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红西路军史》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史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目前可见的一本非小说类全面系统研究红西路军真实历史的专著。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充分占有翔实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中共党史和军事战争史的研究视角,全面展现了红西路军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最后结局,充分展现和客观评价了红西路军创建的历史功绩和发挥的战略作用,讴歌颂扬了红西路军的崇高革命精神;研究了有关红西路军的重大战略形成及产生的影响,分析总结红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回答了党史界、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
目录
第一章 中共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提出与演变
第一节 共产国际军事援助中国红军的思想
一、共产国际军事援助思想的提出
二、红军长征开始前共产国际军事援助思想
三、红军长征开始后共产国际军事援助思想
第二节 中共中央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一、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方针中“青宁新”因素的考虑
二、打到苏联边界去取得共产国际援助的方针
三、打通苏联、便于抗日的方针
四、占领宁夏,打通与外蒙、苏联联系的方针
五、对中共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认识
第三节 北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一、红 二、四方面军北上甘南
二、三个方面军与东北军配合北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第二章 北上与西进的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第一节 夺取宁夏方针与《静宁、会宁战役纲领》的制定
一、中共中央占领宁夏的部署与静会战役计划
二、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与《静宁、会宁战役纲领》的制定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夺取宁夏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北上与西进的争论与斗争
一、中共中央西北局漳县会议决定西进
二、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与《通庄静会战役计划》
第三节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第三章 《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与执行
第一节 《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
一、中共中央对“提早攻宁问题”的思考
二、《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
第二节 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
一、红四方面军实施宁夏战役的部署
二、红三十军成功抢渡黄河
三、红九军、五军和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渡河
第三节 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
一、海打战役计划的流产
二、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
三、宁夏战役计划搁置的原因
第四章 平大古凉战役与红西路军组成
第一节 《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的制定
一、景泰一条山战斗
二、《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形成
第二节 红西路军的组成
一、红西路军的组建
二、红西路军的建制
第三节 西路军挥戈西进
一、实施《平大古凉战役计划》
二、红九军兵殇古浪
第四节 西渡黄河后民族统战工作的开展
一、渡河后西路军的民族统战工作
二、平大古凉战役时期的民族统战工作
第五章 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
第一节 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方针
一、西路军西进遭遇的困难
二、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方针
第二节创建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战斗
一、永昌、山丹的战前态势
二、永昌、山丹的主要战斗
第三节西安事变与东进、西进的犹豫
一、西安事变初期西路军行动方针的游移
二、西安事变后期,西路军准备东返
三、西安事变前后西路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
第四节 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永昌、山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二、永昌、山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第六章 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与西路军东返
第一节 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的方针
一、红西路军西进临泽、高台
二、创建临泽、高台根据地的背景和由来
第二节 临泽、高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临泽、高台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二、临泽、高台苏维埃政府的工作
第三节 高台、临泽保卫战
一、红五军兵陨高台
二、倪家营战斗
三、临泽保卫战
第四节 西路军东返与西洞堡的胜利
一、西路军准备东返
二、西洞堡的胜利与回师西进
第七章 红西路军的失败
第一节 决战倪家营
一、首战倪家营
二、回师倪家营
三、英勇悲壮的妇女抗日先锋团
第二节 中共中央救援西路军的行动
一、利用政治谈判和各种关系救援西路军
二、组建援西军救援
第三节 兵败祁连山
一、激战梨园口
二、石窝会议
三、历史当事人对西路军失败的看法
四、对西路军失败的认识
第八章 西路军左支队到达新疆
第一节 风雪祁连山
一、三路分兵
二、干部支队的成立与失败
第二节 左支队到达新疆
一、走出祁连山
二、走向星星峡
第三节 西路军后期党的建设工作
一、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的建立
二、张掖秘密党组织的建设和斗争
第九章 营救西路军指战员回延安
第一节 援西军和八路军办事处的救援行动
一、援西军的救援行动
二、西安、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营救工作
三、河西群众的营救行动
第二节 陈云营救西路军与新疆“新兵营”
一、星星峡迎接左支队
二、新疆“新兵营”
第三节 回到延安
一、徐向前、陈昌浩等回到延安
二、左支队指战员回到延安
附录 红西路军大事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共中央大同苏联战略方针的提出与演变
四 占领宁夏,打通与外蒙、苏联联系的方针
东征战役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倡议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无视这一呼吁,调动了16个师另3个旅的兵力,准备进攻陕甘革命根据地,企图以武力消灭红军。面对这一形势,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党中央做出了西征的决定,提出了占领宁夏,从外蒙接通苏联的战略方针。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已在东北军、西北军中取得了成效。东北军、西北军领导人已与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了统战关系,这就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月4日至5日,李克农与张学良在洛川会谈时双方商定,红军和东北军代表经新疆去苏联,由张学良负责同盛世才交涉。4月6日,彭德怀、毛泽东在致王以哲转张学良的电报中,提出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的内容中,就有“联合苏联及先派代表赴莫斯科问题”。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后,于4月10日致电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等,告知东北军“对于红军主力集中向北,愿助其成。彼决派代表赴友邦,并助我打通关系”。11日,毛泽东、彭德怀向林彪、聂荣臻通报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结果时指出:“四方面军出甘肃,张之部队可让路。”“派赴苏联代表,他的由欧洲去,我们的张任保护,由新疆去。”后来,中共中央派邓发前往苏联,与苏联和共产国际就人员帮助、技术援助及红军向绥远外蒙发展接运物资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
西征战役开始之际,中革军委在发布的《关于西征战役的行动命令》和《为完成野战军的三大任务给各兵团的指示》等文件中,提出“为着极力扩大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巩固,为着扩大抗日红军,为着更加接近外蒙和苏联,为着一切抗日力量有核心的团聚”,决定进行西征战役,提出了西方野战军的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消灭二马,占领宁夏,打通外蒙和苏联的联系,接受苏联的军事物资与技术援助。5月20日,党中央在致红二、四方面军领导人的电报中通报了进展情况,指出:“关于红军与东北军密切合作,以进到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同苏联及外蒙订立抗日互助条约的计划,我们正在进行。”“国际已有三四次派人来找我们,希望我们在西北成立大局面。”5月25日,党中央在致二、四方面军领导人的电报中,再次通报了红一方面军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有关情况,指出红一方面军“西渡后向陕甘宁发展,策应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猛力发展苏区,渐次接近外蒙。外蒙与苏联订立了军事互助条约,国际企盼红军靠近外蒙、新疆”。
西征战役开始后,随着西方野战军的胜利,党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更趋明确具体。6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彭德怀指出:“横山、定边地区是陕甘宁根据地的北面屏障,是北出绥远、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枢纽,应在7月半以前完成赤化。”29日,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指出:“从总的战略上看,无论站在红军的观点上,站在红军与其他友军联合成立国防政府的观点上,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任务,是必须一及十五军团担负。”毛泽东还指出:“红军接近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及绥远西”,“二是甘、凉、肃三州”。“红军出动的时机亦有二:一是夏天或秋天”,“一是冬天”。毛泽东还强调指出:“无论采取哪一条路与哪一个时机,给马鸿逵以坚决的打击,都是决定的条件。”7月1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彭德怀,认为“如外蒙能出兵策应并解送军械,我军又有渡河作战条件,则出宁夏最为有利,否则只好候冰期”。而“打通苏联取得接济,仍是总的战略方针中重要一着”。7月27日,在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后,毛泽东等致电彭德怀等西方野战军领导人,指出:“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执行三大任务,争取三个任务在第二阶段上的胜利。”“在第二阶段上完成,就能使我更有力量地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完全会合,更有力量去造成西北联合与打通苏联。”
这个时期党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是基于这样几点原因考虑的:其一,随着党中央和共产国际联系的不断加强,共产国际的态度更加明朗,不仅答应给中国红军提供技术装备,也欢迎中国红军接通外蒙或新疆。其二,打通苏联取得技术装备,不仅可以增强红军自身的力量,而且也对东北军、西北军有鼓舞作用,会极大地促进抗日联合政府的成立,有利于共同对日作战。其三,红一方面军西征以来已经解放了陇东、宁南的大片地区,不仅给马鸿宾、马鸿逵部以沉重地打击,也廓清了通往宁夏的道路,为进军宁夏打通苏联,创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
红一方面军西征以来,解放了定边、盐池、同心、预旺、曲子等城镇和甘、宁两省的大片地区,实现了打通苏联方针的第一步。就在红一方面军巩固苏区、休整兵力,准备为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而紧张备战期间,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党中央在坚持打通苏联方针的情况下,对战役计划进行了新的调整。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红西路军史》内容相关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三十军等部共21800人,在方面军指挥部率领下,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从甘肃省靖远县河包口等地渡过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战场形势的变化,经党中央批准组成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西路军在极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与敌人浴血奋战4个多月,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而失败。
《烽火战歌:一部关于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宏大叙事》 这是一部以宏大视角、翔实史料和生动笔触,全景式展现中国革命战争波澜壮阔历程的史学巨著。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场战役或某一支部队的短暂篇章,而是试图勾勒出一条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军事斗争主线,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战争的战略方针、战术运用、组织建设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本书的叙事起点,追溯至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年代,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的艰难历程。书中细致描绘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标志性事件的背景、过程与意义,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如何孕育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作者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如何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根本指针。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战略决策、军事指挥、以及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进行了详尽的还原,让读者得以窥见早期红军战士如何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对比下,书写革命的开端。 随着革命的深入,本书将笔墨移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苏区反“围剿”斗争的壮烈画卷。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如何面对国民党军队一次次残酷的军事“围剿”,如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本书不仅仅记录战役的胜负,更着重于分析每一次反“围剿”胜利或失利的原因,探讨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经验教训。书中对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赣苏区等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斗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各根据地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对各次反“围剿”中的重要战役,如黄陂战役、广昌战役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战术分析,还原了战场上的惊心动魄与智慧博弈。 抗日战争的爆发,为本书增添了更为广阔的战略视野。本书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如何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中流砥柱,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书中详细阐述了八路军、新四军如何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以及在正面战场上也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共同打击侵略者的光辉事迹。本书对敌后战场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揭示了其在牵制日军、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中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书中对百团大战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分析其战略意图、战术部署和对日军造成的沉重打击。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复杂斗争,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抗击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本书将迎来叙事的最高潮。这是中国革命军事斗争最为激烈、最为辉煌的时期。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从初期的战略防御,逐步转入战略反攻,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书中对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进行了史诗般的描绘,详细解析了这些决定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后勤保障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战略影响。本书不仅展现了军事上的宏大战役,更深入探讨了人民解放军在政治攻势、经济配合、群众工作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深刻道理。书中对国民党军队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全面溃败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其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贯穿全书的,是对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规律的探索。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和事件,而是试图从战略决策、战术创新、军事思想、组织建设、后勤保障、政治动员等多个维度,揭示中国革命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书中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进一步阐释,特别是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重要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如何得到检验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本书也关注革命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带来的深刻影响,展现了军事斗争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史料考证,以及深刻的理论洞察。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军事斗争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如何用生命和鲜血,书写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壮丽篇章的史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复杂性、艰巨性与伟大性,认识到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事斗争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热爱和平的读者深入阅读和珍藏的史学力作。它用历史的厚重感,向读者传递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追求光明与正义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