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章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概述 執行摘要 1.1 目的和意義 1.1.1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的概念 1.1.2 背景 1.1.3 目的 1.1.4 意義 1.1.5 主要評估內容 1.2 評估的基礎 1.2.1 國際相關重要評估報告的核心評估結論 1.2.2 國內相關重要評估報告的核心評估結論 1.2.3 本報告與相關評估報告的關係 1.3 相關理論及研究進展 1.3.1 災害風險理論 1.3.2 災害風險管理 1.3.3 災害風險適應 1.4 政策與實踐 1.4.1 國際重大策略及行動 1.4.2 其他國傢相關的戰略動嚮 1.4.3 中國政策與實踐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的內涵 執行摘要 2.1 氣候變化與極端事件 2.1.1 氣候變化 2.1.2 極端事件 2.1.3 指標和方法 2.2 災害風險管理 2.2.1 災害風險管理 2.2.2 災害風險識彆與評估 2.2.3 政策體係與風險轉移 2.3 災害風險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2.3.1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氣候變化 2.3.2 災害風險管理與社會經濟轉型 2.3.3 災害風險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及其成因 執行摘要 3.1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基本特徵 3.1.1 單要素事件 3.1.2 多要素事件 3.2 近兩韆年曆史時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 3.2.1 極端乾旱與大澇 3.2.2 極端寒冷與高、低溫 3.3 1951~2013年以來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 3.3.1 單要素事件 3.3.2 多要素事件 3.4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的成因 3.4.1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的氣候係統內部成因 3.4.2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的歸因 3.5 挑戰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領域和區域影響及脆弱性 執行摘要 4.1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的影響 4.1.1 影響特徵 4.1.2 社會經濟損失 4.2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緻災影響閾值 4.2.1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化 4.2.2 各災種緻災影響聞值 4.3 承災體的暴露度 4.3.1 暴露度特徵 4.3.2 不同領域暴露度變化 4.3.3 不同區域暴露度變化 4.4 承災體的脆弱性 4.4.1 脆弱性特徵 4.4.2 不同領域脆弱性變化 4.4.3 不同區域脆弱性變化 4.5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影響綜閤分析 4.5.1 暴雨洪澇影響案例 4.5.2 乾旱影響案例 4.5.3 颱風影響案例 4.5.4 高溫影響案例 4.5.5 低溫冷害影響案例 4.5.6 霧霾影響案例 4.6 挑戰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天氣氣候災害風險管理與實踐 執行摘要 5.1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的國傢管理體係 5.1.1 管理體製 5.1.2 管理機製 5.1.3 法製建設 5.1.4 應急預案 5.2 綜閤災害風險防範的區劃、規劃與實踐 5.2.1 國傢和區域層麵的災害風險管理區劃 5.2.2 綜閤自然災害風險防範的政策與規劃 5.2.3 國傢和地方管理政策的協同 5.2.4 綜閤風險防範的作用 5.3 綜閤災害風險管理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的實踐和經驗 5.3.1 新風險管理 5.3.2 水安全領域 5.3.3 糧食安全領域 5.3.4 生態安全領域 5.3.5 健康安全領域 5.3.6 能源安全領域 5.3.7 交通安全領域 5.4 綜閤防災減災的作用 5.4.1 監測預警措施和成效 5.4.2 信息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3 風險管理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4 區域和城鄉基層綜閤防災減災措施的作用和成效 5.4.5 提高綜閤防災減災社會意識和文化的作用和成效 5.5 國際經驗與閤作實踐 5.5.1 國外的實踐經驗 5.5.2 國際閤作機製的實踐 5.6 案例分析 5.6.1 2006年重慶特大旱災 5.6.2 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5.6.3 2010年“凡亞比”熱帶風暴 5.6.4 2012年北京“7·21”暴雨災害 5.6.5 綜閤減災示範社區建設 5.7 挑戰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的策略選擇 執行摘要 6.1 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趨勢和災害風險 6.1.1 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趨勢 6.1.2 未來緻災天氣/氣候條件和緻災閾值的可能變化 6.1.3 未來天氣氣候災害、暴露度、脆弱性和緻災風險的變化趨勢 6.1.4 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及災害風險 6.2 降低氣候風險與保障網傢總體安全的策略設計 6.2.1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是氣候安全的重要保障 6.2.2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的機遇與挑戰 6.2.3 降低災害風險和保障氣候安全的長期應對策略 6.3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協同策略 6.3.1 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協同 6.3.2 國際與國內政策機製的協同 6.3.3 領域協同 6.3.4 區域協同 6.4 提升阪復力的能力建設策略 6.4.1 提升政策和機製創新的能力建設 6.4.2 天氣氣候災害風險防護能力建設 6.5 綜閤風險治理策略 6.5.1 有中國特色的風險治理體係 6.5.2 社會參與機製 6.5.3 風險分擔機製 6.5.4 協同治理機製 6.6 挑戰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常見問題 附錄二:名詞解釋 附錄三:縮略語
閱讀《按需印刷]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傢評估報告》的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國傢級”頭腦風暴。書中對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梳理,絕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通過嚴謹的科學方法,對事件的成因、規律、影響範圍以及潛在風險進行瞭係統性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報告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挑戰,詳細闡述瞭國傢層麵的風險管理體係,以及在適應性建設方麵所做的努力和未來的方嚮。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議的邏輯鏈條,都讓我深感其價值。它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參考,幫助我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的國傢,如何去構建一個能夠抵禦和適應氣候變化挑戰的綜閤性體係。
評分這本《按需印刷]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傢評估報告》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它聚焦於“國傢評估報告”這一相對嚴肅的主題,但在閱讀過程中,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們試圖將復雜的數據和分析轉化為讀者易於理解的語言的努力。例如,書中對近年來頻發的洪澇、乾旱、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詳實記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堆砌,更融入瞭對這些事件背後成因的科學解讀,以及對它們對中國經濟、社會、生態係統造成的具體影響的細緻描繪。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風險等級的劃分,以及針對這些風險提齣的具體應對策略,這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既有知識性的啓迪,也提供瞭對未來生活和工作的潛在影響的預警。它讓我意識到,氣候變化並非遙不可及的科學概念,而是真切地影響著我們當下和未來的生活。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按需印刷”這個標簽吸引的。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普通的大眾讀物,可能更偏嚮於專業文獻。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被其中呈現的內容所震撼。書中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分析,其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簡單列舉事件,更包含瞭對氣候變化長期趨勢的科學預測,以及這些預測如何轉化為具體的風險評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災害風險的管理和適應措施的詳細闡述。它讓我明白,應對極端天氣並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期的規劃、持續的投入和多方麵的協作。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寶貴的框架,讓我們能夠理解國傢層麵的考量,以及這些考量如何最終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評分作為一名對氣候科學和社會治理都頗感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在應對氣候挑戰方麵所做努力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勾勒齣中國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減災以及適應性建設方麵的整體框架和階段性成果。書中對一些重大災害事件的迴顧分析,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理解災害發生的規律和演變趨勢,以及國傢層麵是如何協調各方資源、製定政策來應對挑戰的。我尤為贊賞書中關於“風險管理與適應”的論述,這錶明報告不僅僅是停留在問題診斷層麵,更是積極探索解決方案。它讓我們看到,在日益嚴峻的氣候背景下,科學的決策和有力的行動是多麼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方麵的努力。它不僅僅關注災害的發生和造成的損失,更深入地探討瞭風險管理和適應策略。我瞭解到,報告中對氣候變化驅動因素的分析,以及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極端事件的預測,都為我們製定有效的應對措施提供瞭科學依據。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麵臨的特定風險的評估,以及相應的適應性措施,展現瞭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細緻和務實。它讓我認識到,氣候適應不僅僅是修築堤壩或改進預警係統,更是一種係統性的思維轉變,需要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