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史话

外债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争平 著
图书标签:
  • 外债
  • 债务史
  • 经济史
  • 金融史
  • 中国经济
  • 国际关系
  • 历史
  • 经济发展
  • 债务危机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95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44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经济生活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世界史上,外债不仅是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方式,也是国际外交斗争,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近代中国,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外债问题成为影响中国财政、经济、政治、外交等许多方面的一个熏大问题,以至要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深入一点的考察,就必须了解近代的中国外债。近代不少有识之士痛陈滥借外债的害处,但是又有另外一些中国人明知是火坑,却硬要往里跳。旧中国一些政府要人、企业家把外债当做救命稻草,梦寐以求,而另有一些人则避之唯恐不及。故《外债史话》的作者陈争平认为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认识近代中国的外债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脱离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应充分尊重当时的历史事实,这些就是《外债史话》这本小册子展开叙述的前提。

目录

引言
一 甲午战前的外债
1.鸦片战争前的“商欠”改“官欠”
2.镇压小刀会、太平军所用外债
3.“西征借款”
4.福建台湾防务借款
5.中法战争用借款
6.实业借款的开始
二 清末外债
1.有关甲午战争的外债
2.清末铁路借款
3.所谓“庚子赔款借款”
4.清政府其他外债
三 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
1.南京临时政府的外债
2.国际银行团对中国借款的垄断及“善后大借款”
3.1913年5月至1916年北洋政府的外债
4.“西原借款”
5.新国际银行团与北洋政府后期外债
6.汉冶萍借日债的历史教训
四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债
1.南京国民政府对外债的整理
2.美麦借款、美棉麦借款和中德易货信用借款
3.抗战前南京政府的铁路外债
4.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外债
5.抗战胜利后的外债
五 总的评价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80年代清政府内为“借洋款筑铁路”之事,曾经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李鸿章等人“借款筑路”的主张占了上风。这时,“所有已成或拟借未成的债款,几乎遍及洋务派官僚的大小企业”。同时在另一方面,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输出对于它们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它们在中国利用贷款掠夺工、矿、铁路等项权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又极大地制约和扭曲着近代中国利用外资的活动。
  还在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略者一面和中国打仗,一面又于1884年10月通过李鸿章的亲信D.德璀琳,企图向清政府提供2000万两的贷款,作为“止兵”的条件,并言明贷款的一半必须用来购买法国军火及铁路器材等,还规定中国兴办铁路时要用法国监工,贷款先以海关作保,铁路建成后以铁路作保。在1885年中法签订和约时,法国方面要求在和约第七款中规定,如果中国建筑铁路,要“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这“商办”二字是可以把借款和让与权都包括进去的。中法战争后,以法兰西银行为后台的法国辛迪加在天津成立,立即与李鸿章的亲信周馥商洽向中国贷款之事。法兰西银行也在天津、北京成立分行,专门和中国官员“在金融上打交道”。
  英国则力图维持它在中国的大债主地位。当中法战争结束、中国与法国进行谈判时,英国公使就警惕地注意到谈判中有关铁路修建的条款,一直到打听到这一条款并不给予法国以“专有利益”,他心上的一块石头才算掉了下来。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也关注着英国在华的贷款权益。由于英国在中国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具有较大实权的李鸿章也一再声称,“有需借款,则英商最称殷实,谅无舍此而与他国商借者”,因此从8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24笔借款中,英国包揽了19笔,还和德国合贷了一笔(津沽铁路借款),借款额占总数的90%以上,其中单是汇丰银行一家就承揽了15笔,借款额约占总数的70%。在激烈的竞争中,英国资本家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头露在水面上”。
  西方新兴的德、美等国资本不甘落后,向英国在华传统的大债主地位发起了冲击。在左宗棠西征军需要借款时及在中法战争期间,德国资本都曾与汇丰银行争夺过对华贷款权。虽然一再被汇丰占先,但德国人仍然野心勃勃。叉于1885年秋成立了一个以中国铁路让与权为目标的辛迪加,不久就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专供中国建筑铁路需要的3500万英镑的贷款计划。虽然当时清政府还不敢吞下这样一大笔借款,但一年以后津沽铁路(天津至大沽)的修建,部分地实现了德国资本家的愿望。这一年,德国华泰洋行以被李鸿章赞为“岁息减轻无过于此”的低利率,打破了英国资本的垄断,获得了三海工程借款和津沽铁路借款这两项权益。但是在津沽铁路借款中,德国的独占又受到英国的冲击。李鸿章在“英法各银行争来询商”的包围中,又把津沽铁路借款的一大半分给了英国怡和洋行。不过,缺口已经打开了。德国人在这以后把手伸向山东、福建、上海、贵州等地方当局,终于在山东有了新的收获,兜揽了两笔借款(见表1—5)。
  美国旗昌洋行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参与过向清政府贷款的活动。1885年,美国公使馆的参赞还拉拢美国国内资本家,企图以2000万两的贷款包揽中国铁路的建筑。美国囊括中国借款权的野心在1887年的米建威计划中彻底地暴露出来。米建威是美国金融资本白银集团的代表。他于1887年来中国向李鸿章、周馥、盛宣怀等兜售他的计划——通过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华美银行,包揽中国的借款和其他投资活动。这一新银行资本初定为1000万两,中美各半,中国的一半资本除了用借款抵充外,中国政府再在美国发行年息3%的长期公债。银行的董事长由美方派人担任,中方的经理也得由美方董事长指派。银行业务包括经理中国外债、发行货币、为中国政府采办物资、经理中国国库。可以说,“笼天下之利,尽归所设银行”。当李鸿章的代表到美国进行接洽时,美国资本家们争着要借钱给中国,凑出来的数目共有5亿两。由于米建威计划不仅直接和英国财团及法、德等国资本发生尖锐冲突,也引起中国一些封建官僚的反对,在多方反对下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一部跨越千年的权力与财富的交织画卷 书名:《帝国兴衰的隐秘驱动力:从古罗马到现代华尔街的金融脉络》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历史学家或经济学家的名字,例如:亚历山大·冯·霍夫曼] --- 导言:看不见的契约,铸就的王朝 当我们审视那些辉煌的古代帝国,或是近代崛起的经济强权时,我们往往聚焦于军事胜利、君主功绩或是技术革新。然而,在这宏大叙事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一股更为微妙、却更具决定性的力量——系统性的金融结构。 《帝国兴衰的隐秘驱动力》并非一部关于具体战争或政治斗争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索,旨在揭示权力是如何通过资源调度、信贷扩张与债务契约得以维系、扩张,乃至最终崩溃的。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任何持续性的国家权力结构,都必须建立在可信赖的、可规模化的金融信用体系之上。 当这个体系的底层逻辑被破坏时,无论军队多么强大,也无法阻挡衰落的宿命。 本书将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界限,聚焦于三个核心的“金融纪元”的演变,展示人类如何在不断尝试构建稳定金融秩序的过程中,重复着相似的错误与创新。 --- 第一部:古典世界的信誉基石与崩溃的序曲 (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地中海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我们不谈论那些我们熟知的执政官,而是考察他们如何管理日益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公共工程。 1. 雅典的“海上财富”与公民财政权: 我们将细致分析雅典通过开采劳里翁银矿积累的财富如何被转化为民主政治的资源,以及当矿脉枯竭时,城邦信用体系如何开始依赖同盟的“贡金”。这并非简单的税收,而是早期形式的“主权信用”的实践与滥用。 2. 罗马的“金属危机”与货币的衰变: 重点剖析罗马共和国晚期到帝国初期,国家财政对“铸币税”(Seigniorage)的依赖性。随着军事扩张带来白银的稀缺,帝国如何一次次降低货币中的贵金属含量,以应对军费和面包的开支。这一过程如何直接导致了国内物价飞涨,财富从固定资产持有者向投机者转移,最终侵蚀了底层公民对国家信用的忠诚。 3. 公私信贷的交织: 本章将追溯早期银行业的萌芽,例如在罗马的“票据兑换商”(Argentarii)如何开始提供跨区域的信贷服务,以及这些私有信贷网络如何与帝国的官方财政系统相互渗透,成为国家危机时的缓冲器,但也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温床。 --- 第二部:中世纪的信仰、贸易与城市金融的勃兴 (公元1000年 – 公元1500年) 随着古典世界的瓦解,欧洲的金融活动退回到相对分散的状态。然而,商业复兴催生了全新的金融工具和组织形式,这些创新为后来的全球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1. 教会的金融角色与禁奢令的悖论: 本部分将探讨中世纪天主教会对高利贷(利息收取)的严格限制,以及这种限制如何意外地刺激了“真主经济”(opera 支付)和复杂的票据兑换系统(如犹太商人的金融网络)的发展。金融创新往往诞生于制度的灰色地带。 2. 北意大利城邦的“复合信贷”: 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如何通过“复式记账法”和“汇票”(Bill of Exchange)解决了跨国贸易中的贵金属运输风险。我们将研究美第奇家族的崛起,他们并非仅仅是银行家,而是通过控制关键的贸易路线和王室的财政代理,构建了第一个跨越国家边界的“私人金融帝国”。 3. 汉萨同盟与共同信用: 对比南方的精英金融,我们将考察北欧汉萨同盟如何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商业规则和共同担保机制,在没有中央集权政府支持的情况下,维持了长期的贸易稳定。这展示了“非国家”背景下的信用构建的可能性。 --- 第三部:民族国家的诞生与主权信用的确立 (公元1600年 – 公元1900年)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民族国家的竞争,标志着金融史进入了国家信用与大规模资本动员的时代。 1. 国债的制度化:荷兰和英国的创新: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详细分析荷兰(通过“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和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如何成功地将政府的战争开支转化为永久性的、可交易的“公共债务”。这种机制的革命性在于,它使得国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调动全国的财富,这直接赋予了英法等国在殖民竞争中压倒性的优势。 2. 黄金标准的束缚与僵化: 在这一时期,金本位制被视为维护国际信用的基石。本书将分析金本位如何在保证了国际结算稳定性的同时,如何将各国经济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使得任何一国的内部经济冲击(如农业歉收或银行挤兑)都能迅速传染至全球。 3. 工业融资与铁路热潮: 我们将考察新兴的股份公司(Corporation)如何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将普通民众的储蓄转化为推动蒸汽机和铁路网的巨额资本。这一过程如何重塑了阶级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周期性“泡沫与恐慌”(例如南海泡沫和周期性金融危机)如何考验着新生的中央银行体系的承受能力。 --- 结语:永恒的循环与现代的警示 《帝国兴衰的隐秘驱动力》的最终目标,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提供一个看待现代经济现象的深层视角。作者认为,尽管技术工具(从羊皮纸到算法交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驱动金融体系运转的人性、恐惧与贪婪,以及国家对信用的滥用冲动, 却从未改变。 本书以对19世纪末“大萧条”和美联储创立前夕的金融动荡的分析作结,旨在提醒读者:理解过去帝国如何因其内部的金融矛盾而衰落,是理解我们当前所处时代的经济韧性与脆弱性的关键钥匙。这本书献给所有对历史、经济学和权力结构之间复杂互动关系抱有好奇心的人。 --- 读者群体定位: 对宏观经济史、商业史、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金融从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 本书特色: 结构严谨,论据翔实,避开枯燥的数学推导,以富有叙事性的笔法,穿插大量一手文献的解读(如古代法律条文、早期银行家信函等),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融入引人入胜的历史场景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外债史话》确实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尤其是一些国家积累的巨额外债,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复杂金融游戏。然而,这本书则将历史的视野拉得更长,从古老的帝国时期就开始追溯债务的萌芽和演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古罗马时期,他们是如何通过税收、掠夺以及早期形式的借贷来维持庞大的帝国开支,以及这些经济行为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兴衰。书中对一些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腊城邦之间的经济互助与矛盾,甚至也触及了债务的影子。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外债”概念套用在古代,而是巧妙地通过描述当时的赋税制度、贵族间的借贷关系、以及对外族群体的财富转移等方式,让我们理解了“负债”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具体表现。读完这些章节,我才意识到,人类社会在追求发展、扩张与维持秩序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与“负债”打交道,只不过其形式和规模千差万别。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让我对人类文明的经济运作有了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

评分

这本《外债史话》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了全球金融格局的演变图景。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经济史,充斥着枯燥的数据和晦涩的理论,但它却以故事化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比如,书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放贷”的历史做了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贷款的数额和利率,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贷款背后的政治意图、殖民扩张策略,以及这些债务如何成为控制被贷款国经济命脉的工具。我尤其对书中描述的“门户开放”政策与外国贷款之间的联系感到震撼,这让我看到经济行为是如何与地缘政治紧密交织的。同时,书中也对一些国家试图摆脱债务枷锁的努力进行了描写,这些充满戏剧性的情节,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韧性与无奈。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史实时,并没有采取一种道德审判的态度,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带领读者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债务在全球权力结构重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读《外债史话》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金融侦探之旅。我一直对一些现代国际金融危机感到困惑,总是想知道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从更长远的维度,为我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二战后,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援助”与“贷款”的历史分析。它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是如何在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以及它们提供的资金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书中对一些国家因为过度依赖外债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它让我明白,外债并非洪水猛兽,但其背后隐藏的权力交换和潜在风险,需要极其审慎地对待。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直面那些因债务而引发的冲突、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公,让我对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之前对“外债”的理解非常有限,顶多是知道一些国家欠着其他国家的钱,但《外债史话》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我以前总以为,大规模的国际贷款和债务问题是近代才出现的,但书中从非常早期的历史时期就开始追溯,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商业城邦之间,如何通过信贷和抵押来支持远洋贸易,以及这些早期的金融安排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格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国家,比如奥斯曼帝国,是如何因为无法偿还西方国家的贷款而逐步失去经济控制权的案例分析。它让我看到,即使在看似遥远的过去,经济上的脆弱性也可能成为国家衰落的导火索。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借贷的数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债务背后所牵涉的社会变革、政治斗争,甚至是文化冲突。这种多维度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外债并非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贯穿人类文明史,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评分

《外债史话》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国家”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我总觉得国家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债务”这种经济纽带是如何塑造了国家间的权力关系。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描写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影响力,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贷款来拉拢第三世界国家。这种“债务外交”的手段,让我看到了经济力量是如何被用来作为政治武器的。书中也对一些国家因为背负巨额外债而不得不向国际组织或大国妥协,改变其内外政策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债务陷阱”的隐喻,在书中被具象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当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受制于人时,它的主权和自主性又将何去何从。这种对国家间关系的微观解构,让我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经济博弈。

评分

了解特殊时间的中国经济历史

评分

货好又便宜

评分

货好又便宜

评分

内容比较好,有参考意义

评分

货好又便宜

评分

好,可以。

评分

了解特殊时间的中国经济历史

评分

刚收到,外表还不错;正要认真看

评分

了解特殊时间的中国经济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