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西方建筑》与众不同的艺术普及读本,让你尽享蓝珊瑚的深呼吸阅读通俗讲述,插图数百,引你走入视角广阔的艺术世界。专业品质,深入浅出,全面提升人文修养的畅达捷径。
高雅艺术人文读解典藏精品。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主要是写给本专业以外的普通读者看的,也可作为专业入门书。第一辑的6个分册都是经典的造型艺术,融名作赏析、理论阐释、背景介绍、流派梳理和技术技法开解为一炉,讲述的都是一个教育良好的国人所必须了解的人文艺术常识。吸收公认成果科学阐释基本理论,体例新颖,传授入门修习捷径介绍技法讲究实践,溯源及流,突出重点脉络清晰实为通俗艺术简史,版式典雅,饱览名家名作名篇鉴赏查索无不方便,人生的大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艺术是美的高形式。一个不知道欣赏美的人,他的情感世界一定是枯萎的;一个远离艺术的人,他的内心注定黑暗一片。让我们从蓝珊瑚的深呼吸阅读开始,享受深呼吸的精彩人生吧。
身体的深呼吸可带给人富氧的健康与安宁,精神深呼吸同样会赋予心灵智慧与滋养。我们期待着读者的检阅。
跨越专业细分界限知识系统,直接展示艺术原作图示丰富,拓宽文化视野,扩展思维空间,造就创新博学之士;提高艺术素养,培育人文情怀,陶冶生情享受精彩人生。
蓝珊瑚是大海的精灵。它凝重迷人的色彩,散发着浪漫灵动的气质:坚硬细腻的质地,积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干变万化的形态,浓缩着大海的广博襟怀。这珍奇而独特的品质,也正是“蓝珊瑚”丛书的倾心追求。
内容简介
西方建筑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在整个西方造型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西方建筑》所讲述的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建筑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欣赏水平。
视角宽阔、跨越专业分界是《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西方建筑》的特点。作者将西方建筑置于全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阐释时注意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史论贯通、艺术门类贯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展现了西方建筑的魅力。此外,《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西方建筑》还融入了许多与西方建筑有关的美学常识和历史文化知识,将名作赏析与建筑结构技术的介绍结合在一起,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书中选用了大量插图,既直观展示了建筑艺术的杰作,又可帮助读者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阐释,使全书更加通俗易懂。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西方建筑》版面分为两大部分。读者阅读时既可专注于主栏,找寻理性思维的脉络,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也可纵览偏栏,品味感性的艺术作品,补充陌生的艺术知识,可谓欣赏、思考两方便。
内页插图
目录
—二 总序
一五 西方建筑概说
一六 何谓“西方建筑”
二○ 西方建筑的特点
四○ 西方建筑发展脉络
四八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建筑
五一 西方建筑起源:远古足音
五二 有意识的改造与真正的建筑
五四 神秘的巨石结构
五七 古希腊建筑:永恒的经典
五八 文化之根
六○ 迷人的传奇——爱琴文明时期建筑
六六 风生水起—古风时期建筑
六八 走上巅峰——占典时期建筑
七三 余韵悠然——希腊化时期建筑
七七 古罗马建筑:雄浑与宏伟
七八 青出于蓝
八一 凡人的乐园——古罗马世俗建筑
八八 恢弘的圣殿——古罗马神庙建筑
九二 帝国的威严——古罗马政治及纪念性建筑
九七 中世纪建筑:天堂幻象
九八 暗夜中的光彩
一○○ 最初的圣殿——早期基督教建筑
一○二 东方华光——拜占庭建筑
一一四 变革之先——罗马风建筑
—二○ 天国奇葩——哥特式建筑
一四五 文艺复兴建筑:人文归来
一四六 伟大的转折
一四八 群星闪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及其杰作
一六八 春回大地——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建筑
一七七 巴洛克建筑:美艳的珍珠
一七八 颠覆经典超越规范
—八○ 罗马之光——意大利巴洛克建筑
—八八 奢华世界——其他欧洲国家巴洛克建筑
一九三 古典主义建筑:绝对君权的纪念碑
一九四 理性的思维权力的表达
一九六 伟大与荣光——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
二一一 洛可可风格:浮华与奢靡
二一二 末世追求
二一四 柔媚之风
二一九 复古浪潮中的西方建筑:又一次回望
二二○ 创新的躁动
二二二 巴黎的骄傲——复古浪潮中的法国建筑
二二八 挽歌与幻象——复古浪潮中的英国建筑
二三四 落日余晖——复古浪潮中的其他西方国家建筑
二四一 现代建筑的萌芽:对工业化的恨与爱
二四二 大变革的时代
二四四 钢铁、玻璃、混凝土——现代建筑开路先锋
二四六 万木争春——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建筑主要风格流派
二六一 现代主义建筑:机器的胜利
二六二 大潮涌起
二六四 新时代的大师——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
二七八 国际式风格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主义建筑
二八○ 异彩纷呈——现代建筑的多元化
二八九 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建筑:万象更新
二九○ 多元时代到来
二九二 繁花满眼——后现代主义建筑面面观
二九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后现代建筑的蓬勃发展
三一六 索引
三一九 参考书目
三二○ 部分插图作者与来源
三二一 后记
精彩书摘
位于锡耶纳省首府的锡耶纳主教堂(1136-1382),也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使用了肋架券,但只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在正面总体构图上,依然是屏幕式山墙(正面)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教堂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墩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教堂内部的大理石拼花地板非常出名,细腻地表现了56个宗教场面。
哥特时期,意大利的世俗建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它们的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中心的广场旁,粗石垒砌的墙面严肃厚重,并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是该广场的标志。在这些城市里,一般还建有许多高塔,它们使得城市的总体轮廓线看上去很美。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以及广场上的威尼斯总督府、黄金府邸等,是意大利哥特时期世俗建筑的代表。
圣马可广场是意大利著名水城——成尼斯的宗教、政治和商业中心,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它布局宜人,环境优雅,是威尼斯共和国全盛期的建筑杰作,威尼斯的许多重大公共活动,都在这座巨大的公共广场上举行。
广场呈“L’,形,四周有圣马可教堂、新老市政厅’钟楼、总督府和图书馆等建筑。圣马可教堂,是整个广场的主角。新、老市政厅则构成了广场的长边,其外观朴实简洁,有效烘托出圣马可教堂的华美。广场的短边由总督府和图书馆构成,二者之间树立着两根宏伟的花岗岩圆柱,它们如同广场的大门,将游人引向不远处辽阔的大海。钟楼位于圣马可教堂的侧前方,它在广场的转折处好似一道屏风,构成空间转折的标志,完善了广场的空间构图。这些建筑物分别建造于ll-17世纪,从拜占庭、哥特到文艺复兴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前言/序言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一系列读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推行通识教育而编写出版的。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教育也需要按科学发畏观指引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教育事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展通识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呼唤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世界,既存在着各种极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能抓住那千载难逢的机遇,成功地应对挑战,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就不仅需要千百万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且更需要有大批具有广博科学知识和高度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饱学之士的涌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热烈称颂欧洲文艺复兴是需要巨人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无一不是兼通科技和文艺的学识渊博的通识之士。我们今天有幸身处类似文艺复兴的新时代,同样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宽广文化视野的通识人才,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图书简介 本书系“蓝珊瑚人文通识读本”系列中的一册,专注于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这一独特的东方艺术形式。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宏大叙事和理性结构,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缩写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内核,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精妙的设计、叠石理水、花木配置和建筑点缀,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与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审美情趣的导览,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演变脉络、核心审美原则、构成要素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 第一部分:园林之源——历史的积淀与哲思的孕育 中国园林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并在特定的哲学思潮影响下逐步成熟和完善。本部分将追溯园林艺术的源头,探究其如何从实用的休憩场所,蜕变为承载文人精神寄托的艺术空间。 一、早期雏形与宫苑的规制: 追溯至先秦的囿、苑,探讨早期统治者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与模拟。重点分析汉代皇家园林(如上林苑、未央宫苑)的规模与象征意义,它们更多体现的是帝王权力的彰显,以及对天下山河的微缩表达。 二、魏晋风度的影响: 魏晋时期,玄学和山水诗的兴起,为园林注入了深刻的个体精神追求。隐逸思想抬头,士大夫开始寻求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本节将讨论这一时期文人园的萌芽,以及他们对“自然野趣”的初步向往。 三、隋唐盛世的辉煌: 隋唐两代的国家统一与经济繁荣,催生了空前盛大的皇家园林。重点剖析大明宫、兴庆宫的布局,特别是对江南园林元素的初步吸纳。唐代诗人如王维、白居易的诗歌,为后世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蓝本。 四、宋代的成熟与转型: 宋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分水岭。一方面,皇家园林更加精致化;另一方面,江南私家园林的私密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峰。我们将详细考察苏州、杭州等地园林的特色,探讨城市空间中如何实现“足不出户,坐览山河”的奇迹。 五、明清的集大成与地域特色: 明代园林在继承宋代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成熟的造园手法,如叠山艺术的炉火纯青。清代则出现了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颐和园、圆明园,它们将南北园林风格融为一体,并展现出宏伟的皇家气魄。同时,本书也将梳理岭南园林、徽派园林等不同地域风格的独特之处。 --- 第二部分:天地之法——园林的核心审美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地将自然景观搬入城市,它遵循一套严谨的、以东方哲学为基础的审美法则。理解这些法则,是欣赏园林艺术的关键。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探讨儒家、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逍遥游)对园林设计的深远影响。园林被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而非征服自然的舞台。 二、意境的营造与诗意的栖居: 强调“意境”高于实景的原则。园林设计着重于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追求“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多重体验。分析如何通过“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手法达成深远的意境。 三、移步换景的动态美学: 阐述园林布局中的“曲径通幽”和“藏露结合”的艺术。观赏者在园中行走时,视线不断被引导、遮挡、再开启,形成连续变化的画面,如同欣赏一部立体的山水画卷。 四、含蓄内敛的尺度感: 对比西方建筑的比例宏大,中国园林追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通过精细的比例控制和空间的层叠压缩,实现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 --- 第三部分:造化之功——园林的构成要素解析 园林由多种元素有机组合而成,每一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审美价值。本部分将解构这些要素,展示其组合的艺术。 一、叠石艺术:山之骨架: 详细介绍叠石的手法(如散点式、主脉式)和材料的选择(如太湖石、黄石、昆石)。分析“假山”如何成为园林的精神核心和地形塑造的关键,及其在空间中扮演的视觉焦点角色。 二、理水之道:园之血脉: 水是园林的灵魂。本书区分了“真水”(活水、池塘)与“假山水”(干山、滴水),探讨不同水体(湖、池、溪、瀑)的营造方法及其在听觉、视觉上对园林气氛的影响。 三、建筑的渗透与点缀: 亭、台、楼、阁、轩、榭,这些建筑不是孤立的结构,而是观景、休憩和划分空间的媒介。重点分析“借景”技术,即建筑如何通过开窗、架廊等方式,将外部景观引入主体空间。 四、花木的意象与配置: 探讨花卉树木的选择与布局,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符号的载体(如梅兰竹菊的“四君子”)。分析园林如何依据季节变化进行花事安排,以达到“四时有景”的效果。 五、楹联匾额的文学赋彩: 解析园林中的文字艺术,匾额与楹联如何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揭示园林的主题思想、点明景观意境,并与观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 结语:当代视野下的园林遗产 本书最后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现存著名园林案例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以更专业、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保护和欣赏这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建筑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活态博物馆。 本书图文并茂,辅以大量历史图纸与现代摄影,旨在使读者在阅读中如同漫步于苏州园林的曲径深处,感受那份独属于东方的宁静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