厅的沉浸感,是通过这种精心的排版和视觉呈现营造出来的。比如,某一尊汉代陶俑,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和眼神中的一丝坚毅,通过高质量的图片展现得淋漓尽致,远比在小屏幕上浏览照片带来的震撼要强烈得多。而且,书中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的密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让读者在欣赏每一件艺术品时,都有一个可以沉思和消化的空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收藏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陈列和细品的艺术品。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采取了一种类似“时间轴+主题聚焦”的混合叙事模式。开头部分对早期陶塑的概述奠定了宏观的基调,随后便按重要的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格进行了切分,让读者能清晰地追踪陶俑艺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融合和变迁的。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即便是第一次接触相关主题的读者,也不会感到迷失方向。更妙的是,在介绍完一个大的历史阶段后,作者往往会插入一到两个“专题聚焦”的章节,专门探讨某一类特殊的陶俑,比如“百戏俑”或者“仪仗俑群”,这就像是在主干道上开辟了几条风景优美的岔路,让人在学习主线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不同侧面的精彩。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冗长的历史脉络变得生动起来,阅读过程既有纵深感,又有探索的乐趣,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绝非简单的按时间顺序堆砌资料。

评分

这本书对于陶俑的“制作工艺”部分,阐述得相当到位,这对于那些对手工技艺本身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它没有止步于“这是陶土烧制而成”的泛泛之谈,而是详细剖析了从泥料的采集、揉捏、塑形,到刻画细节、表面打磨,再到最后上彩和烧制的复杂流程。书中对“彩绘”的介绍尤其引人入胜,它解释了不同时期所使用的矿物颜料的来源和化学稳定性,以及这些颜料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褪色或发生变化的。这种对“物料科学”的关注,让读者对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难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对这些制作细节的了解,你会对工匠们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产生由衷的敬佩。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从“欣赏成品”的层面,进入到“理解创造过程”的层面,这种技术层面的深入剖析,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更加立体和完整。

评分

书名哗众取宠,内容凑数,比这200件经典的东东多得去了。随便看看……

评分

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灵魂同人一样,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满足人死后“灵魂”“要求”的一种象征性东西。----人对鬼神要有敬畏之心。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

图片不够清晰,印刷质量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