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鱟生物學研究

中國鱟生物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洪水根 著
圖書標籤:
  • 生物學
  • 海洋生物
  • 無脊椎動物
  • 動物學
  • 中國海洋
  • 生態學
  • 生理學
  • 遺傳學
  • 水産養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廈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538364
版次:1
商品編碼:106212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廈門大學南強叢書(第5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2
字數:42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鱟是一種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海洋動物,也是地球上動物界少數現存珍貴的“活化石”。我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鱟資源的國傢,世界上95%的中國鱟資源分布在我國,可以說,我國是中國鱟真正的故鄉。我國的鱟研究一直得到國傢有關部門的重視。當今,由於經濟迅速發展,海洋環境、沙灘受到汙染,加上由於鱟的極大的經濟價值,造成對鱟的亂捕濫殺,世界上鱟資源急劇衰竭,這已引起瞭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我國鱟資源的衰竭更是觸目驚心。在上世紀70-90年代,在我國廣西北海海城,每年鱟的漁獲量可達60×10(4)~70x10(4)對,到近年已減少至30×10(4)對。如果這樣衰減的速度得不到遏製,再過數年,我國將成為無鱟的國傢,中國鱟或許將隻能是存在於教科書上的學名瞭。《中國鱟生物學研究》作者自師從原廈門大學校長汪德耀教授從事鱟研究至今已逾30餘載,深知鱟的重要性;感到有責任將多年來的研究工作總結整理成冊,以為我國鱟研究人員提供一點藉鑒,以便後來者進一步加深中國鱟的研究,使我國在世界鱟研究領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這是《中國鱟生物學研究》作者的初衷和願望。《中國鱟生物學研究》的內容除瞭作者自己實驗室的科研工作外,也盡量反映我國其他從事鱟研究工作者的成果。書中未能列齣文中所有引用文獻的齣處,有需要的讀者可以從書中列齣的文獻中找到相關的齣處。

作者簡介

洪水根,男,漢族,福建廈門市人,教授。1967年廈門大學生物學係五年製本科畢業,1978年師從原廈門大學校長汪德耀教授,攻讀細胞生物學研究生學位,1981年畢業,獲理科碩士學位。1992-1993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utica College of Syracuse university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曆任廈門大學生物學係副主任、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動物學會理事、福建省動物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洪水根教授長期從事細胞生物學、海洋動物發育生物學及海洋天然活性物質的開發研究,尤其開展鱟(1aorseshoe crab)生物學研究愈30年。先後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科學基金12項,發錶論文50餘篇,1998年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奬三等奬(一獲奬者)。主編及參與編寫教材、著作《膜分子生物學》、《普通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超微結構圖譜》、《動物顯微技術學》、《簡明中國水産養殖百科全書》、《細胞生物學名詞》等6部。其中《膜分子生物學》一書1996年榮獲第十屆中國圖書奬,1998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奬三等奬(均為一獲奬者),另外《普通細胞生物學》榮獲1992年全國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奬、福建教學成果奬二等奬。2000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鱟形態學及生態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鱟的起源
第二節 鱟研究曆史簡述
一、1956年以前的研究
二、鱟試劑的研究及開發階段
三、鱟素發現之後
第三節 鱟的經濟價值和科學意義
一、鱟是一種珍貴的海洋藥用動物
二、鱟是仿生學重要模型動物
三、鱟是實用生態環境指標物種
四、鱟是重要科學研究的材料
五、鱟全身是寶
參考文獻

第二章 鱟的外部形態
第一節 鱟的形態特點
第二節 鱟外部形態劃分
一、頭胸部
二、腹部
三、劍尾
第三節 附肢
一、頭胸部的附肢——螯肢和步足
二、腹部的附肢——生殖蓋闆和鰓書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鱟的內部構造
第一節 消化係統
一、消化道
(一)前腸
(二)中腸
(三)後腸
二、中腸腺
(一)中腸盲囊
(二)黃色結締組織
第二節 排泄係統
第三節 循環係統
——血淋巴係統
一、心髒
二、血管
三、血淋巴
(一)血漿
(二)血細胞
第四節 神經係統
一、中樞神經係統
(一)圍食管神經節(腦)
(二)腹索
二、交感神經係統
(一)側交感神經
……

第二篇 鱟發育生物學
第三篇 鱟資源保護
第四篇 鱟的開發利用

精彩書摘

(2)潮汐與潮流
廈門海區潮汐類型屬正規半日潮,潮汐周期12~13h,平均潮差3.9 8m,平均最大潮差4.9 5m,平均最小潮差2.8 5m,實測最大潮差6.9 2m,最大可能潮差7.2 m。廈門海區為大潮差區,平均海平麵黃零3.3 3m潮流是潮汐所引起的海水水平運動,一般具有周期性變化特徵。廈門海區潮流屬於半日潮流,潮流運動形式為往復流,漲潮時流嚮灣內,落潮時流嚮灣外。流嚮受地形製約,因地而異。廈門港灣口一九龍江口海域為東西流嚮,西港為南北嚮流,同安灣近於南北嚮。潮流流速以深槽中軸為最大,嚮兩側漸小,尤以水道狹窄處為最大,如廈鼓海峽、東渡、嵩嶼海峽等處。落潮流速大於漲潮流速,如同安灣的澳頭一五通斷麵,漲潮最大流速為1.2節,而局部落潮最大流速則為1.72節,西港火燒嶼處最大漲潮流速為1.5節,最大落潮流速高達2.5節。落潮流大於漲潮流,有利於深水航道保持穩定。
(3)餘流與波浪
廈門海域餘流流速不大,一般在每秒數厘米至十餘厘米之間。廈門外港和九龍江海域餘流最大,西港次之,同安灣最小。餘流流嚮受地形影響,各海區自成係統:九龍江口海區錶層餘流順江而下嚮東流,而底層餘流則逆江而上嚮西流;西港海區錶層餘流緊貼西岸北上,而底層餘流則沿主航道南下;同安灣錶層餘流從灣口北岸流進,沿灣口南岸流齣,形成逆時針環流,底層餘流沿南岸流齣灣外。
廈門海區波浪以風浪為主,齣現頻率達88%。廈門西港由於風區較短,波高都很小,強浪嚮NNC-N,最大波高1.3m。次強浪嚮SSE,最大波高1.2m。平均波高0.2m,平均周期3.4s。同安灣因灣口嚮南,海域較為開闊,易受外海湧浪和西南風影響,灣內波高一般為1.5m左右,強浪嚮sSE,最大波高達2.4m。

前言/序言


遠古的足跡:生命演化的深層密碼 一、 史前海洋的沉默見證者:一種跨越億萬年的生命形式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數億年的地球生命史,聚焦於地球上最為古老、形態幾乎未曾改變的海洋生物——鱟。這種生物,在恐龍齣現之前就已經在海洋中繁衍生息,其堅硬的外殼和獨特的生理結構,使其成為生命演化曆程中一個活著的“化石”。我們深入探討鱟的起源與擴散,追溯其在寒武紀大爆發後,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其基本形態的奧秘。本書將詳細闡述其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生態位,以及它們如何在大滅絕事件中幸存下來,成為我們今天能夠觀察到的物種。 二、 形態學的奇跡:完美的生存結構 鱟的形態結構是自然選擇的傑作。本書將細緻剖析其外部骨骼、分節的身體結構、復眼與側眼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獨特的呼吸係統——書鰓。我們會用大量的實物和模型圖解,解釋這些結構如何協同作用,使其能夠適應潮間帶和淺海的復雜環境。重點將放在其“頭胸甲”的保護機製,以及尾劍(Telson)在翻身、挖掘和定嚮中的實際作用。這不是簡單的解剖學描述,而是將其功能置於其生活史和生態壓力之下進行深入的功能形態學分析。 三、 生理係統的精妙設計:銅基血液的秘密 鱟的生理係統,尤其是其血液係統,是生物醫學領域長期關注的焦點。本書將係統介紹鱟的循環係統,重點闡述其“藍色血液”的構成——基於銅離子的血藍蛋白(Hemocyanin)。我們將詳細解析血藍蛋白在氧氣運輸中的高效性,以及其獨特的凝血機製。這部分內容將深入到分子層麵,解釋鱟的“鱟試劑”(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是如何由其細胞衍生而來,以及這種試劑在現代醫學中對檢測細菌內毒素的不可替代性,從而揭示這種遠古生物對當代人類健康科學的巨大貢獻。 四、 行為生態學的觀察:潮間帶的生存策略 鱟的日常生活充滿瞭與環境的博弈。本書將呈現關於其行為生態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將觀察它們如何利用潮汐規律進行覓食、繁殖和遷徙。詳細記錄其在沙灘上産卵的行為,包括雄性個體如何聚集在雌性周圍爭奪交配機會,以及受精卵在沉積物中度過休眠期的策略。此外,還會探討其捕食行為,它們如何利用其附屬肢體在泥沙中挖掘小型無脊椎動物,並分析其在食物網中的位置,以及它們如何調節底棲生態係統的健康。 五、 繁殖的儀式與發育的軌跡:從幼體到成體的漫長旅程 鱟的生命周期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本書將詳盡描繪其從受精卵到完全成熟所需的漫長時間。我們將聚焦於幼鱟(Hatchlings)的早期發育階段,它們在離開母體後如何在底層環境中獨立生存。重點分析其蛻皮過程——這是一個高風險的生理事件,如何通過周期性的蛻殼實現生長。我們會探討不同物種之間在繁殖策略上的細微差異,以及環境因素(如水溫、鹽度)如何影響其性成熟的速率和存活率。 六、 分類學的梳理與地理分布 鱟並非一個單一的物種,而是包含多個現存屬種。本書將提供一個清晰的分類學框架,區分大西洋鱟(Limulus polyphemus)與亞洲的馬蹄鱟屬(Tachypleus spp.)。我們將結閤地理信息係統(GIS)數據,展示這幾種鱟在全球的分布格局,並分析造成不同物種地理隔離的曆史地質事件。通過比較解剖學和分子生物學證據,我們梳理齣鱟類在分類樹上的確切位置,揭示它們與蜘蛛、昆蟲等節肢動物的親緣關係。 七、 麵臨的挑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平衡 作為一種具有極高生物學價值的生物,鱟的生存正麵臨空前的壓力。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嚴肅探討當前人類活動對鱟種群的影響,包括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用於食用或用作魚餌,以及對生物醫學産業的過度采血。我們將介紹國際上為保護這些古老物種所做的努力,包括對圈養繁殖的研究進展,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既能滿足生物醫學需求,又不威脅野生種群可持續性的管理模式。這本書呼籲讀者尊重這些古老的生命,理解其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獨特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些時間瀏覽瞭這本書的目錄結構,結構安排得非常邏輯化,從基礎的形態學描述開始,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層麵,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組織方式,對於跨學科背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它似乎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地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各個研究分支之間的聯係和脈絡,而不是孤立地呈現碎片化的信息。這種宏觀的視野讓人對其內容的係統性和全麵性抱有極高的期待。特彆是對章節間的過渡處理,感覺非常平滑自然,顯示齣編撰者在梳理復雜資料時所下的巨大功夫。那種將龐雜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的能力,本身就體現瞭一種高超的學術功力,讓人不禁想要立刻潛入其中,探索那些隱藏在清晰結構背後的深度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仿佛將人瞬間拉入一片神秘的海洋深處,與書名所暗示的古老生命形態形成瞭微妙的呼應。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考究,字體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透露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我尤其欣賞它在圖文排布上的用心,那些精細的手繪插圖與高分辨率的照片交錯齣現,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直觀性和吸引力。雖然我對內容本身的專業深度暫無從評判,但僅憑這賞心悅目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就足以讓人願意將其擺在書架上,隨時翻閱。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日益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讓人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對這份知識載體的敬意。

評分

從書的序言和緻謝部分透露齣的氛圍來看,這本書的創作過程想必是漫長而艱辛的,充滿瞭對科學探索的執著與熱愛。作者的謙遜態度在文字中處處可見,他/她沒有采取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宣講”知識,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引導讀者進入一個相對陌生的研究領域。這種敘事風格,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論述變得富有溫度和人情味。我尤其留意到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和尊重,體現齣一種嚴謹的學術道德,這在很多快餐式的齣版物中是難能可貴的品質。這份尊重和審慎,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建立起一種強烈的信任感,相信所呈現的觀點和數據都經過瞭最嚴格的檢驗與打磨。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在細節上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字裏行間留白得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也為讀者在書頁邊緣做批注留下瞭足夠的空間,這對於深度學習和研究工作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功能性設計。我觀察到部分圖錶和公式的呈現方式非常清晰銳利,沒有齣現常見的模糊或鋸齒現象,這錶明在製版過程中對高精度圖形的處理非常到位。這種對閱讀體驗和實用性的雙重考量,使得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成為瞭一個高效的學習工具。它的整體觀感是沉穩、可靠且極具學術品位的,讓人在翻閱時感受到一種專注和寜靜,非常適閤需要集中精力進行深度思考和知識吸收的場景。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用料非常紮實,紙張的厚度和質感都達到瞭專業學術著作的標準,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乾貨滿滿”的踏實感。封麵封底的覆膜工藝處理得恰到好處,既能防汙耐磨,又不會顯得過於反光刺眼。書脊的裝訂技術看起來非常牢固,即使需要經常翻閱查找特定內容,也無需擔心書頁鬆散的問題,這對於需要長期參考的工具書或深度閱讀材料來說至關重要。這種對物理屬性的重視,遠超一般科普讀物的製作水準,更接近於精裝版的專業參考手冊。我確信,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為其內容的權威性增添瞭一份無聲的背書,讓人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