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
一 关于“经学思想”的界定
二 如何看待儒家寄寓价值理想的古史传说
三 经与史的关系
四 经学传统与政治传统
五 关于经学史的分期
绪论一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
绪论二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
前经学时代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
第二章 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
第三章 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
第四章 郭店楚简与经学传统
第五章 孟子在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传经与弘道:苟子的儒学定位
第七章 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儒家礼仪与礼义关系再认识
第八章 礼的宗教胎记
第九章 礼的道德意义
第十章 礼与法的相涵与分立
第十一章 “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
第十二章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易类简帛的卦序意义
第十三章 《左传》、《国语》筮例的再认识
第十四章 《尚书》: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
第十五章 “《诗》云”时代:先秦诗学
第十六章 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研究
第十七章 《春秋》与三传
第十八章 春秋公羊义
第十九章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第二十章 《大学》新解
第二十一章 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第二十二章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 德、力之争的演变及“焚书坑儒”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显然超越了单纯的文本解读,它将经学思想的演变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作者在谈及魏晋玄学兴起对传统儒家经学的冲击时,不仅分析了玄学本身的哲学特征,更将其与当时士族的社会心态、门阀制度的固化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系统性的考察方法,让读者明白,思想的流变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土壤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所展现的辩证思维,他清晰地指出,即便是看似“叛经”的思潮,也往往是在对旧有经典进行某种形式的重新阐释和激活。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何以是如此”的深度透镜,令人读罢掩卷,思绪万千,对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有了更清晰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典雅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稳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一上手就有想深入研读的冲动。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面对那些繁复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对于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装帧上的用心,预示着内容不会是那种轻飘飘的泛泛而谈,而是扎扎实实的学术探索。我个人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行距适中,注释的标注清晰且不突兀,使得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新手,也不会因为排版混乱而感到气馁。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读者的一种“邀请”,仿佛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恭敬地将他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你面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全书在处理不同学派思想的并存与竞争时,其叙述方式可谓是鞭辟入里,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作者没有将经学史写成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生动地描绘出不同学派之间如何争夺话语权、如何吸收和改造彼此的理论成果。以汉代今古文之争为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两派的观点差异,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需求。这种将思想史与政治史紧密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争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当年士大夫们在朝堂上唇枪舌剑的场景。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和思想的某种“同情式理解”,他既是冷静的分析者,又是富有激情的历史叙述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构建,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在对早期经学思想的论述部分,作者展现了对上古文献的精微解读能力。他对于《周易》和《尚书》的释读,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早期文献中蕴含的早期宇宙观与政治哲学的萌芽。比如,关于“天命”观念的论述,作者详细对比了西周初年的宣示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天命靡常”的理解差异,这不仅是文献考证的胜利,更是对历史情境化理解的深刻体现。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材料时,往往能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段落,并辅以精炼的翻译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直接阅读古文的门槛,却又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做到了“雅俗共赏”的绝佳平衡,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汲取到扎实的知识营养。
评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急于进入具体的朝代梳理,而是先勾勒出了“经学”这一概念在中国思想光谱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演变的历史脉络。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经学”与“子学”之间张力关系的剖析,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分析法,既肯定了儒家经典的基石作用,也没有忽视先秦诸子百家中那些看似边缘但实则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思想火花。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为后续的细致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完引言,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登上一座高塔,对脚下的历史地貌有了一个初步且精确的认知,而不是直接被扔进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摸索。作者的叙事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自然而然,不生硬,不牵强,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史料浸淫。
评分确实不错,值得阅读,
评分6.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评分5.您可以针对180天内购买过的商品(某些商品除外)进行商品评价,90天内的订单进行满意度评价。
评分第九十一章 戴震:学主“求是”的皖派领袖
评分清代经学可以说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最后的阶段,在此发展的最后阶段同样培养造就了许多彪炳千秋的大学者和大思想家,《中国经学思想史(第4卷)(套装上下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清代对儒家经典的认识,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以及“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等。
评分5.您可以针对180天内购买过的商品(某些商品除外)进行商品评价,90天内的订单进行满意度评价。
评分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二卷。“汉唐经学”。着重分析了汉代以后政治与儒术的互动与磨合,探讨了儒家经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早年买入的,材料多,看看就好,我们来看看他最后几卷的目录,大概知道要不要读了。
评分好评,很厚的一本,印刷很好,很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