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迴首

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迴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雁 著
圖書標籤:
  • 東歐
  • 轉型
  • 曆史
  • 政治
  • 社會
  • 經濟
  • 新歐洲
  • 後冷戰
  • 區域研究
  • 國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68332
版次:1
商品編碼:1063701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當東歐社會主義道路國傢,就連老大哥蘇聯都相繼走嚮失敗時,社會主義道路還能走多遠?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秘書長金雁教授撥開迷霧重磅推齣!

內容簡介

  當東歐社會主義道路國傢,就連老大哥蘇聯都相繼走嚮失敗時,社會主義道路還能走多遠?
  那些曾經是社會主義,現在是資本主義的東歐國傢真的隻有在社會主義體製下纔能為人民服務,纔能為廣大人民謀福利,纔能和諧嗎?
  今昔對比,到底在哪種製度下,百姓的生活質量更高,福利更好?而不用為生個孩子都要徵得政府的同意所睏擾,也不用為孩子上幼兒園犯愁,還不用為昂貴的醫療費、高漲的房價、攀升的墓價耗盡心血以及言論的不自由付齣代價。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秘書長金雁教授在本書為你一一撥開迷霧。
  《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迴首》分為三個單元:上篇是“新歐洲之旅”後的感想,中篇涉及三方麵的內容,其一是在波蘭獨立90周年時寫的,算是對波蘭曆史一個長時段的迴顧;其二是談南斯拉夫民族問題;其三是烏剋蘭問題。下篇是關於東歐知識分子精神追求和思考方麵的內容。作為在世界上至今屹立不倒的偉大的擁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傢中國,當曾經的兄弟們一個個倒下的時候,《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迴首》的觀點更有藉鑒意義,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警世意義。

作者簡介

  金雁,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秘書長。
  主要著作有:
  《十年滄桑--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與思想變遷》
  《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村社傳統與俄國現代化之路》
  《新餓鄉記程》
  《蘇俄現代化與改革研究》
  《火鳳凰與貓頭鷹》

目錄

上篇 金融危機後迴首看東歐
01 前東德波瀾不驚二十年
⊙ 前東德:“資本”不願來的“資本主義”?
⊙ “劇變後進入瞭共産主義”?
⊙ 怎樣“轉軌”會更好?
⊙ “馬剋思大街”上的思考
02 中東歐金融危機與融入歐洲問題
⊙ 他們如何看待金融危機?
⊙ 中歐國傢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
⊙ 與“西邊同誌”價值觀“錯位”的中歐左翼
⊙ 對“融入歐洲”的曆史思考
⊙ 積怨甚深的俄、波關係
⊙ 基於現實考慮的匈牙利選擇
⊙ 捷剋:“非共産主義化”的價值追求
⊙ 來自俄國的軍事壓力
⊙ 老歐洲的動力和阻力
03 “新歐洲”發展中的新動嚮
⊙ 政治冷漠化與傳統政黨危機
⊙ “網絡時代”的強勢勁頭
⊙ “福利國傢”的發展及其帶來的問題
⊙ 新歐洲國傢的“民粹主義”
04 “還有許多牆需要拆掉 ”柏林牆倒塌20周年劄記
⊙ “根據東德法律也是犯罪”
⊙ 建牆之前:兩種占領政策
⊙ 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 ·17工人暴動與逃亡潮
⊙ “防止裏麵的人齣去”的高牆倒瞭
⊙ 轉型20年眾說紛紜
⊙ 牢騷歸牢騷,厭惡就是厭惡
05 捷剋告彆“切卡德”年代
⊙ 糾纏在日耳曼曆史中的斯拉夫國傢
⊙ 懸而未決的蘇颱德問題
⊙ 被遺忘的角落:曾經的“切卡德”
⊙ “逆嚮”信息的由來
06 匈牙利導緻政治體製變革的三個“纍積層”
⊙ 風雲突變的1947年
⊙ 匈牙利1949年的“拉伊科事件”
⊙ 一個思想超前的改革者——納吉·伊姆雷
⊙ “裴多菲俱樂部”與1956年事件
⊙ “要變革就無法繞開1956年事件和納吉問題”
07 東歐到底發生瞭什麼?
⊙ 我們需要瞭解一個真實的東歐
⊙ 中東歐與中國的三大區彆
⊙ “分”之罪?不分之罪?關於俄羅斯教訓

中篇 波蘭獨立之路與南斯拉夫民族問題
01 歐洲不死的勇士曆經磨難的“波蘭獨立之路”
⊙ 馬剋思、恩格斯論波蘭:“東歐民主的策源地”
⊙ “貴族民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五·三憲法》:抗俄鬥爭與民主改革的結閤
⊙ “全歐洲自由的傳播者”:波蘭的民族主義與普世主義
⊙ 寬容的十字架:波蘭的宗教文化與信仰自由
02 渡盡劫波終見岸波蘭從復國到轉軌的坎坷曆程
⊙ 德蘇“第四次瓜分波蘭”
⊙ 卡廷森林慘案
⊙ 華沙起義的悲情遺恨
⊙ 哥穆爾卡與“波蘭道路”
⊙ 蓋萊剋時代
⊙ 團結工會的崛起
⊙ 圓桌會議與“半自由”選舉
⊙ “工會掌權”的波蘭
⊙ 民主“分傢”麻煩大
⊙ 走嚮“新歐洲”
03 米洛捨維奇鐵托的背叛者與南斯拉夫的掘墓人
⊙ “忠於南共的米洛捨維奇”?
⊙ “鐵托主義”與“切特尼剋主義”:南斯拉夫與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問題
⊙ 虎兒得道反咬貓:米洛捨維奇與斯坦鮑利奇
⊙ “米洛捨維奇狂飚”與南聯邦的解體
⊙ “鐵托第二”,還是“切特尼剋第二”?
⊙ 邀寵不獲的“反美鬥士”
⊙ 餘論:告彆夢魘的社會黨與“鐵托分子”和仍在夢中的某些人
04 聚焦黑山論黑山獨立與 “南斯拉夫遺産”的最後終結
⊙ 黑山人:“比塞爾維亞人還要塞爾維亞”
⊙ 密切的塞、黑聯盟
⊙ 與米洛捨維奇勢成水火
⊙ 曆史性的“終結”與“開始”
⊙ 坎坷韆年路滄桑十三鞦
05 烏剋蘭民族獨立之路與04年大選風波
⊙ “烏剋蘭”,還是“小俄羅斯”
⊙ 曇花一現的初次“獨立”
⊙ “麵包換自由”的失敗:蘇聯時期的烏剋蘭
⊙ “漸進式失敗”:獨立之後的轉軌危機
⊙ 府會之爭、左右之爭與東西之爭
⊙ “大選舞弊”風波與國際乾預
⊙ 病樹前頭萬木春

下篇 東歐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01 東歐、俄羅斯的“麵包時代”?(上)
⊙ 什麼是“麵包時代”?
⊙ “不為一個銀盧布而交換靈魂”
⊙ 一元化下的“集體魔法”
⊙ “麵包不是自由的交換物”
⊙ “幸好我們還有薩哈羅夫”
02 東歐、俄羅斯的“麵包時代”(下)
⊙ 蘇維埃帝國下的另一個歐洲
⊙ “專政與消費社會的曆史會閤”
⊙ “麵包時代”的原因之一:“腦袋撞不破牆壁”
⊙ “麵包時代”的原因之二:知識分子群體的集體失語
⊙ “麵包時代”的原因之三:“冷漠化”與“常規化”
⊙ “國傢是自由人的保護神”
⊙ 我們在曆史中的責任
⊙ 是的,我們是一小撮
⊙ “迴到哲學中去”
03 “後極權”,還是“後現代”?
⊙ 轉型時期東歐俄羅斯思想界的睏惑
⊙ “知識分子”:鳳凰的火中涅
⊙ “索、薩論戰”:轉軌前的心路預演
⊙ “傳統再造”:白俄文化中的新舊悖論
⊙ “路標”再轉:世紀之交的彆爾加耶夫現象
⊙ 捷剋春鞦:哈韋爾與剋勞斯之爭
04 俄羅斯、 東歐知識分子的兩種道德觀
⊙ “雙頭鷹情結”
⊙ “積極的不自由”
⊙ 來自於神的道德
⊙ 以索爾仁尼琴為例

精彩書摘

  “麵包換自由”的失敗:蘇聯時期的烏剋蘭
  1924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蘇俄從此變成瞭“蘇聯”,烏剋蘭成為首批4個加盟共和國之一。 蘇聯時期的烏剋蘭和全蘇乃至社會主義世界後來的幾個聯邦製國傢一樣,實行一種在世界曆史上十分獨特的“集權一黨製下的'自由國傢聯盟'”製度。一方麵,根據列寜的民族自決原則,聯盟憲法和共和國憲法均規定瞭自願加盟、自由退齣的原則,正如前蘇聯國歌的歌詞中唱的“偉大俄羅斯,永久締聯盟,獨立共和國,自由結閤成”。為此,布爾什維剋不但設有包括“外交部”在內的烏剋蘭加盟共和國“中央”政府,還在國際社會張揚其形式上的“主權”,直至讓烏剋蘭、白俄羅斯與蘇聯都成為聯閤國的“創始成員國”。蘇聯當時不顧一些國傢的反對堅持這樣做,當然是為瞭貪圖其“一國占有三席位”的特權。而另一方麵,這種“聯盟”在全境實行一黨製,而且黨內高度集權統一,加盟共和國黨對聯盟黨中央而言完全是下級,沒有任何自主性可言,並且也不存在反對黨。這樣,執政黨的集中統一便使聯盟成員在法律上的自由退齣權成為不可能行使的虛假權利。例如在1970年代,烏剋蘭第一書記謝列斯特隻因在其所著的《我們的蘇維埃烏剋蘭》一書中按蘇聯口徑頌揚烏剋蘭人反德反波的功績時調子高瞭點兒,就被打成“民族主義”而被撤職。當時誰要有異心,他在黨內立即就會被乾掉,根本不可能在政府或議會的層次上提齣“退齣”。
  但這種狀況卻以黨國不分和黨內集權為條件,一旦“黨國”體製有變,聯邦成員本來就閤法的自由退齣權便由虛轉實,使“聯盟”的解體變得難以避免。在中東歐轉軌過程中,三個這樣的“聯邦”國傢(蘇聯、捷剋斯洛伐剋與南斯拉夫)都解體瞭。但沒有實行這種“聯邦”製的其他幾個多民族國傢,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盡管也有民族問題,也實行瞭民主化變革,卻沒有損害國傢的統一更沒有導緻國傢分裂解體。因此今天看來,民主化絕非導緻聯邦解體的原因,但那種設置瞭自由退齣權的“聯邦”體製,卻使這種聯邦在“黨危機”中難免解體的命運--即便沒有民主化,隻要黨內鬥爭失控導緻黨的分裂,哪怕是分裂成幾個各自同樣集權而絲毫也不“自由化”的黨,國傢的統一也就完瞭。
  當然理論上講,如果沒有民族矛盾,“自由退齣權”在轉軌中也未必一定會行使,畢竟統一國傢的好處是誰都明白的,尤其是蘇聯這樣一種中央計劃體係下全聯盟經濟高度一體化、專業分工與協作體係非常發達的狀況下,聯盟解體、協作鏈條中斷與分工體係崩潰對經濟的損害要比市場化體製變革中的所謂“休剋療法”打擊更大。但是,問題在於民族矛盾在蘇聯時期的烏剋蘭一直沒有解決。 這一矛盾首先與領土變遷有關。1920年內戰結束後烏剋蘭的西部邊境是根據蘇俄與波蘭的《裏加和約》劃定的,這一按烏剋蘭民族主義者的說法是“俄波瓜分烏剋蘭”的條約把西烏剋蘭(今烏剋蘭西部的裏沃夫等州)劃歸波蘭,而這裏正是烏剋蘭民族性最強烈的地區。1939年,蘇聯按《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密約》趁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之際齣兵“東波蘭”(如今史稱“對波蘭的第四次瓜分”),把這一地區並入蘇聯烏剋蘭版圖,接著又從羅馬尼亞手中奪取瞭烏剋蘭人居住的比薩拉比亞與北布哥維納,將後者建為蘇聯烏剋蘭的切爾諾夫策州,二戰結束時蘇聯又把原屬捷剋斯洛伐剋的羅塞尼亞地區吞並,劃為烏剋蘭的外喀爾巴阡州。 這樣,蘇聯在二戰前後的幾年裏把烏剋蘭的邊界大大嚮西擴展,所並入的新領土都是烏剋蘭民族情緒最強烈的地區,而且有些地區(如羅塞尼亞)此前無論沙俄還是蘇俄都從未控製過。在此過程中蘇聯軍隊受到當地烏剋蘭民族主義者(所謂班傑拉分子)的猛烈抵抗。班傑拉遊擊隊對德國、波蘭與蘇俄軍隊都給予重創,蘇軍名將、方麵軍司令員瓦杜京大將與波蘭共産黨政權首任國防部長西韋爾切夫斯基大將都在班傑拉遊擊戰中死亡,蘇軍傷亡之慘重可想而知。而蘇軍對班傑拉分子乃至一般的烏剋蘭民族主義者的鎮壓之酷烈也不難想象。此後蘇聯藉二戰勝利之威,在新領土上搞強製集體化,不願集體化的烏剋蘭農民都被當作“班傑拉分子”遭到殘酷清理,使鎮壓“烏剋蘭民族主義者”的運動嚴重地擴大化,留下深刻的曆史創傷。
  而在此之前歸屬蘇聯的烏剋蘭其他地區,斯大林時代的鎮壓也十分慘烈,尤其是“全盤集體化”後的幾年,蘇聯發生“人禍”性質的駭人聽聞的和平時期大飢荒,餓死農民據說達800萬以上。烏剋蘭作為蘇聯糧食徵購的主要地區首當其衝,富饒的平原上餓殍盈野,人口減少十分之一。後來的史傢稱:“烏剋蘭農民身負兩重災難:作為農民和作為烏剋蘭人。”在黨內鬥爭中,“烏剋蘭民族主義”也常常成為大規模整肅的口實。烏剋蘭曆任的黨政一把手,從斯大林時代的埃何、波斯蒂捨夫直到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謝列斯特,常常不得善終。然而也有從這一位置上飛黃騰達的,例如經烏剋蘭而成為蘇聯領袖的赫魯曉夫,但這必須以強硬鎮壓烏剋蘭民族主義為條件。 當然,烏剋蘭在蘇聯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之巨大也是不容置疑的。盡管沙俄時代烏剋蘭已經是帝國境內的經濟先進地區,但它的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之完成無疑是蘇聯時期的成就。除瞭計劃體製在工業化原始積纍中的優勢外,蘇聯統一計劃經濟空間的存在也是烏剋蘭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而蘇聯領導層雖然嚴防“烏剋蘭民族主義”,但在全蘇範圍內烏剋蘭與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作為“斯拉夫三兄弟”,與其他非斯拉夫民族相比,卻也有其特殊地位。正如我國曆史上元代的色目人、清代的濛古人一樣,烏剋蘭人在蘇聯各民族中作為“老二哥”也還蠻有麵子,這也是今天一些烏剋蘭人懷念的。
  而且僅就俄烏關係來講,蘇聯時期烏剋蘭也不是沒有便宜可占。原來,蘇聯類型國傢民族政策的特點之一是不尊重你的人權,卻比較尊重你的“文化”,它根據不同的政治需要甚至僅僅是根據領導人的喜好,有時固然搞強製同化,有時卻也搞人為的“異化”。隻要你在政治上聽話,彆的什麼唱歌跳舞、傳統民俗、年節禮儀乃至語言文字之類的“民族特色”不僅可以保留,而且往往還很被提倡,乃至被提倡得過分。尤其把一些特彆弱小的民族“文化”當成珍稀古董給予大熊貓式的特殊“保護”,甚至人為地阻斷自然融閤,強化民族差異。例如前南斯拉夫的“穆斯林族”就是在鐵托體製下從同種同文同語的“信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給生生拔高成新“民族”的。蘇聯的白俄羅斯也有類似的情況,白、俄差異曆史上本來比俄、烏差異小得多,過去許多語言學傢都把所謂白俄羅斯語視為俄語的一種方言,曆史上白俄羅斯也沒有發生過烏剋蘭那樣的獨立運動。所以有人說,白俄羅斯作為民族是被蘇聯“慣”齣來的。在蘇聯時期,白俄羅斯被確定為不同於俄羅斯的另一民族,政治上不許有異端,“文化”上卻提倡有“特性”,還把白俄羅斯送進聯閤國占瞭把交椅。然而人之常情卻是:排他的特性認同一旦形
  成就難以逆轉,而缺乏人權導緻的不滿卻不會因為“文化”的受保護而消失。奴隸並不因可以唱歌跳舞就不想自由,而從唱歌跳舞中成長的排他性認同反而成為爭自由的紐帶,一旦有機可乘,“文化”上如此受抬舉的穆斯林族、白俄羅斯族不但照樣反水而去,有時還更加反目成仇--如前南斯拉夫的波黑戰爭。
  烏剋蘭不同於白俄羅斯,其民族認同並不是蘇聯“慣”齣來的。但是,在東南部俄羅斯人聚居區(剋裏米亞與頓巴斯等地)劃歸烏剋蘭後,烏剋蘭文化在當地影響的增加卻的確是蘇聯當局鼓勵的。烏剋蘭人並不會因此感謝蘇聯,俄羅斯人卻因此埋怨蘇聯。這種兩邊不討好的做法不但使兩邊對聯盟都增加瞭疏離感,造成政治高壓消失後的聯盟更難維係,而且也助長瞭獨立後烏剋蘭的“東西矛盾”。
  這類國傢民族政策的又一個特點是“以麵包代替自由”,對被統治民族在嚴防政治異端的同時,有時也給予經濟和其他利益上的恩賜,甚至犧牲“統治民族”的利益來實現這一點,而這樣做無需徵求“統治民族”人民的同意。剋裏米亞歸屬烏剋蘭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剋裏米亞半島在地理上雖與烏剋蘭有地峽相連,然而在曆史上與人文環境上卻與烏剋蘭聯係甚少。這裏的土著是穆斯林韃靼人,長期與土耳其結盟對抗俄國。18世紀沙俄徵服該地後大量移入俄羅斯人,使這裏成為俄羅斯控製黑海與亞速海的咽喉重地,黑海艦隊重兵屯駐,雅爾塔等地則布滿沙俄皇傢與俄羅斯貴族的離宮彆苑。全半島的人口也以俄羅斯族為主。但在1954年,主政蘇聯的赫魯曉夫為紀念“俄烏閤並300周年”,一高興便把剋裏米亞從俄羅斯割齣,送給“兄弟的烏剋蘭”作瞭禮物。但如此“慷俄羅斯之慨”,卻未能買到烏剋蘭人之好。因為人之常情是:“自由”固然不能當飯吃,但麵包也不能代替“自由”,吃得再飽的奴隸照樣會有不滿。40多年後烏剋蘭一獨立,剋裏米亞俄羅斯人被割斷與俄羅斯本國的聯係,從此作為烏剋蘭境內的親俄地區不斷與烏剋蘭中央産生摩擦,成為俄烏關係中的一大難題。當年領袖的即興之舉,落得個俄羅斯、烏剋蘭與剋裏米亞三方皆苦不堪言的結果。
  過去有種說法:俄羅斯族人列寜最反對大俄羅斯主義,而格魯吉亞人斯大林卻比俄羅斯人還要大俄羅斯主義。其實,無論列寜還是斯大林,他們都既非俄羅斯也非格魯吉亞的民族主義者,而應當說是馬剋思主義的族際主義者。本來這應當有利於搞好聯邦國傢中的族際關係。然而在非民主製度下,他們“代民作主”鎮壓非俄民族的賬被算在瞭俄羅斯人的頭上,導緻非俄民族怨恨俄羅斯,連帶怨恨聯盟。但他們“代民作主”慷俄羅斯之慨賜利於非俄民族卻不會使後者感謝俄羅斯,反而使俄羅斯人也怨恨聯盟,認為聯盟使我們吃虧:“土耳其、韃靼人沒有奪去我們的剋裏米亞,蘇聯卻使我們失去瞭剋裏米亞。”在兩頭不落好的情況下,聯盟怎麼能穩固?
  ……
《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迴首》是一部深刻反思後冷戰時代東歐劇變曆程的宏大敘事。本書以20年的時間跨度為軸綫,審視瞭曾經的“東方陣營”如何掙脫計劃經濟的桎梏,邁嚮市場經濟和政治多元化的轉型之路,並最終融入一個充滿活力、但也麵臨挑戰的“新歐洲”。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一巨大轉變的深層原因,探討瞭轉型過程中各國所經曆的希望與失落、成就與代價。作者以紮實的史料、翔實的案例和敏銳的洞察力,勾勒齣東歐國傢告彆蘇聯影響、走嚮獨立的艱辛曆程。從1989年柏林牆倒塌的振奮人心,到隨後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展開的深刻變革,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立體的觀察視角。 一、 曆史的轉摺點:告彆舊體製的陣痛與曙光 20世紀末,一股強勁的改革浪潮席捲東歐。蘇聯的式微和內部的矛盾,為東歐各國提供瞭實現民族獨立和政治自由的契機。本書詳細梳理瞭各國告彆共産主義政權的過程,包括和平的“天鵝絨革命”,也包括伴隨衝突的劇變。作者著重分析瞭不同國傢轉型路徑的差異性,例如波蘭的“休剋療法”、捷剋斯洛伐剋的“天鵝絨分離”等,探討瞭這些選擇對後續發展産生的影響。 在政治層麵,東歐各國紛紛建立起議會民主製度,進行多黨選舉,恢復瞭公民的政治權利。然而,這種轉變並非一帆風順。民族主義的抬頭、曆史遺留問題的凸顯、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權力鬥爭,都給初生的民主體製帶來瞭嚴峻的考驗。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些挑戰,以及各國如何試圖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尋求穩定的政治秩序。 在經濟層麵,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嚮市場經濟是更為艱巨的任務。本書細緻地描繪瞭私有化進程中的種種復雜性,包括國有資産的流失、腐敗的滋生、以及由此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不滿。同時,作者也強調瞭市場經濟帶來的效率提升、商品豐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例如消費品市場的繁榮、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等。然而,轉型初期的陣痛,如高通脹、高失業率、以及部分傳統産業的衰落,也為許多傢庭帶來瞭難以磨滅的傷痛。 二、 “新歐洲”的構建:融入歐盟與北約的機遇與挑戰 本書的核心視角之一,在於“新歐洲”的形成。隨著東歐各國逐步鞏固民主製度並實現經濟轉型,它們開始積極尋求融入西方主流社會。加入歐洲聯盟(EU)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為許多國傢的重要戰略目標,這不僅是為瞭經濟援助和安全保障,更是為瞭在政治和文化上與西方世界重新對接。 本書詳細介紹瞭東歐國傢申請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漫長過程。這一過程充滿瞭復雜的談判、嚴格的標準以及成員國之間的政治考量。作者深入分析瞭加入歐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包括經濟上的巨大利好,如融入統一大市場、獲得歐盟結構性基金的援助,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探討瞭加入歐盟所帶來的挑戰,例如需要適應歐盟的各項法規和標準,以及部分國傢在勞動力流動、環境保護等方麵麵臨的壓力。 加入北約則為東歐國傢提供瞭重要的安全保障,尤其是在地緣政治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本書分析瞭北約東擴對地區安全格局的影響,以及東歐國傢在新的安全框架下的角色和責任。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新歐洲”的到來感到歡欣鼓舞。書中也探討瞭轉型過程中齣現的一些負麵現象,例如“人纔外流”導緻的勞動力短缺、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後、以及社會福利體係的壓力。此外,一些國傢也麵臨著如何處理與俄羅斯關係的復雜局麵,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國傢特色和文化認同的挑戰。 三、 轉型中的社會圖景:個體命運與集體記憶 除瞭宏觀的曆史進程,本書也高度關注轉型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和人物故事,展現瞭不同社會群體在轉型時期的經曆。例如,曾經的工廠工人如何麵對失業和再就業的睏境;知識分子如何在新舊意識形態的夾縫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年輕人又如何在新興的社會環境中抓住機遇。 本書還深入探討瞭集體記憶在轉型中的作用。對於許多東歐國傢而言,過去的社會主義經曆既是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麵鏡子。如何評價和反思這段曆史,如何處理曆史遺留問題,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是每一個轉型國傢都必須麵對的課題。作者對這一議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展現瞭不同代人對曆史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期許。 四、 展望未來:“新歐洲”的定位與前瞻 在對過去20年的轉軌曆程進行全麵迴顧之後,本書也對“新歐洲”的未來進行瞭展望。作者認為,盡管轉型帶來瞭巨大的成就,但挑戰依然存在。如何彌閤地區發展差距、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如何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找準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維護歐洲一體化的成果,都是擺在“新歐洲”麵前的重要課題。 本書並未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直綫前進,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理解“從東歐”到“新歐洲”的20年,就是理解一個大陸如何在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尋找自己的方嚮和身份。 《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迴首》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瞭解東歐轉型曆程的寶貴窗口,更讓我們得以深刻反思曆史的演進、社會的變化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它是一次對曆史的迴首,也是一次對未來的審視,其厚重的內涵和深刻的洞察,必將引起廣泛的共鳴和深入的討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十分欣賞書中對“文化重塑”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這並非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一個民族靈魂深處的迴響。我很好奇,在告彆瞭蘇聯時期的意識形態束縛後,這些“東歐”國傢如何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文化根脈?是否會涉及到對民族曆史的重新梳理和解讀?比如,一些曾經被壓抑或邊緣化的民族文化,是否在新的時代獲得瞭復興的機會?書中是否會描寫,藝術傢、作傢、知識分子等群體,如何在新的文化語境下,創作齣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並重新確立文化自信?我聯想到,一些國傢可能會在重新認識曆史的過程中,麵臨著復雜的民族情感和曆史記憶的糾葛。例如,如何處理與前蘇聯的關係,如何看待曾經的閤作與衝突,這些都可能成為文化重塑過程中敏感而重要的議題。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文化復興的生動案例,以及對不同國傢在文化認同上的探索和實踐的比較分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新歐洲”在文化層麵的獨特麵貌。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敘事,而是通過幾個關鍵性的主題,串聯起20年的曆史變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民主的代價”這一章節的內容感到期待,這是否意味著作者認為,民主的實現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能伴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麵影響?例如,在一些轉型國傢,民主化的進程是否導緻瞭政治動蕩、民粹主義的抬頭,甚至民族主義的復燃?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在缺乏成熟的民主製度和公民意識的情況下,倉促推行的民主改革,可能帶來的種種問題?我設想,作者或許會通過對具體國傢的案例進行剖析,比如,曾經的南斯拉夫的解體,以及隨之而來的地區衝突,來印證“民主的代價”這一觀點。此外,我也想瞭解,在政治改革的同時,經濟改革的進程又是如何進行的?是否存在一些國傢,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政治民主卻裹足不前,或者反之?我對書中對這種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分析,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國傢轉型道路的深刻啓示。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於“歐洲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歸屬問題,更是一個精神上的融閤過程。我非常想知道,在經曆瞭長期的分裂與隔閡之後,這些曾經的“東歐”國傢,如何在新時代尋求與“老歐洲”的文化與價值認同?書中是否會探討,歐盟的擴張和一體化進程,對這些國傢的國傢認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增強瞭他們的歐洲身份,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削弱瞭他們原有的民族特性?我設想,在融入歐盟的過程中,這些國傢可能需要經曆一個復雜的適應期,既要接受歐洲的價值觀和製度,又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獨特性。書中是否會描繪,不同國傢在與歐盟互動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例如,一些國傢可能在經濟上獲得瞭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在文化上感受到瞭衝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觀點和深入的觀察,揭示“新歐洲”在構建自身歐洲身份的過程中,所經曆的復雜心路曆程,以及他們為實現真正的“歐洲一體”所付齣的努力。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沉浸式的敘事所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普通人生活軌跡的描繪,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往往最能觸動人心。書中是否會描繪齣,在那些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傢,人們如何在劇烈的市場化改革中,一夜之間從穩定的崗位跌落,又如何努力適應新的生存法則?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畫麵:一些曾經的知識分子,不得不去擺地攤維持生計;一些曾經引以為傲的國企,在私有化浪潮中悄然倒閉,留下一片唏噓。更讓我好奇的是,這種轉變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瞭怎樣的影響?長久以來形成的集體主義觀念,是否在個人主義的浪潮中逐漸瓦解?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又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失去瞭曾經擁有的精神寄托?書中對於社會階層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的探討,我想一定非常引人深思。我期待看到作者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揭示轉型期社會轉型帶來的復雜矛盾與挑戰,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它采用瞭一種抽象的、略帶憂鬱的藍色調,輔以一些斷裂的綫條,似乎預示著書中探討的那些動蕩不安的年代。我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東歐"與"新歐洲"的對比,再加上"20年轉軌再迴首",勾勒齣一段跌宕起伏的曆史畫捲,讓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嚮未來的復雜進程。我尤其想瞭解,在作者看來,這種“轉軌”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單純的經濟模式的改變,還是社會結構、文化認同乃至民族精神層麵的深刻重塑?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蘇聯解體後,那些曾經被鐵幕隔絕的國傢,在融入歐洲大傢庭的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蛻變?例如,波蘭、捷剋、匈牙利等國傢,它們如何剋服貧睏、腐敗和意識形態的遺留問題,又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上,努力尋找新的定位?我對書中關於“新歐洲”的定義充滿好奇,它是否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的更新,抑或代錶著一種新的價值觀、新的發展模式的崛起?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段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評分

高興

評分

好書!

評分

《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為上、中、下三篇,係統而詳盡地論述瞭美國文明的曆史形成與發展,美國文明的錶現形式和美國精神。作者為美國文化史、思想史專傢,為寫作此書曾赴美長期研修。因此全書結構嚴謹,敘述流暢,資料豐盈,文字好讀,尤其是有關美國製度文明的闡說,深入而客觀,這些對人們扼要瞭解美國文明的優長與特點都大有裨益。《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中以30餘萬字的篇幅,客觀、係統、扼要地介紹瞭美國的文明。《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內容全麵,資料翔實,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係統性、理論性及可讀性。讀者通過《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可以對美國的文明有一個係統地瞭解。與所有文明一樣,美國文明也是人類在特定的自然和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形態。它最大的特點也許就是年輕,隻有不足四百年的曆史。但它不是土生土長的文明,而是由成熟的歐洲移民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新大陸創建起來的。

評分

《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為上、中、下三篇,係統而詳盡地論述瞭美國文明的曆史形成與發展,美國文明的錶現形式和美國精神。作者為美國文化史、思想史專傢,為寫作此書曾赴美長期研修。因此全書結構嚴謹,敘述流暢,資料豐盈,文字好讀,尤其是有關美國製度文明的闡說,深入而客觀,這些對人們扼要瞭解美國文明的優長與特點都大有裨益。《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中以30餘萬字的篇幅,客觀、係統、扼要地介紹瞭美國的文明。《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內容全麵,資料翔實,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係統性、理論性及可讀性。讀者通過《世界文明大係:美國文明》可以對美國的文明有一個係統地瞭解。與所有文明一樣,美國文明也是人類在特定的自然和曆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形態。它最大的特點也許就是年輕,隻有不足四百年的曆史。但它不是土生土長的文明,而是由成熟的歐洲移民按照自己的理念在新大陸創建起來的。

評分

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雙十一囤貨中,一年就買2次書,三摺的價格很誘人,每次大概購買30-40本,勉強夠一年看的。金雁學術素養很不錯,隻要文字不生硬,就會收瞭所以她的書

評分

雙十一囤貨中,一年就買2次書,三摺的價格很誘人,每次大概購買30-40本,勉強夠一年看的。金雁學術素養很不錯,隻要文字不生硬,就會收瞭所以她的書

評分

好書要慢慢看,信息量有點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