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木结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分册)

轻型木结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承勇 等 著
图书标签:
  • 轻型木结构
  • 木结构建筑
  • 结构设计
  • 建筑设计
  • 建筑工程
  • 木结构工程
  • 轻型木结构建筑
  • 建筑结构
  • 设计手册
  • 木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29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76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一章介绍了轻型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受力特点,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基本构件开始,分别介绍了设计方法,并根据现行规范的要求提供了方便设计人员确定构件材料、尺寸和布置的各种跨度表和选用表;第四章则专门介绍了连接设计;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关于木剪力墙和木楼盖、屋盖的设计,这两章中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相应的设计强度表;第七章给出了关于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各种构造示意图;第八章则结合了前述各章的设计要点通过一个轻型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实例为读者提供了轻型木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在附录里,本书提供了常用单跨梁的内力图表和计算公式,可以方便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设计和验算。

内容简介

   《轻型木结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分册)》主要以《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2005年版)和《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DG/TJ08—2059—2009为编制依据,同时遵循其他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系统地介绍了轻型木结构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各种设计跨度表和构件选用表。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概述,搁栅、椽条、主梁和过梁设计,墙骨柱和组合柱设计,连接设计,楼盖和屋盖平面内荷载设计,剪力墙平面内荷载设计,构造示意图,设计实例。全书内容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
   《轻型木结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分册)》既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作为建筑结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轻型木结构建筑简介
1.2 轻型木结构设计方法
1.3 常用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1.3.1 规格材
1.3.2 木基结构板材
1.3.3 工程木产品
1.3.4 常用连接件
1.4 轻型木结构设?常用调整系数

第2章 搁栅、椽条、主梁和过梁设计
2.1 概述
2.2 设计要求和方法
2.2.1 设计要求
2.2.2 设计方法
2.3 规格材选用表

第3章 墙骨柱和组合柱设计
3.1 概述
3.2 墙骨柱和组合柱设计方法
3.2.1 内墙墙骨柱
3.2.2 外墙墙骨柱
3.2.3 规格材组合柱
3.3 墙骨柱和组合柱选用表
3.3.1 内墙墙骨柱
3.3.2 外墙墙骨柱

第4章 连接设计
4.1 概述
4.2 螺栓和钉连接设计方法
4.2.1 木构件与木构件、木构件与钢构件中螺栓和钉连接设计方法
4.2.2 木构件与混凝土螺栓连接设计方法
4.3 单个螺栓和钉抗剪承载力设计值选用表

第5章 楼盖和屋盖平面内荷载设计
5.1 概述
5.2 楼盖和屋盖设计
5.3 楼盖和屋盖设计选用表

第6章 剪力墙平面内荷载设计
6.1 概述
6.2 剪力墙设计
6.2.1 楼盖和屋盖水平荷载在剪力墙中的分配
6.2.2 剪力墙设计方法
6.3 剪力墙设计选用表

第7章 构造示意图
7.1 概述
7.2 楼盖构造示意图
7.2.1 搁栅与搁栅的连接
7.2.2 楼盖搁栅?墙体的连接
7.2.3 楼盖搁栅间支撑的设置
7.2.4 木搁栅搁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
7.2.5 楼盖洞口
7.2.6 楼盖悬挑
7.3 屋盖构造示意图
7.3.1 坡屋面椽条与屋脊梁的连接
7.3.2 椽条与外墙的连接
7.3.3 屋盖洞口
7.3.4 屋盖在山墙处悬挑
7.4 墙体构造?意图
7.4.1 墙体洞口上方过梁的做法
7.4.2 墙体转角处的布置
7.4.3 木剪力墙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楼盖的连接

第8章 设计实例
8.1 结构设计总体介绍
8.2 结构计算过程
8.2.1 荷载计算
8.2.2 屋架计算
8.2.3 搁栅、梁和墙骨柱等构件计算
8.2.4 剪力墙抗侧力计算
8.2.5 墙体与楼盖和基础的连接计算
附录A 常用等截面单跨梁内力图表和计算公式
附录B 材料自重和常用结构组件重量表
附录C 北美地区常用金属连接件承载力设计值
附录D 单位换算表
附录E 轻型木结构设计施工总说明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建筑的轻盈之道: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与实践 在当今对可持续性、环境友好性和建筑美学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木结构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回归,并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建筑材料,木材凭借其可再生性、低碳足迹、优异的抗震性能以及温暖自然的质感,为现代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建筑的轻盈之道: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与实践》并非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旨在全面揭示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的精髓,从理念到实践,从材料到结构,从美学到生态,引领读者走进一个轻盈、高效、可持续的建筑新世界。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希望能够为广大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开发商、施工单位以及对现代木结构建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前沿且实用的知识体系。我们深知,推广和应用一种新的建筑体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瞻性的视野。《建筑的轻盈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力求在宏观的行业趋势与微观的细节操作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既能展现木结构建筑的宏大前景,又能深入剖析实现这些愿景的具体方法。 第一篇:理念与趋势——重塑木结构的现代语境 在现代建筑设计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木结构建筑如何重新定位,并展现其独特的价值?本篇将首先从宏观层面,深入探讨木结构建筑在当下建筑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将回顾木结构建筑的历史演进,分析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点与局限,并重点聚焦于当代木结构建筑设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的旗帜: 如今,可持续性已成为衡量建筑品质的首要标准。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其碳储存能力和低隐含能源的特点,使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建筑业碳排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篇将详细阐述木材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显著效益,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现木结构建筑如何成为绿色建筑的典范。我们将探讨木材的生命周期评估,比较其与其他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 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革新: 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木结构建筑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从传统的胶合木(Glulam)、工程木材(Engineered Wood Products)如交叉层积材(CLT)、胶合单板材(LVL)等的出现,到智能化生产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本篇将详细介绍这些新型工程木材的性能特点、生产工艺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潜力,为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 跨越式发展的现代设计: 现代木结构建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低层建筑形式。通过先进的结构设计和连接技术,高层木结构建筑、大跨度木结构空间正日益成为现实。本篇将通过大量国内外成功的项目案例,展示木结构建筑在造型上的多样性、空间上的灵活性以及在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读者的设计灵感。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案例中体现出的设计理念、结构创新和美学追求。 第二篇:设计与实践——木结构建筑的核心要素 在确立了木结构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后,本篇将深入到设计的核心层面,详细阐述木结构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和实践要点。我们将从材料选择、结构体系、节点设计到防火、防潮等关键环节,进行细致的讲解。 材料的选择与性能: 不同的木材种类,其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防火性能等均有差异。本篇将系统介绍常见的结构用木材及其工程木材产品,如工程木(Engineered Lumber)、胶合木(Glulam)、正交胶合板(CLT)、胶合单板梁(LVL)等,详细解读它们的性能参数、适用范围、优缺点,并提供科学的材料选择指南。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类型木材在承载能力、变形控制、抗震性能等方面的表现,帮助读者做出最优选择。 结构体系的创新与应用: 木结构建筑拥有多种经典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拱结构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更催生了如CLT墙板体系、胶合木梁柱体系等高效便捷的结构形式。本篇将详细介绍各种木结构体系的原理、特点、适用性,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它们的实际应用。我们将分析不同结构体系在荷载传递、空间组织、施工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为不同项目需求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精密的节点设计: 节点是木结构建筑的“骨骼”,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和耐久性。本篇将重点讲解木结构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常用节点形式、连接件的选用与设计。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销钉连接、钢连接件、嵌入式连接等)的受力特性,并结合案例,讲解如何实现节点设计的标准化、高效化和美观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密的节点设计,解决木结构施工中的常见难题,并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能。 耐久性与防护策略: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耐久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篇将详细探讨木结构建筑的防潮、防虫、防腐蚀等方面的设计与施工要点。我们将介绍有效的防护措施,包括木材的防腐处理、表面涂层、建筑围护结构的防水设计、通风设计等,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构造,避免木材与潮湿环境直接接触,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防火安全设计: 许多人对木结构的防火安全性存在疑虑。本篇将系统介绍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设计原理和技术。我们将详细阐述木材的燃烧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如增加木材截面尺寸、采用防火涂料、设置防火分隔等,来满足不同建筑的防火等级要求。我们将引用相关规范和标准,提供实用的防火设计建议,消除读者的顾虑。 施工技术与工艺: 优秀的木结构设计,离不开精湛的施工技术。本篇将关注木结构建筑的施工工艺,包括预制构件的生产、现场安装、精度控制等方面。我们将探讨现代木结构建筑如何实现工业化、预制化生产,从而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将介绍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帮助施工单位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木结构建筑项目。 第三篇: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引领木结构建筑新纪元 在掌握了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实践后,本篇将带领读者跳出框架,放眼未来,探讨木结构建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在未来建筑生态中的潜力。 智能化与数字化设计: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普及,木结构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本篇将探讨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木结构的设计优化、碰撞检测、构件深化设计以及施工模拟,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我们将介绍参数化设计、参数化建模等方法在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复合结构的可能性: 木材与其他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的复合应用,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结构解决方案。本篇将探讨木-混、木-钢等复合结构的优势、设计方法以及应用前景。我们将分析不同复合结构的荷载传递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组合,实现结构性能的飞跃。 模块化与预制化建筑的未来: 模块化和预制化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木结构建筑尤其适合这种模式。本篇将深入分析模块化木结构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方式、市场前景,以及其在快速建造、成本控制、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标准化设计和工厂化生产,推动木结构建筑的普及。 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将木结构建筑与自然景观、绿色生态深度融合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篇将探讨如何在木结构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景观设计,创造更健康、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我们将关注绿色屋顶、垂直绿化、雨水收集等生态技术在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结语 《建筑的轻盈之道: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与实践》是一次关于木结构建筑的全面、深入的思考与实践的总结。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魅力,掌握其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并勇敢地将其应用于未来的建筑实践中。木结构建筑,以其轻盈的姿态,不仅是对传统建筑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引领。它承载着我们对可持续、健康、高效、美观建筑的追求,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抗剪墙和隔膜设计的章节。在实际项目中,薄壁木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一直是设计的难点,各种斜撑、剪力墙的布置优化,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舒适度和最终的造价。这本书对不同类型剪力墙体系(比如OSB板剪力墙、胶合木剪力墙)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响应分析,给出了非常系统化的处理方法。它对比了欧洲和北美在这些方面的设计差异,这一点尤其宝贵,让我们在做国际项目合作或者借鉴先进经验时,能有一个清晰的对比框架。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多层木结构项目遇到一个棘手的风荷载作用下的扭转问题,翻阅了大量资料都找不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后来,对照这本书里关于“扭转耦合效应的修正计算”那一节,我们发现可以通过调整特定位置的连接强度来实现刚度的重新平衡,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孤立的,而是置于整个结构体系的相互作用之下进行考量的。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诠释。很多初级工程师在设计木结构时,往往只关注了梁、柱这些主要受力构件的尺寸校核,而忽略了连接节点——螺栓的预紧力、连接件的构造间隙、以及端部支撑的细节处理。这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节点,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钉子连接,在地震往复荷载下的延展性和耗能能力是多么复杂的一个课题。作者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微小构造差异如何导致整体结构性能的巨大差别。它让我意识到,在木结构设计中,连接点的设计难度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主材的尺寸计算。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能够指导我们将理论计算完美转化为施工图上的每一个清晰的、可执行的节点大样,确保设计意图能够百分之百地在现场被实现。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程设计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一看就是面向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深灰色的主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量摸起来很扎实,不是那种一翻就容易起皱的轻薄纸张,这点在查阅技术资料时非常重要,毕竟我们得反复翻阅,不能太娇贵。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觉到内容的厚重,涉及了从基本荷载计算到复杂节点详图的方方面面,没有丝毫的敷衍。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新型连接件应用的那一章,作者似乎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推导,还结合了实际工程案例,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在设计院和施工现场之间奔波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书里的插图清晰度极高,那些复杂的受力分析图和构造节点大样图,即便是初次接触木结构设计的工程师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本浓缩了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宝典”,能看出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力求让每一条规范的引用都有据可依,让每一个设计步骤都逻辑严密。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工程师导向”,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性元素。每一页都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符号占据,阅读体验谈不上轻松愉快,更像是在啃一块高密度的技术硬骨头。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务实,让它在需要快速查阅具体参数或公式时显得异常高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疲劳荷载与耐久性”那一块时的严谨态度。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性能会受到环境湿度的长期影响,这本书不仅讲解了基本的防腐防潮处理,还深入探讨了在长期荷载累积下,胶合木和层积材的潜在性能衰减模型,这在设计超长使用年限的公共建筑时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它迫使我们必须跳出“设计完就万事大吉”的思维定势,而是要对建筑的“一生”负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醒了我们,结构设计永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未来风险的系统性预判。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厚厚的册子时,我有点被它的专业性震慑住了。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书籍,大多偏向于理念和宏观的材料介绍,但这本书显然走的是硬核技术路线。它完全没有过多渲染木结构如何“环保”、“自然”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点,而是直接切入了结构设计的核心——如何让木头这个材料,在承受风、雪、地震等各种极端荷载时,依然能保持足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书中的数学推导部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公式极其详尽,每一步的变量定义和参数取值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不像某些国内的译著,经常把关键的推导过程一笔带过,让人读起来总有一种抓耳挠腮的不满足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告诉你“该怎么做”,还深入讲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原理的深挖,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作为设计者的底层能力。对于想要从传统混凝土钢结构设计转型到木结构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一道坎,但迈过去之后,视野会豁然开朗。

评分

太专业了,真的有点看不懂

评分

正版,很实用,性价比高

评分

盛开在荆棘里的花,越是流泪越仰望。每当我熬不过那些打磨的苦痛时,我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提醒着我,它让我更清醒、更努力。它这样说道——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但就算是咸鱼,也要有梦。

评分

很好用,对自己有帮助。

评分

介绍得很具体,是结构专业不错的书

评分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人生必须经历坚持不懈地反复打磨,这其中的苦痛更是要人明白,若一个人的一生没有经历这些那些的打磨,纵使她最后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她此生也绽放不出那种闪亮的光彩,她的一生也彰显不出那种永恒的美丽。

评分

东西不错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评分

此款商品用起来真的挺不错,质量好!

评分

此款商品用起来真的挺不错,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