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

土建工程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超荣 编
图书标签:
  • 土建工程
  • 建筑材料
  • 标准规范
  • 工程建设
  • 施工指南
  • 材料选用
  • 速查手册
  • 工程质量
  • 建筑工程
  • 材料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8022790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32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程建设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建工程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以最新土建工程材料标准规范为依据,以材料的选择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工程材料的结构、组织与性能的基本理论和土建工程常用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检测试验方法。《土建工程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气硬性胶凝材料、混凝土与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建筑石材等。
  《土建工程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对如何进行土建工程材料管理以及选用工作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书可供土建工程设计以及材料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材料分类与作用
一、材料分类
二、材料作用
第二节 材料基本性质
一、材料物理性质
二、材料力学性质
三、材料耐久性
第二章 气硬性胶凝材料
第一节 水泥
一、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
一、道路硅酸盐水泥(GB 13693—2005)
三、砌筑水泥(GB/T 3183—2003)
四、钢渣道路水泥(JC/T 1087—2008)
五、钢渣砌筑水泥(JC/T 1090—2008)
六、低热微膨胀水泥(GB 2938—2008)
七、白色硅酸盐水泥(GB/T 2015—2005)
八、彩色硅酸盐水泥(JC/T 870—2000)
九、铝酸盐水泥(GB 201—2000)
十、硫铝酸盐水泥(GB 20472—2006)
十一、钢渣硅酸盐水泥(GB 13590—2006)
第二节 建筑石灰与石膏
一、建筑生石灰(JC/T 479—1992)
二、建筑生石灰粉(JC/T 480一1992)
三、建筑消石灰粉(JC/T 481—1992)
四、建筑石膏(GB/T 9776—2008)
第三章 混凝土与砂浆
第一节 混凝土
一、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
二、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01)
三、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第二节 砂浆
一、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JGJ 98—2000)
二、建筑保温砂浆(GB/T 20473—2006)
三、墙体饰面砂浆(JC/T 1024—2007)
四、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JC/T 984—2005)
第四章 墙体材料
第一节 砌墙砖
一、烧结普通砖(GB 5101—2003)
二、烧结多孔砖(GB 13544—2000)
三、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 13545—2003)
四、蒸压灰砂砖(GB 11945—1999)
五、粉煤灰砖(JC 239—2001)
六、炉渣砖(JC/T 525—2007)
七、混凝土实心砖(GB/T 21144—2007)
八、混凝土路面砖[JC/T 446—2000(2009)]
第二节 墙用砌块
一、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 8239—1997)
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2006)
三、粉煤灰砌块[JC 238—1991(1996)]
四、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JC/T 862—2008)
五、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 15229—2002)
六、装饰混凝土砌块(JC/T 641—2008)
七、泡沫混凝土砌块(JC/T 1062—2007)
第三节 墙用板材
一、纸面石膏板(GB/T 9775—2008)
二、装饰石膏板(JC/T 799—2007)
三、嵌装式装饰石膏板(JC/T 800—2007)
四、氯氧镁水泥板块(JC/T 568—2007)
五、纤维增强低碱度水泥建筑平板(JC/T 626—2008)
六、玻璃纤维增强水泥轻质多孔隔墙条板(GB/T 19631—2005)
七、铜丝网架水泥聚苯乙烯夹芯板(JC 623—1996)
八、维纶纤维增强水泥平板(JC/T 671—2008)
九、蒸压加气混凝土板(GB 15762—2008)
十、建筑幕墙用铝塑复合板(GB/T 17748—2008)
第五章 建筑钢材
第一节 型材
一、热轧型钢(GB/T 706—2008)
二、冷弯型钢(GB/T 6725—2008)
三、建筑用轻钢龙骨(GB/T 11981—2008)
第二节 钢板和钢带
一、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708—2006)
二、热轧钢板和钢带(GB/T 709—2006)
三、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 4237—2007)
四、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3280—2007)
第三节 钢筋
一、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08)
二、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
三、冷轧带肋钢筋(GB 13788—2008)
四、冷轧扭钢筋(JG 190—2006)
第六章 建筑石材
第一节 天然石材
一、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GB/T 19766—2005)
二、天然大理石荒料(JC/T 202—2001)
三、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GB/T 18601—2009)
四、天然花岗石荒料(JC/T 204—2001)
五、天然板石(GB/T 18600—2009)
第二节 建筑水磨石制品
一、产品分类
二、技术要求
三、试验方法
四、检验规则
五、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前建筑行业的前沿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土木与建筑工程领域的具体应用、流程优化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实操指导意义的BIM应用手册。它不涉及具体材料的规格、性能参数或标准规范的速查,而是着重于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效率与质量。 第一部分:BIM技术基础与理念革新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BIM技术的核心概念,区别于传统二维CAD绘图的根本性差异。内容涵盖BIM的五大维度(3D、4D、5D、6D、7D),并深入探讨参数化建模的内在逻辑。我们将详细阐述BIM在项目早期概念设计阶段如何辅助决策、优化方案比选,特别是针对复杂结构几何形态的可行性分析与初步成本预估的准确性提升。 1.1 BIM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 介绍国际(如ISO 19650)与国内(如住建部推广政策)对BIM应用的要求,分析其对传统工程工作流的颠覆性影响。 1.2 协同工作平台与数据交换标准: 重点介绍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在多专业数据集成中的作用,以及BIM平台(如Revit, ArchiCAD, Civil 3D)之间的数据兼容性问题与解决方案。分析点云数据如何融入BIM模型进行现有结构复核。 1.3 结构模型构建的最佳实践: 针对梁、柱、楼板、剪力墙、基础等结构构件,提出精细化建模的建模准则,确保模型信息能够准确传递至后续的结构分析软件和施工放线环节。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与设计优化中的BIM集成 本章节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探讨如何将结构分析软件(如ETABS, SAP2000, Midas Gen)与BIM模型无缝对接,实现设计闭环管理。 2.1 分析模型的自动生成与校核: 详细介绍如何从BIM模型中提取几何信息和荷载边界条件,自动生成有限元分析模型。重点演示如何快速识别和修正因建模不规范导致的分析模型错误,如节点连接错误、单元类型定义不当等。 2.2 结构后处理数据回写BIM: 讲解如何将分析软件输出的内力、位移、配筋(如果软件支持)等结果,有效地反馈到BIM模型中,形成“分析-设计-可视化”的循环。讨论如何利用这一过程进行设计优化,例如调整柱截面尺寸以满足刚度要求,而非仅仅满足强度要求。 2.3 复杂结构体系的BIM应用: 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超高层建筑、异形结构等,分析BIM在预应力张拉模拟、施工顺序模拟对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中的独特价值。 第三部分:BIM在施工准备与精细化管理中的深化应用 此部分将重点转向施工现场,阐述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工程建造前的准备工作,实现精益施工。 3.1 4D施工进度模拟与资源计划: 介绍如何将BIM模型与项目时间表(WBS)关联,进行动态的4D模拟。内容包括施工顺序的可视化验证、场地平面布置优化、关键工序的提前预演,以规避交叉干扰和资源浪费。 3.2 5D成本控制与工程量深化: 详述如何从BIM模型中提取精确、多维度的工程量信息(如混凝土方量、钢筋净重、模板面积),并与企业的定额和造价体系对接。对比传统“算量”与BIM“提量”的效率与准确性差异,重点分析如何利用5D模型进行实时的成本监控与变更管理。 3.3 施工详图与深化设计(Shop Drawing): 深入探讨BIM模型如何直接驱动钢筋详图、预埋件详图、模板大样图的生成。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指导建模人员如何设置足够的细节参数,以确保生成的施工图纸符合现场安装精度要求,特别是针对复杂的结构节点详图。 第四部分: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与交付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BIM在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最终移交阶段的应用。 4.1 碰撞检测与施工净空校核: 详细介绍如何设置结构、机电(MEP)与其他专业模型之间的检测规则。重点分析结构工程师如何利用碰撞检测报告,提前发现结构预留孔洞位置与管道冲突的问题,避免现场返工。 4.2 结构安装与质量验收: 讨论如何利用BIM模型指导现场的测量放线工作(如利用全站仪或无人机配合BIM坐标系)。讲解如何将施工日志和质量检验记录与模型中的构件进行关联,形成可追溯的数字竣工模型。 4.3 资产管理(FM)与运维交底: 探讨如何将精确的结构构件信息、设备信息、材质信息等交付给业主方,用于后续的建筑设备管理(6D/7D)。内容涵盖设备台账的建立、维护计划的嵌入等。 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以数据为核心的结构工程数字化工作流程,旨在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实现更科学的决策、更精确的施工和更高效的项目管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土建工程材料标准速查与选用指南》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跑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上次做一个项目,急着要确定一批新型保温材料的参数,跑了好几个资料库,查了N个标准规范,才勉强拼凑出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费时费力不说,心里总还是有点虚。要是早点有这么一本集大成的工具书,直接翻阅对应章节,快速定位到最新的国标要求,对比不同材料的性能指标,效率得提升不止一个档次。它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坐在你旁边,随时为你答疑解惑,确保你在关键时刻做的选择是专业且合规的。尤其是在材料的施工工艺和常见问题解析这块,要是能有详细的图示和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总有道鸿沟需要跨越,而一本好的指南恰恰能成为那座坚实的桥梁。我期待它能在实际工作中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口袋参谋”。

评分

作为一名新入行的设计助理,我对各种材料的规范和细节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总担心自己遗漏了某个关键的验收标准,导致设计图纸在施工阶段被频繁退回修改。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正确答案”的门。它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你如何发明新材料,而在于它能确保你使用的每一种现有材料都是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卷材的章节,这些往往是规范更新最频繁、业主关注度最高的领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份清晰的材料性能指标变化时间轴,对比历年规范的关键修订点,那对于理解行业发展脉络将非常有帮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速查”,更是一种“学习工具”,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而不是仅仅记住标准本身是什么。一本好的参考书应该能启迪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提供答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需要频繁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那种护眼纸张和字体大小,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而且,它的开本设计非常适中,既能保证内容信息的承载量,又方便携带到工地现场。在结构方面,我注意到它似乎引入了一种基于应用场景而非纯粹材料分类的索引体系,比如“高寒地区外墙保温方案”或者“高防水等级地下室结构选材”,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太贴合我们实际工作流了。这种以“问题导向”而非“分类导向”的组织方式,能大幅缩短我们从发现问题到找到解决方案的时间。如果能附带一个二维码,链接到一个可在线更新的数据库或APP,实时同步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文件链接或解读,那就彻底超越了传统纸质书的局限,真正实现“指南”与“时效性”的完美结合。

评分

我对工具书的评价标准,一向苛刻。它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如果太泛,什么都提一下但都不深入,那就成了鸡肋;如果太深,只针对某个细分领域,那就不符合“指南”的定位了。我查看了书中关于钢筋和模板支撑体系材料的部分,这部分是结构安全的核心。我发现它不仅列出了不同强度等级钢筋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现场常见的材料替代或紧急处理措施下的规范容许度说明。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处理,恰恰体现了编者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我真诚地希望,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加入更多关于“劣质材料识别与废弃标准”的内容。在当前的市场上,材料的真伪和质量控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如何“避坑”的书,其价值将远远超过一本单纯的“选用指南”。

评分

说实话,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点点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打着“速查”旗号的书不少,但真正能做到“快”又不失“准”的,凤毛麟角。我翻看了其中关于混凝土外加剂应用的部分,这个领域变化太快了,新的减水剂、早强剂层出不穷。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没有用大段的理论来拖沓篇幅,而是采用了表格化、清单化的方式,将不同标准下的性能指标、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进行了横向对比。这种结构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就像一个高度优化的数据库界面,你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集。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等级材料的优劣势分析,那种基于实际工程应用场景的评价,远比干巴巴的标准条文更有说服力。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国际标准的快速对标,那就更贴合当前建筑行业全球化的趋势了,哪怕只是作为参考性的附录,也能体现出编者的前瞻性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