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概述 执行摘要 1.1 目的和意义 1.1.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 1.1.2 背景 1.1.3 目的 1.1.4 意义 1.1.5 主要评估内容 1.2 评估的基础 1.2.1 国际相关重要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 1.2.2 国内相关重要评估报告的核心评估结论 1.2.3 本报告与相关评估报告的关系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1.3.1 灾害风险理论 1.3.2 灾害风险管理 1.3.3 灾害风险适应 1.4 政策与实践 1.4.1 国际重大策略及行动 1.4.2 其他国家相关的战略动向 1.4.3 中国政策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 执行摘要 2.1 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 2.1.1 气候变化 2.1.2 极端事件 2.1.3 指标和方法 2.2 灾害风险管理 2.2.1 灾害风险管理 2.2.2 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 2.2.3 政策体系与风险转移 2.3 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2.3.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 2.3.2 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经济转型 2.3.3 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 执行摘要 3.1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基本特征 3.1.1 单要素事件 3.1.2 多要素事件 3.2 近两千年历史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3.2.1 极端干旱与大涝 3.2.2 极端寒冷与高、低温 3.3 1951~2013年以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 3.3.1 单要素事件 3.3.2 多要素事件 3.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成因 3.4.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气候系统内部成因 3.4.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归因 3.5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领域和区域影响及脆弱性 执行摘要 4.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影响 4.1.1 影响特征 4.1.2 社会经济损失 4.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致灾影响阈值 4.2.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4.2.2 各灾种致灾影响闻值 4.3 承灾体的暴露度 4.3.1 暴露度特征 4.3.2 不同领域暴露度变化 4.3.3 不同区域暴露度变化 4.4 承灾体的脆弱性 4.4.1 脆弱性特征 4.4.2 不同领域脆弱性变化 4.4.3 不同区域脆弱性变化 4.5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影响综合分析 4.5.1 暴雨洪涝影响案例 4.5.2 干旱影响案例 4.5.3 台风影响案例 4.5.4 高温影响案例 4.5.5 低温冷害影响案例 4.5.6 雾霾影响案例 4.6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与实践 执行摘要 5.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的国家管理体系 5.1.1 管理体制 5.1.2 管理机制 5.1.3 法制建设 5.1.4 应急预案 5.2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区划、规划与实践 5.2.1 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灾害风险管理区划 5.2.2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政策与规划 5.2.3 国家和地方管理政策的协同 5.2.4 综合风险防范的作用 5.3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实践和经验 5.3.1 新风险管理 5.3.2 水安全领域 5.3.3 粮食安全领域 5.3.4 生态安全领域 5.3.5 健康安全领域 5.3.6 能源安全领域 5.3.7 交通安全领域 5.4 综合防灾减灾的作用 5.4.1 监测预警措施和成效 5.4.2 信息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3 风险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4 区域和城乡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5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社会意识和文化的作用和成效 5.5 国际经验与合作实践 5.5.1 国外的实践经验 5.5.2 国际合作机制的实践 5.6 案例分析 5.6.1 2006年重庆特大旱灾 5.6.2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5.6.3 2010年“凡亚比”热带风暴 5.6.4 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 5.6.5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5.7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策略选择 执行摘要 6.1 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和灾害风险 6.1.1 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 6.1.2 未来致灾天气/气候条件和致灾阈值的可能变化 6.1.3 未来天气气候灾害、暴露度、脆弱性和致灾风险的变化趋势 6.1.4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灾害风险 6.2 降低气候风险与保障网家总体安全的策略设计 6.2.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是气候安全的重要保障 6.2.2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机遇与挑战 6.2.3 降低灾害风险和保障气候安全的长期应对策略 6.3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策略 6.3.1 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协同 6.3.2 国际与国内政策机制的协同 6.3.3 领域协同 6.3.4 区域协同 6.4 提升阪复力的能力建设策略 6.4.1 提升政策和机制创新的能力建设 6.4.2 天气气候灾害风险防护能力建设 6.5 综合风险治理策略 6.5.1 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治理体系 6.5.2 社会参与机制 6.5.3 风险分担机制 6.5.4 协同治理机制 6.6 挑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常见问题 附录二:名词解释 附录三:缩略语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方面的努力。它不仅仅关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更深入地探讨了风险管理和适应策略。我了解到,报告中对气候变化驱动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事件的预测,都为我们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临的特定风险的评估,以及相应的适应性措施,展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细致和务实。它让我认识到,气候适应不仅仅是修筑堤坝或改进预警系统,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转变,需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评分这本《按需印刷]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它聚焦于“国家评估报告”这一相对严肃的主题,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将复杂的数据和分析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的努力。例如,书中对近年来频发的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详实记录,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堆砌,更融入了对这些事件背后成因的科学解读,以及对它们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系统造成的具体影响的细致描绘。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风险等级的划分,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的具体应对策略,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启迪,也提供了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潜在影响的预警。它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而是真切地影响着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评分作为一名对气候科学和社会治理都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挑战方面所做努力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减灾以及适应性建设方面的整体框架和阶段性成果。书中对一些重大灾害事件的回顾分析,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演变趋势,以及国家层面是如何协调各方资源、制定政策来应对挑战的。我尤为赞赏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与适应”的论述,这表明报告不仅仅是停留在问题诊断层面,更是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它让我们看到,在日益严峻的气候背景下,科学的决策和有力的行动是多么重要。
评分阅读《按需印刷]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国家级”头脑风暴。书中对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梳理,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事件的成因、规律、影响范围以及潜在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挑战,详细阐述了国家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在适应性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未来的方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的逻辑链条,都让我深感其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帮助我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国家,如何去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和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的综合性体系。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按需印刷”这个标签吸引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大众读物,可能更偏向于专业文献。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被其中呈现的内容所震撼。书中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分析,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列举事件,更包含了对气候变化长期趋势的科学预测,以及这些预测如何转化为具体的风险评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灾害风险的管理和适应措施的详细阐述。它让我明白,应对极端天气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持续的投入和多方面的协作。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国家层面的考量,以及这些考量如何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