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伦勃朗传(上下)——房龙的书
:55.60元
作者:(美)房龙 ,王逸梅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43445819
字数:550000
页码:58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用一种半小说体的自传形式,详细地展示伦勃朗的生活、婚姻、家庭、艺术观点、创作活动等。从不同角度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描述了生活于17世纪中叶的艺术大师在坎坷的岁月中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不仅生活难以维持,而且人格备受作践。可是,这位“画痴”似乎视三餐不继为平常事,在被债主扫地出门、法院查封住屋之际,他焦心的不是以后何处栖身,而是试图从被查封的个人物件中藏匿挽救一两件简单画具,如雕刻蚀版版画用的一枝钢针,读来令人啼笑皆非,终至为之酸鼻。
书中很多章节与伦勃朗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房龙医生”的经历与活动,这些章节是本书作者房龙对17世纪荷兰及欧洲历史事件和时代风貌的评述,从而把伦勃朗的生活环境放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房龙以一个史家的眼光,以讽刺的笔法,从侧面叙述当时荷兰——英国——西班牙这几个殖民强国争夺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目录
序 我为何写这本书
章 我为何对1641年11月的某天下了雨有记忆
第二章 我次见萨斯基亚,她病得很厉害
第三章 有关我年轻时代朋友的情况
第四章 生活远比今天简朴时,我们如何娱乐
第五章 我初遇伦勃朗
第六章 讨厌的女人总是非常令人讨厌的
第七章 萨斯基亚的病
第八章 伦勃朗请我参观他的画室,我对艺术开始有了新的理解
第九章 伦勃朗作了一幅巨画,希望以此成名
第十章 伦勃朗由于这幅画而成为阿姆斯特丹的笑料
第十一章 与一位正直的磨坊主散步谈论艺术
第十二章 伦勃朗与我的朋友会面,萨斯基亚越来越弱
第十三章 萨斯基亚安息了
第十四章 埋葬了萨斯基亚,伦勃朗回到工作中
第十五章 伦勃朗意外登门,借走50盾
第十六章 我了解到萨斯基亚的一些家事
第十七章 讲讲我祖父的几件趣事
第十八章 在何种特殊情况下,我祖母嫁给祖父
第十九章 1572年的蜜月
第二十章 在我很小时我就对第五戒律有满脑子的疑问
第二十一章 我曾拥有却又失去的兄长
第二十二章 我请求我哥哥归来
第二十三章 我哥哥返回故乡
第二十四章 伦勃朗邀请我去看望他
第二十五章 我荣幸地被一位市长大人邀请共餐
第二十六章 我们再次下乡,讨论远航的多种方法
第二十七章 我决定成为一名自愿的背井离乡者
第二十八章 在我远航美洲的岁月里,身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不是“内科医生”的困难
第二十九章 驶向新世界
第三十章 新阿姆斯特丹市被证实使人失望,但这个国家可真不错
第三十一章 承蒙总督大人召见
第三十二章 宗教上的偏见和政治上的短视,并不限于大西洋东岸
第三十三章 我们尽力帮助一位被她的北方邻居驱赶到荒野的妇女,但没有成功
……
作者介绍
房龙,全名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是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课程。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充当记者、编辑、播音员等,游历过世界许多地方。房龙多才多艺,有二十多部
文摘
序言
我总觉得,房龙的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那就是他能够将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触手可及,甚至让你觉得他就在你的身边。读《伦勃朗传》(上下),我便是这种感觉。房龙不是那种只关注名家名作的学者,他更关注的是人,是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他笔下的伦勃朗,不是一个被神化的艺术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辉煌也有失落的个体。房龙在叙述伦勃朗的艺术生涯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作品和年代,而是巧妙地将他的个人经历,他的家庭变故,他的社会关系,都融入到对艺术创作的描述中。我尤其喜欢房龙对于伦勃朗光影处理的讲解,他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伦勃朗擅长用光”,而是会具体分析在某一幅画中,光线是如何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烘托气氛、甚至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解读,让我对伦勃朗的作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当我读到伦勃朗因为经济问题而被迫变卖收藏,甚至不得不搬进简陋房屋时,房龙的文字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充满了对这位艺术家遭遇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在生活的磨砺下,坚持自己对艺术的信仰,这种力量,是跨越时空的,是令人动容的。
评分当我合上房龙的《伦勃朗传》时,一股强烈的共鸣感油然而生。房龙的写作风格总是那样令人着迷,他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将遥远的人物拉近到眼前。这次他讲述的伦勃朗,绝对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那种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成功有失败的普通人,尽管他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房龙在书中详细描绘了伦勃朗的童年、青年,以及他在阿姆斯特丹的辉煌与落寞。他并不回避伦勃朗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对于那些改变了艺术史的《夜巡》等作品,房龙的解读尤为精彩。他会从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甚至是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去分析伦勃朗作品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房龙没有将伦勃朗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个人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伦勃朗经历丧妻之痛,或是因为财务问题而饱受困扰时,房龙会细腻地展现这些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更深沉、更具人文关怀的色彩。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潜入了伦勃朗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为何会如此钟情于光影的戏剧性,为何会在笔触中注入如此强烈的情感。房龙的文字,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伦勃朗艺术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落,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艺术的伟大与人生的不易。
评分房龙这位老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魔力。这次他选择的伦勃朗,更是将他这种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像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絮絮叨叨地讲述一个他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的人物的故事。房龙对于伦勃朗的描绘,是全方位的,他既有对伦勃朗艺术成就的深刻剖析,也有对伦勃朗个人生活细节的细致刻画。我非常喜欢他描述伦勃朗早年如何刻苦钻研,如何在色彩和光影的运用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以及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所展现出的坚韧。更难得的是,房龙并没有回避伦勃朗在晚年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他用一种极其悲悯而又克制的笔调,描绘了伦勃朗晚年的孤独、贫困和不被理解。他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像伦勃朗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也需要在现实的困境中挣扎。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地思考。房龙的叙事,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你对艺术,对人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一种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生命力量的致敬。
评分不得不说,房龙写《伦勃朗传》实在是太有“味道”了。这种“味道”,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实堆砌,也不是那种浮夸的辞藻堆砌,而是一种娓娓道来,如同老友谈心般的亲切感。他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伦勃朗这位伟大画家的一生。书里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艺术理论,也没有生涩难懂的历史背景介绍,房龙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语言,将伦勃朗的艺术创作过程、他的情感生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他描述伦勃朗如何观察光线,如何捕捉人物瞬间的表情,以及他如何用画笔去“触摸”画布的那些段落。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也能感受到伦勃朗工作室里那种凝神静气的氛围,甚至能想象出他一丝不苟地调和颜料的样子。而当房龙讲述到伦勃朗晚年的困境时,他的文字中又充满了对这位艺术家的深深同情和理解。他并没有把伦勃朗描绘成一个悲剧英雄,而是展现了一个在生活泥沼中挣扎,却依然不放弃艺术追求的凡人。房龙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伦勃朗更加真实,更加 relatable,也更加令人敬佩。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伦勃朗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仿佛也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坚持、关于生活、关于艺术的感悟。
评分终于读完了房龙的《伦勃朗传》(上下),心中百感交集。房龙这位大师,我一直都很佩服他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结合的叙事能力,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总是鲜活得如同昨日重现。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荷兰黄金时代的巨匠伦勃朗,勾勒出这位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一生。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跟随房龙一起,穿越了几个世纪,亲眼目睹了伦勃朗从一个天才少年崭露头角,到后来声名鹊起,再到晚年落魄潦倒的整个过程。房龙并没有回避伦勃朗生活中的阴影和困境,他真实地展现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商业的残酷,以及个人情感的波折。书中对于伦勃朗作品的解读,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房龙并非一味地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伦勃朗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技术。他引导读者去观察光影的运用,去体会笔触的力度,去理解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每次读到他对某幅画的详尽描述,我都会忍不住去搜索原图,对照着看,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房龙所描述的艺术魅力,甚至能听到伦勃朗工作室里颜料研磨的声音,闻到油画特有的气息。房龙的文字带着一种温厚和智慧,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和艺术的精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次关于艺术、人生、信仰和命运的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