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

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年鉴
  • 肿瘤诊疗
  • 癌症
  • 中国医学
  • 2009年
  • 医学参考
  • 肿瘤防治
  • 临床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63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2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卷《中国肿瘤临床年鉴》是创刊以来的第17卷,如何与时俱进,以一个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肿瘤学研究领域,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问世,许多研究者将这些成果撰文投向《年鉴》。为检阅和交流我国肿瘤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的最新进展,今年的《年鉴》还收录了部分在国内历次肿瘤界学术大会上由专家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它们代表了我国肿瘤学术领域的最新水平,通过《年鉴》的平台,向全国肿瘤界宣传与推广,这将是国内肿瘤界同仁之幸事,亦将是广大肿瘤患者之大幸!

目录

回顾与展望
五十年来我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现状和策略
ASCO甄选2009肿瘤学十五大进展——肿瘤防治聚焦个体化和标准化
细胞色素P450 1B1与性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内科肿瘤学
从多国指南看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单药或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病理陛疼痛的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肿瘤干细胞的新认识及其靶向治疗
Smac/DIABL0和肿瘤
肿瘤基因导向治疗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逆转A549/DDP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实验 研究
质子治疗现状
电视胸腔镜下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肺癌
肺癌新TNM分期解析及对外科治疗策略的影响
肺癌液相芯片技术多基因联合检测诊断
功能影像学在肺癌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3.0T磁共振肺癌动态增强特征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RRMl蛋白表达与吉西他滨体外药敏相关性的研究
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
2009年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周围型小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AB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含铂方案化疗的关系
RRMl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基因检测指导下的肺癌个体化治疗策略
70岁以上老年人肺癌确诊途径及临床特征的分析
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现状与进展
射频消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选择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肺癌不同外科手术方式的评价
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辅助化疗的治疗进展
消化系统肿瘤
2009年胰腺胆道肿瘤诊治进展
胃癌组织FSER多态性与5-Fu体外药敏的关系
设定CEA和CAl9-9单次升高幅度值在提高肿瘤标志物预测胃癌患者
复发转移中的意义
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和E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140例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分析
肝癌化学消融的现状与进展
聚焦肝癌转移复发的科学难题
乳腺肿瘤
2009年《中国版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内容解读
乳腺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乳腺癌CYP1 B1基因与ER、PR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
p120-catenin对乳腺小叶癌诊断应用意义
乳腺癌治疗副作用的中药干预与相关研究
泌尿系统肿瘤
解读2009版NCCN肾癌指南
2009年度ASC0肾癌治疗进展
肿瘤中西医结合
鲜中药治疗肿瘤的免疫机制
治疗肿瘤中成药研究进展及用药方法
提高金龙胶囊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尿嘧啶和次黄嘌呤含量的分析测定
肿瘤流行病学
100例老年肿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调查
大事记、工作总结
中国癌症基金会2009年大事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2009年大事记
肿瘤登记2009年工作进展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2009年工作总结
肿瘤会议纪要、信息
中国癌症基金会六届理事会在京召开
中国癌症基金会六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在京召开
2009年世界肿瘤介入学术大会召开
第二届北京国际胸部肿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第三届中国老年肿瘤大会总结报告
中国癌症基金会成立25周年庆典在京举行
中国癌症基金会2009年新春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研究中心和卫生部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医疗中心
举行揭牌仪式
第七次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工作会议暨HPV疫苗与子宫颈癌防治研讨会在北方召开
全国消化道肿瘤防治协作组在京成立
《中国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方案》定稿会在京召开
2009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数据管理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办
全国癌症防治现场及早诊早治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卫生部首批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汇报会在大庆市举行
2009年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期汇报会在大庆市举行
2009年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年终汇报暨专家委员会组长会议在昆明召开
2009年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食管癌内镜与病理诊断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现场工作总结会召开
中国肿瘤学术期刊2009年学术会议在南昌召开
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全国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启动暨技术培训会议总结
第三届全国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学术研讨会召开
全国第一届肿瘤麻醉论坛在京召开
第二届全球乳腺癌及淋巴瘤学术研讨会在津隆重召开
第十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四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会议纪要
第十届全国乳腺癌规范治疗及新进展学习班
乳腺x线摄影系统质量控制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第19届国际外科、消化道和肿瘤科医师协会年会在北京圆满举办
2009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在津召开
第六届华北地区疼痛论坛成功举办——倡导开展疼痛全面评估及个体化治疗
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纪要
……
国际交流
2010年下半年肿瘤会议讯
附录

精彩书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平教授主持开幕式。沈骥厅长、张德英副巡视员、孔灵芝副局长、彭玉理事长分别致辞。沈骥厅长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医务工作者对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给予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然后介绍了四川省人口、地理及医疗卫生状况,并总结了四川在肿瘤防治和登记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最后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四川的肿瘤防治工作。
张德英副巡视员的致辞着重介绍了2009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包括目的、意义、任务,以及当前工作的进展情况。
孔灵芝副局长则回顾了我国癌症防治现场建设及肿瘤防治工作的历程,并详细介绍了中央转移支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发展至7种癌症、143个项目点,共筛查出2000多例患者,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培养了技术队伍,建立了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协调,以县乡医疗机构为依托,省市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由国家专家组进行技术指导和督导的工作模式。
此外,中央转移支付还在全国支持了92个肿瘤登记点,推动了我国肿瘤登记工作的开展。最后,阐述了转移支付项目明年的工作重点,即继续开展食管、鼻咽、肝、胃、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工作,尤其是食管癌的防治工作。
彭玉理事长在致辞中强调了癌症防治现场在我国癌症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癌症防治全局的重要影响,总结了中国癌症基金会在癌症防治现场建设及早诊早治方面所进行探索和研究,即与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和相关省(市)卫生厅(局)共同建立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协助卫生部开展中央转移支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开展子宫颈癌及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评价研究等工作。

前言/序言

  2009年,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这一年,我们纪念了新中国肿瘤内科创立50周年,回顾了这一不平凡的历程,藉此鼓励中青年肿瘤工作者以老一辈专家为楷模,学习、继承他们的仁爱之心和精湛医术,将他们的精神与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本卷《中国肿瘤临床年鉴》是创刊以来的第17卷,如何与时俱进,以一个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肿瘤学研究领域,每年都有大量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问世,许多研究者将这些成果撰文投向《年鉴》。为检阅和交流我国肿瘤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的最新进展,今年的《年鉴》还收录了部分在国内历次肿瘤界学术大会上由专家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它们代表了我国肿瘤学术领域的最新水平,通过《年鉴》的平台,向全国肿瘤界宣传与推广,这将是国内肿瘤界同仁之幸事,亦将是广大肿瘤患者之大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优秀论文和积极投稿的作者队伍中,除多年来活跃在肿瘤领域的老专家外,还涌现了一批30岁左右的后起之秀。我们为中国的肿瘤防治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也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勇攀征服癌症的高峰。
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 (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书名:中国慢性病管理与预防实践指南 (2010年修订版) 作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编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 ISBN: 978-7-117-13588-X --- 内容简介: 《中国慢性病管理与预防实践指南 (2010年修订版)》是为指导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医务人员系统化、规范化地开展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的防治工作而编写的权威性技术文件。本指南在总结2005年首次发布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力求内容科学、实用、易于操作。 本书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系统阐述了从慢性病流行病学基础到具体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长期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全流程的实践策略。 第一部分:基础篇与流行病学(第1-3章) 本部分奠定了慢性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背景。 第1章:中国慢性病防治的现状与挑战 详细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主要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趋势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城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对慢病负担的结构性影响,并对“早捕快治”的基层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 第2章:慢性病管理中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内容涵盖了烟草控制、适度体育锻炼的处方、健康膳食指导(如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最新应用)、心理压力管理等关键行为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技术。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开展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如何利用“动机性访谈”等工具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第3章: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风险评估 阐述了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前期的规范化筛查流程。引入了2009年更新的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基于多因素分析),指导基层医生如何准确识别高危个体,并制定个体化的早期预防方案。 第二部分:核心疾病管理实践(第4-10章)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针对几种主要的慢性病提供了详尽的临床管理路径。 第4章:高血压的诊断与降压治疗 详细界定了中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基于最新的诊断阈值),区分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要点。治疗部分重点介绍了初始治疗药物的选择原则(如基于年龄、合并症和靶器官损害的个体化用药策略),以及联合用药的指征和降压目标的设定。特别对老年高血压和孤立收缩期高血压的处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5章: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涵盖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解读),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监测频率。治疗策略侧重于生活方式干预的强化,并细化了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等)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联合用药方案。胰岛素治疗部分清晰界定了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时机和不同胰岛素制剂(如预混胰岛素、基础胰岛素)的皮下注射技术规范。 第6章:血脂异常的管理与他汀类药物应用 阐述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中心作用。本章严格区分了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LDL-C控制目标,并详细评估了不同强度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副作用(如肌病、肝酶升高)的监测与处理。对于不耐受他汀的患者,提供了依折麦布等二线药物的应用指导。 第7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社区管理 重点讲解了GOLD指南(2007/2008版)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包括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的识别,肺功能检查(如FEV1/FVC比值)的解读。管理策略聚焦于长期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SABA/LAMA/LABA)以及戒烟支持。 第8章: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策略 详细阐述了心肌梗死和冠脉介入术(PCI)后的长期药物管理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栓治疗方案)、他汀类药物的强化降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时机。 第9章:代谢综合征的评估与干预 采用2009年中国专家共识的标准对代谢综合征进行诊断,并强调其对多重慢性病风险的协同效应,提出了多因素、多靶点的综合干预模式。 第10章:老年人慢性病共患管理 针对老年患者多重用药(Polypharmacy)的风险,提出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审查方法,以及在存在认知障碍或衰弱(Frailty)情况下,如何调整治疗目标(如血压、血糖目标应更宽松)的实用建议。 第三部分:系统支持与质量控制(第11-16章)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指南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建立持续改进的体系。 第11章:慢性病管理中的信息系统应用 介绍了电子健康档案(EHR)在记录患者长期变化、评估治疗依从性方面的作用。 第12章:慢性病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管理 探讨了影响患者长期服药的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并提供了提高依从性的具体干预措施。 第13章:基层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指标 设定了一系列可量化的质量指标,用于评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绩效,例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糖尿病患者的HbA1c达标率等。 第14章:慢性病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转诊标准 明确界定了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脑卒中等并发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为基层医生制定了清晰的、需要上级医院会诊或转诊的“红旗”指标。 第15章:慢性病管理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讨论了知情同意、医疗资源分配以及患者隐私保护等在长期慢病管理中的关键议题。 第16章:未来展望:整合医疗模式的探索 展望了未来家庭医生制度下,慢性病管理服务如何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的路径。 本书特点: 1. 强调循证实践: 全书内容严格依据2009年至2010年初国际权威指南(如ACC/AHA、ADA、GOLD等)的最新更新,并结合中国人群数据进行本土化解读。 2. 操作性强: 包含大量的流程图、决策树和表格,便于一线医务人员快速查阅和应用。 3. 覆盖面广: 不仅关注常见疾病的治疗,更深入探讨了健康教育、风险评估和医疗质量控制等公共卫生层面的管理实践。 4. 面向基层: 语言力求清晰简洁,避免过度使用复杂的理论术语,旨在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书是2010年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相关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慢性病综合管理知识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的感受,那便是“充实”。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松合上的娱乐性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随时取用的工具书和思想库。在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时,我发现书中收录的复杂病例讨论环节尤其引人入胜。这些讨论往往涉及多学科专家的协同意见,不同视角的交锋,最终导向一个最稳妥的临床路径。这种对复杂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展示,对于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敏锐度大有裨益。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应用某种药物或技术,更是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肿瘤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权衡利弊、预判风险、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它就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导师,在你需要最坚实支持的时候,总能在那些密集的文字和数据中,为你提供清晰的方向和强大的信心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某一年度的学术思潮,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的结构凝固了下来。

评分

这部《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的问世,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肿瘤领域摸爬滚打的临床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记得那一年,我们面对的病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常常让人感到一丝迷茫,尤其是在一些罕见或进展期肿瘤的处理上,缺乏一个权威的、系统性的参考。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像是汇集了当年国内顶尖专家的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呈现上的严谨性,那些详尽的临床试验结果、不同治疗路径的疗效对比分析,都为我们日常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高屋建瓴,而是非常接地气,直接针对了当时临床实践中的痛点,比如新辅助化疗的剂量优化、靶向药物在特定分子分型下的应用探索等。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医疗中心之间的经验交流与碰撞,这对于身处信息相对闭塞地区的医生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年鉴,更像是一份定格了时代前沿诊疗水平的“时间胶囊”,让我们得以回顾和审视过去一年的学术进展和临床实践的演变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初看之下似乎略显传统,但深入阅读后,我体会到了一种朴实而高效的专业美学。它没有过多花哨的图表或信息图来分散注意力,而是将重点完全放在了详实的文字论述和严谨的数据表格之上。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定位关键信息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去芜存菁”的编排方式显得尤为珍贵。我记得当时正在攻克一个复杂的胃癌病例,涉及到耐药后的二线治疗选择,翻阅年鉴中关于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章节时,那些条分缕析的逻辑链条瞬间点亮了思路。它不像网络上的碎片信息那样零散易逝,而是将复杂的临床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国内多中心研究的关注,这弥补了以往很多国外文献只侧重欧美人群数据的局限性,使得其结论更具本土化的指导意义。每一次需要回顾特定年度的指南更新和共识变化,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开它,那种触手可及的专业深度,是任何电子数据库都难以完全替代的。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临床实践规范化的角度来看,《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的价值在于它对“标准”的建立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那个肿瘤治疗日新月异的时期,如何确保全国范围内的诊疗水平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偏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本书以一种近乎于“官方总结”的姿态,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年国内外重要的临床指南更新,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论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肿瘤支持与姑息治疗的部分,在当时,这块内容往往是被临床一线研究相对忽视的“软性”环节。年鉴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去探讨疼痛管理、营养支持以及心理干预的最新进展,这体现了编纂者对“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医疗理念的深刻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集中式培训,它强迫我跳出自己科室或医院的小圈子,去对标更高级别的、更具普适性的临床操作标准,这种自我校准的过程,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评分

这部年鉴给我的个人体验是: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我们知道,肿瘤学的研究进展是极其迅速的,前一年的突破可能在后一年就被新的发现所取代。然而,回顾《2009中国肿瘤临床年鉴》时,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一年的成就,更是一个时代的侧影。它清晰地记录了中国肿瘤学界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所关注的焦点和遇到的瓶颈。比如,当时对某种特定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的探索深度,与今天相比,能明显看出研究思维的跃迁。这种对比,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尤其重要,它能帮助他们理解基础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临床获益的,避免重复“低水平”的探索。我记得当时书中对新兴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的论述还略显保守,但其客观的风险收益分析,至今看来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因为它没有过度鼓吹新技术,而是坚持了审慎的临床验证态度。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更先进的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