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

得配本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严洁 等 著,姜典华 等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学
  • 本草学
  • 配方
  • 传统医学
  • 药物
  • 中医
  • 古籍
  • 养生
  • 临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0896729
版次:2
商品编码:105723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经典文库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得配本草》主要论述药物配伍在临床中的运用,分十卷,共收药物647种,以《本草纲目》分类法分为二十五部。每味药物之下首先简述该药配伍禁忌,次列药物性味、归经、主治等。
该书是一部研究和学习中药临床配伍应用的重要参考书,可供中医临床医师、中药研究人员及初学中医中药者参考阅读。

目录

卷一
水部十四种
火部二种
土部九种
金部十七种
石部玉石类三种
石部卤石类十五种

卷二
草部山草类五十种
草部芳草类三十种

卷三
草部 隰草类七十一种
草部毒草类二十七种

卷四
草部蔓草类三十七种
草部水草类七种
草部苔草类八种

卷五
谷部麻麦稻粟类十九种
谷部豆类七种
谷部造酿类十三种
菜部荤辛类十四种
菜部柔滑类十三种
菜部瓜菜类四种
菜部水菜类五种
菜部檽类四种
卷六
……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精彩书摘

卷一
石部卤石类十五种
玄明粉
辛甘,冷。去胃中实热,荡肠中宿垢,消肿破结,除痰积,洗目肿。
得朱砂,治伤寒发狂。和童便,治热厥心痛。
朴消以长流水煎化,同莱菔煮,再同甘草煎,入瓦罐火煅,去其咸寒之性,收用。胃虚无实热者禁用。
朴消、芒消、玄明粉,皆通大肠之实结,而虚秘者用之,祸如反掌。然虚实之分,难于审认。七情所伤,怫郁于内,变为热壅,结于肠胃,则便坚,坚则生火,炽于五内,诸症蜂起,急须通滞,迫不待时。经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不妨于滋补中,佐消粉以荡涤其火。岂得拘于内伤之虚,禁用通剂,而迁延待毙耶。若邪热伤于阴分,大肠枯燥,秘结不行者,消粉甚不相宜。但重滋其阴,以宣其血气,加麻仁、蒌仁、杏仁、郁李仁之类以利之。如因邪火之炽,用消、黄推荡之,未有不重伤其阴而死者也。故虚火反成实结,实邪久成虚秘,务须审之再三,知之确当,应用与否,庶可无误。
消石一名焰消,一名火消火为之使,畏女菀、杏仁、竹叶粥,恶曾青、苦参、苦菜,柔五金,化七十二石为水。
, 辛苦,微咸,有毒。阴中之阳也,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散三焦火郁,调五脏虚寒。
得竹沥,点重舌鹅口。配雄黄,研细末,点少许入眦内,治诸心腹痛。
……

前言/序言


《得配本草》是一部凝聚前人智慧、融汇实践经验的药学巨著,其编纂历程漫长,考证严谨,内容包罗万象,为后世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药材名称,而是对每味药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从药材的来源出发,详细介绍了其正名、别名、产地、采收时节、炮制方法等关键信息。在辨析药材的形态特征时,力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实际观察,描绘出药材的根、茎、叶、花、果、籽等各个部分的细微差别,让读者能够准确地识别真伪,避免混淆。例如,对于同科同属但功效迥异的药材,本书会着重指出其形态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药效,这对于保障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在性味归经方面,本书引用了历代医家和本草学家的经典论述,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对每味药材的温、热、寒、凉四性,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进行了深入阐释。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分析了药材如何归入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经络,并详细说明其作用于人体的具体途径和机制。这种“以经释味,以味导证”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药材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其功效与主治的详尽阐述。针对不同的病症,本书不仅列举了常用的药材,更深入分析了这些药材如何通过其药性、药味以及归经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本书会详细介绍如麻黄、桂枝等发散风寒的药物,并阐述它们为何能通过发汗解表来驱除寒邪。同时,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或罕见病症,本书也搜集整理了历代名医的验方,并对其辨证论治思路进行了解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炮制工艺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药材的炮制并非简单的加工,而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改变药材的性能,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改变归经。本书对多种炮制方法,如炒、炙、蒸、煮、煅、煨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每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对于一些有毒的药材,如附子、巴豆等,本书会详细介绍其炮制过程中如何去除或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对于一些需要增强特定功效的药材,如酒炙黄芩、醋炙栀子等,本书也会解释炮制后药效的变化。 除了对单一药材的深入分析,本书还 extensively 探讨了配伍禁忌。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配伍讲究“十八反”、“十九畏”等原则,错误的配伍可能导致药效减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得配本草》在此方面做了极为细致的阐述,不仅列举了常见的药物配伍禁忌,更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是基于药性相克、药味相冲,还是存在其他的药理机制。这种对配伍禁忌的深度解析,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审慎地用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本书还包含了方剂与用法的介绍。在论述完每味药材的功效后,本书会引用一些经典方剂,并详细分析方剂中各味药材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来治疗某一类疾病的。同时,本书还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剂量、服药时间、禁忌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确保读者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 此外,《得配本草》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吸收了历代本草学著作的精华,更是结合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许多药材的功效和用法都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验证得出的。本书中的许多案例和医案,都生动地展示了药材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认识。 本书在学术价值方面也极其突出。它不仅是学习中药学的入门读物,更是研究中药发展史、探索中药现代化之路的重要参考。其严谨的考证、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历代本草学著作中的一座高峰,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得配本草》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于一体的药学经典,其对药材的辨析、功效的阐述、炮制的工艺、配伍的禁忌,以及方剂的运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养生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喜欢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最近我偶然间看到了《得配本草》这本书,它的名字就让我觉得很有吸引力。拿到书后,我翻阅了一下,发现这本书的风格和一般的养生书籍不太一样。它没有那种“包治百病”、“速效神奇”的宣传,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严谨的态度来介绍本草知识。书中对每一种药材的介绍都非常详细,不仅仅是它的功效,还包括它的来源、炮制方法,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我注意到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药材的药理研究,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科学性上做得很好。虽然有些内容对我来说可能有点专业,但它都会有相应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而且,书中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让我明白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调理,这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本草知识,不应该只是记住一些药名和功效,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但很多时候,这些知识都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得配本草》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把我与那些古老的智慧连接了起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接地气”,它没有用那些生僻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本草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常见病症的防治方法时,都会结合实际生活场景,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关于如何缓解季节性过敏,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温和有效的食疗方,并且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药食同源”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很多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食物,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真的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本草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一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得配本草》,我最近刚入手,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光是翻阅前几页,就觉得它与众不同。市面上关于本草的书籍很多,大多都按照药材的性味、功效来分类,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但《得配本草》似乎在编排上花了更多心思,它没有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试图建立一种更加自然、更有机的连接。书中的插图也相当精美,不仅仅是写实的描绘,还融入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让原本冰冷的药材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在介绍每一种药材时,都会提及一些相关的民间传说或者历史典故,这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我试着查找了其中的一些常用药材,比如人参、黄芪,发现它的解读方式非常独特,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吸收了信息。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学术性,更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真的很期待能够抽出更多时间,一点点地去品味其中的奥秘,相信它一定会带给我不少惊喜。

评分

我最近对养生保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得配本草》这本书。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整体感觉非常棒。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本草书籍,动不动就列出大量的药材名称和功效,看得人头晕眼花。《得配本草》的语言风格很亲切,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和你交流,讲解的知识点也都是非常实用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活小贴士,告诉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本草知识来调理身体。我尤其喜欢它关于“食补”的那部分内容,把很多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枸杞、红枣、生姜等,都赋予了它们新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养生价值。而且,书中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留白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累。我还在尝试书中介绍的几种简单的食疗方,感觉身体确实有了些许改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本草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享受生活、提升健康的美好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本草精髓的教材。《得配本草》这本书,是我近期发现的一颗“遗珠”。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我还没能把它从头到尾读完,但仅仅是浏览其中的一些章节,我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书中对于每味药材的阐述,都力求精准,不仅仅是列出药性药理,更深入地探讨了其应用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流派的解读。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剂时,会引用大量的古籍文献,并且进行细致的考证和分析,这对于我们学习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而且,它在讲解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临床上的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虽然它的语言有时候会显得比较专业,但对于我们专业人士来说,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学术著作,我相信它会是我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

挺实用的,爱好学习的看看吧,挺好的

评分

挺实用的,爱好学习的看看吧,挺好的

评分

书不错!推荐!!要是全套都有货就好了

评分

书不错!推荐!!要是全套都有货就好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内容详实 值得细细研读

评分

书不错!推荐!!要是全套都有货就好了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美1.美):..戴维斯1.戴维斯写的无痛一身轻很不错,不需医生、不用药物、不花一分钱就治愈疼痛的自我疗法。戴维斯身体放松与疼痛自疗法。对于那些身体不适、浑身疼痛的人来讲,他们确实需要一本简单易用的指导手册,帮助他们找到触发点,并学会自我治疗。戴维斯的这本书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种需要,帮助很多人摆脱了不必要的身体疼痛,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罗伯特·杰温(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美国按摩治疗协会注册按摩师戴维斯亲授身体放松与疼痛自疗方案。成千上万的按摩治疗师、理疗师和内科医师日积月累的临床治疗经验表明我们大部分的常见疼痛以及许多奇怪的生理性疼痛,都是由机体肌肉存在的触发点所引起的。触发点是肌肉组织内的一个收缩节点,患者常常感觉它就像一根通心面或一颗深埋在肌肉内的小豌豆。75%的疼痛都是由此而引发的。触发点可能引起头痛、颈部和下颌痛、腰痛、腕管综合征以及关节痛还有许多其他表征,如耳痛、眩晕、恶心、胃灼热、假心痛、心律失常、网球肘以及生殖器疼痛。本书的目的为是疼痛患者提供一种更实际、更划算、针对特定触发点进行自我按摩的方法。患者常常利用此方法,常常在几分钟后就可以使症状得到改善,大部分在3至10就能消除。本书向你展示了如何寻找触发点以及使其失活的正确的操作技巧。本书作者为美国按摩治疗协会注册按摩师,他通过按摩治愈了自己身体的多年患疾,并帮助女儿同样获得奇效。于是他们潜心研究触发点按摩,并举办各种培训讲座,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疼痛的原因,以及如何按摩触发点而预防和治疗身体的疼痛。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实用操作手册。克莱尔·戴维斯拥有下面几个特点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临床医师、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下定决心要努力解除人类所遭受的一些不必要的痛症。这本书就是要传达被大众遗忘了的心声——肌肉是个不被重视的器官。没有一个医学专家会专为它说话。因此也没有医学专家去关注它,并增加资金投入来研究肌肉疼痛的原因,而且学医的学生和内科治疗师也几乎都没有接受相应的基本训练去学习如何认识和治疗肌筋膜触发点。幸运的是,按摩治疗师尽管几乎都没有受过很好的医学培训,但他们接受了如何寻找肌筋膜触发点的培训,也通常都擅长这方面的治疗。既然没有一个很好的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体系,因此也不存在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病原论。然而,基于可靠的科学研究,目前提出了一个可信的推测。并将此作为指导区域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肌筋膜触发点的本质。对这个不受重视的领域仍需要大量研究。现在日益清楚,几乎所有纤维肌痛症患者都有肌筋膜触发点,这与患者的疼痛密切相关。事实上,有些被诊断为纤维肌痛症的患者只是因为存

评分

很好,很喜欢这本书,很多视频都有推荐,药学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