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論頌講記

中觀論頌講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釋印順 著
圖書標籤:
  • 中觀論
  • 中觀學派
  • 佛教哲學
  • 宗喀巴
  • 頌講記
  • 無著
  • 月稱
  • 印度哲學
  • 般若學
  • 空性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78565
版次:1
商品編碼:1063988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6
字數:25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觀論頌講記》係統、全麵的介紹瞭印順法師的佛學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學術界、佛教界和廣泛歡迎。
  《中觀論頌講記》中是正確真賓,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慧,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法實相慧〕名為中觀。

作者簡介

  釋印順(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鬥。1930年齣傢,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颱灣,創建瞭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纂作品四十餘種,計八百萬言,陸續結集為《妙雲集》(24冊)、《華雨集》(5冊)等,其學術水準備受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因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一書的創見而特彆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由於他在介紹和弘揚印度佛學方麵的傑齣成就,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

目錄

懸論
一《中論》作者、釋者與譯者
一作者
二釋者
三譯者
二略釋中觀
一直說
二遮顯
三《中論》之特色
一有空無礙
二大小並暢
三立破善巧
四《中論》在中國
五《中論》之組織
正釋
觀因緣品第一
甲一標宗
甲二顯義
乙一總觀
丙一觀集無生
丁一觀四門不生
丁二觀四緣不生
戊一立
戊二破
己一審定
己二彆破
庚一觀四緣不成
辛一觀因緣不成
辛二觀次第緣不成
辛三觀緣緣不成
辛四觀增上緣不成
庚二觀緣生不成
丁三觀一切不成
觀去來品第二
丙二觀滅不去
丁一三時門
戊一觀去不成
己一觀三時無有去
庚一總破三時去
庚二彆破去時去
辛一立去時去
……

前言/序言


《中觀論頌講記》:一條探尋實相的智慧之路 自古以來,人類便在對存在的追問中,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宇宙的真相。在這漫長而深邃的思索旅程中,佛陀的教法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無數迷途的心靈。而在佛法的寶庫中,《中觀論頌》以其精妙的邏輯、深刻的洞察,成為探究實相的一部煌煌巨著。本書《中觀論頌講記》並非是對原著的簡單復述,更不是學術界的枯燥考據,它是一次深入的對話,一次生命的體驗,一次對“空性”智慧的細緻疏解與生活化闡釋,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文字的迷霧,直接觸碰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究竟實相。 《中觀論頌》乃是偉大的龍樹菩薩所著,其核心在於“中道”思想,破除對“有”與“無”、“生”與“滅”、“常”與“斷”等一切二元對立的執著。世間萬物,眾生之所以痛苦,皆因執著於實有的概念,以為事物獨立存在,具有自性。這種執著,如同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扭麯瞭事物的本來麵貌。《中觀論頌》正是要通過精密的推理,揭示一切法的“無自性”,即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閤而生,其本身並不獨立、不自存,如同水中月,鏡中影,絢爛卻非實有。 《中觀論頌講記》正是沿著龍樹菩薩的足跡,逐字逐句,層層剖析。它首先從《中觀論頌》開篇的“稽首禮敬彼能說一切法,自性空,一切善法,故我今當說。”開始,深入淺齣地解釋瞭為何要禮敬一切法空性,以及這“一切善法”的真正含義。這不是一句簡單的開場白,而是整個論典思想的綱領。講記中會詳細闡述,為何“自性空”是理解一切佛法,乃至一切智慧的基石。如果沒有對“空性”的透徹理解,我們對“有”的執著,對“無”的否定,都將成為阻礙我們證悟實相的障礙。 本書將重點解析《中觀論頌》中關於“緣起性空”的論證。龍樹菩薩以其無與倫比的辯纔,對“生”、“住”、“滅”、“常”、“斷”、“一”、“異”、“來”、“去”等一係列基本概念進行瞭徹底的解構。講記會詳細梳理這些論證過程,例如,關於“生”的論證,它並非否定現象的生起,而是要破除“實有”的生。我們之所以能看到事物生起,是因為有種種因緣條件湊閤。一旦因緣散滅,事物便會消失。這恰恰說明瞭它的無自性,它的“空”。講記將引導讀者思考,我們對“我”的執著,對“他”的執著,對“世界”的執著,是否也基於同樣的“實有”錯覺? 《中觀論頌講記》並非止步於概念的辨析,它更著力於將這種深刻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書中會用大量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釋“空性”的含義。例如,我們對金錢的執著,對名譽的追求,對關係的依戀,這些在我們看來如此真實和重要,但從“空性”的角度來看,它們不過是因緣和閤的暫時顯現。當因緣改變時,這些所謂的“擁有”或“失去”,都將隨之而變。理解瞭這一點,我們便能減少不必要的煩惱,以更平和、更自在的心態去麵對人生的起伏。 本書還會深入探討“空性”與“慈悲”的關係。很多人誤解“空性”是虛無主義,是消極避世。恰恰相反,《中觀論頌》所揭示的“空性”,是真正慈悲的源泉。因為認識到一切眾生與我一樣,同樣執著於虛妄的實有,同樣在無盡的輪迴中受苦,我們的慈悲心自然會油然而生。講記會詳細解釋,正是因為一切法無自性,所以纔有可能改變;正是因為眾生並非固定不變的實體,纔有可能解脫。這種洞察,會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一切生命的關懷與責任。 《中觀論頌講記》並非高高在上的哲學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慈愛的師長,用耐心與愛,引領我們在智慧的道路上前行。講記會避免使用過於艱澀的術語,即使遇到,也會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釋。它會鼓勵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不斷地反思和實踐。書中會提供一些引導性的練習,幫助讀者在禪修、念佛、乃至日常生活中,去體會“空性”的妙用。例如,在麵對衝突時,嘗試去觀察“憤怒”這個情緒,它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它是否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 本書還會特彆關注《中觀論頌》中關於“破邪顯正”的部分。龍樹菩薩對於當時盛行的各種外道邪說,如斷見、常見、一見、異見等,都進行瞭嚴厲的駁斥。講記會以曆史的視角,呈現這些駁斥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我們辨彆真正的佛法,避免誤入歧途。同時,它也會強調,《中觀論頌》並非是“批判”的工具,而是“開示”的智慧。它的目的,是為瞭破除我們內心的迷惑,而不是攻擊他人。 最終,《中觀論頌講記》的目標是幫助讀者認識到,一切法的“空性”並非虛無,而是“假有”的真實內涵。這種“假有”,是指事物雖然不實有,但卻依因緣而顯現,並能發生作用。例如,我們看到一張桌子,它不是一個獨立實有的實體,但它確實可以用來放置物品,可以遮風擋雨。這種“假有”,是世俗諦的範疇,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依賴的現實。而“空性”,則是勝義諦的實相。理解瞭“空性”與“假有”的辨證統一,我們纔能既不執著於虛妄,又能圓滿地處理世間事務,達到“無所得而無不所得”的智慧境界。 本書將以一種平實、真誠的態度,邀請每一個渴望瞭解實相、尋求生命究竟安樂的讀者,踏上這條充滿智慧的探索之旅。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位忠實伴侶,將陪伴你一步步走嚮開闊、自在、圓滿的生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或許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一種更加審視和內在化的方式。它仿佛提供瞭一副特殊的“眼鏡”,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觀察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對於“存在”和“非存在”的二元對立認知,可能僅僅是認知的一種慣性,而非絕對的事實。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瞭我如何更有效地去提問,如何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預設。這種思維方式的重塑,遠比記住書中的任何一個具體論點要寶貴得多。

評分

作為一位對傳統文化有持續關注的愛好者,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引用和注釋上的考究程度。書中對於一些關鍵術語的齣處追溯得非常清晰,甚至標注瞭不同學派對此詞匯的細微差異解讀。這錶明作者在構建自己的論述體係時,是建立在一個非常紮實和廣博的文獻基礎之上的,而不是空泛地進行個人發揮。這種對“齣處”的尊重和嚴謹的態度,為讀者建立起瞭一座通往更深層研究的橋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份詳細的索引,指引著我對相關主題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探索,讓人相信作者的每一句話都有其堅實的根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比較沉穩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顯得既古典又雅緻,很有質感。摸上去,紙張的觸感非常細膩,那種微啞的光澤感,讓閱讀體驗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字號適中,行距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太大的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裝訂非常牢固,無論是平攤還是摺疊,都不會有散頁的擔憂,看得齣作者或齣版社在製作細節上是下瞭真功夫的。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它承載的厚重感,光是翻閱它,就仿佛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更加珍惜這份閱讀的儀式感。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佛教哲學中的邏輯思辨和辯證方法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似乎觸及瞭那個深邃的領域。從序言的寥寥數語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闡述其對經典文本的理解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嚴謹性。那種對概念邊界的不斷試探和對傳統論述的細緻梳理,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種簡單迎閤大眾的淺嘗輒止,而是真正深入到核心義理的挖掘,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讀到一些關於“空性”的探討時,那種層層剝筍般的推演過程,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場精妙的思維迷宮中,每一步的邏輯推導都顯得無懈可擊,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事物本質認知的維度。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反而有一種曆經沉澱後的禪意。作者似乎非常擅長運用比喻和類比來闡釋那些極其抽象的哲學概念,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例如,當他描述某種心識運作狀態時,用到瞭一個關於“水流與鏡子”的生動場景,一下子就讓人領會到瞭那種流變不居卻又清晰映照萬物的特性。這種文筆的張力,既保持瞭學術的深度,又兼顧瞭閱讀的流暢性,讀起來既有教益,又不乏趣味性,實在難得。我發現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富有韻味的長句,感受文字背後的深層意涵。

評分

印順法師教理通達,是修習佛學的必讀書。

評分

蘇東坡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傢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說:

評分

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弘揚船山學說,特在南京設局重刊《船山遺書》,計收著作56種,288捲。光緒年間,又補刻瞭6種,10捲,附於其後。共計62種,298捲。通稱“金陵本”或“曾刻本”。後者也被稱為“衡陽補刻本”。

評分

印順導師的書一定要多讀,導師的智慧如海!!!

評分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詩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這也是論詩畫的離閤異同。畫外意,待詩來傳,纔能圓滿,詩裏具有畫所寫的形態,纔能形象化、具體化,不至於太抽象。

評分

很好!

評分

雙十一價,價廉物美。。。。。。。。。。。。。。。。

評分

“我要把它插到吊燈那邊去。”閣樓很矮,韋斯利在閣樓的尖頂下伸瞭伸腰。

評分

見不到龍樹中論一書,能讀此書也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