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广辉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史
  • 儒学
  • 中国古代思想
  • 历史
  • 文化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38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644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首先提出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认识,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以及“前经学时代”的发展情况等。

目录

前言 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
一 关于“经学思想”的界定
二 如何看待儒家寄寓价值理想的古史传说
三 经与史的关系
四 经学传统与政治传统
五 关于经学史的分期
绪论一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
绪论二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
前经学时代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
第二章 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
第三章 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
第四章 郭店楚简与经学传统
第五章 孟子在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传经与弘道:苟子的儒学定位
第七章 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儒家礼仪与礼义关系再认识
第八章 礼的宗教胎记
第九章 礼的道德意义
第十章 礼与法的相涵与分立
第十一章 “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
第十二章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易类简帛的卦序意义
第十三章 《左传》、《国语》筮例的再认识
第十四章 《尚书》: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
第十五章 “《诗》云”时代:先秦诗学
第十六章 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研究
第十七章 《春秋》与三传
第十八章 春秋公羊义
第十九章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第二十章 《大学》新解
第二十一章 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第二十二章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 德、力之争的演变及“焚书坑儒”

前言/序言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 导论:文明的基石与思想的源流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梳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脉络,特别是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经学思想演变历程的恢宏画卷。本卷作为系列著作的开篇,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发端与 formative 阶段。它不是一次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深度挖掘与批判性解读,勾勒出早期经学思想形成的独特轨迹,探究其深远影响的根源,并为理解后世经学思想的复杂图景打下坚实基础。 本卷的研究对象,并非一个孤立的学术体系,而是深深植根于先秦时期乃至更早的社会、政治、文化土壤之中。我们所说的“经学”,其核心在于对“经”——那些被视为先王之道、圣人之言、关乎治国安邦、道德修养根本之道的经典文献的阐释与传承。这些经典,如《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构成了中国早期知识体系的骨架,其解释、传承、争鸣的过程,便是中国经学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从宏观层面来看,本卷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其独特性与连续性。经学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传承价值观念、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思想体系的构建与演变,直接关联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次,本卷的研究也为我们审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经学思想不仅塑造了士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深刻影响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方略与社会治理模式。最后,从比较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对中国经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在建构自身思想体系时所采取的独特路径与面临的普遍挑战。 本卷的撰写,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宏大的历史视野。我们力求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展现早期经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文本,更要考察那些孕育、诠释、发展这些经典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与学术争论。我们将力图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史图景,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僵化的学说汇编。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先秦思想的孕育与萌动 在文字尚未普及,口传心授占据主导地位的遥远年代,中华文明的种子便已悄然播撒。本章将回溯至商周之际,乃至更早的传说时代,探寻早期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社会习俗以及初步的宇宙观念。这些零散的、 proto-philosophical 的观念,构成了后来经学思想产生的土壤。 首先,我们将考察早期宗教信仰对思想萌芽的影响。商代的占卜祭祀,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都体现了先民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间秩序的朴素追求。这些对天命、祖先的崇拜,逐渐演化为一种超越世俗的道德规范意识,为后来的德治思想埋下了伏笔。 其次,神话传说中蕴含的早期价值观念值得关注。例如,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集体主义、牺牲奉献的精神;关于后稷教稼的传说,则强调了农耕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对生产者的尊重。这些叙事,虽然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却反映了早期社会对秩序、勤劳、责任等基本价值的认同。 再者,本章还将梳理早期社会结构的演变。从氏族部落到方国联盟,再到诸侯林立的封建制度,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动,都伴随着新的社会关系、伦理规范的形成。例如,宗法制的建立,强化了血缘关系在政治与社会中的作用,催生了“孝”、“悌”等核心道德观念。 最后,我们也会初步探讨早期哲学思维的萌芽。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中,先民们逐渐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辩证的认识。例如,阴阳五行思想的雏形,以及对“道”的模糊体认,都预示着未来抽象思维的发展。 本章的研究,并非旨在构建一套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呈现一个充满原始生命力、仍在混沌中孕育的思想图景。我们将通过对考古发现、传世文献的审慎解读,力求呈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文明初期的面貌,为理解经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坚实的背景。 第二章:西周的“文质彬彬”——礼乐制度与宗法伦理的确立 西周王朝,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更是一个思想文化集大成者。本章将聚焦于西周时期,深入剖析其赖以维系的礼乐制度与宗法伦理,并探讨它们如何初步构建起早期经学的框架。 首先,我们将详细阐述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及其意义。“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与社会秩序的体现。它规范了贵族的言行举止,界定了等级尊卑,维护了政治稳定。而“乐”,则与礼相辅相成,通过和谐的音律与节奏,陶冶情操,调节情感,实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想状态。礼乐的结合,构成了西周贵族社会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后世经学所推崇的理想政治模式。 其次,本章将深入探讨宗法制度对伦理观念的影响。西周宗法制以父子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形成了严密的等级秩序。在此基础上,“孝”、“敬”等观念得以凸显,成为维护家族稳定与社会秩序的核心伦理。我们还将考察“忠”、“信”等观念在君臣关系中的初步确立,以及它们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 再次,本章将审视西周时期文献的出现与初步整理,如《尚书》、《诗经》等。这些文献,虽然在早期可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但它们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政治教训、民俗风情、道德劝诫,都为后来的经学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我们将分析这些文献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 最后,本章还将初步触及周公旦等早期思想家的贡献。周公被誉为“制礼作乐”的圣人,其思想不仅体现在礼乐制度的设计中,也体现在他对“德”、“民本”等观念的强调。我们将结合《周礼》、《尚书》等文献,梳理周公思想的精髓,并探讨其对后世经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西周时期是早期经学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它通过一套成熟的礼乐制度与宗法伦理,构建了早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为后世的政治、道德、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本章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读者理解经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第三章:春秋乱世的学术勃兴——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旧有的周朝礼乐制度开始瓦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然而,恰恰是在这样的动荡年代,中国思想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诸子百家由此诞生,各自 espouse 不同的治国理念与人生哲学,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爆发。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梳理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性思想,并探讨它们与早期经学思想的复杂关系。 首先,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儒家的早期发展。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其“仁”、“礼”、“中庸”、“孝悌”、“君子”等核心概念,是对周代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我们将深入分析孔子思想的体系性,包括其对政治、教育、伦理、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经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将考察其他主要诸子学派的思想特色。例如: 道家: 老子和庄子的“道”、“无为”、“自然”等思想,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提出了深刻的反思,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形成鲜明对比,但同样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墨家: 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强调功利主义与社会实践,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出了挑战,其严密的逻辑和组织也令人印象深刻。 法家: 早期法家思想,如管仲、子产等人的实践,以及后来的如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人的理论,强调法治、君权、富国强兵,为后世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源。 名家: 公孙龙、惠施等人的“名实之辩”,虽然看似奇谈怪论,但其对逻辑、概念的精细探讨,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的活跃性。 阴阳家、纵横家等: 这些学派虽然在后世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当时也反映了思想的多样性与对不同领域的探索。 本章的重点将不仅仅在于罗列这些学派的观点,更在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批判与融合。例如,墨家对儒家的“仁”提出质疑,法家对儒家的“礼”进行解构,道家对儒家的“人为”提出反思。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的内涵。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诸子百家与早期经学之间的关系。一些学派,如儒家,本身就是经学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而另一些学派,则是在对经学思想的批判与超越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复杂的关系,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的独特景观。 最后,本章将总结春秋乱世思想勃兴的意义。它打破了早期思想的相对单一性,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多元的思想基因,为后世经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思想资源。 结语:回望与展望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通过对文明曙光、西周礼乐文明以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深入考察,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古代经学思想的早期图景。本卷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形成过程。 我们看到,经学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发展、争鸣的过程。从早期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中模糊的道德观念,到西周礼乐制度与宗法伦理确立的秩序与价值,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激烈碰撞与多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为经学思想的最终定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卷的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基础,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后世经学思想,如汉代的独尊儒术、宋明的理学,乃至近代的经学转型,其思想渊源与演变逻辑。经学作为一种高度精神化的文化形态,其核心价值、解释体系、学术争鸣,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历史与民族性格之中。 通过对本卷的阅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 理解经学思想的“根”: 认识到经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早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与哲学思考之中。 把握思想演变的“脉络”: 梳理出早期思想从混沌到有序,从单一到多元,再到初步整合的发展轨迹。 体悟思想家的“智慧”: 感受古代思想家在面对社会变迁与人生困惑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与创新精神。 洞察文明的“韧性”: 认识到经学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维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生命力的。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的结束,并非研究的终点,而是对中国思想史更深层次探索的起点。接下来的卷册,将继续沿着这条思想的长河,探寻经学思想在历代王朝中的发展、演变、挑战与创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全面、深刻、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经学思想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显然超越了单纯的文本解读,它将经学思想的演变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作者在谈及魏晋玄学兴起对传统儒家经学的冲击时,不仅分析了玄学本身的哲学特征,更将其与当时士族的社会心态、门阀制度的固化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系统性的考察方法,让读者明白,思想的流变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土壤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所展现的辩证思维,他清晰地指出,即便是看似“叛经”的思潮,也往往是在对旧有经典进行某种形式的重新阐释和激活。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此,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何以是如此”的深度透镜,令人读罢掩卷,思绪万千,对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有了更清晰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第1卷)》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典雅的墨绿色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沉稳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一上手就有想深入研读的冲动。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面对那些繁复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对于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装帧上的用心,预示着内容不会是那种轻飘飘的泛泛而谈,而是扎扎实实的学术探索。我个人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行距适中,注释的标注清晰且不突兀,使得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新手,也不会因为排版混乱而感到气馁。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读者的一种“邀请”,仿佛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恭敬地将他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你面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全书在处理不同学派思想的并存与竞争时,其叙述方式可谓是鞭辟入里,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作者没有将经学史写成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生动地描绘出不同学派之间如何争夺话语权、如何吸收和改造彼此的理论成果。以汉代今古文之争为例,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两派的观点差异,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需求。这种将思想史与政治史紧密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争论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当年士大夫们在朝堂上唇枪舌剑的场景。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和思想的某种“同情式理解”,他既是冷静的分析者,又是富有激情的历史叙述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构建,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

在对早期经学思想的论述部分,作者展现了对上古文献的精微解读能力。他对于《周易》和《尚书》的释读,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早期文献中蕴含的早期宇宙观与政治哲学的萌芽。比如,关于“天命”观念的论述,作者详细对比了西周初年的宣示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天命靡常”的理解差异,这不仅是文献考证的胜利,更是对历史情境化理解的深刻体现。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材料时,往往能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段落,并辅以精炼的翻译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直接阅读古文的门槛,却又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做到了“雅俗共赏”的绝佳平衡,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汲取到扎实的知识营养。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且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急于进入具体的朝代梳理,而是先勾勒出了“经学”这一概念在中国思想光谱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演变的历史脉络。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经学”与“子学”之间张力关系的剖析,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分析法,既肯定了儒家经典的基石作用,也没有忽视先秦诸子百家中那些看似边缘但实则具有颠覆性影响的思想火花。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为后续的细致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完引言,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登上一座高塔,对脚下的历史地貌有了一个初步且精确的认知,而不是直接被扔进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摸索。作者的叙事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自然而然,不生硬,不牵强,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史料浸淫。

评分

确实不错,值得阅读,

评分

6.同一订单或相隔15日内不同订单中的相同商品,只能评价一次;

评分

5.您可以针对180天内购买过的商品(某些商品除外)进行商品评价,90天内的订单进行满意度评价。

评分

第九十一章 戴震:学主“求是”的皖派领袖

评分

清代经学可以说是中国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最后的阶段,在此发展的最后阶段同样培养造就了许多彪炳千秋的大学者和大思想家,《中国经学思想史(第4卷)(套装上下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清代对儒家经典的认识,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以及“清代经学”的发展情况等。

评分

5.您可以针对180天内购买过的商品(某些商品除外)进行商品评价,90天内的订单进行满意度评价。

评分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二卷。“汉唐经学”。着重分析了汉代以后政治与儒术的互动与磨合,探讨了儒家经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

早年买入的,材料多,看看就好,我们来看看他最后几卷的目录,大概知道要不要读了。

评分

好评,很厚的一本,印刷很好,很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