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地质学(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九华 等 编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地球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四版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地质学基础
  • 岩石学
  • 矿物学
  • 构造地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46192
版次:4
商品编码:106749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字数:5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质学(第4版)》内容涵盖了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史和地质构造等)、矿床学、水文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和矿山地质学,对各学科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近年来地质学,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地质学(第4版)》为采矿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地质、矿业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以及矿业工作者的简明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Ⅰ地质学基础知识
1 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
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
1.1.1 地壳
1.1.2 地幔
1.1.3 地核
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地壳的物质组成
1.2.1 质量和密度
1.2.2 压力
1.2.3 重力
1.2.4 温度(地热)
1.2.5 地磁
1.2.6 放射性
1.2.7 地壳的物质组成
1.3 地质作用概述
1.3.1 内力地质作用
1.3.2 外力地质作用
1.3.3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2 矿物
2.1 矿物的形态
2.1.1 晶质体和非晶质体的概念
2.1.2 矿物的单体形态
2.1.3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2.2 矿物的物理性质
2.2.1 颜色
2.2.2 条痕
2.2.3 光泽
2.2.4 透明度
2.2.5 硬度
2.2.6 解理
2.2.7 断口
2.2.8 密度和相对密度
2.2.9 其他性质
2.3 矿物的化学性质
2.3.1 矿物的化学成分
2.3.2 类质同象和同质异象
2.3.3 胶体矿物
2.3.4 矿物中的水
2.3.5 矿物的化学式
2.4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
2.4.1 矿物的形成
2.4.2 矿物的共生
2.5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
2.5.1 矿物分类的原则及方法
2.5.2 矿物的鉴定方法
2.5.3 常见矿物肉眼鉴定特征

3 岩石
3.1 岩浆岩
3.1.1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3.1.2 岩浆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特点
3.1.3 岩浆岩的肉眼鉴定及命名
3.1.4 岩浆岩中的主要矿产
3.1.5 岩浆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
3.2 沉积岩
3.2.1 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3.2.2 沉积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特点
3.2.3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及命名
3.2.4 沉积岩相的概念
3.2.5 沉积岩中的主要矿产
3.2.6 沉积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
3.3 变质岩
3.3.1 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3.3.2 变质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特点
3.3.3 变质岩的肉跟鉴定和命名
3.3.4 变质岩中的主要矿产
3.3.5 变质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

4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4.1.1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法
4.1.2 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法
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2.1 地质年代及地层单位的划分
4.2.2 地质年代表
4.3 我国地史概述
4.3.1 太古宙和元古宙
4.3.2 占生代(界、Pz)
4.3.3 中生代(界、Mz)
4.3.4 新生代(界、Kz)

5 地质构造
5.1 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5.1.1 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
5.1.2 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5.1.3 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
5.1.4 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
5.2.1 岩石的变形
5.2.2 应变椭球体
5.3 褶皱构造
5.3.1 褶皱现象
5.3.2 褶曲的要素
5.3.3 褶曲分类及力学分析
5.4 断裂构造
5.4.1 断裂现象
5.4.2 节理
5.4.3 断层
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
5.6.1 褶皱构造与矿山采掘工作的关系
5.6.2 断裂构造与矿山采掘工作的关系
5.7 大地构造理论简介
5.7.1 多旋回构造理论
5.7.2 板块构造理论

6 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
6.1 地形图简介
6.1.1 地形图的比例尺
6.1.2 地形图的坐标系统
6.1.3 地形等高线
6.1.4 各种地形在地形图上的表现
6.1.5 常用地形图例
6.1.6 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
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
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
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5.1 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5.2 直立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5.3 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1 各种褶曲在图上的表现
6.6.2 各种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6.6.3 地质体不同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6.6.4 常用地质图例
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
6.7.1 实测剖面的填绘方法简介
6.7.2 图切剖面的制图方法
参考文献

Ⅱ矿床

7 矿床概述
7.1 矿床、矿体和围岩
7.2 矿体的形状和产状
7.2.1 矿体的形状
7.2.2 矿体的产状
7.3 矿石
7.3.1 矿石的概念
7.3.2 矿石的分类
7.3.3 矿石的品位
7.3.4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7.4 成矿作用和矿床的成因分类
7.5 矿床工业类型

8 内生矿床
8.1 概述
8.1.1 岩浆的性质
8.1.2 岩浆成矿作用
8.1.3 内生矿床分类
8.2 岩浆矿床
8.2.1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8.2.2 岩浆矿床与构造环境
8.2.3 岩浆矿床成矿作用和成因分类
8.2.4 各类岩浆矿床的特征和矿床实例
8.2.5 岩浆矿床的共同特征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8.3 伟晶岩矿床
……
10 变质矿床

Ⅲ 矿庆水文地质
11 地下水基本知识
12 地下水涌水量预测和防治

Ⅳ 矿产勘查与矿山地质工作
13 矿产地质调查研究概述
14 矿产勘查中的矿床揭露
15 原始地质编录和矿产取样
16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及研究
17 矿山地质工作
18 矿产勘查资料的评审及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探寻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的奥秘:一本面向未来的地球科学导览 《行星科学导论:从地核到行星际空间》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行星科学家,如:张伟、李明德]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具有学术声誉的出版社,如:科学文献出版社、高等教育研究院] 版次: 第一版 页数/开本: 约650页,16开 定价: [此处可虚构一个合理的定价] --- 导言:超越我们脚下的世界 本书旨在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以及新兴的太空探索专业学生,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行星科学入门教材。我们深知,要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必须超越传统地质学的范畴,将视野投向太阳系乃至更广阔的宇宙。本书并非对传统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立足于跨学科交叉和最新空间探测成果,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行星科学知识体系。 传统地质学关注地球自身的历史记录,而《行星科学导论》则将地球视为一个样本,置于行星演化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如何运用物理学、化学、天体动力学等工具,解释行星形成、大气演化、磁场生成、乃至生命起源的普适性规律。 --- 第一部分:行星形成的宇宙背景与动力学 本部分聚焦于太阳系诞生的环境、物质的聚集过程以及不同类型行星的初始结构。 第一章:恒星与星周盘的物理化学 本章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开始,详细阐述了太阳原恒星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星周盘(Protoplanetary Disk)的结构与温度梯度,这是理解随后行星物质分异的关键。我们将引入气体与尘埃的相互作用理论,特别是冰线(Snow Line)的位置,解释为什么类地行星与气态巨行星的成分存在根本差异。内容涵盖:原恒星光谱分析、湍流在物质输运中的作用、以及微米级尘埃的粘附与团聚机制。 第二章:行星胚胎的增殖与轨道动力学 本章深入研究了行星形成过程中的核心难题——“从微米到公里”的尺度放大问题。我们详细讨论了“核吸积模型”(Core Accretion Model)和“盘不稳定模型”(Disk Instability Model)的优劣,并结合开普勒定律、牛顿引力理论,分析了早期太阳系中行星胚胎的轨道迁移、共振现象以及巨大的撞击事件(如形成月球的巨型撞击假说)。此部分内容完全依赖于天体力学计算,与传统岩石学观察截然不同。 第三章:小型天体的多样性与起源 本章将焦点从大行星转移到太阳系中的“剩余物质”——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天体和奥尔特云天体。我们分类讨论了不同化学族群(如碳质球粒陨石、辉石球粒陨石)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轨道演化(如“尼斯模型”)进入内太阳系,成为地球早期水和有机物的重要载体。彗星的冰化学和脱气过程将作为重点进行剖析。 --- 第二部分:行星体内部的结构与能量循环 本部分旨在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解释不同行星内部的热演化路径,而非仅仅描述地质分层。 第四章:行星热演化与分异的物理机制 本书详细探讨了行星在形成后,如何通过放射性衰变热、引力收缩能和早期吸积热,驱动内部的熔融和化学分异。我们将引入相图分析,解释地幔和地核在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的物相转变。重点分析了地核的形成与热对流,包括如何通过对流产生磁场(发电机理论),并对比了地球、火星和木星内部的磁场差异及其对行星宜居性的影响。 第五章:行星构造活动的多样性 不同于集中讨论板块构造的地球科学,本章横向比较了太阳系内主要岩石行星的“构造盖层”(Tectonic Lid)类型。内容包括: 僵硬盖层(Stagnant-lid Tectonics): 以火星和金星为代表,探讨其高温下的热损失机制和大规模火山活动的证据。 分段式构造(Episodic Overturn): 分析金星晚期地表重塑的可能驱动力。 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 深入分析水对降低岩石圈强度、促进俯冲的关键作用,并从热力学角度探讨地球板块构造的独特性。 第六章:大气、气候与行星表面的动态平衡 本章将大气科学提升到与固体地球同等重要的地位。内容不再局限于水循环,而是着重于大气逃逸机制(如Jeans逃逸、双极场逃逸)、温室效应的物理模型(一维辐射传输模型)以及气候的长期稳定性。我们将对比水星的无大气、金星的失控温室效应、火星的稀薄大气和地球的生物圈反馈效应,探讨行星如何维持或失去其表面液态水。 --- 第三部分:地外生命探索与宜居性前沿 本部分将所有前述知识整合起来,应用于寻找系外行星和评估太阳系内天体的宜居潜力。 第七章:系外行星的发现与表征 本章介绍了当前系外行星探测的前沿方法,包括凌星法(Transit Method)、视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的最新进展,以及直接成像技术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了“洛克菲勒宜居带”(Habitable Zone)概念的局限性,引入了“可居住性指数”(Earth Similarity Index, ESI)和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的理论光谱预测。 第八章:太阳系中的“海洋世界”与生命化学 本章聚焦于冰封卫星(如木卫二欧罗巴、土卫二恩克拉多斯)的冰壳下是否存在液态水海洋。内容涉及潮汐加热理论,解释这些天体内部热源如何维持液态水而非依赖太阳能。我们还将讨论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化学基础,以及在非地球环境下,生命可能依赖的能量代谢途径。 第九章:行星际尘埃、辐射环境与航天材料科学 本书的最后一章转向实际的太空探索挑战。我们将分析宇宙射线、太阳风粒子对行星表面和大气的影响。材料科学角度将被引入,讨论如何在极端温度、真空和高辐射环境下,设计能够长期运行的探测器材料。本章总结了行星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前景,为未来载人/无人深空任务奠定理论基础。 --- 总结:面向未来的科学视野 《行星科学导论》的结构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量化分析能力。全书的论证逻辑是:从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起源,到特定行星体的内部物理机制,再到行星系统的长期演化与生命潜力。它绝不是简单地罗列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表象特征,而是致力于揭示驱动这些天体演化的普适性物理定律和化学过程。本书内容侧重于天体物理、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先进的探测技术解读,与传统侧重于地质年代、岩石分类和矿物学的学科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旨在为新一代地球科学研究者提供广阔的、跨越星际的知识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手里有几本参考书,但《地质学(第4版)》是我翻阅率最高的一本。这本书的内容体系非常完整,涵盖了地质学的主要分支,从矿物岩石学到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再到地质历史和地球动力学,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每一章节的结构都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作者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总是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阐述其重要性,接着通过详细的解释、实例和图示来加深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理论时的严谨性,比如在地层对比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等多种对比方法,还深入剖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此外,书中引用的研究案例也十分丰富,很多都是地质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地质学知识框架,是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

我是一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一直想系统地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背后蕴藏的漫长故事。《地质学(第4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而且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到宏观的板块运动和地球演化,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各种地质现象的解释,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但又没有丝毫的枯燥乏味。作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亿万年的时光隧道。我喜欢书中对火山喷发、地震发生机制的讲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又常常令人敬畏的现象,在书中得到了科学而详尽的解释,让我对大自然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对化石的介绍也让我着迷,那些沉睡在地层中的生命遗迹,是地球生命史最生动的见证,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触摸”到史前生命的脉搏。这本书让我对“脚踏实地”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石头和土地的科学,更是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的壮丽史诗。

评分

作为一名在野外工作的地质工程师,我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很多时候,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然而,这本《地质学(第4版)》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材,更是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在处理一些勘探项目时,我经常会翻阅书中关于岩性特征、构造样式以及地层沉积环境的描述,这些内容对我解读野外地质剖面、识别潜在的资源储藏区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书中对各种地质现象成因的深入分析,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地质灾害会发生,以及如何进行风险评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球动力学和地质灾害的章节,这些内容与我的实际工作紧密相关,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地球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一种思考地质问题的方法论,让我在面对实际挑战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这本《地质学(第4版)》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一窍不通的文科生,每次遇到地质相关的概念都感觉像在听天书。以前随便翻过几本地质入门读物,要么术语太多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讲得过于浅显,感觉不到地质学的魅力。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的语言真的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我这样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地质学的严谨与奇妙。比如,在讲解板块构造理论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板块边界类型,而是先从宏观上描述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然后层层递进,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以及板块运动是如何塑造我们今天所见的地貌的。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帮助我理解抽象概念的关键。看着那些壮丽的山脉、奇特的岩石,再结合文字的解释,我仿佛真的能“看见”地球亿万年的演变过程。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地质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专业知识,而是探索地球生命史、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这个迷人的世界,让我不再害怕那些陌生的名词,而是开始对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选择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想着应该不会差。但读了之后,我才发现它的优秀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在内容的前沿性上做得非常好。虽然是“十一五”时期的教材,但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明显融入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地球化学的部分,它不仅仅介绍基础的元素地球化学,还涉及了一些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质年代测定、物质来源示踪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古老的地质学,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条目式罗列,而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地球演化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仿佛亲身经历了地球的沧海桑田。这本书让我对地质学的认识从“死记硬背”变成了“理解与探索”,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

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

评分

左脑损伤的话..右半肢体活动会不大灵活..

评分

买了以后,和自己所想的差不多

评分

挺好的,跟我以前的书一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羊病快速诊治指南》是以如何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为核心内容,采取图表的形式,去繁取精,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各种畜禽常见疾病的临症鉴别诊断,针对家畜常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作了全面介绍,是笔者直接从事兽医临床工作50年的经验总结。医生的最大工作量在于诊断,诊断的准确率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准绳,人所共知,疾病的治愈率决定于恰当用药,药物的疗效决定于正确诊断。《羊病快速诊治指南》重点突出猪、鸡、牛,兼顾羊、犬、猫、兔各种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可作为提高兽医医疗水平的指南。  羊是草食动物,能大量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来源广,而且可靠。养羊投资少,繁殖快,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致富快。另外,羊病虽多,但对人类影响很小,与其他家畜相比,相对比较安全。羊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肉食,羊全身是宝,奶、肉、皮毛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养殖产业。但是养羊的唯一难题是病多且不易发现,羊病的特点是起病急,难诊断,死亡快。只有依靠经验,才能尽快确诊,及时用药,控制和治愈羊病。鉴于此,作者将五十余年同羊病作斗争的经验集成《羊病快速诊治指南》。书中第一部分将病后症状表现以图表的形式,问答的方法,启迪引导读者快速地对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对比,获得初步诊断、诊治的方向。第二部分对各种疾病凭借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尽快确诊、及时治疗。该书在脱稿后蒙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周继贤教授审核,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取材于作者从事兽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积累,同时参考有关专业杂志。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作者  2008年8月  一、症状诊断图表  外貌观察是指站立在羊前外方并保持一定距离,综观全身各部位状态,区分出生理现象与病理变化。有经验的兽医,首先应熟悉羊的正常外貌,才能发现异常的病态,从而给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然后顺藤摸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为确诊找到依据。  提示健康羊外貌应该是机灵敏捷,听人呼唤,耳朵灵活,能随声源改变灵活转动耳廓。眼睛明亮有神,眼球转动灵活自如,眼周围洁净。鼻孔干净,鼻镜湿润有汗珠。被毛光润,流向一致,躯干平直,活动柔软、灵活。胸腹部自然凸起,能协调呼吸,自然起伏,四肢强健有力,运步匀称。  脉搏快慢失析,心跳有间歇,时停,时速,时快、时慢,如麻雀啄食样。全身呈昏迷,不能自主。如醉酒样,口色青紫,共济失调,中兽医叫心绝,不可医,系危症。  《羊病快速诊治指南》是以如何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为核心内容,采取图表的形式,去繁取精,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各种畜禽常见疾病的临症鉴别诊断,针对家畜常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作了全面介绍,是笔者直接从事兽医临床工作50年的经验总结。医生的最大工作量在于诊断,诊断的准确率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准绳,人所共知,疾病的治愈率决定于恰当用药,药物的疗效决定于正确诊断。《羊病快速诊治指南》重点突出猪、鸡、牛,兼顾羊、犬、猫、兔各种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可作为提高兽医医疗水平的指南。  羊是草食动物,能大量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来源广,而且可靠。养羊投资少,繁殖快,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致富快。另外,羊病虽多,但对人类影响很小,与其他家畜相比,相对比较安全。羊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肉食,羊全身是宝,奶、肉、皮毛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养殖产业。但是养羊的唯一难题是病多且不易发现,羊病的特点是起病急,难诊断,死亡快。只有依靠经验,才能尽快确诊,及时用药,控制和治愈羊病。鉴于此,作者将五十余年同羊病作斗争的经验集成《羊病快速诊治指南》。书中第一部分将病后症状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挺好的,跟我以前的书一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