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评传

贾谊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兴国 著
图书标签:
  • 贾谊
  • 汉代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 史学
  • 文化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12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58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4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贾谊评传》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并认真分析前人及时人对贾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生平事迹及著作真伪、写作年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辨,对其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

作者简介

王兴国,男,湖南省株洲市人,1937年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实学史学会理事、船山学社社长、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湖湘文化史。主要著作有:《贾谊评传》、《郭嵩焘评传》、《湖湘文化纵横谈》(主编)、《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合著)、《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轨迹》(合著)、《台湾佛教著名居士传》等,《毛泽东与佛教》是作者长期研究与精心写作的成果。

目录

正篇 贾谊评传
第一章 生平及其事业
第二章 著作的真伪与系年
第三章 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礼治思想
第四章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第五章 维护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第六章 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第七章 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八章 伦理和教育思想
第九章 文艺思想和文学成就
第十章 后人的怀念与评论

副篇 陆贾晁错评传
第十一章 陆贾与晁错的生平事业
第十二章 陆贾和晁错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 陆贾、晁错的哲学思想
第十四章 晁错之具体政见及后人对陆、晁之评论
重要人名索引
重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贾谊评传》以外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其他历史人物或主题,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 --- 浩瀚星辰下的孤勇者:司马迁与汉初历史的镜像书写 ——一本深入剖析史家之魂、权力更迭与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汉代盛名之下的政治家贾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位以笔为剑,以史为魂的太史公司马迁,并以此为轴心,回溯并剖析了奠定大汉王朝基业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秦末汉初。 我们试图通过对司马迁生平的细致梳理,尤其是他遭受宫刑后的“发愤著书”,来探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诞生的深层动因。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一次对历史记录者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立言”之重如何超越“立德”“立功”的哲学探问。 第一部分:屈原与太史公的千年回响:士的悲剧与责任 本书开篇,将司马迁置于一个思想光谱之中,将其与屈原并置比较。屈原的正直与放逐,如何形塑了司马迁对“忠而获罪”的敏感?司马迁早年随父游历的经历,尤其是他少年时对巴蜀山川的探访,以及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广泛涉猎,为他日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奠定了怎样的知识基础? 我们细致考察了汉武帝盛世之下,知识分子面临的夹缝生存状态。司马迁如何在上朝堂与退归故里之间摇摆?他如何周旋于权力中心,同时又不失对历史真相的追求?通过对《史记》中多处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叙事进行文本细读,我们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既坚韧又充满矛盾的司马迁形象。 第二部分:权力的熔炉:楚汉相争的残酷真相 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垓下之围,是历史叙事的经典场景。但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刘邦、项羽二人性格深处的原动力。 刘邦:市井之徒的政治天赋 我们将刘邦视为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的结合体。他如何凭借其卓越的识人用人之能,将萧何、韩信、张良等顶级人才整合到自己的麾下?书中会重点分析楚汉相争的战略转折点——鸿沟议和的签订与撕毁,探讨这背后所反映的政治信誉与生存法则的较量。刘邦的成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还是个人魅力与时代需求的完美契合? 项羽:英雄主义的宿命悲剧 项羽的悲剧,在于其“匹夫之勇”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政治治理能力。本书将分析项羽在灭秦后的分封失误,以及他面对儒生士大夫阶层时的傲慢与不解。我们借用司马迁的笔触,剖析“四面楚歌”时,项羽内心的崩溃与挣扎,他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极致体现,还是政治集团领导人最致命的败笔? 第三部分:汉初功臣群像与“兔死狗烹”的周期律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也刻画了那些构筑王朝根基的功臣集团。本书将集中笔墨描绘韩信的“兵仙”之名与“功高震主”之祸。 韩信之死:从“托孤重臣”到“阶下囚” 我们对比分析了陈平的隐忍、张良的抽身、萧何的持重,与韩信的耿直和不懂得“藏拙”。韩信的结局,是汉初政治清洗的缩影。这不是简单的君臣猜忌,而是新建立的中央集权体系,必然要清除尾大不掉的异姓王势力的结构性矛盾。司马迁对韩信的记载,充满了同情与惋惜,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察”的情感,正是史家良知的体现。 薄太后与吕后的权力过渡 汉朝初立,女性的政治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将探讨薄太后在吕后专权时期的隐忍与布局,以及她如何在吕后去世后,迅速与陈平、周勃联手发动“诸吕之乱”,确保刘氏江山的延续。这一段历史,展示了后宫政治与朝堂权术的精密结合。 第四部分:司马迁的“微言大义”:历史的穿透力 全书的收束部分,将回归到司马迁的写作本体。他为何选择在《秦始皇本纪》中,对暴秦进行严厉批判,却又在《项羽本纪》中饱含热泪?他如何利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来探讨经济基础与政治兴衰的内在联系? 本书认为,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超越了汉朝盛世的粉饰太平,看到了权力更迭背后的“天道”与“人欲”的永恒冲突。他的《史记》,是对一个时代的全面诊断书,他为后世的史家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历史不仅是记录,更是对人性的终极拷问。 通过本书,读者将得以窥见汉初风云变幻的磅礴气象,理解司马迁那颗被铁链锁住却依然燃烧的史家之魂,以及他留给后世关于“忠”、“义”、“名”、“分”的深刻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踏入了一个久远却又鲜活的殿堂,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翻阅的每一页,都像是与一位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贾谊的个人经历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戏剧张力。我被书中对贾谊在政治上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的描绘深深吸引,那种满腔抱负却屡遭挫折的无奈,以及他那份不屈不挠的坚持,读来令人扼腕叹息,又暗自钦佩。书中引用的大量史料,经过作者精心的挑选与整合,非但没有显得枯燥,反而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点缀在文字的海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特别是对贾谊“过秦论”等经典篇章的解读,作者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让我对这些千古名篇有了全新的理解,仿佛看到了贾谊当年挥毫泼墨时的情景,感受到了他那份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佳作,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浩瀚的史海中给我注入的一股清流。它并没有追求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向读者展现了贾谊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传奇一生。作者在叙述上,展现出了一种游刃有余的功力,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人物的情感温度。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对贾谊晚年心境的描绘,那种壮志难酬的痛苦,以及在流放之地依然保持的对国家未来的思考,都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作者在论述中,旁征博引,却又能做到恰到好处,不会让读者感到信息过载,反而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贾谊思想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他如何从一个年轻气盛的政治新星,逐渐成长为一个洞察世事、心怀天下的大儒,这一过程被刻画得极为细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只看其功过,更要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内心的挣扎。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贾谊评传》,便被其低调而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度的思想探索即将展开。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预想的更为精彩。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能描绘出无比生动的人物形象。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扎实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一点一滴地搭建起贾谊的形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贾谊与汉初政治斗争时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力图展现出各方势力的立场和考量,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更加立体和真实。贾谊的政治失意,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时不我与”的悲凉,以及他仍然坚持的“非常之功,待非常之人”的信念,都让我在阅读时为之动容。作者对于贾谊的著作,如《论积贮疏》等,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贾谊为何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奇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贾谊个人的评价,更是一次对汉初政治格局和思想流派的深入考察,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古朴而又不失力量感的美学扑面而来。浅灰色的封底与封面主体那抹深邃的墨绿形成鲜明对比,中央烫金的书名“贾谊评传”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如同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简洁明了的目录,每一章的标题都凝练有力,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作者的序言更是令人动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贾谊这位历史人物深沉的敬意与深刻的理解,仿佛他本人就是一位与贾谊神交已久的老友,怀着对往昔的追忆,娓娓道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历着贾谊的仕途沉浮,感受着他那颗救国救民、报效君主却又怀才不遇的赤诚之心。作者对历史背景的考据严谨细致,对贾谊的生平事迹的梳理清晰流畅,使得每一个情节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贾谊文章的分析,那些充满智慧与远见的论述,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对这位“长沙子”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预期的只是对一位古代名人的生平介绍,然而,事实远比这更令人惊喜。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贾谊。我被书中对汉初政治局势的细致描绘所折服,作者对于当时各个政治派别的微妙关系,以及贾谊身处其中的处境,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贾谊的才华,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理想与局限。我对书中关于贾谊“政治改革”的讨论部分尤为感兴趣,作者不仅呈现了贾谊的构想,更对其可行性以及当时的阻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时而如古语般凝练,时而又如现代散文般流畅,这种结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许久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灵魂。

评分

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真的很重要,与我们认知的理念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一本科学的书

评分

最喜欢郝思嘉的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狡猾,自私,无情,为了权益不择手段,只看结局不重过程,又从来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很多人的处事方式相悖,可我还是那么喜欢她,那种对生活的热情,不顾一切的努力,百折不挠,任何事都无法压垮的斗志,紧紧抓住你的目光。

评分

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评分

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评分

最喜欢郝思嘉的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狡猾,自私,无情,为了权益不择手段,只看结局不重过程,又从来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很多人的处事方式相悖,可我还是那么喜欢她,那种对生活的热情,不顾一切的努力,百折不挠,任何事都无法压垮的斗志,紧紧抓住你的目光。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真的很重要,与我们认知的理念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一本科学的书

评分

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