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克 著,吴志宏 译
图书标签:
  • 赫尔佐格
  • 德梅隆
  • 建筑
  • 建筑设计
  • 法国建筑
  • 现代建筑
  • 建筑师
  • 建筑理论
  • 作品集
  • 20世纪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1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5624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套全集为普利茨克奖得主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作品全收录,是建筑学专业人员必备的学习参考资料。卷次按年代划分,目前共有四卷。 本卷由编者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十年的设计进行综述开篇;接下来是这期间重要设计作品的全面介绍,从项目委托到设计方案探讨,到最后建造竣工,同时辅以大量的草图、线图和照片;图量丰富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的特点之一,另一大特点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还编录了两位大师的重要言论和著述,理论性颇强;附录部分有1978~1988年期间所有作品的年表和简要项目介绍,二位大师参展和获奖情况及其他。

目录

导言
后浪漫世界的建筑——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1978~1988年的设计
1978~1988年的建筑与方案
No.3 集市广场设计方案,瑞士巴塞尔
No.5 蓝屋,瑞士巴塞尔附近的奥伯韦尔
No.7/37 穆赫累坦赫的室内和室外游泳池,瑞士里恩
No.14 弗雷摄影工作室,德国魏尔一莱茵
No.17 石屋,意大利塔沃莱
No.22 兽医住宅,瑞士达格默尔塞伦
No.23 剧院,瑞士瓦莱州维斯普小镇
No.25 射手大街公寓,瑞士巴塞尔
No.27 胶合板住宅,瑞士巴塞尔附近的伯特明根
No.28 乐高巡回展览
No.29 分隔墙处的公寓,瑞士巴塞尔
No.31 施维特商住公寓,瑞士巴塞尔
No.34 艺术品收藏家住宅,瑞士泰维尔
No.35 E,D,E,N,亭,伊甸园饭店,瑞士莱茵费尔登
No.38 利可乐仓储建筑,瑞士劳芬
No.40 综合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集合广场
No.43 先锋大街住宅项目,奥地利维也纳一阿斯本
No.44 施沃兹公园公寓和退休住宅,瑞士巴塞尔
No.46 山德士技术发展中心,瑞士巴塞尔
No.47 “建筑思维形式”展,瑞士巴塞尔建筑博物馆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论述
建筑的特殊重力
自然中隐匿的几何学
雅克·赫尔佐格和西奥多拉·菲舍尔的对话
附录
作品年表
展览与获奖
参考文献
生平介绍
图片致谢

前言/序言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开创性视野与早期探索(1978-1988) 在建筑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些名字如同耀眼的星辰,它们不仅定义了一个时代,更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材料、形式、空间的深刻理解,重新塑造了我们对建筑可能性的认知。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与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这对来自瑞士的建筑师组合,无疑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们的作品以其惊人的原创性、对材料的精妙运用以及对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而闻名于世。 本书《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是对这对传奇组合在职业生涯早期——从1978年到1988年这十年间的开创性作品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度解读。这十年,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奠定其独特建筑语言、探索设计边界、并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的关键时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理解他们日后一系列标志性建筑背后的思想脉络、设计策略以及对建筑本质的持续追问的珍贵入口。 早期探索:从物质性到感知性的飞跃 1978年,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彼时,建筑界正经历着后现代主义的喧嚣,但这对年轻的搭档却选择了一条更为内敛、更为注重本质的探索之路。他们的早期作品,虽然规模可能不如后来的巨型项目,但其思想的深度和设计的精准度,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潜力。 本书收录的作品,清晰地展示了他们如何从对建筑材料本身的物质性展开研究,并逐步将其转化为一种深刻的感知体验。他们不满足于材料的传统运用,而是通过创新的组合、加工方式,赋予材料全新的生命力。例如,他们对混凝土的粗糙肌理、对木材的自然纹理、对金属的反射光泽的探索,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为了触及观者的感官,激发观者的情感。 在这一时期,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开始大胆地挑战建筑的“显而易见”。他们常常从一个看似平凡的场地、一个日常的建筑类型出发,通过细微但极具颠覆性的干预,挖掘出隐藏在其之下的潜能。这种“去表象化”的设计方法,使得他们的建筑在简洁的外表下,蕴藏着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意义。 对“场所”的敬意与重塑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从未脱离其所处的“场所”。“场所”在他们的设计哲学中,不仅仅是地理位置,更包含了历史、文化、气候、社会等诸多维度。本书中的项目,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如何敏感地捕捉并回应场所的特质。 他们不屑于将普适性的设计模板强加于任何地方,而是致力于创造与特定场所深度对话的作品。这种对话,有时是通过尊重和延续场所的现有肌理,有时则是通过引入鲜明的对比和张力,来激发人们对场所的全新认知。他们对“痕迹”的关注,对旧有建筑的敬意,以及对新旧材料和形式的巧妙并置,都体现了他们对场所历史性和连续性的深刻理解。 在《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为瑞士的乡村小镇设计住宅,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规划公共空间,如何处理工业遗址的再生。每一个项目,都如同一次对特定场所精神的深入田野调查,并最终以建筑的形式,给出了一份充满智慧和诗意的答卷。 形式的解放与功能的重构 在形式上,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由度和实验性。他们不拘泥于任何既定的风格流派,而是根据项目本身的特性和设计目标,来探索最适宜的形式语言。本书中的作品,从严谨的几何体块到富有雕塑感的形态,展现了他们形式探索的多样性。 然而,他们的形式探索并非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紧密围绕着功能和空间体验展开。他们擅长通过对空间流线的精心设计,引导人们的活动路径,并创造出出人意料的空间体验。同时,他们也常常将功能的需求转化为形式的驱动力,使得建筑的结构和形态,都成为其功能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中的项目,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划分、对光线的引入、对视线的控制,来塑造建筑内部和外部的感知。他们对“空”与“实”的精妙处理,对“内”与“外”的模糊界定,都使得他们的空间具有了非凡的活力和感染力。 材料的革命与技术的创新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最令人称道的特质之一,便是他们对材料的独特理解和精妙运用。他们将材料视为建筑的灵魂,并通过各种实验性的手法,发掘出材料的潜力。在本书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挑战材料的传统认知,如何通过新的组合和处理方式,赋予材料全新的特性。 例如,他们对混凝土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浇筑,而是通过对模板、表面肌理的精细控制,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质感和表现力。他们对玻璃的运用,也超越了简单的透明性,而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玻璃、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调节光线、控制视线、并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本书的详细图纸、模型照片和项目分析,将带我们深入了解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材料和技术方面的每一次创新尝试。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工艺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洞察,都为他们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建筑边界的持续拓展 1978年至1988年,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国际建筑舞台上逐渐展露头角的十年。他们以一连串的优秀作品,赢得了同行和评论界的广泛赞誉。本书中的项目,正是他们不断挑战建筑的边界,不断拓展建筑可能性的最好证明。 他们不仅在住宅、公共建筑等传统领域有所建树,也开始涉足艺术展览空间、工业建筑等更具实验性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展现了他们对不同建筑类型和尺度的驾驭能力,以及他们跨界融合的创新精神。 《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全集(第1卷)(1978-1988年)》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建筑作品的书,它更是一份关于创造力、关于思考、关于建筑师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理解世界、介入世界、并最终改变世界的鲜活案例。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杰出的建筑设计,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灵感,思考建筑的未来,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如何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建立更深层、更有意义的联系。这十年,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建筑生涯的序章,但其深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已经为他们日后成为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埋下了最坚实、最有力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了他们巅峰时期的作品,更在于它忠实记录了两位建筑大师从学徒到大师的“形成期”。在1978到1988这十年间,他们的作品尚未形成日后那种标志性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皮肤”概念,但那种对结构逻辑的清晰梳理,对体量组合的纯粹推敲,已经显现出日后巨大的潜力。阅读这些早期实践,就像是在观察一棵树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一次关键的生长和适应。我尤其关注了那些尚未被广泛提及的小型公共项目和私人委托,这些“试验田”往往更能暴露建筑师的真实意图和技术短板,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是抱着一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而非简单的“作品集锦”心态来呈现的。这使得整本书的学术可信度和阅读的深度都大大提升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 DNA 的人来说,这是无可替代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在阅读中寻找某种哲学隐喻的爱好者来说,这批早期作品的呈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那个年代,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似乎还没有被过多的市场需求和媒体聚光灯所裹挟,他们的设计语言显得异常纯粹,带着一种近乎“反建筑”的姿态。这种姿态体现在他们对传统形式的戏仿与颠覆上,尤其是在对边界、围合感以及光线过滤的精妙处理上。那些关于立面处理的描述,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首结构严谨的现代诗歌。他们如何用最少的元素,制造出最大的空间张力?如何让建筑的“皮肤”成为表达场所精神的关键?这本书的编辑非常聪明地将早期手稿和项目草图穿插其中,这些手稿的粗粝感,与最终落成作品的光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从概念萌芽到最终实现的艰辛历程。这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建筑方法论的生动教材。

评分

初读这卷关于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创作初期(1978至1988年)的记录,我立刻被他们那种近乎偏执的、对地域性和材料性的执着所吸引。那个阶段的作品,远没有后来那种国际大都市的宏大叙事感,反而充满了瑞士本土的克制与深思。那些关于木材、石头和混凝土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对话——他们似乎在询问材料本身的“性格”和“记忆”。比如对传统农舍结构的解构与重塑,那种对乡村建筑逻辑的抽象提炼,精准而犀利,显示出他们初期的理论根基是多么的扎实。文字部分的分析,虽然专业,但叙述的口吻却充满了一种冷静的激情,它引导着读者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尺度关系和光照角度。读完对某几个早期住宅项目的剖析,我感觉自己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都加深了一层,它不再是简单的居住场所,而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紧密耦合的复杂系统。这十年,是他们思想的“土壤期”,每一页都浸润着对建筑本体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硬壳的质感,沉甸甸的压手感,光是把它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建筑哲学与历史厚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眼睛,更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感。尤其是那些早期项目的黑白照片,颗粒感十足,光影对比强烈,仿佛能直接触摸到那个年代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排版布局上,设计师显然深谙留白之道,让那些线条图和平面图得以呼吸,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淹没。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平衡上所下的功夫,文字的叙述性与图像的直观性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翻阅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回顾。这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录,它更像是一件可供把玩的艺术品,细节之处无不彰显着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早期那种对材料的原始敬畏与对空间本质的纯粹探索。对于任何一个珍视实体书媒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评分

坦白讲,阅读这本年代跨度集结的作品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想象一下,在八十年代的瑞士,面对着尚未被充分数字化的建筑图纸,他们是如何进行如此前卫的构思的?这批作品所透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念,放在今天这个追求快速迭代和标准化设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既有语境的深刻理解和耐心的打磨,而非一味地追求新奇的几何形式。书中的文字对当时欧洲建筑思潮的背景交代得非常到位,使得我们能将这些作品放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下去审视——他们是如何在后现代主义的余晖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更具物质性和场所感的道路的。这种对“在地性”的深刻回应,贯穿始终,让每一个项目都像是从其基地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一直想找关于大师的作品。终于有所收获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一直想找关于大师的作品。终于有所收获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这套书算是物美价廉吧 里面的印刷有点一般

评分

这套书算是物美价廉吧 里面的印刷有点一般

评分

这套书算是物美价廉吧 里面的印刷有点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