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艺术:髹漆成器

漆器艺术:髹漆成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建林 著
图书标签:
  • 漆器
  • 髹漆
  • 中国工艺
  • 传统工艺
  • 艺术史
  • 装饰艺术
  • 手工艺
  • 文化遗产
  • 工艺美术
  • 漆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43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192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艺术教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页数:1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髹漆成器:漆器艺术》以历史的脉络为主线,对有关中国传统漆器的历史、类型、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介绍分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全书从原始、商、西周时代的漆器、春秋时代的漆器工艺、战国时代的漆器、秦汉漆器及其云气装饰、漆器上的装饰画、螺钿镶嵌与金银平脱、漫画雕漆、金彩漆器等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原始、商、周时代的漆器
1.原始时代的漆器
2.商代漆器
3.西周时代漆器

二 春秋时代的漆器工艺
1.漆器的形制
2.漆器的装饰
3.春秋漆器的器胎

三 战国时代的漆器工艺
1.战国漆器的数量与品类
2.战国漆器的制胎与髹饰
3.战围漆器的造型与纹饰

四 秦汉漆器及其云气装饰
1.秦代漆器
2.汉代漆器
3.秦汉漆器中的云气装饰

五 漆器上的装饰画

六 螺钿镶嵌与金银平脱
1.螺钿镶嵌
2.金银平脱

七 漫话雕漆

八 金彩漆器
后记

精彩书摘

云纹是中国古老的装饰题材,寻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它经历了夏商时代的严谨规范。战国时代的舒展开朗,发展到秦汉时代可谓是奔放豪迈,它几乎可以成为一种时代艺术气质的缩影。特别是在秦汉漆器装饰中,云气是个主旋律,或作装饰主体,或作装饰构架,或作其他纹饰的陪衬。也正是因为云气纹才使得秦汉漆器艺术变得如梦如幻,充满神秘莫测的气氛,才使得秦汉漆器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延绵数千年的中国装饰艺术中,云纹是个永恒的重要主题,作为美的形式,它具有飘逸飞扬、空灵洒脱的气质.无论是轻柔曼妙的缱绻情愫还是激昂狂放的豪迈气魄,都能籍云气得以兴发,其回转流动、可聚可散和循环往复的运动特性给装饰艺术家以极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云气的这些形式特质使其具备了顺应审美观念转变的无限潜力,因此在装饰艺术史上云纹总是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云气装饰被广泛运用于各个不同门类的装饰之中,无论是陶瓷器、青铜器、印染织绣,还是建筑装饰中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云气主题。然而在秦汉时期使用最为普遍,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云气纹是在漆器装饰中,当时发达的漆器工艺成了把云气纹推向一种极致的重要载体,秦汉漆器总是与云气装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为什么云气主题在秦汉漆器中会有如此出类拔萃的表现呢?装饰工艺的特殊性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当时上层社会所钟情的贵重工艺门类中,唯独漆器上的绘饰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云气所特有的情韵。装饰家们在漆绘装饰中找到了尽情抒发艺术才华的天地,他们将艺术才情融人到这浓淡干湿、转折顿挫、刚柔强弱、轻重疾缓、千变万化的笔意之中,从而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惊世之作。

前言/序言

  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人们对艺术的热情也几乎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每年数十万的艺术类高考大军浩浩荡荡,不要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即使是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奇观。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而且其中还有泡沫,艺术成了踏进大学的一扇侧门。我们再看各种艺术品热火朝天的拍卖,一个个天文数字不知触动了多少“热爱”艺术的人的心。在一些“精明的”、具有“商业”头脑的人的心目中。艺术品成了只升不贬的股票.尽管其中充斥着大量毫无艺术价值可言的“废纸”,而使其快速升值的最佳方法就是炒作,这倒是让全社会的人都开始关注艺术了,这究竟是对艺术的崇敬还是对艺术的亵渎?抑或与艺术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艺术家只顾埋头耕耘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之中.并不会太在意那些泡沫和“股票”,执著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尽管执著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大师,但大师却一定是执著的,这一点早已被艺术史所证实。因此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艺术家们在满足着自己创造欲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创造着精神财富.看到众多暂时抛却功利的人们真正从艺术中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格获得了提升.艺术的真谛其实也已经蕴含其间了。对于艺术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比美更重要更本质的了。美只有用心灵才能创造出来,同样也只有用心灵才能与之沟通。美的价值几何,得问心灵的价值几何,回答只能是:无可估量。
  艺术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它能在人间闪烁光辉成千卜万年,或者说它是不朽的。数万年前的原始岩画不是至今依然散发着熠熠光彩吗?原始的彩陶、二代的青铜器、秦汉的漆器和画像石、隋唐的壁画、宋代的绘画和瓷器等等,作为物质形态的艺术品,或许我们可以随行就市地给出一个货币的价格,但价格绝不等同于艺术的价值.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这种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创造者的观念、智慧和技能相联系,并将二者凝聚为抽象的精神意义上的“美”。

漆器艺术:髹漆成器 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漆艺的百科全书 引言:穿越时空的髹漆之美 漆器,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它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物,更是集绘画、雕刻、镶嵌、打磨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本书《漆器艺术:髹漆成器》旨在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实物图片和深入的学术分析,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漆器艺术世界。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漆器精品,而是深入探究了“髹漆成器”这一核心理念——从天然大漆的采集、炮制,到工匠手中千百遍的涂抹、打磨、雕刻,最终凝结成一件件凝脂温润、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的全过程。我们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漆器艺术的哲学内涵、技术演变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漆的源流——从树汁到国粹 本章追溯了中国漆的起源和发展。漆,取自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的天然汁液,自古就被视为天地精华的凝聚。我们详细阐述了古代采漆的艰辛过程、不同地区漆液的特有性质,以及传统髹漆工艺对环境和气候的苛刻要求。 漆的化学特性与安全处理: 探讨生漆的聚合机制,以及古代匠人如何通过加热、过滤等手段,将具有刺激性的生漆转化为安全、坚韧的涂料。 历史文献中的漆语: 梳理先秦文献中对“桼”“黑漆”“赤漆”的记载,揭示早期漆器制作的初步形态。 第二章:技法万千——髹漆工艺的精妙结构 漆器的生命力在于其繁复多变的装饰技法。《漆器艺术:髹漆成器》用大量的图例和步骤分解,详尽介绍了构成漆器艺术的几大核心技术体系。 1. 纯色与积层之美(单色漆): 朱漆与黑漆的哲学: 解析朱红(象征喜庆与生命力)和玄黑(象征庄重与神秘)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地位,以及单色漆器如何通过器型、光泽度和打磨工艺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戗金与描金工艺: 重点介绍如何在漆面上刻划出线条,再填入金粉,使漆器在沉稳的底色上闪耀出低调的奢华。 2. 锦绣华章——装饰技法的巅峰: 螺钿与戗螺: 深入介绍使用鲍鱼壳、夜光螺等珍贵贝壳进行镶嵌的技术。探讨唐宋时期螺钿工艺的精细化,以及元明清时期“戗螺”(或称“通螺”)的立体浮雕效果。 金银平脱与镶嵌: 详细分析汉代盛行的“平脱”工艺,即将金箔或银箔剪裁成纹样贴附于漆胎上,再施漆覆盖,最后将多余部分磨去,使金属纹样与漆面齐平的奇妙技术。 雕填与戗刻: 区别“阳雕”(剔地起花)和“阴刻”(刻出纹样再填色),尤其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剔红”工艺,即通过层层堆漆,再进行精细雕刻的复杂流程,这是对匠人耐心与技艺的终极考验。 第三章:器物演变——从实用到审美的时代变迁 漆器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形态、审美趣味紧密相连。本章以时间为轴,勾勒出历代漆器艺术的风格特征。 楚汉的神秘与力量: 集中展示战国至汉代漆器的厚重感和神秘的饕餮纹饰,探讨它们在祭祀和贵族生活中的功能。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趣味: 分析佛教文化对漆器纹饰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漆器趋向内敛和清雅的过渡。 唐代的辉煌与开放: 唐代漆器吸收了西域和中亚的艺术元素,螺钿、金银平脱达到鼎盛,风格气势恢宏,反映了盛世气象。 宋代的内省与精微: 宋代文人化趋势明显,漆器追求极致的纤细和内敛的韵味,许多工艺向写实、意境方向发展。 明清的集大成与程式化: 明代“台阁体”的出现,使得漆艺技法空前成熟,特别是“剔红”达到巅峰。清代则出现了仿制古法与创新结合的局面。 第四章:漆器的胎体与功能 一件成功的漆器,其胎体材料的选择与制作同样关键。本章探讨了不同胎体对漆器最终效果的影响。 木胎: 最常见的胎体,分析其防腐、定型的重要性。 藤胎与竹胎: 适用于制作碗、盘等较轻巧的器物,展示了编织技术与髹漆的结合。 夹纻胎: 重点介绍以麻布为胎体的制作工艺,其轻便且不易开裂的特性,尤其在制作大型雕塑或佛像时的应用。 第五章:文化语境——漆器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漆器不仅仅是陈设品,更是融入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的载体。 礼器与明器: 论述漆器在古代国家祭祀、丧葬制度中的角色,尤其是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影响下,明器漆器的繁复制作。 文房用具的雅致: 探讨漆盒、笔筒、漆砚等文房用品,如何体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漆艺的地域流派: 初步划分如福建脱胎漆器、北京金漆镶嵌、四川脱胎等地方特色流派,分析地域文化如何塑造工艺的差异。 结语:传统工艺的现代回响 《漆器艺术:髹漆成器》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在现代工业材料冲击下,传统髹漆工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传统技法,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赋予漆器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继续闪耀光芒。 本书图文并茂,收录了近三百幅高清文物图片,涵盖了从地下出土文物到博物馆珍品的精华,是收藏家、历史爱好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真正体会到“髹漆成器”背后,那份凝聚了古代匠人智慧与汗水的,独一无二的东方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漆器了解不多,感觉它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现代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漆器的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色彩运用的章节,那种深邃的红、神秘的黑、流动的金,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作者没有止步于介绍古董,而是巧妙地联系到了当代设计中对漆器元素的借鉴和创新,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细细揣摩那些高清彩图,仿佛能感受到那层漆膜下蕴含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阅读体验极佳,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只是描绘了漆器表面的华丽纹饰,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工艺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地域(比如南方和北方的漆器风格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这种比较分析使得漆器的“地方性”特征更加鲜明。书中对“髹”这个动作的阐释,简直是充满诗意,它不仅仅是“涂抹”,更是一种与材料的对话,一种精神的注入。对于那些致力于传统工艺复兴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提供了详实的技法参考,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对手工艺精神的坚守与传承的使命感。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慢工出细活”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那种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打磨的美,是快速消费时代里极其稀缺的财富。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拿起这本《漆器艺术:髹漆成器》时,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于学术枯燥的范畴,毕竟“髹漆成器”听起来就技术性很强。然而,实际阅读过程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灵活,它像是带着我们这些读者,从田间采集天然漆液的辛苦,到工坊里匠人熬制、研磨、髹涂的专注,再到最后成品在宫廷或民间的流转使用。作者巧妙地将技术细节融入到生动的故事背景中,让冰冷的工艺步骤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关于某些失传或濒临失传技法的抢救性记录,其价值无法估量,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匠心与现代审美的桥梁,让这份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非常值得所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细读。

评分

这本《漆器艺术:髹漆成器》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书中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了中国漆器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地域漆器流派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剖析。比如,书中对荆州漆器的神秘面纱的揭示,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先民们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从早期的几何纹饰到后来的山水花鸟,每一种风格的演变都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惊叹于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与耐心。那些关于髹漆技法,如堆漆、戗金、描金的详细解读,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门道,更不用说那些深谙此道的专家,定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活生生的艺术史诗,它让我对“器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物件,更是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载体。每一页都充满了对传统工艺的敬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层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典雅沉稳的气息,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品味。内容上,它给我的感觉是兼具学术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特别是关于漆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的探讨,让人耳目一新。我原以为漆器只是某种装饰品,但读完后才明白,它在古代祭祀、丧葬、乃至日常起居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穿插的一些考古发现的案例分析,简直是如虎添翼,让理论有了坚实的实物支撑。那些关于漆料采集、制作过程的描述,充满了手工劳作的艰辛与不易,让人对每一件传世之作都心生敬畏。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叙事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那些技术性很强的部分,也被他描述得生动有趣,没有丝毫枯燥感。这本书无疑是收藏家和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