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休·阿姆斯特朗(SueArmstrong)著 著
图书标签:
  • 癌症研究
  • 基因
  • 生物学
  • 医学
  • 肿瘤学
  • 遗传学
  • 细胞生物学
  • 健康
  • 科学
  • 生命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12318
商品编码:10677077889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休·阿姆斯特朗(Sue Armstrong) 著;向梦龙,杨桓 译;冯建华 丛书主编 定  价:39.8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页  数:222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229112318 序言
第1章 肉中之肉
第2章 内部的敌人
第3章 发现
第4章 看不见的生物学
第5章 克隆这个基因
第6章 乌龙身份案
第7章 新角度看癌症
第8章 p53露出了真面目
第9章 总开关
第10章 “基因组的卫兵”
第11章 死如秋叶
第12章 人鼠之间
第13章 卫兵的枷锁
第14章 铁证
第15章 追踪指纹
第16章 癌症家族
第17章 特罗佩罗之结
第18章 杰基尔与海德
第19章 癌症与衰老:平衡行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DNA链中,有一个基因很为引人注目。这个基因的功能是保护我们免遭癌症的侵害。它的名字平凡而简约――p53,它持续不断地扫描我们身体内的细胞,确保它们在生长和分裂的时候,不会发生错误。如果一个细胞在分裂阶段出现了DNA复制的错误,p53基因就会发挥功能,阻止这个细胞继续分裂,并将其修复,再继续分裂。如果该错误无法修复,这个顽劣的细胞就有失控增殖的危险(罹患癌症的机理),此时,p53基因就会启动自杀程序。如果p53基因自身没有受损,或其正常功能没有受到阻碍,癌症就无法发生。因此,p53成为研究癌症不可回避的基因。
《抑癌基因》一书科学而详尽地讲述了发现这个基因的故事,进而阐述了人体细胞癌变奥秘的核心。
休·阿姆斯特朗编著的《抑癌基因》不是一本毫无生气地引用基因的教科书,而是结合实例,选取真实的案例,为读者介绍癌症基因的发生、发展与防治的方法。p53基因的突变极易造成癌变等
(英)休·阿姆斯特朗(Sue Armstrong) 著;向梦龙,杨桓 译;冯建华 丛书主编 休·阿姆斯特朗,英国健康与发育组织领域的作家。休先后作为布鲁塞尔与南非的驻外记者,为涉猎广泛的出版物与观众进行了写作,包括《进步科学家》杂志和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多年以来,她在非洲、亚洲及加勒比海前线报道艾滋病大流行的情况。现在,在苏格兰,为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英国广播公司优选服务的许多特色栏目、科学栏目及其他项目工作。曾出版的书籍有《生死之事:病理学家的隐秘世界》。 我们(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想法、灵感从何而来?和作曲家谱写旋律、画家描绘图画一样,他们源自未知的某处,因为没有更好的词汇来描述它,只能说它是灵光一闪,它有着同样的色彩和同样的荣耀。
——杰拉德?伊万(Gerard Evan)



序 言



性格活泼的卢瓦纳?洛克(Luana Locke)女士即将步入中年,她长着漂亮的圆脸,榛色的大眼睛和一头披肩的黑色波浪长发。她坐在多伦多一家繁忙的咖啡店里,一边喝着飘着泡沫的卡布奇诺咖啡,一边聊着天,洋溢着健康的活力。要不是对她的故事有所耳闻,我想不到她的生活曾经被疾病、心痛和失败所纠缠。作为癌症的幸存者,卢瓦纳自24岁被确诊患上癌症后,已与病魔斗争了多年。卢瓦纳刚满3岁那年,她9岁的姐姐,曼努埃拉(Manuela)就死于脑瘤。那段时间,卢瓦纳仅有的记等
《星辰之下,遗忘之歌》 作者: 艾莉丝·温特菲尔德 类型: 史诗奇幻/黑暗奇幻 篇幅: 约 1500 字 --- 书籍简介: 在亚瑟隆大陆,历史的帷幕被血与尘埃所覆盖。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细胞周期,没有基因突变与蛋白调控的微观世界,只有亘古不变的魔法洪流与日渐衰亡的古老血脉。 《星辰之下,遗忘之歌》讲述的是关于一个被遗忘的时代,一个被诅咒的王国——维兰提斯的故事。维兰提斯曾是光辉的象征,其统治者以“星辰之血”为傲,相信自己的血脉连接着创世之初的诸神。然而,这份荣耀不过是腐朽的前兆。 故事始于“长夜之蚀”的第六个十年。天空被永久的铅灰色云层所笼罩,太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捏灭。大地贫瘠,河流干涸,而维兰提斯的贵族们,沉迷于古老的仪式和日益衰弱的魔力之中,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他们的“星辰之血”非但没有带来福祉,反而成了吞噬生命的瘟疫——被称为“灰烬之蚀”的怪病,正悄无声息地在平民中蔓延,使受害者化为一具具干燥、脆弱的躯壳,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生命精粹。 核心人物: 伊莱亚斯·凡·德里克: 一名流亡的皇家图书管理员,三十岁,沉静而内敛。他并非战士,也非法师,他唯一的武器是记忆和对失落知识的执着。伊莱亚斯发现了王室典籍中被刻意抹去的记载——关于“星辰之血”的真相,以及阻止“灰烬之蚀”的唯一方法,可能隐藏在被封印的“低语之森”深处。他背负着揭示真相的重担,却深知一旦暴露,他将面临整个王室的追杀。 瑟拉芬娜·黎明之刃: “黎明守卫”——一支被认为是异端的古代骑士团的最后传人。她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剑术大师,她的盔甲上刻满了古老的符文,能够抵御最低级的暗影侵蚀。瑟拉芬娜的使命是保护那些尚未被邪恶力量污染的圣地。她最初对伊莱亚斯抱有极深的疑虑,认为他与王室的腐败脱不了干系,但随着两人在逃亡中共同面对越来越恐怖的超自然威胁,她逐渐意识到,知识才是对抗黑暗最锋利的武器。 “编织者”马尔科姆: 一个在边境小镇上以贩卖“救赎圣水”为生的神秘老人。他拥有一种非传统的、近乎巫术的能力,能够短暂地逆转“灰烬之蚀”的初期症状,但代价高昂。马尔科姆是伊莱亚斯和瑟拉芬娜寻求关键线索的引路人,他似乎对维兰提斯王室的兴衰了如指掌,并暗示这场灾难的根源并非疾病,而是某种对平衡的僭越。 世界观与冲突: 亚瑟隆大陆的魔法系统建立在“以太流”之上,这是一种流淌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原始能量。维兰提斯王室通过仪式,强行将这种能量导向他们自身的血脉,从而获得了超凡的力量和近乎永恒的生命。然而,这种掠夺式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世界的失衡。 “灰烬之蚀”正是这种失衡的反噬。它不是一种生物病害,而是世界对过度汲取的回应——生命力正在被系统性地剥离。 主要情节线索: 1. 寻找“原初之钥”: 伊莱亚斯坚信,要停止“蚀”,必须找到传说中用来平衡以太流的“原初之钥”。线索指向王室图书馆的禁区,以及被施加了时间封印的古老神庙。 2. 骑士团的复兴与背叛: 瑟拉芬娜试图联络散落在各地的“黎明守卫”残部,但她发现许多守卫者早已被王室的宣传机器腐蚀,或者被“灰烬之蚀”的早期症状所折磨,变得疯狂而危险。她必须在坚守原则与实用主义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3. 廷长的阴影: 维兰提斯的大祭司兼廷长奥古斯都,是这场危机的幕后推手。他痴迷于将王室的血脉提升至神性,并主动加速了“灰烬之蚀”的进程,认为只有在极端的痛苦中,才能孕育出真正的“神子”。他不仅拥有强大的暗影法术,还指挥着一群被魔法扭曲的“活尸”——那些被“蚀”吞噬后,意识被强行保留下来的守卫。 风格与基调: 本书的基调是阴郁、压抑而充满宿命感的。它探讨了权力滥用对自然秩序的破坏,以及在绝望中寻求微弱希望的挣扎。文风古典而富有诗意,细节描写着重于亚瑟隆大陆的衰败景象——腐烂的苔藓、滴水的石窟、以及贵族宴会上苍白而僵硬的笑容。战斗场面着重于策略和魔法的博弈,而非单纯的力量比拼。这不是一个关于英雄打败邪恶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收拾历史遗留的烂摊子,并决定这个世界是否值得被拯救的史诗。 《星辰之下,遗忘之歌》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缓慢燃烧的黄昏,去见证一个曾经伟大的文明,是如何在对力量的贪婪中,亲手走向最终的虚无。他们的命运,悬于一念之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初读时给我带来了一定的“门槛感”。它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到一套复杂的内部运作机制,作者似乎想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所有知识和思考都倾泻而出。前几十页我读得非常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资料,甚至要回翻前面的段落来确认某个术语或概念。但这股推力一旦被我克服,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和理解那些原本陌生的领域。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过程,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激发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工具书,是对读者智识水平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邀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达到了我近几年阅读中最顶尖的水平。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短促、易读的句子,而是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和现代哲思的锐度。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很多用词精准到让人拍案叫绝,即便是描述一个极其日常的场景,也能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词汇搭配,赋予其一种近乎神圣的质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处理,那种深邃的、充满哲学思辨的语言,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到其中复杂的回甘。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爽文”,而是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体会语言本身的美感和力量。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妙语,这种文学深度,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间的价值。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了出版方极高的诚意。纸张的触感温润而扎实,装帧设计简约却不失大气,封面和内文的配色非常和谐,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关键的图表和示意插图,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正文内容紧密结合,起到了极佳的辅助理解作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结构有了呼吸的空间,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也体现在它如何被呈现给读者。这本书在“物化”层面上的用心,无疑是为它的精神内涵增添了光彩。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书中的主要角色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的动机复杂得令人心惊,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作者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英雄或彻底的恶棍,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道德的灰色地带,让他们在极端压力下做出看似不可思议的选择。这种真实感,比任何虚构的完美角色都更具穿透力。我看到一些角色身上的弱点和挣扎,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生命中的某些时刻,那种共鸣感强烈到让我几度停笔,陷入沉思。这本书真正探讨的是,在体制与本能的角力中,“人”究竟还剩下多少自主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相当到位,它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潺潺流淌,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细腻波动,时而又汇集成奔腾的江河,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或激烈的冲突铺陈开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那种不急不躁的匠心,每一个场景的切换,每一次对话的铺垫,都仿佛是精心计算过的音符,共同奏鸣出一部和谐而引人入胜的乐章。读到中期时,我甚至有点不舍得翻页,生怕错过了某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小暗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后续的情节中被巧妙地拾起,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逻辑闭环,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暂时忘记了窗外的喧嚣,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那个光怪陆离又无比真实的世界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节奏的精准拿捏,是许多当代小说所缺乏的宝贵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