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肿瘤临床年鉴

2008中国肿瘤临床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年鉴
  • 肿瘤诊疗
  • 癌症
  • 中国医学
  • 2008年
  • 医学参考
  • 肿瘤防治
  • 临床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62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07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7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可以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成功地举办了一届空前盛大的奥运会,并取得了金牌总数一的骄人战绩,奥运精神与民族精神完美地在赛场上融合,充分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实力与风貌;这一年,中国人民又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与考验,从年初的南方冰雪肆虐,到震撼了全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愈加挺直了自己的脊梁,民族的精神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凝聚在一起。历史早已证明,龙的传人从来不会被灾难征服,中华民族必将在风雨中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此,这一年不但可以永载史册,而且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具体到我们的《中国肿瘤临床年鉴》(以下简称《年鉴》),2008年同样也是掀开“新的一页”的年头。自创刊以来首次将编辑部由南京迁回北京。达到了直接管理的目的。同时,为编辑部选调了相对年富力强、精通医学编辑工作的人员参加编辑部的重要工作。为《年鉴》今后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卷《年鉴》是创刊以来的第16卷,也是我自2003卷起负责《年鉴》工作以来的第6本。这些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作者和编辑人员的努力,以及广大读者的厚爱下,《年鉴》在宣传报道我国医学界在肿瘤临床诊治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和进展、动态和大事,以及国内肿瘤专业领域的信息、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年鉴》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全国肿瘤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我们的作者,上至年逾古稀的院士、资深教授,他们虽年事已高,依然笔耕不辍,引着全国肿瘤界的晚生们,在攻克癌魔的道路上前行;下至未及而立之年的后起之秀,使我们欣慰地看到肿瘤防治事业后继有人,而且“后生可畏”。尤其是有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带领着本单位的科研团队,不断创新,连续数年在《年鉴》上发表他们的新成果,值得钦佩。“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在大家的呵护下, 《年鉴》得以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目录

内科肿瘤学
肿瘤内科治疗:50年回眸和展望

临床研究
老年肿瘤患者综合评估的现状
肿瘤介入治疗现状和展望
胸苷酸合成酶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关系
从近年ASC0会议看药物基因组学在肿瘤化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放射治疗晚期损伤
功能影像用于肿瘤放疗的应用研究
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适宜农村的癌痛患者三阶梯止痛治疗技术推广探讨

肺癌
肺癌的早期诊断与筛查
非小细胞肺癌的内科治疗原则和发展方向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方向——个体化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新进展
肺癌内科治疗2008年新亮点
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新进展
射频消融为主综合治疗肺癌研究进展
肺癌的社会心理行为因素

消化系统肿瘤
肝脏、胆管和胰腺肿瘤的诊治进展
胰腺癌诊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胰腺癌的综合治疗
食管癌高发区病因学预防及早诊早治研究
食管癌药物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药物治疗进展
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晚期结直肠癌时间化疗的研究进展

血液肿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内科治疗进展和预后因素变迁
免疫化疗或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8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研究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疗进展
套细胞淋巴瘤的内科治疗新进展

神经系统肿瘤
恶性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

生殖系统肿瘤
早期宫颈鳞癌相关预后因子的临床研究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肿瘤中西医结合
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循证医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未“癌”先防,既“癌”防变——鲜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金龙胶囊基础研究进展

肿瘤流行病学
中国癌症早诊早治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癌症高发现场报告
癌症发病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解析全国第三次死亡原因调查结果

肿瘤规范与指南
子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指南问世
《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发布

大事记、工作总结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2008年大事记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2008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2008年工作总结

肿瘤会议纪要、会讯、信息
第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在豫召开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
健康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第二份专家报告(中文版)在京发布
2008中华肿瘤靶向治疗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
第六次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工作会议暨HPV疫苗与子宫颈癌防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第四届亚太肿瘤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四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第一届肺癌的支气管镜的诊断与治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专家委员会2008年组长工作会议在浙江杭州千岛湖召开
2008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研讨会在京召开
第二届全球乳腺癌及淋巴瘤学术研讨会在津隆重召开
第十五届国际乳腺病大会暨第三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在上海召开
国际合作共创未来——第十三届国际EB病毒大会圆满召开
第三届中日韩肺癌研讨会在日本举行
ICOOC首次在华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记第12届国际口腔癌大会
第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08年CSCO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
第四届全国康复与姑息治疗学术会议暨2008年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
2008中医药防治肿瘤研讨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
2008消化道肿瘤防治基金汇报会在京召开
BMJ中文版编辑部举办“临床肿瘤专题报告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200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开展第三期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招标工作的通知
王士杰教授牵头主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食管癌早期治疗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中国将建立首个常见恶性肿瘤人群筛查数据库
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即将在京召开2009年肿瘤会议会讯
作者简介
《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编辑委员会2009年卷征稿函

精彩书摘

肿瘤内科治疗:50年回眸和展望
孙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北京 100021
【摘要】 50年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院之初,即对医院发展的前景有过一个重要的讨论。几位我国临床肿瘤学元老确定了综合治疗的模式,并且支持建立了以全身治疗为基础的内科肿瘤学专业。如今,综合治疗的理念已经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内科治疗已成为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预防和控制播散是内科治疗的重点,而靶向治疗则是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宏观的视角介绍内科治疗主要的成就和发展前景。
半个世纪以来,临床肿瘤学取得了很多进展。内科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已经明显提高,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热点。
一、肿瘤内科治疗从“姑息”走向根治
内科肿瘤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药物、内分泌、生物和基因治疗为肿瘤患者服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肿瘤内科治疗已经建立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概念,包括治疗的靶点,肿瘤的敏感性和细胞的异质性,药物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强度及宿主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以及综合应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所取得的成功。这些概念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主要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内科治疗机制的基础。而肿瘤研究的各个领域,如肿瘤生物学、新抗肿瘤药物和新机制、化学预防、单克隆抗体、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所取得的进展,都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内科治疗的进展。当前,在多数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内科治疗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临床经验的积累、治疗策略和用药艺术的提高,必然会进一步提高疗效,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裨益。
……

前言/序言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可以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成功地举办了一届空前盛大的奥运会,并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骄人战绩,奥运精神与民族精神完美地在赛场上融合,充分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实力与风貌;这一年,中国人民又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与考验,从年初的南方冰雪肆虐,到震撼了全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愈加挺直了自己的脊梁,民族的精神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凝聚在一起。历史早已证明,龙的传人从来不会被灾难征服,中华民族必将在风雨中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此,这一年不但可以永载史册,而且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具体到我们的《中国肿瘤临床年鉴》(以下简称《年鉴》),2008年同样也是掀开“新的一页”的年头。自创刊以来首次将编辑部由南京迁回北京。达到了直接管理的目的。同时,为编辑部选调了相对年富力强、精通医学编辑工作的人员参加编辑部的重要工作。为《年鉴》今后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卷《年鉴》是创刊以来的第16卷,也是我自2003卷起负责《年鉴》工作以来的第6本。这些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作者和编辑人员的努力,以及广大读者的厚爱下,《年鉴》在宣传报道我国医学界在肿瘤临床诊治工作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动态和大事,以及国内肿瘤专业领域的信息、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年鉴》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全国肿瘤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我们的作者,上至年逾古稀的院士、资深教授,他们虽年事已高,依然笔耕不辍,引领着全国肿瘤界的晚生们,在攻克癌魔的道路上前行;下至未及而立之年的后起之秀,使我们欣慰地看到肿瘤防治事业后继有人,而且“后生可畏”。尤其是有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带领着本单位的科研团队,不断创新,连续数年在《年鉴》上发表他们的最新成果,值得钦佩。“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在大家的呵护下, 《年鉴》得以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2024)》图书简介 聚焦前沿,洞察趋势,一本全面梳理过去一年心血管疾病领域重大突破的权威参考书。 导言: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新纪元 心血管疾病(CVD)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然而,得益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影像技术以及精准医疗的飞速发展,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新纪元门槛上。全球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揭示着疾病发生的深层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更具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2024)》正是为把握这一快速演变图景而精心编纂的年度力作。本书汇集了过去一年中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介入治疗、新型药物研发以及公共卫生干预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最具影响力的成果和最受关注的争议焦点。 第一部分:基础科学与分子病理生理学的新视野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驱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底层生物学机制的最新发现,特别是那些可能转化为临床新靶点的领域。 第一章: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 非编码RNA在内皮功能失调中的调控网络: 重点探讨了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如何精确调控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凋亡通路。特别关注了针对特定miRNA的靶向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对斑块稳定的积极作用。 脂蛋白(a)[Lp(a)] 的结构生物学解析: 深入分析了2023-2024年度在解析Lp(a)颗粒三维结构方面的突破,以及这些结构知识如何指导开发新型的靶向降解或抑制其合成的策略。 巨噬细胞极化与炎症消退: 阐述了M1/M2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分子开关,并介绍了“促分解”巨噬细胞亚群在稳定易损斑块中的潜在作用。 第二章:心肌疾病与再生医学的边界 心肌细胞命运重编程: 详细回顾了体外和体内诱导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为功能性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本章重点评估了不同转录因子组合(如GATA4, MEF2C, TBX5)的应用效率、安全性及异位性风险。 心力衰竭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衰老: 探讨了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质量控制(如线粒体自噬)机制在心力衰竭进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介绍了Sirtuin家族和NAD+代谢干预对心肌线粒体功能改善的临床前数据。 iPSC来源心肌细胞移植的标准化: 讨论了如何克服iPSC衍生心肌细胞移植后的异位成瘤风险、电耦合效率低下等关键瓶颈,并展望了生物工程支架在提高细胞存活率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诊断学、生物标志物与风险分层 本部分侧重于提升疾病早期识别的准确性和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效能。 第三章:高精度影像技术革新 AI驱动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分析: 介绍了深度学习模型在自动识别微小钙化、评估斑块特征(如脂质核心体积、纤维帽厚度)方面的最新性能指标,及其在辅助诊断“无阻塞性心绞痛”中的临床价值。 心脏磁共振(CMR)的定量分析: 重点关注了基于AI的T1/T2成像和细胞外体积(ECV)测量的标准化流程,及其在早期评估心肌淀粉样变、心肌炎和纤维化负荷中的精确度提升。 活体分子成像的新进展: 概述了PET/CT在心肌代谢成像(如FDG PET)和炎症显像(如FLT PET)方面的新型示踪剂研发,以及它们在识别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潜力。 第四章: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指导的生物标志物 高通量测序在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详细总结了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全基因组测序(WGS)在确诊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指南更新。 循环肿瘤DNA(ctD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借鉴: 探讨了利用循环游离DNA片段分析(cfDNA)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预测心梗后心室重塑的初步研究结果。 新型炎症标志物的临床验证: 对IL-6、CRP等传统标志物之外,如白介素-18(IL-18)和Sema4D等新兴炎症因子在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中的效能进行了荟萃分析。 第三部分:临床治疗的突破与实践指南的演进 本部分聚焦于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技术以及心力衰竭管理方面的重大临床试验结果和治疗策略调整。 第五章:抗血栓和降脂治疗的精细化 新型降脂药物的格局: 深入解析了PCSK9抑制剂、siRNA疗法(如Inclisiran)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并讨论了其在纯粹预防性用药中的角色定位。特别关注了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永久性降低PCSK9表达方面的早期人体试验数据。 抗栓治疗的个体化剂量策略: 评估了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指导的抗栓药物(如新型口服抗凝剂DOACs)剂量调整方案在肾功能不全和特殊体重患者中的疗效与出血风险平衡。 第六章:介入心脏病学与结构性心脏病干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长期随访: 汇总了针对年轻患者和低危患者的TAVR长期耐用性数据,以及新型瓣膜设计在减少瓣周漏和结构退化方面的改进。 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适应症扩展: 讨论了LAAC技术在非房颤患者中(如高出血风险的AF患者)的应用证据,以及新型封堵器械在降低并发症方面的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新型支架材料: 评估了生物可降解支架(BVS)的最新一代产品在复杂病变处理中的表现,以及新型药物洗脱支架在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方面的优势。 第七章:心力衰竭(HF)治疗的“四大支柱”之外 SGLT2抑制剂的机制拓展: 详细阐述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不伴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中,其心肾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心肌能量代谢重编程的影响。 新型心衰药物: 全面梳理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的长期效益,以及新型肌球蛋白激活剂(如Omecamtiv Mecarbil)在改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精准适应症选择: 介绍了如何利用心室收缩不同步的CMR或超声心动图指标,更精确地筛选出最可能从CRT中获益的患者群体。 第四部分:公共卫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 本部分关注宏观层面的干预措施和全球疾病负担的管理。 第八章:环境因素与心血管健康 空气污染与急性心血管事件: 分析了PM2.5和臭氧等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心肌梗死、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提出了城市规划层面的减缓策略。 气候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探讨了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对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直接影响,以及水土流失和传染病分布变化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的研究。 总结与展望 《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2024)》不仅是对过去一年成就的系统性回顾,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清晰导航。本书强调了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从基础生物学到临床转化,从高精尖影像到大规模人群干预,所有领域都在为最终目标服务: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球人口的健康寿命。本书是心血管内科医生、基础研究学者、生物医学工程师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身处临床一线的肿瘤科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馈赠。我记得当时翻开它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简直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直插病灶核心的专业文献集锦。从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突破,到免疫疗法在实体瘤中的应用进展,再到各个癌种(比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年度指南更新和临床试验数据解读,几乎涵盖了过去一年内所有值得关注的、具有转化医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纂者显然在筛选和梳理这些海量数据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文献摘要,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新数据对现有诊疗规范可能带来的冲击和优化方向。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追踪前沿进展的临床工作者而言,它极大地缩短了我们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之间的信息滞后时间,是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时,可以信赖的“年度对标工具”。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手头的病例进行思考,发现很多以往处理起来有些棘手的疑难杂症,在这部年鉴中都能找到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评分

这部汇编的结构安排和章节过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或病种分类,而是根据当前的临床决策流,进行了高度逻辑化的划分。我记得很清楚,开篇首先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和病理诊断的新标准,为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埋下了伏笔。然后,它将实体瘤与血液肿瘤做了明确的切割,但在涉及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跨界疗法时,又巧妙地进行了交叉引用,确保读者不会遗漏关键信息。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统计学数据或基因突变通路图解,配图的清晰度和注释的准确性也令人赞叹。特别是年鉴最后附带的索引和关键词检索系统,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数据点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神来之笔。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个工作台上的参考工具,每次翻开,都能找到新的切入点和验证自己想法的坚实证据。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本年鉴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指其内容所蕴含的知识的扎实程度。它像一位严谨的学术导师,耐心地为你梳理过去一年的全球肿瘤学图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治疗模式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如何在放疗、化疗、手术这三大传统支柱之外,更有效地整合新型的生物制剂和细胞治疗策略。书中对不同地域(如欧美主要学术中心)的指南差异化处理,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敏感度,这对于我们处理复杂的国际合作病例或进行多中心研究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临床实践中常见“灰色地带”的讨论,它没有提供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不同权威学派的观点和支持证据,这恰恰是教科书往往会回避,但却是临床决策中最需要的智慧体现。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浏览的,它需要你带着问题去啃,去消化,去反复比对,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肿瘤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同仁,我非常关注年鉴中关于支持治疗和姑息医学的篇幅。通常,学术年鉴会把最多的笔墨留给新的抗癌药物和突破性手术技术,而常常忽略了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然而,这部2008年的版本,在处理晚期患者的疼痛管理、营养支持以及心理干预方面,展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深度。它系统性地汇总了当年关于阿片类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南更新,以及新型止吐方案的疗效对比。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跨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明确了肿瘤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在整个抗癌旅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这让我意识到,治疗癌症不仅仅是消灭肿瘤细胞,更是对一个“人”的全面维护。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到非常放松和受鼓舞,因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生存率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患者的尊严和舒适度为代价。这种对“人本医学”的坚持,使得这部年鉴的价值更加立体和丰满。

评分

我当时购买这部年鉴,主要是冲着它对新兴技术应用前景的分析。当时,比如液体活检和伴随诊断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爬坡的阶段,很多临床医生对如何将这些高精尖的技术真正落地到日常的病房管理中感到迷茫。这部年鉴花了不少篇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梳理了这些技术在不同癌种中敏感度和特异性的实测数据,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它不仅仅停留在“有什么技术”,而是深入到“如何用好这个技术”的层面。例如,它详细对比了NGS(高通量测序)在不同样本类型中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既往治疗史,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分子检测策略。对我个人而言,这部分内容直接指导了我改进科室的分子检测方案,有效降低了不必要的成本,提高了诊断效率。这种对技术转化应用障碍的直面和解决,是这部年鉴超越普通综述文献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