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品中国文人》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品中国文人》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苏轼:叙述一种》、《品中国文人》系列等。
《品中国文人1》
屈原(战国 约前340-278)
司马迁(西汉 约前145或135-?)
司马相如(西汉 约前179-前118)
嵇康(魏晋223或224-263)
陶渊明(东晋365-427)
李白(盛唐701-762)
杜甫(盛唐712-770)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李煜(南唐937-97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品中国文人2》
《品中国文人3》
《品中国文人4》
《品中国文人1》
2苏秦、张仪,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又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苏秦曾身佩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相印,张仪则力挺强秦。这两个人,竟然玩战国七雄于股掌之中。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据传鬼谷子也是楚人,埋名隐姓,呆在一个名叫鬼谷的地方,专门研究纵横捭阖,堪称当时首屈一指的战略理论家。鬼谷出了个大鬼才。
鬼谷先生的门下弟子无数,他却不像孔夫子,对学生管束甚多。战国后期,策士们朝秦暮楚是常态。鬼谷子培养的策士,马不停蹄地穿梭于七国之间。其中,苏秦、张仪最为出色。
这师徒三人的可怕处在于:他们的目光穿透力太强,真能看清天下大势,并不拘于某一国的利益。谁能结束战乱统一中国,谁就是大英雄。所以,不管张仪有多少阴谋诡计,他干的一切事,包括许多缺德事,倒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苏秦致力于对六国联盟的推动,而六国地连南北,称为合纵;张仪要化解联盟,令六国向秦国称臣,因秦地偏西,这一战略就称为连横。简单地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一个要联合,一个要拆解。鬼谷子的纵横捭阖术由此而来,像一只巨人的手,指挥他的两个得意弟子,在华夏大地上做着空前的大动作。
苏秦和张仪,是同窗也是对头:合纵与连横不两立。但我阅读史料有个奇怪的印象,他们两人的宏伟事业似乎是可以对换的。
也许由于长期战乱,策士们不停地穿梭,靠脑袋和嘴巴吃饭,渐渐催生了苏秦、张仪这样的绝顶高手。
这时候的周朝已经延续了七八百年,一直打来打去,从七十一国打到七国,数字是朝着减少,最后将归于一统。
一统天下,好像是上天的旨意,五千年华夏历史,是朝着这个方向的。
张仪初出道时,丧家狗似的到处跑。他穷,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他也曾到楚国当策士,摇唇鼓舌,被怀疑偷了令尹家的璧玉,被打变形,回家还受老婆讥笑。
老婆说:“你读了半屋子的书,有啥用啊?打得身上没块好肉。”张仪笑道:“我的舌头还在吧?只要它还能转动,我就能保你一辈子荣华富贵!”后世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就来自张仪。这人挺好笑的,他等不及养好伤,就带着他的舌头跑到赵国去了,转投苏秦门下。苏秦知他胸中韬略,闭门不见,抛给他的食物只比狗食略强,意在驱使他去秦国。这个苏秦,也是叫人弄不懂,他此时身佩六国相印,合纵事业已见成效,为何逼老师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张仪去秦国呢?同门师兄弟,是想下一盘大棋吗?当时有个说法,已经在七国传开: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张仪到了秦国,和秦惠王一拍即合,做上了客卿,主持外交。几年来,他一直紧紧盯着楚国。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洞若观火,屈原出使齐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他动开脑筋了。在他看来,军事上一时的得失是小事儿,外交才是事关长远的大事儿。
现在,齐楚联手击败秦军,他却大摇大摆到了郢都。
楚怀王以礼相待,亲自接见他,要在秦国的“外交部长”面前摆摆谱。
他一向怵秦王,怕秦军,终于打了一次胜仗,不摆谱说得过去吗?泱泱楚国,怎能怕你又小又穷又偏僻的秦国呢?楚怀王的傲慢劲儿,真是溢于言表。机会难得,他要找感觉。张仪恭维他,他更高兴了。唤来跳舞的美女、唱歌的巫师助酒兴。
酒过三巡,张仪才打着酒嗝提醒他,齐国的军事援助是有限的,打一仗可以,但要帮楚国收复失地,那不太可能。怀王一愣。张仪又说,他在齐国有内线,消息绝对可靠。楚怀王正有这个心病,不觉停下酒杯。齐楚两国,其实也是各怀鬼胎……怀王坐立不安了,张仪才说,这一次到楚国,是带来了秦惠王的一番美意的:六百里商于之地,全部归还楚国,条件是楚与齐断绝邦交。怀王一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了。
这事今天看来很可笑,楚怀王和张仪,好像也没有签协议。当时的人,尽管因战争、因外交而智力发达,却还能讲信用,口头承诺也算数的。翌日,楚怀王竟然宣布:商于之地已重新纳入楚国版图,那块土地上的百姓,重新回到了楚国的怀抱!郑袖、靳尚、子兰、子椒、上官大夫一帮人欢呼雀跃,纷纷向怀王贺喜。满朝大臣,唯独陈轸不贺,还在怀王面前做出吊丧的样子。
更为莫名其妙的,是楚怀王为了向秦国表决心,专门派一个勇士兼辩士、名叫宋遗的人,飞马驰往齐国,骂了齐宣王一通。齐宣王蒙了:这刚刚联手打了胜仗……于是怀疑屈原是带着阴谋诡计来的,下令将其拘禁。
屈原傻了。他此间写的诗取名《抽思》,把内心的愤怒与愁思,一点点的抽出来。
那张仪离开郢都,亲自驾车回秦国,一路上唱着楚国小调。
不久,楚使到秦国,要那六百里商于之地,张仪称:驾车跌成了重伤。
他三个月不见客。楚使终于见到他,他一跛一跛地来了,用拐杖指着地图说:我们秦国言出必行,从这儿到那儿,六里地。楚使大惊:不是说好了六百里吗?张仪眼皮子一翻:你们怀王听错了吧?我何曾说过六百里?张仪的骗局,得自他的超前意识:一般人讲诚信,口头承诺不亚于白纸黑字的协定。可是张仪这种人,好像生下来就不讲什么规矩。他当年在楚国偷玉器,还算小偷,这回却是大偷:偷梁换柱,令齐楚反目,为秦军赢得了喘息之机。
楚怀王勃然大怒,下令攻秦。齐国作壁上观。两次大战役,均以楚军大败而告终,将士阵亡十几万。商于之地未能收,还失去汉中。韩、魏趁机袭击楚国南部。联盟内部打起来了。楚国想跟秦国好,一脚踢开齐国,落得如此下场。
屈原回国,楚怀王愧对他,不好意思见他。但为了国家利益,希望屈原再去齐国。
屈原二话不说又上路了。
从楚国到齐国路途遥远,官车摇摇晃晃……屈原的第二次外交努力再获成功,齐宣王着眼于大局,不计前嫌,把宋遗骂他的事儿抛到脑后。齐楚两国再度结盟。
可是张仪也没闲着。
他又对秦惠王进言:为阻止楚怀王因愤怒而再度联齐,退还汉中的一半。秦惠王依计行事。
不久,却传来楚怀王的答复:宁可不要汉中,也要张仪的人头!此事分别见于《史记》和《战国策》,可信度很高。怀王这个人,往往在紧要关头展示他的愚蠢。他向来是软蛋,却又突然发脾气,咬牙切齿要杀人。
可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张仪居然主动跑来了,带着他那颗朝不保夕的人头,这颗头还冲着怒气冲冲的楚怀王微笑。怀王盯他多时,横竖想不通:这头砍不砍呢?这砍下之后……将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怀王犹豫了,将张仪暂且监禁,观察一阵再说。
善于犹豫的人,总是要观察,看来看去看半天……张仪有备而来,带了两样东西:一是出其不意的胆略,二是大量财宝。
一切都布置在先了:他命令随从悄悄贿赂靳尚,出手便有效果。靳尚是怀王近臣,是贪官,是老贵族兼投降派。张仪上次到郢都,一眼看中他,联络上感情,发展成内线。这靳尚得了巨款,欢天喜地,当天就跑去对楚怀王说:张仪杀不得呀,杀了张仪秦王必怒,发倾国之兵攻楚!楚怀王很自信地笑着说:寡人没杀他,已经想到这一层了。
张仪一招得手,紧接着使出第二招:通过靳尚,复见郑袖,用上另一套言辞。他和颜悦色地对郑袖说:我这人死不足惜,因为我长得太难看了。我这脑袋奇形怪状,比你们屈原大夫差远了,可是秦惠王看重它呀,愿拿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这块地方换它,保它平安无事。夫人您知道上庸六县吗?美女遍街都是,又年轻,一个个水蛇腰丹凤眼……郑袖俏脸嗔怒细眉紧皱。她固然很漂亮,南国女子风情万种,可毕竟三十多岁了,她比得过上庸的那些小妖精么?这位郑袖,几年前就干过一件事,表明她在王宫中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有个大美人儿与她争风吃醋,她急中生智,让大美人儿失掉俏鼻子。事情是这样:郑袖对这美人说:你呀,生得样样出色,就是鼻子稍逊一点,你以后见君王,不妨捂着它。这美人想:不会吧?我的鼻子人人夸呢……不过她初受宠,还是谨慎为妙。郑袖所讲的,万一真是楚怀王的意思呢?她果然在怀王跟前捂鼻子,只尽量捂得好看一些。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充满了好奇和敬意,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是现代社会难以寻觅的。这套《品中国文人》全套四册,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刘小川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我发现,书中的每一位文人,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立体,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智慧与孤独。他对于历史背景的梳理也很到位,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文人在特定时代下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转变。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他们的人生选择,思考他们作品的意义,也反思自己的人生。而且,这套书的纸张质感和排版都非常好,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随赠的磁性书签更是锦上添花,为我的阅读过程增添了不少乐趣。
评分这套书我真是爱不释手,当初被“品中国文人”这几个字吸引,觉得一定能读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人风骨、情怀的深度解读。拿到手后,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都让人满意,尤其是下单还送了磁性书签,真是贴心的小惊喜。翻开第一页,就仿佛穿越了时空,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刘小川笔下重新鲜活起来。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到文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探讨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比如,他对于苏轼的描绘,不仅仅是“大江东去”的豪情,更是背后文人如何在颠沛流离中保持风骨,如何在政治风暴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而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且,刘小川的文笔流畅,又带着一股古韵,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一个个文人的故事,品味他们的人生百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收到这套《品中国文人》,着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故事颇感兴趣,但又觉得很多读物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刘小川先生的这套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他笔下的文人,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也不是只知风流的浪子,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却又因为他们的才情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耀眼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文人内心挣扎的刻画,比如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的抉择中,他们是如何权衡,又是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判断。这些描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不易,也更加理解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深意。书中的语言也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魅力,常常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而且,随书附赠的磁性书签,设计精美,实用性强,在翻阅过程中,它就如同一个默默陪伴的知己,让我随时可以停下来,回味书中的经典。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中国文化,绕不开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这套《品中国文人》恰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能带我深入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读物。刘小川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用非常精炼又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剖析文人的思想渊源、人生际遇和创作背景。读他的书,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灵魂的交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某个文人一生坎坷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堆砌苦难,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人格的独立,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又是如何用作品来反哺精神。这种解读,让我对“文人”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者和批判者。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别致,充满了艺术感,而且我特别喜欢随书附送的那一套磁性书签,设计非常巧妙,既方便实用,又增添了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钟情于近现代史,所以这套书《品中国文人》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从那些在时代浪潮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文人身上入手,是最直接也是最生动的方式。刘小川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阅读期待。他以一种非常宏观又细腻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文人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气质和文化担当。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某些文人命运的分析,那些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他们是如何抉择,又是如何用笔墨书写自己的悲欢离合。读起来,你会发现,文人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吟咏者,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书中的观点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对某些我们惯常认知中的“英雄”或“叛逆者”的重新解读,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和人物。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文化气息,送的磁性书签也是非常实用且有品味的小物件,让阅读体验更上一层楼。
评分送货速度一般,书的内容更是一般
评分很好~
评分这个书还是不错的,是学校要求学生买的,等小孩放假回来再看吧
评分书是正品,外甥女很喜欢
评分书质量不错,孩子很满意
评分孩子超喜欢。抱着一堆书饭也不吃。
评分正版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书挺不错,喜欢看,很好
评分一共买了三套,两套送人一套留给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