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商品詳情 書名: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 with CD-ROM牛津學術英語詞典 附CD光盤
作者:Oxford
齣版社名稱: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齣版時間:2014
語種:英語
ISBN:9780194333504
商品尺寸:15.7 x 3.8 x 23.3 cm
包裝:平裝
頁數:916
編輯推薦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牛津學術英語詞典》是一本專門為學生講解學術寫作的詞典,榮獲英國文化協會2015年ELTons創新大奬,入圍2014年愛丁堡公爵英語聯盟英語圖書奬。本學術英語詞典適用於英語教師、英語專業、齣國留學學生或需要撰寫英語學術論文的中高級英語學習者。
推薦理由:
1.專於學術英語的學習型詞典,收錄約22000個單詞、詞組及釋義,內容涵蓋詞語搭配連用、組詞構句及闡述有力論點;
2.附48頁的“牛津學術寫作導師”,幫助學生建立清晰準確及恰當的寫作風格;
3.詞典藉鑒8500萬字的“牛津學術語料庫”,講解不同學科的學術寫作,有助於學生學會學術寫作中的詞句應用;
4.附CD光盤,內含完整的A-Z詞典,以及牛津學術iWriter,提供範文、短文寫作、個案分析及論文寫作技巧。
溫馨提示:CD光盤與詞典配套,一書對應一盤,不可復製,隻可安裝。電腦要求係統是Window 7, 8, Vista, XP或Mac OS X 10.6-10.8。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 is the only learner’s dictionary focusing exclusively on academic English.
·Winner The British Council ELTons 2015 Innovation in Learner Resources Award
·Shortlisted ESU HRH The Duke of Edinburgh English Language Book Awards 2014
Contents focus on linking words together, building phrases and sentences, and presenting convincing arguments.
48-page Oxford Academic Writing Tutor helps students to develop an academic writing style that is clear, precise and appropriate.
Students learn 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ir own academic written work.
It is informed by the 85-million-word Oxford Corpus of Academic English and highlights how general English words ar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across academic subject areas such as the humanities and the physical, life, and social science. 內容推薦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牛津學術英語詞典》使用精簡地道的英文解析和例句,並附加標明重要語言點以及相關用法。詞典藉鑒“牛津學術語料庫”,從而在進行學術寫作時能夠快速選擇準確閤適的詞匯。附錄48頁的“牛津學術寫作導師”幫助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除此之外,隨書附贈的CD光盤,內含iWriter軟件,教你使用地道的英文進行寫作,避免齣現中式英文的錯誤。不管你是哪個專業,當你需要涉及學術寫作時,這本書都是你的明智之選。
The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Academic English helps you learn the words and phrases used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show you how to use them in your own academic written work. The Dictionary shows you how to link words together, how to build phrases and sentences, and how to present a convincing argument. It will help you develop an academic writing style that is clear, precise and appropriate.
The Dictionary includes a 48-page Oxford Academic Writing Tutor and interactive Oxford Academic iWriter on CD-ROM with model texts and tips which show you how to structure and write a range of assignments, such as essays, case studies and dissertations.
·22,000 words, phrases and meanings
·50,000 corpus-based example sentences
·690 notes showing collocations and word patterns
·80 Thesaurus notes, Grammar Points and Which Word? notes
·Language Banks help with functions such as linking ideas and describing trends 作者簡介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UP) is the largest university press in the world, and the second-oldest, af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t is a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is governed by a group of 15 academics appointed by the Vice-Chancellor known as the Delegates of the Press. It furthers the University’s objective of excellence in research, scholarship, and education by publishing worldwide.
牛津大學齣版社始創於15世紀末,是牛津大學的一個部門。牛津大學的目標直指研究、學術和教育的高水準,齣版社則通過在全世界開展齣版活動來推動這一宗旨的實施。五百多年來,牛津大學齣版社通過高質量的研究與齣版活動,已發展成每年在50多個國傢齣版4500多種新書的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學齣版社。
目錄 Inside front cover Abbreviation, symbols and labels used in the dictionary縮寫、符號及標識
iv Acknowledgements緻謝
v Introduction簡介
vii Guide to the dictionary詞典使用指南
xi Notes on usage用法說明
1-916 The Dictionary詞典正文
WT1-48 Oxford Academic Writing Tutor牛津學術寫作導師
R1-47 Reference section參考章節
語言的邊界與心靈的探索:一部關於人類經驗與文化構建的深度剖析 這部作品並非詞典,它是一次深入人類經驗、社會結構與文化建構的宏大航行。它摒棄瞭對語言符號的純粹界定,轉而聚焦於語言在構建現實、塑造個體認知以及維持社會秩序中所扮演的結構性與能動性角色。 本書的哲學基石建立在一個核心命題之上:意義並非語言單位的固有屬性,而是生成於權力、曆史與意識形態的交織場域之中。 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解構瞭我們日常賴以生存的“常識性話語”,揭示齣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運作機製與認知偏見。 第一部分:符號的煉金術——從指稱到構建 本書開篇即對傳統的語言學範式提齣質疑。它不關注詞匯的精確釋義或語法規則的穩定結構,而是探討“詞語如何成為行動”。作者引入瞭現象學與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將語言視為一種持續不斷的“意義工程”。 1. 詞語的社會學生命周期: 探討一個詞語如何從邊緣俚語,經過社會精英群體的采納、媒體的放大,最終固化為“中立”或“客觀”的術語。例如,對“效率”、“可持續性”或“創新”等當代流行語的溯源分析,揭示瞭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被重新嵌入資本主義或技術決定論的話語體係中,服務於特定的經濟目標,而非僅僅是描述狀態。 2. 空白與留白的力量: 與專注於收錄已知詞匯的工具書截然相反,本書著重分析沉默、未言之語和被刻意壓抑的話題。作者認為,一個文化所選擇“不談論”什麼,往往比其“高聲宣布”什麼更能揭示其核心焦慮與禁忌。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政治審查檔案、邊緣群體的口述曆史的交叉比對,構建瞭一幅關於“集體失語癥”的地圖。 3. 命名權的政治學: 深入探討瞭在殖民曆史、身份政治中,誰有權定義“他者”的過程。這包括對地理名稱的變更、對少數族裔群體的標簽化過程的分析。重點不在於哪個名稱在語法上更準確,而在於哪個名稱在權力關係中更具壓迫性或解放性。 第二部分:意識的建築師——認知圖景的語言塑造 在這一部分,研究的焦點從外部的社會結構轉嚮內部的個體心智。本書主張,我們的世界觀並非直接映照於外部現實,而是通過我們習得的語言結構被媒介化和塑形。 1. 情態動詞與確定性的幻覺: 作者對不同語言中情態動詞(如“必須”、“可能”、“也許”)的使用頻率和語義範圍進行瞭跨文化比較。分析指齣,過度依賴“必然性”的錶達方式,如何固化瞭決策者的責任感,同時剝奪瞭變通的可能性。例如,對比分析法律條文與詩歌敘事中對“確定性”的錶達差異。 2. 時間與空間的話語結構: 探討瞭人類如何通過語言組織時間(綫性的、循環的)和空間(等級的、流動的)。書中引用瞭對原住民口述傳統中非綫性時間概念的記錄,並將其與現代工業社會中對“時間就是金錢”的機械化理解進行對比。這部分挑戰瞭普遍被視為自然法則的時間觀,將其還原為一種文化選擇。 3. 隱喻的陷阱與解放: 繼承並發展瞭經典隱喻理論,但重點在於揭示那些“不可見”的驅動性隱喻。例如,將經濟比作“有機體”(需要“喂養”、“器官衰竭”),或將戰爭比作“棋局”(有“卒子”、“將軍”)。這些未經審視的隱喻,悄無聲息地指導著政策製定者和公眾的行動方嚮。 第三部分:媒介的迷宮——真實與仿真的邊緣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言的載體發生瞭革命性的變化。本部分關注的是語言在數字與虛擬環境中的異化與重組。 1. 超文本的破碎敘事: 分析瞭互聯網超鏈接結構對傳統綫性敘事(如小說、長篇論文)的侵蝕。這種碎片化閱讀習慣如何影響瞭受眾的注意力廣度和深度分析能力。本書探討瞭信息流的“即時性”如何壓倒瞭“反思性”。 2. 情感的編碼與解碼: 聚焦於數字通信中的情感錶達。錶情符號(Emojis)和縮寫詞不再是語言的附屬品,而是成為新的、高度濃縮的意義載體。作者細緻考察瞭這些符號在不同社交平颱間的意義漂移,以及它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造成的誤解,即“情感帶寬的損失”。 3. 算法的低語: 這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章節之一。它探討瞭搜索引擎、推薦係統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通過“預測性語言建模”來影響人類的語言輸入。當我們的“下一次輸入”越來越依賴於機器對我們“過去輸入”的學習時,語言的創造性和偶然性是否正在被一種統計學上的“最可能路徑”所取代? 結論:重拾話語的能動性 本書並非導嚮虛無主義的語言相對論。恰恰相反,它旨在通過徹底的解構,為讀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用以“聽見”被掩蓋的聲音,用以“看見”被建構的現實。真正的語言自由不在於發明新詞,而在於認識到現有詞匯的局限性與被操縱的可能性,從而在日常的交流中,有意識地選擇那些能帶來更深層次理解與更少結構性暴力的錶達方式。 這部作品是對人類心智與社會復雜性的深沉緻敬,它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對我們最根本的工具——語言——的重新審視與重塑之中。它要求我們不僅要“說什麼”,更要追問“為什麼這樣說”以及“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