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型显示(上)

发光型显示(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崎映一,马杰 著
图书标签:
  • 发光显示
  • OLED
  • MicroLED
  • 显示技术
  • 电子工程
  • 材料科学
  • 光电技术
  • 显示器件
  • 新型显示
  • 信息显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09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829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1-01
页数:1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前沿显示技术丛书:发光型显示(上)》是 “前沿显示技术丛书”之一。《发光型显示》共分上下两册。《前沿显示技术丛书:发光型显示(上)》作为上册重点介绍了布劳恩管(CRT)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薄型CRT的神类和开发过程,以及荧光管显示器(VFD)、场致发射型显示器(FED)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及未来发展动向等;下册则重点介绍了等离子显示板(PDP)、发光二极管(LED)、无机EL和有机EL等构造和工作原理。《前沿显示技术丛书:发光型显示(上)》的主编和执笔者都是日本当今各相关技术领域中的人士和长年工作于第一线的专家。
   《前沿显示技术丛书:发光型显示(上)》可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人员、技术人员及高层技术主管、管人员的参考用书,而可作为大学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山崎映一,1955年东京大学电气工学科毕业,1994年(株)日立制作所CRT设计开发部,现在LG电子(株)技术顾问,著作:《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Shadow-Mask Color Cathode Ray Tubes》“Advances in Imaging and Electron Physics”,Vo1.105,1998,Academic Press。

目录

第1章 CRT
1.1 概述
1.2 CRT的历史
1.2.1 CRT的发明及其应用
1.2.2 电视的实用化
1.2.3 彩色电视时代
1.2.4 多媒体时代
1.3 原理和基本构造
1.3.1 一字形电子枪及条状荧光屏
1.3.2 一字形电子枪及点状荧光屏
1.3.3 品字形电子枪及点状荧光屏
1.3.4 各种方式在几何学上的尺寸关系
1.4 荫罩
1.4.1 材料及制造工艺
1.4.2 荫罩支撑机构
1.4.3 温度修正
1.4.4 磁屏蔽
1.4.5 莫尔条纹
1.5 荧光屏
1.5.1 荧光粉
1.5.2 荧光屏的形成
1.5.3 电子束轰击点的误差
1.5.4 轰击点误差修正
1.6 电子枪
1.6.1 电子枪的基本构成
1.6.2 各种形式的电子枪
1.6.3 阴极
1.7 玻璃管壳
1.7.1 X射线的吸收与着色现象
1.7.2 可见光的吸收
1.7.3 熔合
1.7.4 强度
1.7.5 厚度与重量
1.7.6 补强
1.8 偏转
1.8.1 非点误差
1.8.2 彗形像差
1.8.3 光栅畸变
1.8.4 会聚与光栅畸变的修正
1.8.5 用于数字化显示
1.8.6 偏转角
1.8.7 温度上升
1.8.8 防止漏磁
1.9 高清晰显示用的显像管
1.9.1 数字化显像管
1.9.2 HD3、V管
1.10 适看性的改善与人体工学的考虑
1.10.1 改善对比度
1.10.2 荧光屏曲率的降低与平面张力荫罩
1.10.3 人为因素及对健康的影响
1.11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第2章 薄型CRT
2.1 概述
2.2 薄型CRT的种类及开发经过
2.2.1 用单电子源的方式
2.2.2 用线状电子源的方式
2.2.3 用面状电子源的方式
2.3 用单电源方式
2.3.1 Gabor管
2.3.2 Aiken管
2.3.3 电子倍增型薄型CRT
2.3.4 扁平管
2.4 用线状电子源的方式
2.4.1 片状电子束(SB)方式的薄型CRT
2.4.2 电子束引导方式的薄型CRT
2.4.3 CRT(CRT、Panel)
2.5 用面状电子源的方式
2.5.1 Digisplay
2.5.2 混合等离子薄型CRT
2.5.3 MDS方式薄型CRT
2.5.4 大型高清晰度MDS方式薄型CRT
2.6 其他薄型CRT
2.7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第3章 荧光显示管(VFD)
3.1 荧光显示管的历史
3.1.1 构造与工作原理
3.2 基本驱动电路
3.2.1 静态驱动
3.2.2 多路驱动
3.2.3 重叠驱动
3.2.4 驱动时序条件
3.3 电气及光学特性
3.3.1 灯丝电压的特性
3.3.2 栅极阳极截止特性
3.3.3 发光特性
3.4 VFD的构成材料
3.4.1 真空管的构成及结构材料
3.4.2 荧光体
3.4.3 阴极材料
3.4.4 厚膜材料
3.4.5 薄膜材料
3.4.6 金属零件类
3.5 VFD的制造技术
3.5.1 阳极基板制造技术
……
第4章 汤致发射显示器(FED)

前言/序言


《奇迹的边缘》 第一卷:尘封的信件 夜,浓得化不开。海港城市“浮光镇”的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鱼腥味。老旧的灯塔孤独地矗立在海角,它的灯光如同疲惫的眼睛,在漆黑的海面上划出一道道摇曳的光痕。 林逸,一个身材清瘦、眼神中带着几分迷茫的青年,正坐在自家简陋的书桌前。桌上堆满了泛黄的书籍和零散的纸张,散发着陈旧墨水和古籍特有的味道。窗外,偶尔传来海鸥凄厉的叫声,像是对这沉寂夜晚的唯一回应。 林逸并非是这个小镇的原住民。他几年前带着一个模糊的承诺,来到这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他从事着一份与书本相关的工作——在镇上唯一一家名为“拾光阁”的书店里打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整理那些沾染了岁月痕迹的文字。这工作枯燥而清贫,但他却乐在其中,仿佛在这些纸页中寻找着某种失落的慰藉。 今夜,他正在整理一批新到的二手书。这批书来自一个远在内陆的小镇,据说是那位原主人在清理旧宅时偶然发现的。林逸对这些来源不明的旧书总是怀有莫名的兴趣,他觉得每一本书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被尘封的秘密。 在一堆厚重的历史类书籍中,他摸到了一本格外沉甸甸的皮面笔记本。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只是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圆润。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并非是规整的文字,而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字迹潦草却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林逸起初以为只是某个人的日记,但随着翻阅,他发现其中记录的内容并非琐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更为奇特和古老的信息。 笔记的开头,是一连串他从未见过的符号,像是某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紧接着,是一些模糊的地图草图,上面标注着一些他从未听说过的地名,甚至还有一些天文星象的描绘。随着笔记的深入,林逸的心跳开始加速。他读到了一些关于“能量”、“共鸣”、“维度”等词汇,这些词汇在寻常的语境中并不常见,但在这里,却被描述得充满了神秘和力量。 其中一页,用一种近乎颤抖的笔迹写着:“时空之门并非传说,它隐藏在凡人看不见的缝隙中,等待着有缘人开启。而开启它的钥匙,并非实体,而是某种……共鸣。” 林逸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又涌向脑海。他从未接触过如此玄奥的内容,这让他感到既困惑又着迷。他花了整整一个晚上,仔细地研读这本笔记本,试图理解其中晦涩的含义。笔记本中还夹杂着一些折叠的信件,信封上没有收件人,也没有寄件人,只是用一种古老的字体写着“致未来的探寻者”。 其中一封信,写道:“如果你正在阅读这封信,那么你已经窥见了帷幕之后的世界。我们并非来自这个时代,我们的知识和科技,都建立在对宇宙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我们曾经试图引导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历史的洪流太过强大,我们的存在最终被遗忘,我们的知识被视为异端。现在,我们留下这些线索,希望能够有下一位勇敢者,能够延续我们的探索。” 信中还提到了一种“共鸣水晶”,据说是储存了某种特殊能量的物质,能够与特定的频率产生共鸣,从而引发难以想象的效应。信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水晶的外形、触感,甚至还提到了它可能隐藏的地点,只是这些地点都相当模糊,像是某种谜语。 林逸感到自己的人生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巨浪席卷。他一直以来平静而略显孤寂的生活,似乎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这些尘封的信件和笔记,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而他,似乎不小心瞥见了门后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景。 他知道,这并非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普通人的发现。这本笔记本,这些信件,都指向一个他从未触及过的领域——一个关于宇宙、关于能量、关于时间与空间,甚至关于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更深层探索。 夜色渐深,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林逸看着窗外朦胧的月光,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他决定,要追寻这些古老的线索,去探寻那个神秘的“共鸣”,去理解那些被遗忘的知识。他的生活,从这一刻起,将不再是仅仅整理书本,而是开始一段真正意义上的……探险。 第二卷:迷失的地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逸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那本笔记本和那些信件的研究中。他几乎废寝忘食,白天在“拾光阁”勉强应付着工作,夜晚则完全沉浸在古老文字和晦涩符号的海洋里。他开始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考古文献,甚至一些被禁的神秘学书籍,试图找到笔记本中提到的一些线索的蛛丝马迹。 笔记本中的地图草图,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发现,这些草图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地理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许多偏差和扭曲,仿佛是一种经过加密或变形的记录。他尝试着将这些草图与世界地图进行比对,发现其中一些地名,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早已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 “这个‘寂灭之海’,究竟是哪里?”林逸喃喃自语,他将这个词在各种古籍中搜索,却一无所获。他又盯着笔记本中画着的一连串星象图,发现这些星象图与当下的星空排列截然不同,而是一种更加古老、更加遥远的排列。他甚至怀疑,这些星象图描绘的是地球在宇宙中运行的某个特定时期。 “也许,这些地图和星象,并非描绘的是现实世界的地理位置,而是某种……能量节点的位置。”林逸心中闪过一个大胆的猜测。笔记本中反复提到的“能量”,让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古籍中被描述为拥有神秘力量的地方。 他查阅了关于古代遗迹、传说中的圣地、甚至是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他将笔记本中的符号与各种古代文字进行对比,发现其中一些符号与早已失传的苏美尔文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甚至某些印第安部落的图腾有着相似之处。这让他感到,这些信息可能源自一个极其古老、极其庞大的文明体系。 信件中提到的“共鸣水晶”,更是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他试图理解“共鸣”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与其固有频率相同的振动影响时,振幅会显著增大的现象。他开始思考,是否存在某种非物理的“频率”,能够与某种“水晶”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超乎想象的效应。 “难道,这些信件的作者,是某个古代文明的遗民?他们留下的,并非是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份……遗产,或者是一份……预警?”林逸越来越觉得事情的复杂性远超他的想象。 他尝试着去寻找“拾光阁”的老板,一位名叫李奶奶的老太太。李奶奶在这里经营这家书店已经几十年了,她见识广博,而且对镇上的许多历史传说都了如指掌。 “李奶奶,您有没有听说过,关于‘寂灭之海’或者‘共鸣水晶’之类的说法?”林逸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奶奶放下手中的放大镜,眯着眼睛看了林逸一眼,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林逸啊,你最近在看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书?这些名词,我可从未在镇上的任何传说里听过。” 她的回答让林逸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如果这些信息是真的,那么它很可能被隐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或者只在极少数人之间流传。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林逸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本地海域地质变迁的古老图册。图册中,描绘了数百年前,这片海域一些如今已经消失的岛屿和海湾。当他翻到一页时,他突然停住了。那是一幅描绘古代海图的复刻品,上面标注着一些如今已无人知的地名。其中一个地名,用一种古老的字体写着,“湮海”,而它所处的位置,与笔记本中“寂灭之海”的描述,有着惊人的吻合。 “湮海……难道就是……寂灭之海?”林逸的心跳再次加速。他将这幅古代海图与笔记本中的草图进行了仔细比对,发现两者在比例和某些关键点上都存在着显著的联系。虽然笔记本中的草图更加抽象和模糊,但“湮海”的轮廓,似乎正是“寂灭之海”的一种早期形态。 这意味着,笔记本中的信息,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某种真实存在的地理和历史记录,只是被进行了某种形式的“加密”。 然而,找到“湮海”的位置,只是第一步。笔记本中还提到,“开启共鸣的钥匙,并非实体,而是某种……共鸣。”那么,他需要找到的,是那个能够触发共鸣的“频率”或者“信息”。 他继续深入研究那些星象图,试图从中找到隐藏的规律。他注意到,在某些特定的星象组合出现时,笔记本中的某些符号会显得尤为突出,仿佛是被某种“激活”了一样。他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星象图与古代历法进行比对,希望能找到某种时间上的关联。 “难道,这些信息,是与天体的运行周期有关?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某个特定的星象排列,才能够真正‘解锁’这些古老的秘密?” 林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而他手中的线索,只是点点星光。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也更加充满未知。但他已经无法回头,那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已经悄然打开,而他,正一步步地走向那扇门的深处。他渴望了解,那些信件的作者,他们究竟是谁?他们为何留下这些信息?而那所谓的“共鸣”,又将带他去往何方? 第三卷: whispers in the dark 随着研究的深入,林逸发现,笔记本中的信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那些晦涩的符号,并非简单的文字,更像是一种编码,一种记录能量流动的密码。他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不再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是去感受那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象”和“能量”。 他注意到,在笔记本中,关于“共鸣”的描述,往往伴随着一些特殊的符号组合。这些符号,形态各异,有的如同漩涡,有的如同闪电,有的则如同某种抽象的几何图形。林逸将这些符号记录下来,并在“拾光阁”的各个角落搜寻着类似的图案。他翻阅了大量关于古代宗教、神秘主义和民间传说相关的书籍,试图找到这些符号的出处。 终于,在一个关于古老祭祀仪式的书籍中,他看到了一种与笔记本中“漩涡”符号极为相似的图腾。书籍中记载,这种图腾是古代部落用来“连接天地”的媒介,能够引动“自然之灵”的力量。这让他意识到,笔记本中的符号,可能与某种古老的能量运用方式有关。 “自然之灵……难道,所谓的‘共鸣’,并非是物理层面的,而是某种……精神层面的连接?” 这个想法让林逸感到一丝不安,但也更加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尝试着去“感受”那些符号,去想象它们所代表的能量流动。他将笔记本中的一些符号画在纸上,然后对着它们冥想,试图进入一种类似于“入定”的状态。 起初,他一无所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感觉到一种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极其难以捕捉,仿佛是潜藏在意识深处的微光。他将这种感觉记录下来,并与笔记本中的描述进行对比。 “笔记本中提到,‘共鸣并非强制,而是吸引’。也许,我的做法太过急切,应该顺其自然。” 他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湮海”这个地理位置的探索上。他根据古代海图和笔记本中的草图,绘制出了一个大概的“湮海”区域。这个区域位于一片人烟稀少的海岸线附近,那里地势险峻,多礁石,历史上也鲜有船只敢于靠近。 林逸决定亲自前往实地探查。他收拾了一些基本的装备,包括探险用的指南针、手电筒、绳索,以及当然,那本珍贵的笔记本。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计划,只是在一天清晨,悄悄地离开了浮光镇。 旅途中,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但也有一种莫名的期待。他沿着崎岖的海岸线前行,海风呼啸,浪涛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巨响。他不断地对照着笔记本中的草图,寻找着标志性的地理特征。 在走了两天两夜后,他终于来到了笔记本中描绘的最为关键的区域。那里,有一处巨大的海蚀洞,洞口被巨大的岩石遮蔽,仿佛是一张沉默的巨口,吞噬着海浪的声音。 “这里……应该就是‘湮海’的核心区域了。”林逸心中暗想。 他小心翼翼地进入海蚀洞。洞内漆黑一片,只有他手电筒的光束在岩壁上跳跃。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静谧”。他发现,洞壁上刻满了各种古老的符号,与笔记本中的符号惊人的相似。 “这些……就是他们留下的痕迹!” 他沿着洞穴深处前进,每走一步,都感觉周围的空气似乎变得更加“稠密”,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他。他注意到,在洞穴的最深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平台,平台中央,赫然摆放着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 水晶不大,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表面散发着淡淡的荧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神秘。林逸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伸出手,触摸那块水晶。 当他的指尖触碰到水晶的瞬间,一股奇异的“暖流”瞬间涌入他的身体,仿佛是他身体里某种沉睡已久的东西被唤醒了。紧接着,洞穴中的符号仿佛活了过来,开始在他眼前闪烁,发出低沉而悠扬的“嗡嗡”声。 他感到自己的意识开始模糊,耳边传来无数低语,像是古老的声音在对他诉说。他看到了画面,看到了星辰的运行,看到了宇宙的诞生,看到了……遥远的文明,以及他们曾经的辉煌与衰落。 “这就是……共鸣?”林逸在意识模糊中,喃喃自语。 他意识到,这块水晶,并非简单的矿石,而是某种“信息载体”,一种储存着古老知识和能量的“钥匙”。而那些符号,则是开启这把钥匙的“咒语”,一种与宇宙能量产生共鸣的“语言”。 他体内的“暖流”越来越强,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感到自己的感官变得前所未有的敏锐,能够“听”到海浪的呼吸,能够“看”到岩石深处的脉络。 然而,这种强烈的体验,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感到自己的意识如同置身于风暴之中,被海量的信息和能量所席卷。他知道,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力量,他可能会被彻底摧毁。 他努力地集中精神,回想起笔记本中关于“控制”和“引导”的描述。他尝试着将那股涌入体内的能量,引导向水晶,试图与之形成一种“平衡”。 就在他感到自己即将达到极限的时候,洞穴中的嗡嗡声突然减弱,那些闪烁的符号也渐渐平息。那股强烈的暖流,也渐渐退去,只留下一种温和的“余韵”。 林逸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他看向那块依然散发着淡淡荧光的水晶,眼神中充满了惊叹和一丝后怕。他知道,他刚刚经历了一次生死边缘的考验,也触碰到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他明白,这块水晶,这些符号,这些信件,都是通往更深层秘密的入口。而他,已经踏上了这条无法回头的探寻之路。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静,但他已经准备好了。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里,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他去揭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开始阅读。我对发光型显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学习的道路上亮起了一盏指路明灯。从第一章节的开篇,我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技术术语,而是从最基本的光学原理和人类视觉感知的特性入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发光型显示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令人敬佩。书中对各种发光机制的阐述,如电致发光、光致发光等,都配以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公式推导,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感觉学到了真东西。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上”这个部分的收尾,希望它能为接下来的“下”卷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留下一些引人遐想的未来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理论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发光型显示技术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更深入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整体感觉非常专业,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让阅读过程更加愉悦。封面的设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那种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视觉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书页,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随处可见,它们有效地辅助了文本内容的理解,让那些复杂的原理和结构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作者采用了多种方式,比如文字描述、比喻类比,甚至还有一些小故事,使得原本晦涩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之前一直认为发光型显示技术离我们很遥远,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屏幕,到家中的电视,再到未来的虚拟现实设备,都离不开这些先进的技术。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色彩还原和能效比的讨论,这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科技“创造光”的艺术解读。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面临着一些关于显示技术选型的问题。我需要深入了解各种发光显示技术的优劣势,以便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这本书的名字“发光型显示(上)”恰好契合了我的需求。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书中对不同发光机制的介绍非常详尽。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原理开始,逐步讲解了各种发光材料的特性、制备工艺以及它们在显示面板中的具体应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驱动电路和像素设计的章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显示效果的精细程度和响应速度。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例如对比不同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际表现,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可靠性、寿命和环境影响的讨论非常感兴趣,毕竟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宝典,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技术挑战。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里,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了。封面上那些流光溢彩的文字,仿佛真的在诉说着某种神秘的光学原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光学和显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带来更生动、更逼真视觉体验的技术。想象一下,屏幕上的画面不再是冰冷的像素堆砌,而是能够散发出真实的光芒,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这本书的标题——“发光型显示(上)”——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份好奇。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对于“上”的标注,也预示着这将是一个系列的开端,或许它将带领我从基础的概念一路深入到前沿的技术探索。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各种发光原理的讲解,比如OLED、Micro-LED等,希望能看到它们在材料、结构、驱动方式等方面的详细剖析。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发光型显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挑战,例如在电视、手机、甚至AR/VR设备中的表现,也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可能是一次关于视觉革命的启蒙之旅,让我对未来的显示技术充满无限遐想。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发光型显示”这个概念。作者似乎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技术方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领域的发展。从历史溯源到理论基础,再到当前主流技术的介绍,这本书都做到了有条不紊。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在应用层面进行了广泛的思考。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发光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显示效果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不知道这本书中是否会对此有详细的解释。此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诸如柔性显示、透明显示等概念,都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发光型显示领域的诸多方面,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更深入的认识。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内容,但它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