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按需印刷]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大河 著
图书标签:
  • 极端天气
  • 气候变化
  • 灾害风险
  • 风险管理
  • 适应策略
  • 中国
  • 评估报告
  • 按需印刷
  • 气候事件
  • 灾害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1421
商品编码:10682717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2-29
页数:400
字数:59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报告分析了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特点,评估了其影响以及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相关问题,反映了国内外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等方面的zui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总结并提出了中国灾害风险管理的行动方向和策略选择。目的是增进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的认识,以期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采取行动提供科技支撑,为全社会提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供基础信息。

目录
序 前言 第*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概述   执行摘要   1.1  目的和意义     1.1.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     1.1.2  背景     1.1.3  目的     1.1.4  意义     1.1.5  主要评估内容   1.2  评估的基础     1.2.1  国际相关重要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     1.2.2  国内相关重要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     1.2.3  本报告与相关评估报告的关系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1.3.1  灾害风险理论     1.3.2  灾害风险管理     1.3.3  灾害风险适应   1.4  政策与实践     1.4.1  国际重大策略及行动     1.4.2  其他国家相关的战略动向     1.4.3  中国政策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   执行摘要   2.1  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     2.1.1  气候变化     2.1.2  极端事件     2.1.3  指标和方法   2.2  灾害风险管理     2.2.1  灾害风险管理     2.2.2  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     2.2.3  政策体系与风险转移   2.3  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2.3.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     2.3.2  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经济转型     2.3.3  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   执行摘要   3.1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基本特征     3.1.1  单要素事件     3.1.2  多要素事件   3.2  近两千年历史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3.2.1  极端干旱与大涝     3.2.2  极端寒冷与高、低温   3.3  1951~2013年以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3.3.1  单要素事件     3.3.2  多要素事件   3.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成因     3.4.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气候系统内部成因     3.4.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归因   3.5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领域和区域影响及脆弱性   执行摘要   4.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影响     4.1.1  影响特征     4.1.2  社会经济损失   4.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致灾影响阈值     4.2.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4.2.2  各灾种致灾影响闻值   4.3  承灾体的暴露度     4.3.1  暴露度特征     4.3.2  不同领域暴露度变化     4.3.3  不同区域暴露度变化   4.4  承灾体的脆弱性     4.4.1  脆弱性特征     4.4.2  不同领域脆弱性变化     4.4.3  不同区域脆弱性变化   4.5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影响综合分析     4.5.1  暴雨洪涝影响案例     4.5.2  干旱影响案例     4.5.3  台风影响案例     4.5.4  高温影响案例     4.5.5  低温冷害影响案例     4.5.6  雾霾影响案例   4.6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与实践   执行摘要   5.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的国家管理体系     5.1.1  管理体制     5.1.2  管理机制     5.1.3  法制建设     5.1.4  应急预案   5.2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区划、规划与实践     5.2.1  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灾害风险管理区划     5.2.2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政策与规划     5.2.3  国家和地方管理政策的协同     5.2.4  综合风险防范的作用   5.3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实践和经验     5.3.1  新风险管理     5.3.2  水安全领域     5.3.3  粮食安全领域     5.3.4  生态安全领域     5.3.5  健康安全领域     5.3.6  能源安全领域     5.3.7  交通安全领域   5.4  综合防灾减灾的作用     5.4.1  监测预警措施和成效     5.4.2  信息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3  风险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4  区域和城乡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5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社会意识和文化的作用和成效   5.5  国际经验与合作实践     5.5.1  国外的实践经验     5.5.2  国际合作机制的实践   5.6  案例分析     5.6.1  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     5.6.2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5.6.3  2010年“凡亚比”热带风暴     5.6.4  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     5.6.5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5.7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策略选择   执行摘要   6.1  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和灾害风险     6.1.1  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     6.1.2  未来致灾天气/气候条件和致灾阈值的可能变化     6.1.3  未来天气气候灾害、暴露度、脆弱性和致灾风险的变化趋势     6.1.4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灾害风险   6.2  降低气候风险与保障网家总体安全的策略设计     6.2.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是气候安全的重要保障     6.2.2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机遇与挑战     6.2.3  降低灾害风险和保障气候安全的长期应对策略   6.3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策略     6.3.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     6.3.2  国际与国内政策机制的协同     6.3.3  领域协同     6.3.4  区域协同   6.4  提升阪复力的能力建设策略     6.4.1  提升政策和机制创新的能力建设     6.4.2  天气气候灾害风险防护能力建设   6.5  综合风险治理策略     6.5.1  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治理体系     6.5.2  社会参与机制     6.5.3  风险分担机制     6.5.4  协同治理机制   6.6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常见问题 附录二:名词解释 附录三:缩略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他领域的书籍内容,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及其主题。 --- 图书名称:《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战略》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的复杂困境与未来发展趋势。在经历了多年的全球化浪潮后,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如海啸、洪水和持续干旱,对传统的“准时制”(Just-In-Time)供应链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系统梳理了导致供应链脆弱性的核心因素,并提出了构建更具弹性、可持续和智能化的供应链网络的战略框架。 第一部分:供应链的脆弱性剖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全球供应链演化的历史脉络,从成本优化驱动的精益管理到如今对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视。我们详细分析了“单一来源依赖”的潜在风险,探讨了在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领域过度集中的危害。通过对多个行业案例的深入研究——包括半导体、医疗设备和汽车制造——揭示了中断事件如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对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遵守国际劳工标准和减少碳足迹方面的责任日益增加。 第二部分:风险管理与战略布局 本书的核心章节聚焦于如何有效管理和降低供应链风险。我们提出了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涵盖了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关键策略包括:多元化采购网络的构建,以分散地理和政治风险;库存策略的再平衡,探讨“准时制”与“以防万一”(Just-In-Case)之间的权衡点;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利用物联网(IoT)、区块链和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端到端的透明度与实时可视性。我们详细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模拟不同中断场景下的应用,帮助企业提前识别瓶颈并制定应急预案。 第三部分:重塑与区域化趋势 面对日益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全球供应链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本书探讨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兴趋势的驱动因素和实施挑战。我们分析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生产布局的影响,并研究了区域化供应链如何通过缩短运输距离来提高响应速度和降低物流成本。此外,本书对工业4.0技术(如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在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韧性生态系统 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不再是孤立的企业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生态系统工程。本部分强调了公私合作在增强关键基础设施韧性方面的重要性,例如港口、能源和通信网络。我们讨论了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和应急响应机制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性的突发事件时。本书最后展望了“循环经济”原则如何被整合到供应链设计中,以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并实现长期环境和社会效益。 本书适合企业高管、供应链专业人士、物流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安全感兴趣的读者。通过本书,读者将获得一套全面的工具和思维框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构建出更强大、更具适应性的供应链体系。 --- 图书名称:《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前沿进展与应用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当代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的高级教程与综述。随着Transformer架构的出现,NLP领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以掌握从基础理论到最前沿模型(如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构建、训练与部署全过程。 第一部分:NLP基础与深度学习范式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然语言处理的演变历程,从传统的统计模型过渡到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我们详细阐述了词嵌入(Word Embeddings)技术,如Word2Vec、GloVe,以及它们如何为后续的序列模型奠定基础。重点内容包括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在处理序列数据中的优势与局限性。随后,本书引入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解释了它如何解决了传统序列模型在长距离依赖上的瓶颈,并为Transformer架构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分:Transformer架构及其衍生模型 本书的核心章节全面解析了Transformer模型的内部结构,包括多头自注意力机制、位置编码以及前馈网络的设计。我们深入探讨了自监督学习在预训练阶段的关键作用,解释了BERT、GPT系列、RoBERTa等主流预训练模型的工作原理、优势以及它们在不同下游任务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每个模型,我们不仅关注其理论创新,还详细分析了其在计算效率和模型规模上的权衡。此外,本书还覆盖了如何利用迁移学习和微调技术,将这些强大的预训练模型适配到特定领域或低资源语言任务中。 第三部分: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模型参数规模的爆炸式增长,LLMs已成为NLP研究的前沿。本部分聚焦于LLMs的训练范式、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的分析,以及它们在文本生成、问答系统、摘要、代码生成和复杂推理任务中的表现。我们探讨了指令遵循(Instruction Following)和上下文学习(In-Context Learning)等关键技术。同时,本书也正视LLMs带来的挑战,包括计算资源需求、模型偏见、事实性错误(幻觉现象)以及部署伦理问题。我们详细介绍了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等对齐技术,以确保模型输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第四部分:前沿应用与多模态融合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示了深度学习NLP技术在各个实际场景中的前沿应用。内容涵盖了高级机器翻译、对话系统(Chatbots)的情感分析与意图识别、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NLP技术进行知识图谱的构建与推理。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NLP与其他人工智能模态的交叉融合,如视觉问答(VQA)、图像描述生成(Image Captioning)和多模态对话系统,展示了语言模型作为通用智能接口的潜力。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机器学习基础的研究人员、计算机科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希望将前沿NLP技术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现代NLP的理论核心,并掌握构建和优化高性能语言模型的实践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方面的努力。它不仅仅关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更深入地探讨了风险管理和适应策略。我了解到,报告中对气候变化驱动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事件的预测,都为我们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临的特定风险的评估,以及相应的适应性措施,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细致和务实。它让我认识到,气候适应不仅仅是修筑堤坝或改进预警系统,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转变,需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评分

这本《按需印刷]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它聚焦于“国家评估报告”这一相对严肃的主题,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将复杂的数据和分析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的努力。例如,书中对近年来频发的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详实记录,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堆砌,更融入了对这些事件背后成因的科学解读,以及对它们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的具体影响的细致描绘。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风险等级的划分,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的具体应对策略,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启迪,也提供了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潜在影响的预警。它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而是真切地影响着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气候科学和社会治理都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挑战方面所做努力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减灾以及适应性建设方面的整体框架和阶段性成果。书中对一些重大灾害事件的回顾分析,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演变趋势,以及国家层面是如何协调各方资源、制定政策来应对挑战的。我尤为赞赏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与适应”的论述,这表明报告不仅仅是停留在问题诊断层面,更是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它让我们看到,在日益严峻的气候背景下,科学的决策和有力的行动是多么重要。

评分

阅读《按需印刷]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国家级”头脑风暴。书中对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梳理,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事件的成因、规律、影响范围以及潜在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挑战,详细阐述了国家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在适应性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未来的方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的逻辑链条,都让我深感其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帮助我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国家,如何去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的综合性体系。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按需印刷”这个标签吸引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大众读物,可能更偏向于专业文献。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被其中呈现的内容所震撼。书中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分析,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列举事件,更包含了对气候变化长期趋势的科学预测,以及这些预测如何转化为具体的风险评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灾害风险的管理和适应措施的详细阐述。它让我明白,应对极端天气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持续的投入和多方面的协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国家层面的考量,以及这些考量如何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