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搜集了汤用彤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讲课提纲及学生的听课笔记,其中,关于“贵无”之嵇康、阮籍、张湛、道安等重要论述,是汤用彤的其他著作中很少涉及的。《讲义》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发掘其中的义理,体现出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及中华典籍研究的贡献。
作者简介
汤用彤,字锡予,湖北黄梅人。1893年生于甘肃渭源,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归国。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193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副校长。1964年病逝于北京。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等多种外语,对西方古典哲学深造有得。是一位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大师。传世名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等。
目录
一、魏晋玄学讲课提纲
魏晋玄学纲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言意之辨
第三章 崇本贵无
第四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下)——张湛
第七章 贵玄崇有
第八章 明自然
魏晋玄学讲课大纲
第五章 本末有无之争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八章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第九章 崇(贵)有之学与向、郭义
第十章 僧肇不真空义第十一章 道生顿悟义
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之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魏初名理之学
第三章 言意之辨
第四章 本末有无之争
第五章 贵无之学(上)——王弼
第六章 贵无之学(中)——阮籍和嵇康
第七章 贵无之学(下)——道安和张湛
第八章 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
第九章 王弼与郭象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第十一章 结论
魏晋玄学听课笔记之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辩言意
第三章 崇本贵无
第四章 贵玄崇有
第五章 明自然
后记
精彩书摘
四、名理之学
1.名理者,名分也,人君臣民各有其职位,此政治之理论也。又为名目之理,识鉴人物,论人物之性也。晋人谓善谈名理,言玄理也,此非原来之意义。
2.欲天下得治,即须分职任官适当,如是则须“知人”。知人则以众人对某人之品评及其声望为根据,郭泰等能拟人如其伦,评论人物恰当也。汉人之清议,即批评国家之特殊事务与特殊人物(所谓题目人物也)。名理之学,即论述此等原理也。
3.名理家自称根据孔子正名之说,实取法家之精神,曹氏之重刑名可证。又,名理之学混杂有道家之学说,继承了王充以来反传统之运动。
4.名家之学之要点可列述如下:
(1)其一为观人。观人取乎相法,与五行说有关。进一步看人之行动举止,更进一步则看人之神识,而不看重形相。能观人之神为真能观人。
(2)才性论。性者本,才者用。名家不讲性情论,因其学说旨趣多在伦理政治也,故多论才性同异,才性大小。
(3)重谈论,观人应观其言论。欲为官者,则必须修饰其言谈。谈论必须聚众,乃有党,谈论之人当时被称为浮华之人,最出风头。
(4)人君知人。人君欲治世,必须知人,使人人能尽其才能,最能知人者为圣君。圣君之德为中和或中庸,中庸者,不拘于一偏,超乎普通才性之上。普通人或文或武,或文武双全(英雄),而圣人则超乎文武。普通人明乎此而失于彼,而圣人则有茂于众人之神明,言其能一切皆明也。
前言/序言
天津古籍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名师讲义》丛书。从书名看,意思很清楚。他们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很赞成。
这些位名师,都是20世纪执教于中国各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他们的学术地位早有定评。如闻一多、朱自清等位先生,都是一代人师;再如游国恩、雷海宗、周祖谟等位先生,也都是各自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他们虽都已去世多年,但薪尽火传,其衣被学人,早非一代。他们虽有许多传世之作,但也有大量当年以讲义形式行世的作品,不甚被人注意保存,极有流失之虞。据我看,其中蕴藏的精金美玉决不会少。
今天常常听到“抢救文化遗产”之类的呼声。天津古籍出版社要出版的这一套书,不正是此种功德之举的具体体现么?我认为,这些讲义是弥足珍贵的寿世之作,把它们成批整理出版,嘉惠学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听说此事正在进行,十分高兴。但因病中医嘱不宜长时间执笔,只写此短序,聊当前军旗鼓云耳。
名师讲义: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讲义》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发掘其中的义理,体现出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及中华典籍研究的贡献。
评分
☆☆☆☆☆
汤用彤,字锡予,原籍湖北黄梅。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历月21日)(阴历)生于甘肃通渭。
评分
☆☆☆☆☆
汤用彤,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28年改为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51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论文后来汇成《魏晋玄学论稿》,1957年人民出版社印行,1962年中华书局再版。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评分
☆☆☆☆☆
讲课记录,深入浅出
评分
☆☆☆☆☆
屯书。当当怎么受得了如此大招
评分
☆☆☆☆☆
评分
☆☆☆☆☆
汤用彤,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28年改为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51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论文后来汇成《魏晋玄学论稿》,1957年人民出版社印行,1962年中华书局再版。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评分
☆☆☆☆☆
讲课记录,深入浅出
评分
☆☆☆☆☆
冯契先生的笔记,尤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