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技术常用标准汇编: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卷

输变电技术常用标准汇编: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输变电技术
  • 继电保护
  • 自动控制
  • 电力系统
  • 标准汇编
  • 电气工程
  • 电力工程
  • 规范标准
  • 技术手册
  • 电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95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0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7
字数:136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输变电技术常用标准汇编: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卷》在使用时请读者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标准具有时效性,《输变电技术常用标准汇编:继电保护与自动控制卷》收集的标准可能会被修订或重新制定,请读者使用时注意采用最新的标准有效版本。
2.鉴于标准的出版年代不尽相同,对于其中的量和单位不统一之处及各标准格式不一致之处未作改动。

目录

GB/Z6829—2008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要求
GB/T7261—2008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11920—2008电站电气部分集中控制设备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14047—1993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GB/T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15145—2008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T15510一2008控制用电磁继电器可靠性试验通则
GB/T16934—1997电能计量柜
GB/Z22201—2008接触器式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GB/Z22204—2008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GB/T22387—2008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
GB/T7327—2008交流系统用碳化硅阀式避雷器
GB11032—2010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GB/T20639—2006有间隙阀式避雷器人工污秽试验
GB/T22389—2008高压直流换流站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导则
DL/T478—2001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559—2007220kV~75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DL/T584—20073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
DL/T587—2007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DL/T814—2002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DL/T872—2004小接地电流系统单相接地保护装置
DL/Z886—2004750kV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DL/T993—2006电力系统失步解列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995—2006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
DL/T1011—200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数据交换格式规范
DL/T1075—2007数字式保护测控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1101—20Q935kV~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验收规范
DL/T5147—2001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定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新进展 书籍名称: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新进展 ISBN:[此处应填写该书的实际ISBN,若无则留空或使用占位符] 出版社:[此处应填写该书的实际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此处应填写该书的实际出版日期] ---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运行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运维 本书系统梳理了当前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聚焦于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对传统电力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带来的深刻变革。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旨在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参考指南。 第一章:智能电网架构与运行优化 本章深入剖析了新一代智能电网的系统架构,重点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理念在区域电网中的具体体现。内容涵盖了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应用,如何利用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实时监测电网暂态和次暂态过程,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运行状态评估方法。此外,详细探讨了分布式能源(DERs)接入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高级量测体系(AMI)在需求侧管理(DSM)中的关键作用。特别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算法实现潮流的实时调控和无功电压的智能控制,以应对新能源波动性带来的挑战。 第二章: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与在线监测技术 状态估计是现代电力系统运行的基石。本章首先介绍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的状态估计理论及其在大型互联电网中的应用。随后,重点介绍了输电线路的在线状态监测技术,包括导线微风振动监测、导线舞监测和覆冰厚度实时测量技术。对于变电设备,详细讨论了SF6气体在线监测、局部放电(PD)检测技术及其在状态评估中的权重分配。本章强调了监测数据的融合处理与可视化,帮助运行人员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潜在风险。 第三章: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预警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是保障大规模停电事件避免的关键。本章全面覆盖了暂态稳定、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暂态稳定分析中常用的时域仿真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比了不同发电机模型和励磁系统的差异性影响。在电压稳定方面,详细讲解了电压稳定裕度指标的计算,并介绍了基于最优潮流(OPF)的电压控制策略。特别关注了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非传统扰动对系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预警模型构建思路。 第二部分:设备状态评估与预测性维护 本部分聚焦于将工业物联网(IIoT)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力设备的健康管理,实现从传统的定期检修向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PdM)的转变。 第四章: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的深度应用 变压器是电网的核心资产。本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杜瓦尔三角形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DGA数据智能判读系统。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建模;如何结合负载变化、环境温度等外部因素,建立多变量耦合故障诊断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油样采集频率优化,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故障早期发现的准确率。 第五章:输电线路与电缆的非侵入式检测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了用于评估输电线路和电力电缆健康状况的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对于输电线路,重点阐述了无人机巡检技术在红外热成像、激光雷达(LiDAR)下的导线弧垂和通道安全距离测量中的应用流程和数据处理标准。对于地下电缆,深入介绍了频域反射(TDR)和超高频(UHF)检测技术在电缆绝缘缺陷定位中的精确应用,以及脉冲电流法在故障点高阻接地故障分析中的实用技巧。 第六章:高压开关设备与断路器的寿命评估 高压断路器的操作性能直接关系到故障隔离速度。本章研究了基于操作机构动作参数(如分合闸时间、超行程、重合闸波形)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为关键断路器建立虚拟模型,通过模拟不同操作次数和环境压力下的性能衰减曲线,预测设备剩余寿命(RUL)。此外,还讨论了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老化机制差异。 第三部分:继电保护的优化与新型控制策略 本部分针对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探讨了如何应对直流大电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保护挑战。 第七章:面向直流系统的保护技术 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UHVDC)的广泛应用,直流系统故障的快速识别与隔离成为新的难题。本章系统介绍了基于电流差动原理和基于阻抗计算的直流故障保护算法。重点分析了直流接地故障和极(间)短路故障的特征量提取,以及如何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实现保护动作的精准协同。对于柔性直流(LCC-HVDC和VSC-HVDC)的保护设计思路也进行了比较和论述。 第八章:新能源并网环境下的保护可靠性提升 新能源(风电、光伏)接入后,电网短路电流水平显著降低,给传统基于电流的保护装置带来了误动或拒动的风险。本章详细讨论了基于暂态特征量的保护技术,如零序量、负序量在新能源接入电网中的行为变化。提出了集成故障穿越能力增强(FTC)策略与后备保护配合的协调方案,确保在弱电网条件下仍能快速、准确地隔离故障。 第九章:配电网的自愈与分布式控制 配电网的智能化升级依赖于先进的故障隔离与自愈控制技术。本章探讨了配电自动化(DAS)系统的架构,以及如何利用故障指示器、智能开关和分布式电源(DG)协同工作,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和网络重构。详细介绍了基于通信的(CB-based)和基于非通信的(Non-CB-based)自愈控制算法的逻辑流程和性能对比,旨在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指标(SAIDI/SAIFI)。 结语 《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新进展》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为我国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技术路线图。本书的撰写严格遵循电力系统的运行规范和国家标准,确保技术内容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电力设计院的初级工程师,我希望能通过这样一本权威的汇编来快速掌握行业内的技术基准线。这本书在标准层面的覆盖面无疑是全面的,各种国标、行标的引用颗粒度都很细致,对于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时,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是极大的便利。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标准转化为具体的设备选型和系统构架时,就感到有些吃力了。比如,在选择微机保护装置的通信规约时,书中只是罗列了支持的几种规约及其基本特性,却缺少对不同规约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更没有对最新的IEC 61850标准在实际工程中的部署难点和优化建议的深度剖析。设计工作的核心在于权衡利弊和优化资源配置,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静态的参考系,对于动态的、不断进化的工程实践中的权衡艺术,它提供的指导性价值相对有限,显得有些“高冷”和理论化了。

评分

从一个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印刷清晰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电气符号和逻辑图表,辨识度很好,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细节的专业人员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但是,如果从知识的“易用性”和“可检索性”来评价,它的结构化程度有待提高。比如,如果能增加一个基于“故障类型”或“设备类型”的快速索引,而不是仅仅按照标准编号进行组织,无疑会大大缩短查找时间。目前,我花在定位特定故障保护定值范围的时间,可能比直接查阅原厂设备说明书的时间还要长。这本书的潜力巨大,如果未来能结合电子化手段,增加内部链接和检索功能,并辅以工程实例的注解,它将从一本优秀的“标准参考书”蜕变为不可或缺的“智能决策辅助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很考究,封面设计大气,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工具书。我主要关注的是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这一块,所以对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的实际应用案例特别感兴趣。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标准的汇编和条文的罗列,对于现场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复杂故障排查、新型设备参数的调整优化,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系统间协调配合的深入探讨,着墨不多。比如,当一个大型故障发生时,不同保护装置之间的动作逻辑如何进行二次校验和锁定,书中更多的是引用规范,而非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决策流程图。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老旧设备升级改造”或“新能源并网”背景下的保护策略调整的实战经验分享,这些才是真正能提升一线工程师解决问题能力的干货。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精确的“法律条文集”,而非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对于需要快速上手解决疑难杂症的工程师来说,可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更具实践性的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在面对一些历史遗留的保护定值复核工作时,追溯到最初的标准依据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让我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它在“智能电网”和“主动配电网”这两个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略显单薄。当前,配电自动化和故障定位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很多新型的分布式电源接入带来的非传统故障模式,对现有保护逻辑提出了挑战。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收录更多关于“自愈式供电系统”中智能开关的配合逻辑,或者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特殊保护要求。如果它能与时俱进,加入对这些新兴技术标准和推荐方案的收录,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传统大电网运行标准的汇编上。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继电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那些在高校教材中被一笔带过的、但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概念进行深入解读。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但实际阅读体验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资深专家的“工具箱”,里面堆满了各种技术指标、公式和引用序号,但缺少串联这些知识点的清晰脉络。例如,关于暂态过程的分析,我希望看到更生动、更直观的图示来解释电流互感器饱和、电压互感器次暂态响应等现象对保护动作时限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罗列公式参数的取值范围。对于一个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呈现方式略显晦涩,更适合那些已经对基础理论非常熟悉,只需查阅特定标准细节的“老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