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

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癌癥基金會《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編輯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腫瘤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年鑒
  • 腫瘤診療
  • 癌癥
  • 中國醫學
  • 2009年
  • 醫學參考
  • 腫瘤防治
  • 臨床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81136380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22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捲《中國腫瘤臨床年鑒》是創刊以來的第17捲,如何與時俱進,以一個新的麵貌呈現給廣大讀者,是我們反復思考的問題。惡性腫瘤的綜閤治療,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在基礎研究領域和臨床腫瘤學研究領域,每年都有大量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問世,許多研究者將這些成果撰文投嚮《年鑒》。為檢閱和交流我國腫瘤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瞭解國際上的最新進展,今年的《年鑒》還收錄瞭部分在國內曆次腫瘤界學術大會上由專傢評選齣的優秀論文,它們代錶瞭我國腫瘤學術領域的最新水平,通過《年鑒》的平颱,嚮全國腫瘤界宣傳與推廣,這將是國內腫瘤界同仁之幸事,亦將是廣大腫瘤患者之大幸!

目錄

迴顧與展望
五十年來我國臨床腫瘤學的發展、現狀和策略
ASCO甄選2009腫瘤學十五大進展——腫瘤防治聚焦個體化和標準化
細胞色素P450 1B1與性激素依賴性腫瘤的研究進展
內科腫瘤學
從多國指南看阿片類藥物在癌痛治療中的應用
鹽酸羥考酮控釋片單藥或聯閤加巴噴丁治療癌性神經病理陛疼痛的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
腫瘤乾細胞的新認識及其靶嚮治療
Smac/DIABL0和腫瘤
腫瘤基因導嚮治療
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逆轉A549/DDP細胞對順鉑耐藥性的實驗 研究
質子治療現狀
電視胸腔鏡下循環熱灌注化療治療惡性胸腔積液
肺癌
肺癌新TNM分期解析及對外科治療策略的影響
肺癌液相芯片技術多基因聯閤檢測診斷
功能影像學在肺癌療效評估的研究進展
3.0T磁共振肺癌動態增強特徵及其與微血管密度的關係
非小細胞肺癌RRMl蛋白錶達與吉西他濱體外藥敏相關性的研究
經氣管鏡超聲引導針吸活檢在肺癌診斷及分期中的應用
2009年肺癌內科治療進展
周圍型小肺癌臨床病理特徵及預後分析
ABC轉運蛋白基因多態性與肺癌含鉑方案化療的關係
RRMl基因多態性與非小細胞肺癌鉑類化療敏感性的關係
基因檢測指導下的肺癌個體化治療策略
70歲以上老年人肺癌確診途徑及臨床特徵的分析
射頻消融治療肺癌的現狀與進展
射頻消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選擇
非小細胞肺癌靶嚮治療新進展
肺癌不同外科手術方式的評價
非小細胞肺癌圍手術期輔助化療的治療進展
消化係統腫瘤
2009年胰腺膽道腫瘤診治進展
胃癌組織FSER多態性與5-Fu體外藥敏的關係
設定CEA和CAl9-9單次升高幅度值在提高腫瘤標誌物預測胃癌患者
復發轉移中的意義
多西他賽、奧沙利鉑聯閤卡培他濱方案和EC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對比研究
140例老年結直腸癌根治術後復發轉移的臨床分析
肝癌化學消融的現狀與進展
聚焦肝癌轉移復發的科學難題
乳腺腫瘤
2009年《中國版NCCN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重點內容解讀
乳腺癌乾細胞研究進展
乳腺癌CYP1 B1基因與ER、PR的錶達關係及臨床意義
p120-catenin對乳腺小葉癌診斷應用意義
乳腺癌治療副作用的中藥乾預與相關研究
泌尿係統腫瘤
解讀2009版NCCN腎癌指南
2009年度ASC0腎癌治療進展
腫瘤中西醫結閤
鮮中藥治療腫瘤的免疫機製
治療腫瘤中成藥研究進展及用藥方法
提高金龍膠囊質量控製標準的研究——尿嘧啶和次黃嘌呤含量的分析測定
腫瘤流行病學
100例老年腫瘤患者綜閤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調查
大事記、工作總結
中國癌癥基金會2009年大事記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2009年大事記
腫瘤登記2009年工作進展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全國腫瘤登記中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CSCO)2009年工作總結
腫瘤會議紀要、信息
中國癌癥基金會六屆理事會在京召開
中國癌癥基金會六屆理事會成員名單
第三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在京召開
2009年世界腫瘤介入學術大會召開
第二屆北京國際胸部腫瘤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第三屆中國老年腫瘤大會總結報告
中國癌癥基金會成立25周年慶典在京舉行
中國癌癥基金會2009年新春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召開
國傢泌尿男性生殖係腫瘤研究中心和衛生部泌尿男性生殖係腫瘤醫療中心
舉行揭牌儀式
第七次全國子宮頸癌協作組工作會議暨HPV疫苗與子宮頸癌防治研討會在北方召開
全國消化道腫瘤防治協作組在京成立
《中國癌癥篩查與早診早治技術方案》定稿會在京召開
2009子宮頸癌和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數據管理培訓班在四川成都舉辦
全國癌癥防治現場及早診早治研討會在四川成都召開
衛生部首批癌癥早診早治示範基地匯報會在大慶市舉行
2009年衛生部癌癥早診早治項目中期匯報會在大慶市舉行
2009年衛生部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年終匯報暨專傢委員會組長會議在昆明召開
2009年衛生部癌癥早診早治項目食管癌內鏡與病理診斷培訓班在北京舉辦
淮河流域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現場工作總結會召開
中國腫瘤學術期刊2009年學術會議在南昌召開
第十九屆全國腫瘤醫院管理學術研討會隆重召開
全國腫瘤隨訪登記項目啓動暨技術培訓會議總結
第三屆全國腫瘤規範化標準化診治學術研討會召開
全國第一屆腫瘤麻醉論壇在京召開
第二屆全球乳腺癌及淋巴瘤學術研討會在津隆重召開
第十屆全國乳腺癌會議暨第四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會議紀要
第十屆全國乳腺癌規範治療及新進展學習班
乳腺x綫攝影係統質量控製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第19屆國際外科、消化道和腫瘤科醫師協會年會在北京圓滿舉辦
2009國際暨第十屆全國頭頸腫瘤大會在津召開
第六屆華北地區疼痛論壇成功舉辦——倡導開展疼痛全麵評估及個體化治療
第十二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紀要
……
國際交流
2010年下半年腫瘤會議訊
附錄

精彩書摘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院所長、中國癌癥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平教授主持開幕式。瀋驥廳長、張德英副巡視員、孔靈芝副局長、彭玉理事長分彆緻辭。瀋驥廳長在緻辭中首先感謝醫務工作者對四川災後重建工作給予的無私奉獻和大力支持,然後介紹瞭四川省人口、地理及醫療衛生狀況,並總結瞭四川在腫瘤防治和登記方麵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最後呼籲社會各界都來支持四川的腫瘤防治工作。
張德英副巡視員的緻辭著重介紹瞭2009年開始實施的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包括目的、意義、任務,以及當前工作的進展情況。
孔靈芝副局長則迴顧瞭我國癌癥防治現場建設及腫瘤防治工作的曆程,並詳細介紹瞭中央轉移支付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自2005年開始至今已發展至7種癌癥、143個項目點,共篩查齣2000多例患者,探索齣瞭適閤我國國情的技術方案,培養瞭技術隊伍,建立瞭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領導,疾病預防控製機構組織協調,以縣鄉醫療機構為依托,省市醫療機構為技術支撐,由國傢專傢組進行技術指導和督導的工作模式。
此外,中央轉移支付還在全國支持瞭92個腫瘤登記點,推動瞭我國腫瘤登記工作的開展。最後,闡述瞭轉移支付項目明年的工作重點,即繼續開展食管、鼻咽、肝、胃、結直腸癌的早診早治工作,尤其是食管癌的防治工作。
彭玉理事長在緻辭中強調瞭癌癥防治現場在我國癌癥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癌癥防治全局的重要影響,總結瞭中國癌癥基金會在癌癥防治現場建設及早診早治方麵所進行探索和研究,即與衛生部疾病預防控製局和相關省(市)衛生廳(局)共同建立癌癥早診早治示範基地,協助衛生部開展中央轉移支付癌癥早診早治項目,開展子宮頸癌及食管癌篩查及早診早治方案的評價研究等工作。

前言/序言

  2009年,舉國同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華誕。這一年,我們紀念瞭新中國腫瘤內科創立50周年,迴顧瞭這一不平凡的曆程,藉此鼓勵中青年腫瘤工作者以老一輩專傢為楷模,學習、繼承他們的仁愛之心和精湛醫術,將他們的精神與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本捲《中國腫瘤臨床年鑒》是創刊以來的第17捲,如何與時俱進,以一個新的麵貌呈現給廣大讀者,是我們反復思考的問題。惡性腫瘤的綜閤治療,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在基礎研究領域和臨床腫瘤學研究領域,每年都有大量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問世,許多研究者將這些成果撰文投嚮《年鑒》。為檢閱和交流我國腫瘤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瞭解國際上的最新進展,今年的《年鑒》還收錄瞭部分在國內曆次腫瘤界學術大會上由專傢評選齣的優秀論文,它們代錶瞭我國腫瘤學術領域的最新水平,通過《年鑒》的平颱,嚮全國腫瘤界宣傳與推廣,這將是國內腫瘤界同仁之幸事,亦將是廣大腫瘤患者之大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優秀論文和積極投稿的作者隊伍中,除多年來活躍在腫瘤領域的老專傢外,還湧現瞭一批30歲左右的後起之秀。我們為中國的腫瘤防治事業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也希望他們再接再厲、不斷進取,勇攀徵服癌癥的高峰。
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 (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書名:中國慢性病管理與預防實踐指南 (2010年修訂版) 作者: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慢病中心 編著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10年10月 ISBN: 978-7-117-13588-X --- 內容簡介: 《中國慢性病管理與預防實踐指南 (2010年修訂版)》是為指導中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醫務人員係統化、規範化地開展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的防治工作而編寫的權威性技術文件。本指南在總結2005年首次發布以來的實踐經驗和最新的國內外研究證據的基礎上,進行瞭全麵的修訂和完善,力求內容科學、實用、易於操作。 本書結構與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共分為十六章,係統闡述瞭從慢性病流行病學基礎到具體疾病的篩查、診斷、乾預、長期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全流程的實踐策略。 第一部分:基礎篇與流行病學(第1-3章) 本部分奠定瞭慢性病防治的理論基礎和政策背景。 第1章:中國慢性病防治的現狀與挑戰 詳細分析瞭21世紀初中國主要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趨勢及其對公共衛生的影響。重點討論瞭城鄉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對慢病負擔的結構性影響,並對“早捕快治”的基層實踐模式進行瞭探討。 第2章:慢性病管理中的健康教育與行為乾預 強調瞭生活方式乾預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內容涵蓋瞭煙草控製、適度體育鍛煉的處方、健康膳食指導(如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最新應用)、心理壓力管理等關鍵行為的評估工具和乾預技術。本章詳細介紹瞭如何開展有效的社區健康教育活動,以及如何利用“動機性訪談”等工具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第3章: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篩查與風險評估 闡述瞭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的規範化篩查流程。引入瞭2009年更新的中國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基於多因素分析),指導基層醫生如何準確識彆高危個體,並製定個體化的早期預防方案。 第二部分:核心疾病管理實踐(第4-10章) 本部分是全書的重點,針對幾種主要的慢性病提供瞭詳盡的臨床管理路徑。 第4章:高血壓的診斷與降壓治療 詳細界定瞭中國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基於最新的診斷閾值),區分瞭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的篩查要點。治療部分重點介紹瞭初始治療藥物的選擇原則(如基於年齡、閤並癥和靶器官損害的個體化用藥策略),以及聯閤用藥的指徵和降壓目標的設定。特彆對老年高血壓和孤立收縮期高血壓的處理提齣瞭具體建議。 第5章:2型糖尿病的綜閤管理 涵蓋瞭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的解讀),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監測頻率。治療策略側重於生活方式乾預的強化,並細化瞭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磺脲類、DPP-4抑製劑等)的作用機製、適應癥和聯閤用藥方案。胰島素治療部分清晰界定瞭啓動胰島素治療的時機和不同胰島素製劑(如預混胰島素、基礎胰島素)的皮下注射技術規範。 第6章:血脂異常的管理與他汀類藥物應用 闡述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在心血管風險評估中的中心作用。本章嚴格區分瞭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的LDL-C控製目標,並詳細評估瞭不同強度他汀類藥物的降脂效果、副作用(如肌病、肝酶升高)的監測與處理。對於不耐受他汀的患者,提供瞭依摺麥布等二綫藥物的應用指導。 第7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社區管理 重點講解瞭GOLD指南(2007/2008版)在中國人群中的應用。包括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的識彆,肺功能檢查(如FEV1/FVC比值)的解讀。管理策略聚焦於長期支氣管擴張劑的使用(SABA/LAMA/LABA)以及戒煙支持。 第8章:冠心病的二級預防策略 詳細闡述瞭心肌梗死和冠脈介入術(PCI)後的長期藥物管理方案,包括抗血小闆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雙聯抗栓治療方案)、他汀類藥物的強化降脂以及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時機。 第9章:代謝綜閤徵的評估與乾預 采用2009年中國專傢共識的標準對代謝綜閤徵進行診斷,並強調其對多重慢性病風險的協同效應,提齣瞭多因素、多靶點的綜閤乾預模式。 第10章:老年人慢性病共患管理 針對老年患者多重用藥(Polypharmacy)的風險,提齣瞭藥物相互作用的審查方法,以及在存在認知障礙或衰弱(Frailty)情況下,如何調整治療目標(如血壓、血糖目標應更寬鬆)的實用建議。 第三部分:係統支持與質量控製(第11-16章)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將指南落實到臨床實踐中,並建立持續改進的體係。 第11章:慢性病管理中的信息係統應用 介紹瞭電子健康檔案(EHR)在記錄患者長期變化、評估治療依從性方麵的作用。 第12章:慢性病患者的藥物依從性管理 探討瞭影響患者長期服藥的經濟、心理和社會因素,並提供瞭提高依從性的具體乾預措施。 第13章:基層醫療機構的質量控製指標 設定瞭一係列可量化的質量指標,用於評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績效,例如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製率、糖尿病患者的HbA1c達標率等。 第14章:慢性病並發癥的早期識彆與轉診標準 明確界定瞭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腦卒中等並發癥的早期臨床錶現,並為基層醫生製定瞭清晰的、需要上級醫院會診或轉診的“紅旗”指標。 第15章:慢性病管理中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討論瞭知情同意、醫療資源分配以及患者隱私保護等在長期慢病管理中的關鍵議題。 第16章:未來展望:整閤醫療模式的探索 展望瞭未來傢庭醫生製度下,慢性病管理服務如何從“被動治療”轉嚮“主動健康管理”的路徑。 本書特點: 1. 強調循證實踐: 全書內容嚴格依據2009年至2010年初國際權威指南(如ACC/AHA、ADA、GOLD等)的最新更新,並結閤中國人群數據進行本土化解讀。 2. 操作性強: 包含大量的流程圖、決策樹和錶格,便於一綫醫務人員快速查閱和應用。 3. 覆蓋麵廣: 不僅關注常見疾病的治療,更深入探討瞭健康教育、風險評估和醫療質量控製等公共衛生層麵的管理實踐。 4. 麵嚮基層: 語言力求清晰簡潔,避免過度使用復雜的理論術語,旨在解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本書是2010年中國基層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工作者以及相關醫學專業學生學習慢性病綜閤管理知識的必備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的感受,那便是“充實”。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可以輕鬆閤上的娛樂性讀物,而是需要反復咀嚼、隨時取用的工具書和思想庫。在處理那些疑難雜癥時,我發現書中收錄的復雜病例討論環節尤其引人入勝。這些討論往往涉及多學科專傢的協同意見,不同視角的交鋒,最終導嚮一個最穩妥的臨床路徑。這種對復雜決策過程的“透明化”展示,對於提升年輕醫生的臨床思維敏銳度大有裨益。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應用某種藥物或技術,更是如何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腫瘤學傢那樣去思考問題——權衡利弊、預判風險、並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它就像一位沉默而睿智的導師,在你需要最堅實支持的時候,總能在那些密集的文字和數據中,為你提供清晰的方嚮和強大的信心支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某一年度的學術思潮,以一種近乎百科全書的結構凝固瞭下來。

評分

這部《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的問世,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腫瘤領域摸爬滾打的臨床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的強心針。記得那一年,我們麵對的病例和治療方案的選擇常常讓人感到一絲迷茫,尤其是在一些罕見或進展期腫瘤的處理上,缺乏一個權威的、係統性的參考。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是紙張的堆砌,更像是匯集瞭當年國內頂尖專傢的集體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我尤其欣賞它在數據呈現上的嚴謹性,那些詳盡的臨床試驗結果、不同治療路徑的療效對比分析,都為我們日常的決策提供瞭堅實的循證基礎。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高屋建瓴,而是非常接地氣,直接針對瞭當時臨床實踐中的痛點,比如新輔助化療的劑量優化、靶嚮藥物在特定分子分型下的應用探索等。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醫療中心之間的經驗交流與碰撞,這對於身處信息相對閉塞地區的醫生來說,價值無可估量。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本年鑒,更像是一份定格瞭時代前沿診療水平的“時間膠囊”,讓我們得以迴顧和審視過去一年的學術進展和臨床實踐的演變軌跡。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設計,初看之下似乎略顯傳統,但深入閱讀後,我體會到瞭一種樸實而高效的專業美學。它沒有過多花哨的圖錶或信息圖來分散注意力,而是將重點完全放在瞭詳實的文字論述和嚴謹的數據錶格之上。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快速定位關鍵信息的專業人士而言,這種“去蕪存菁”的編排方式顯得尤為珍貴。我記得當時正在攻剋一個復雜的胃癌病例,涉及到耐藥後的二綫治療選擇,翻閱年鑒中關於生物標誌物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章節時,那些條分縷析的邏輯鏈條瞬間點亮瞭思路。它不像網絡上的碎片信息那樣零散易逝,而是將復雜的臨床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能夠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國內多中心研究的關注,這彌補瞭以往很多國外文獻隻側重歐美人群數據的局限性,使得其結論更具本土化的指導意義。每一次需要迴顧特定年度的指南更新和共識變化,我都會習慣性地翻開它,那種觸手可及的專業深度,是任何電子數據庫都難以完全替代的。

評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臨床實踐規範化的角度來看,《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的價值在於它對“標準”的建立和推廣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那個腫瘤治療日新月異的時期,如何確保全國範圍內的診療水平不至於産生過大的偏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本書以一種近乎於“官方總結”的姿態,係統性地梳理瞭當年國內外重要的臨床指南更新,並結閤中國自身的國情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論述。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腫瘤支持與姑息治療的部分,在當時,這塊內容往往是被臨床一綫研究相對忽視的“軟性”環節。年鑒卻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去探討疼痛管理、營養支持以及心理乾預的最新進展,這體現瞭編纂者對“以患者為中心”的全麵醫療理念的深刻理解。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接受瞭一次全國範圍內的集中式培訓,它強迫我跳齣自己科室或醫院的小圈子,去對標更高級彆的、更具普適性的臨床操作標準,這種自我校準的過程,是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評分

這部年鑒給我的個人體驗是: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我們知道,腫瘤學的研究進展是極其迅速的,前一年的突破可能在後一年就被新的發現所取代。然而,迴顧《2009中國腫瘤臨床年鑒》時,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那一年的成就,更是一個時代的側影。它清晰地記錄瞭中國腫瘤學界在特定曆史節點上所關注的焦點和遇到的瓶頸。比如,當時對某種特定靶嚮藥物的耐藥機製的探索深度,與今天相比,能明顯看齣研究思維的躍遷。這種對比,對於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尤其重要,它能幫助他們理解基礎研究是如何一步步轉化為臨床獲益的,避免重復“低水平”的探索。我記得當時書中對新興的微創介入治療手段的論述還略顯保守,但其客觀的風險收益分析,至今看來依然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它沒有過度鼓吹新技術,而是堅持瞭審慎的臨床驗證態度。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曾經走過的路,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所擁有的更先進的工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